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23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亦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一般分成三类:农业用化学品(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和工业过程及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这些有机化学物质无处不在,以各种形式污染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
大部分POPS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POPS还可以导致糖尿病、新生儿缺陷、男性雌性化和女性雄性化等。
许多POPS物质具有与生物体内自然分泌激素想似的结构和性质,这些化学品会扰乱生物体自身激素的正常作用,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神经行为和发育紊。
因此这类物质也被称为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激素或者环境荷尔蒙。
CO2的吸收速率由实验前后体系中Na2CO3和NaHCO3的含量变化来确定,测定方法为氯化钡测定法[17]。
酚类、杂环化合物、苯环化合物、药物类化合物、农药类化合物。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防治1 引言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造成的极大危害。
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
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2]。
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4]。
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本文在简要介绍POPs的来源、类型、危害及控制措施,以及对POPs控制的发展历史、主要处理技术特点、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型危害控制措施现状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目前所知因人类活动而向环境释放出的污染物中, POPs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
1 国际POPs公约的3类12种毒物类型及其来源第一类:杀虫剂[2]:(1)艾氏剂(aldrin):施于土壤中,用于清除白蚁、蚱蜢、南瓜十二星叶甲和其他昆虫。
(2)氯丹(chlordane):控制白蚁和火蚁,作为广谱杀虫剂用于各种作物和居民区草坪中。
(3)滴滴涕(DDT):曾用作农药杀虫剂,但目前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的疾病。
(4)狄氏剂(dieldrin):用来控制白蚁、纺织品害虫,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部分用于农业。
(5)异狄氏剂(endrin):喷洒棉花和谷物等作物叶片杀虫剂,也用于控制啮齿动物。
(6)七氯(heptachor):用来杀灭火蚁、白蚁蚱、蜢、作物病虫害以及传播疾病的蚊蝇等带菌媒介。
(7)灭蚁灵(mirex):用于杀灭火蚁、白蚁以及其他蚂蚁。
(8)毒杀芬(toxaphene):棉花、谷类、水果、坚果和蔬菜杀虫剂。
第二类:工业化学品[3],包括多氯联苯(PCBs)和HCB。
(1)PCBs:用于电器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充液高压电缆和荧光照明整流以及油漆和塑料中,是一种热交流介质。
(2)HCB:化工生产的中间体。
第三类:化工生产中的副产品二英(PCDFs)和呋喃(PCDFs),来源:(1)不完全燃烧与热解,包括城市垃圾、医院废弃物、木材及废家具的焚烧,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工业及释放PCBs的事故;(2)含氯化合物的使用,如氯酚、PCBs、氯代苯醚类农药和菌螨酚;(3)氯碱工业;(4)纸浆漂白;(5)食品污染,食物链的生物富集、纸包装材料的迁移和意外事故引起食品污染。
pops管控要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远距离迁移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
以下是部分POPs的管控要求:- 中国POPs管控要求:
- 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
- 多氯萘: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
- 欧盟POPs法规附录I新增PFHxS类物质管控要求:
- 全氟己烷磺酸(PFHxS),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
- 限制条件:对于条目而言,第4条第(1)款(b)项适用于物质、混合物或物品中存在的PFHxS或任何其盐类的浓度≤0.025mg/kg(0.0000025%);对于条目而言,第4条第(1)款(b)项适用于物质、混合物或物品中存在的所有PFHxS相关化合物的浓度总和≤1mg/kg(0.0001%);对于条目而言,第4条第(1)款(b)项适用于用于浓缩消防泡沫混合物中或用于生产其他消防泡沫混合物中,其PFHxS、其盐类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浓度≤0.1mg/kg(0.00001%)。
- 用途:通常用作全氟辛基磺酸(PFOS)的替代品,用于消防泡沫、食品接触用纸、金属电镀、纺织品、皮革、抛光剂、清洁洗涤剂、涂层、纸制品以及电子和半导体制造等领域。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POPs管控要求的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程摘要: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回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历史,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持久性污染对策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历史及特性1.1POPs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机化学品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杀虫剂、除草剂、塑料等的大量生产,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962年,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描写了由于少量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种群大量下降的事实,为有机化学品的使用敲响了警钟。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关于有机氯农药如DDT和一些有机化学品如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积累,迁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有文献报道。
20世纪90年代初,某些具有环境持久性的化学物质对于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可引起生殖障碍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持久性污染物(persistent pollutants),包括二噁英、PCBs、农药(毒杀芬、氯丹等)、重金属(Pb、Hg、Cd)及邻苯二甲酸盐。
这些化合物多数都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具有半挥发性,蒸气压一般为0.1~1.0×10-5 Pa,难降解,具有高度亲脂性,一旦进入生物圈,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被称为POPs。
1995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理事会通过了关于P0Ps的18/32号决议,强调了减少或消除P0Ps的必要性。
会上提出的首批12种受控制P0Ps包括艾氏剂(aldrin)、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七氯(heptachlor)、灭蚁灵(mirex)、毒杀芬(toxaphene)等8种杀虫剂,以及多氯联苯(PCBs)、六氯代苯(HCB)、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s)、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并在环境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这些物质可以长时间滞留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随着生物链的传递逐渐积累。
下面将从POPs的来源、危害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这一严重问题。
一、来源1. 工业活动:POPs的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废气和废水排放。
其中包括染料、塑料、农药、电子产品等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
2. 农业使用:农药是造成POPs污染的重要因素,农民经常使用寄生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其中包括了一些被列入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物质。
3. 人类废物:人类的废物如塑料、电子产品等也是POPs的来源之一。
这些废物在垃圾填埋场和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具有持久性和毒性的有机化合物。
二、危害1.对环境的危害:- 污染土壤:POPs通过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土壤,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水体:POPs可以附着在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和有机质上,进一步引起水体的富集,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 污染大气:POPs在大气中的存在会造成大范围的空气污染,进而影响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致癌性:许多种POPs被确认为有致癌性,长期吸入或摄入这些物质会增加癌症、免疫系统问题和生殖系统问题的风险。
- 神经毒性:某些POPs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关,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
- 内分泌干扰:部分POPs在体内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干扰体内荷尔蒙分泌平衡,可能引发生殖功能障碍、生育问题等。
三、应对策略1. 国际合作: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
2. 替代和减少使用:鼓励工业和农业领域采用替代性清洁技术和非化学农药,减少POPs的产生和使用。
3. 再循环和处理:加强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POPs不被释放到环境中。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哪些种类?监管要求是什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监管主要依据2007年批准实施的《中国履行<关于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其明确了我国履约总体目标和具体行动,旨在减少、消除和预防PoPs污染,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公约中首批POPs受控物质共12种:①附件A(有意生产化学品,公约要求消除):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多氯联苯;②附件B(有意生产化学品,公约要求限制):滴滴涕;③附件C(无意产生化学品,公约要求减少或消除排放):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二者以下合称二恶英),六氯苯,多氯联苯。
新增列POPs受控物质共11种:①附件A(消除类):五氯苯、六溴联苯、十氯酮、α-六氯环已烷、β-六氯环已烷、四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六溴二苯醚和七溴二苯醚、林丹、硫丹、六溴环十二烷(HBCD)②附件B(限制类):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PFOSF);③附件C(无意产生类):五氯苯。
监管方面,公约要求针对首批受控的12种POPs采取措施:①附件A:除豁免用途按照规定的时限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外,逐步消除此类化学品生产、使用和进出口;②附件B:除豁免用途按照规定的时限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外,允许部分不可替代应用领域生产、使用和进出口,逐步消除或限制此类化学品生产、使用和进出口;③附件C:在公约对缔约方生效两年内制定并实施旨在查明附件C中所列化学物质的排放和逐步采用BAT/BEP减少其排放行动计划;对于附件C第二部分所列类别中的新来源的最佳可行技术的使用,应尽快、并在不迟于本公约对该缔约方生效之日起四年内分阶段实施;对于现有各种附件C排放源,逐步采取BAT/BEP减少其排放;④附件A、附件B和附件C库存和废物:制定适当战略以便查明POPs库存和废物,酌情以安全、有效和环境无害化的方式管理库存,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此类废物、包括即将成为废物的产品和物品,以环境无害化的方式予以处置、收集、运输和储存,逐步减少或消除库存和废物的排放。
pops标准
POPS标准,全称“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是一种具有长期残留性和生物累积性的物质,可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并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POPS标准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的一系列物质清单,旨在限制这些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减少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POPS标准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措施限制这些物质的使用,包括但不限于:限制生产、进口和出口;加强检测和监测;推动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POPS标准还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POPS标准是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努力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推动科技创新,我们有望实现POPS标准的最终目标,即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严重污染了湖泊和水库等水资源,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本文首先对中国湖库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水平、空间分布等方面。
本文深入探讨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体类型之间的差异。
本文还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湖库水体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文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中国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湖库水体环境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广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的国家,其湖库水体环境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
湖库水体在中国分布广泛,从东北的寒温带湖泊,到华北的温带湖泊,再到华南的热带湖泊,类型多样,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这些湖库水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库水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压力。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都导致了湖库水体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作为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污染物,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湖库水体的污染现状呈现出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
当科学家在北极熊身体里发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身影的时候,也就宣布了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难以成为免受POPs威胁的净土。
消除POPs,仅以“各扫门前雪”的方法来对付它并不管用。
领土不断扩充的同时,POPs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
在今年5月份《斯德哥尔摩公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新增了9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溴代阻燃剂和全氟代化合物。
而在2001年签署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只有12种氯代有机污染物划入POPs的范畴。
如何控制和削减这些新老“杀手”的污染,成为了近日在京召开的第二十九届国际二噁英大会的讨论热点。
六里屯事件现在看来,北京六里屯周边的居民似乎最终捍卫了自己自由呼吸的权利,成功阻击了在此建立垃圾焚烧厂的计划。
然而,他们是否能够真正摆脱POPs的梦魇,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2005年年底,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计划在六里屯建垃圾焚烧厂并于2007年3月动工的消息一出,立刻激起了千层涟漪。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境学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不断有六里屯周边的居民敲他办公室的门,要他加入反对在六里屯建垃圾焚烧厂的阵营。
他回忆说:“当时清华的一名教授因为支持建焚烧厂持续遭到电话骚扰,不得不停用家里的电话。
”那位清华教授的立场并不孤立,像他一样支持垃圾焚烧利大于弊的大有人在。
作为垃圾焚烧大国,日本对垃圾的焚烧过程及产物都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仅以Mafumi Watanabe 等2009年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的一篇论文为例,作者探讨了示范型的垃圾焚烧炉在焚烧条件控制严格的条件下POPs的产生情况。
结果发现,对于含氮的芳香化合物,焚烧后的含量要比焚烧前低得多,焚烧过程可以去除95.81%~98.33%的含氮芳香化合物。
另一位Jochen Mueller 教授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也认为如果条件控制得当的话,焚烧可以是一种很清洁的垃圾处理方式。
但是,基于科学证据支持的相反观点同样存在。
有人认为焚烧过程会排放出二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