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案例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15
世界最著名的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许多企业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去开拓新的市场,同时降低企业的风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三个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
1. 宝洁公司宝洁是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费品企业之一。
宝洁的主营业务是家庭、个人和宠物护理,但是它也通过多元化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例如,宝洁还拥有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品牌,如OLAY和HEAD & SHOULDERS,这些品牌扩大了宝洁的市场份额。
此外,宝洁也投资于食品、饮料和医药等领域。
该公司收购了GILLETTE和WELLA等品牌,进一步扩大了其多元化业务的范围。
宝洁的多元化战略帮助公司在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2. 资生堂公司资生堂是日本知名的美容和化妆品公司。
资生堂除了在化妆品领域外,还通过投资和收购来增加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资生堂曾收购了艾杰宝药妆和植物研究企业Bare Escentuals。
此外,资生堂还通过和公共医疗机构和医生合作开展护肤和化妆品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同时拓展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3. 花旗集团花旗集团是一家全球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它的多元化策略是拓展金融服务领域。
花旗集团除了传统的银行和证券交易服务外,还拓展了消费信贷、保险、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业务。
花旗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有效降低了公司面临的风险,并将公司从传统的银行转型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结论这三个公司的多元化战略都成功促进了业务的发展。
多元化将企业的风险分散到不同的领域,同时提高了公司的核心业务在不同市场的竞争能力。
这些企业成功的案例为那些准备拓展业务的公司提供了启示。
多元化战略企业案例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和降低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下面列举了十个符合标题内容的以多元化战略为主题的企业案例。
1.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腾讯以多元化战略为核心,从即时通讯起家,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业务,包括社交媒体、游戏、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
这种多元化的战略使得腾讯能够在不同领域寻求增长机会。
2. 肯德基:肯德基以多元化战略扩展其业务,除了传统的快餐业务外,还进军了外卖、餐饮连锁等领域。
通过多元化战略,肯德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以多元化战略发展其业务,除了通信设备领域,还涉足了消费电子、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
这种多元化战略使得华为能够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4. 耐克公司:耐克以多元化战略拓展其产品线,除了运动鞋和运动服装外,还推出了运动装备、时尚配饰等产品。
通过多元化战略,耐克能够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5. 联想集团:联想以多元化战略扩展其业务,除了个人电脑领域,还进军了移动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
这种多元化战略使得联想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6. 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以多元化战略发展其业务,除了电子商务领域,还涉足了云计算、金融科技、物流等领域。
这种多元化战略使得阿里巴巴能够在不同领域寻求增长机会,并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7. 宝洁公司:宝洁以多元化战略扩展其产品线,除了个人护理产品外,还推出了家居清洁、食品饮料等产品。
通过多元化战略,宝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
8.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中国平安以多元化战略发展其业务,除了保险业务外,还涉足了银行、证券、投资等领域。
这种多元化战略使得中国平安能够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并在金融领域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发展眼光放在多元化上,旨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多元化的收益体系。
然而,多元化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企业如何有效地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成为众多企业经营决策者关注的问题。
一、多元化发展的定义多元化是指企业通过多种经营手段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策略。
多元化可以分为过程多元化和产业多元化,过程多元化指企业在相同的产业内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生产流程和销售渠道等经营策略;产业多元化指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二、多元化发展的优缺点1、优点降低风险:通过多元化投资和经营,企业可以降低某一领域的风险,如同行业竞争带来的风险、市场萎缩、政策政治风险等。
扩大经营规模:多元化发展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多元化发展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通过在不同产业中进行投资和经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形成多元化的收益体系:多元化发展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收益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资源协同效应增加企业的综合收益。
2、缺点扩张成本高:多元化发展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而且跨越多个产业和领域,需要企业在多个领域的经营技能和知识储备。
资源竞争风险高:多元化发展需要企业在多个领域开展经营活动,资源的竞争和流动会导致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整合和管理难度大:多元化发展需要企业整合和管理多个产业、市场和渠道等,这需要企业在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上充分掌握。
三、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制定1、明确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企业应该明确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如投资回报率、风险降低、资本市场回报等,并根据目标对不同的产业进行评估和投资。
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应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从管理层面、财务层面、技术层面等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风险不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关键字:海尔集团,家电,多元化战略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
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
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
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
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
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
具体而言,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一)、单一产品――电冰箱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
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
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
“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
1、大家看视频:青啤再造(这是横向一体化的案例)2、上海汇众的发展(前向一体化)2005年的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几乎一夜之间,巨大的“上海汇众”广告牌出现在了上海浦东和浦西的主干道旁。
汇众座落在浦东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主要有商用车与轿车底盘系统两大业务板块。
商业车产品有伊思坦纳商务车系列及专用车、15吨级重型车系列,还生产高级旅游客车、大中型普通客车。
轿车底盘系统产品有前桥模块、后桥模块两大系统及出口美国通用、福特的轿车零部件,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各款轿车底盘系统的骨干配套供应商和美国通用、福特锻铝产品的一级供应商。
其实,这家1992年正式成立的公司原先并不生产汽车。
在以前,它的主要产品是汽车零部件,如前悬挂总成、后桥总成、减震器总成、副车架和下摇臂总成等。
2001年,汇众以320万美元购入了韩国双龙的重型卡车生产线如驾驶室,由此开始了整车的生产。
“要取得品牌,要获得利润主控权,进军整车制造是必由之路。
”上海汇总市场总监如是说。
汇众生产底盘冲压件、车架、悬挂、转车系统,这些部件要占整车制造成本的20%。
从经营角度看,如果企业能在这一产业链上继续延伸到整车生产,那它就能享受到比一般企业更多的利润空间。
零部件对品牌的需求不强,决定了零部件企业只能从属于或依附于整车企业。
一旦整车企业的经济不景气,利润下降,首先就会要求零部件降价。
如此一来,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不断挤压。
如果不寻求新生之路。
最终只能成为廉价的代工者。
可以认为,从零部件生产延伸到整车领域,是上海汇众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思考:上海汇众为什么进行前向一体化?3、香港溢达集团纵向一体化战略香港溢达集团作为国际名牌衬衫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既拥有自身的品牌又与多个国际知名品牌有着长期稳定供应关系的跨国集团,而其成功的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目前,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500万打衬衫,年销售收入为5亿美元,拥有员工47000人。
案例分析-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案例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韩国曾经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
1910年《日朝合并条约》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 年光复后,由于美、苏两大国的介入,朝鲜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后,南朝鲜即韩国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61年人均国民牛产总值不足100美元,人均收人、工业生产能力上都落后于北朝鲜。
为了振兴国家经济,韩国采取了“先工后农”和“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对外贸易成为韩国外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
1963年前后,韩国基本实现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到80年代后期,韩成为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转变为富裕的国家。
考察1960~1980年代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该国出口导向战略分不开。
1961年朴正熙将军通过“5·16”军事政变上台,提出“经济问题高于政治问题”、“通过出口建设国家”的主张。
1967年在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出口第一主义、出口导向战略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根据该项计划,韩国出口贸易5年要翻一番,平均每年递增16.7%。
这一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农林渔和工矿业、公共设施及服务业增长的幅度。
该计划制定者希望通过出口贸易的产业关联把国内经济带动起来。
根据这一战略,政府和一些公司为商人确定了具体的出口指标,并把这些指标看作是必须完成的指令,除非有正当的理由,否则完不成出口指标任务公司将受到政府严厉地行政制裁。
60年代韩国制定扩大出口战略,政府成为韩国公司的主要决策人。
不仅如此,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国内成本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政府以各种方式奖励出口企业,包括给予出口企业种种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1964年停止);免征进口税,对加工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免征进口税(后来改为进口退税);减征国内税,在规定范围内对出口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和法人税;对出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等。
韩国三星公司案例韩国三星公司合理化运输韩国三星公司从1989~1993年实施了物流运输工作合理化革新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期间,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配送效率进行了“节约成本200亿”、“全面提高物流劳动生产率”等活动,最终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前置时间,减少了40%的存货量,并使三星公司获得了首届韩国物流大奖。
三星公司从1994~1998年实施物流运输工作合理化革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将销售、配送、生产和采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公司的目标,即将客户的满意程序提高到100%,同时将库存量再减少50%。
为了这一目标,三星公司将进一步扩展和强化物流网络,同时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物流链,使产品的供应路线最优化,并设立全球物流网络上的集成订货—交货系统,从原材料采购到交货给最终客户的整个路径上实现物流和信息流一体化,这样客户就能以最低的价格得到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对企业更加满意。
基于这种思想,三星公司物流工作合理化革新小组在配送选址、实物运输、现场作业和信息系统四个方面去进行物流革新。
1.配送选址新措施为了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和质量,三星公司将其划分为产地配送中心和销地配送中心。
前者用于原材料的补充,后者用于存货的调整。
对每个职能部门都确定了最优工序,配送中心的数量被减少、规模得以最优化,便于向客户捉供最佳的服务。
2.实物运输革新措施为了及时地交货给零售商,配送中心考虑货物数量和运输所需时间的基础上确定出合理的运输路线。
同时,一个高效的调拨系统也被开发出来,这方面的革新加强了支持销售的能力。
3.现场作业革新措施为使进出工厂的货物更方便快捷的流动,公司建立了一个交货点查询管理系统,可以查询货物的进出库频率,高效地配置资源。
4.信息系统新措施三星公司在局域网环境下建立了一个通信网络,并开发了一个客户服务器系统,公司集成系统(SAPR)的1/3将投入物流中使用。
由于将生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整个系统中的不同的职能部门将能达到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