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1-7)2009.10

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1-7)2009.10

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1-7)2009.10
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1-7)2009.10

《统计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

1.C

2.D

3.B

4.C

5.D

6.B

7.B

8.D

9.B 10.D

11.B 12.B 13.D 14.B 15.C 16.B 17.C 18.B 19.A 20.B

二、多选:

1.ABE

2.ABCDE

3.ABC

4.ABC

5.BCE

6.AC

7.BCE

8.BCE

9.ACD

10.ABDE 11.BDE 12.ACD 13.ABCD 14.ABCD

第二章(I)统计调查

一、单选:

1.B

2.A

3.B

4.B

5.A

6.A

7.B

8.D

9.B 10.B

11.C 12.D 13.C 14.B 15.A 16.B 17.B

二、多选:

1.ABCDE

2.AB

3.ABE

4.BDE

5.BCDE

6.ABD

7.ABCE

8.ABD

9.ABCD 10.ABCDE

第二章(II)统计整理

一、单选:

1.A

2.C

3.A

4.B

5.D

6.C

7.B

8.B

9.A 10.B

11.A 12.A 13.C 14.D 15.B 16.A 17.C

二、多选:

1.ADE

2.ACE

3.CE

4.ABD

5.CE

6.CDE

7.CD

8.ACE

9.BCDE 10.ACD

第三章综合指标

一、单选:

1.C

2.D

3.B

4.C

5.B

6.C

7.C

8.C

9.B 10.D

11.C 12.C 13.D 14.C 15.C 16.B 17.A 18.B 19.B 20.C

21.C 22.D 23.D 24.B 25.D

二、多选:

1.BDE

2.ABC

3.ADE

4.BC

5.DE

6.ACE

7.ABDE

8.ABE

9.BCDE 10.ACD

11.ABCDE 12.ABC 13.ADE 14.BDE 15.ABCDE

16.DE 17.ADE 18.ABC

三.计算题 1.解:5.840

340==

=

∑∑f

xf x 甲 9.1140

476==

=

∑∑f

xf x 乙

2

.295.440194)

2

===

-=

∑∑f f

x x (甲σ

69.224.740

6.289)

2

==

=-=

∑∑f

f

x x (乙σ

%9.25==

甲x v σ %6.22==

乙x v σ

∴<甲乙

v v

乙班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具有代表性。

2.解:)/(66366

24070人件==

=

∑x

m m x

答: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66件/人.

3. 解:x

x

<

且乙乡的自然条件比甲乡好,水田占60%,所以总亩产量比甲乡高.

但相同的自然条件单产甲乡都比乙乡高。所以甲乡的生产情况较好。 4.解:%57.103420

435==

=

∑x

m m x

答:该企业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是103.57%.

第四章 动态数列

一、单选:

1.C

2.B

3.D

4.B

5.B

6.AB

7.A

8.B

9.B 10.D 11.D 二、多选:

1.DE

2.ABC

3.BCE

4.ABCE

5.ABD

6.AC

1.已知某工业企业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一季度月平均工业总产值;(80万元)

(2)计算一季度月平均工人数。(400人) (1)万元80)1006080(31

=++

(2)人400)2

4004203802

400

(

3

1=+

++

%9.114275

31680

80655005

.18025.1802.16508.150==+++?+?+?+?

试计算:(1)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人元/30001800

54026006205802

600200160180==+

++++

(2)一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

人元)(/9000180054032

6006205802

6002001601803

=?

=+

++++?

6.某地区2000-2004年粮食资料如下:

(Y=302.4+14.4x, 预测 2005年粮食产量388.8万吨。)

7.甲、乙两地区某种产品产量历年资料如表所示:

试计算:(1)两地区的平均发展速度。

%73.105400

500%,25.11845

884

4

==

==

甲X

X

(2)若甲地区和乙地区各自按现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再有多少年甲地区可以赶上乙地区的水平?

年16,0573

.15001825

.188=?=?n n

n

(3)若甲地区要在12年赶上乙地区,甲地区应有怎样的平均发展速度?

%2.122,0573

.15008812

12

=?=?甲甲

x X

第五章 统 计 指 数

一、单选:

1.B

2.B

3.D

4.B

5.A

6.B

7.A

8.B

9.B 10.B 11.C 12.B 13.A 14.C 15.D

二、多选:

1.ABDE

2.BCD

3.CD

4.BC 三.

要求:运用指数体系对该企业三种产品的总成本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780000=∑p q 解:

1200011

=∑p q

970001=∑

p q

1

11

1

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 ,153.85%=124.36%? 123.71%

+-

=-∑∑∑∑)(001

0001

1q p q

p q p q

p )(1011q p q p ∑

∑-

4200=1900+2300(元)

由于单位成本增加23.71%使总成本增加2300元; 由于产量增加24.36%使总成本增加1900元;

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总成本增加53.85%,共增4200元.

解:7500

0=∑p q

,87011=∑

p q

832

40015.120005.115008.10

001=?+?+?==

p q K p q q

%93.110750

8320

1

==

=

∑∑p q p q k q

%57.104832

8700

11

1==

=

∑∑p

q p q k

p

%116750

8700

11==

=

∑∑p q

p q k

pq

指数体系:

万元

万元万元3882120%57.104%93.110%116+=?=

由于销售量增加10.93%%使销售额增加82万元; 由于价格提高4.57%使销售额增加38万元;

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销售额增加16%,共增

120万元.

3要求: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简要分析总产值变动所受的因素影响。

解:71500=∑p q

,82211=∑

p q

75005

.137815

.127612

.11681101=++

=

=

p

k

q p p q

%90.104715

7500

01==

=

∑∑p q p q k q

%6.109750

82201

1

1

==

=

∑∑p q

p q k

p

%97.114715

8220

11==

=

∑∑p q

p q k

pq

指数体系:

万元

万元万元7235107%6.109%9.104%97.114+=?=

由于产量增加4.9%%使产值增加35万元; 由于出厂价格提高9.6%使产值增加72万元;

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产值增加14.97%,共增107万元.

第六章.抽样调查

, ,

? 一.单选题

? 1C.2A.3D.4D.5C.6D.7D.8D.9C.10B.11D. ? 12A.13B.14D.15B ? 二.多选题

? 1AE.2ABD.3ABDE.4ABD ? 5ABCD.6ABCDE. 三.计算题1(1)

置信区间:(150.04,150.56)(克).这批茶叶重量不低于150克,达到要求.可信度99.73%. (2)

2601.00867.030867.0)1(76.0100763.1501001503022

2

)(=?===-=======

?∑∑-∑∑u u x x x x x

t N

n n f f f xf x σσ1368

.00456

.030456.0)1()

1(7.010070

=?===--===

?

u

u p

p

p

t

N

n n

p p p

合格率置信区间:(56.32%,83.68%)..可信度99.73%.

2.

3.

4.(1)

置信区间:(74.34,78.86)(分). 可信度95.45%. 4(2)

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比重置信区间:(38.1%,57.9%)..可信度95.45%. 5.

该城市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户数成数置信区间:(26.4%,45.6%). 户数置信区间(26400,45600)户,可信度95.45%. 6.(1)

(袋)4002.02

22

2

222=?=?=x t n σ(个)61604.164016.0402.01000)8.02.0(1000422

2222

==?+????=+?=σσt N Nt n p p 26

.213.1213

.1)1(44.129100129446

.7610076602

22

)(=?===-=======

?∑∑-∑∑u u x x x x x

t N n n f

f f xf x σσ0994.00497.020497.0)1()1(48

.0100

48

=?===--===?u u p p p

t N n n p p p 096

.0048.02048.0)1()1(36

.0100

36

=?===--===?u u p p p

t N n n p p p 44

.172.0272.0)1(84.5110051844.1651001654022

2

)(=?===-====

===

?

∑∑-∑∑u

u x x x

x

x

t

N

n n

f f f xf x σσ

该校全部大学生的平均身高的置信区间:(163.96,166.84)(厘米). 可信度95.45%. 6.(2)

抽样比千分之一,N=100000

总体170厘米以上的学生成数置信区:(12%,28%),人数置信区间(12000,28000)人, 可信度95.45%

第七章相关分析

一、单选:

1.A

2.A

3.D

4.A

5.B

6.A

7.B

8.B

9.B 10.A 11.C 12.C 13.C 14.C

二、多选:

1.ABCE

2.BC

3.ABCD

4.ABCD

5.CDE

6.ACE

7.ABE

8.ACE 三.计算题

(2) 假定产量为6千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 解:(1)b=

82.133

6021

796426

2114816)

(2

2

2

-=-=

-??-?=

--∑

∑∑∑∑

x n y

x xy n x

37.776

21)82.1(6

426=?

--=

-=

∑∑

n

x

b

n

y

a

答:

(1)所求回归方程为Y=77.37-1.82x, 当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1.82元 (2) 当产量为6千件时,单位成本为66.454元.

2.检查五位同学统计学的学习时间与成绩分数如下表所示:

08.004.0204.0)1()1(20

.010020

=?===--===?u u p p p t N

n

n p p p

要求:(1)编制直线回归方程;(2)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解:(1)b=2.5250

130040

3705310

4027405)

(2

2

2

==

-??-?=

--∑

∑∑∑∑

x n y

x xy n x

4.205

402.55

310=?

-=

-=

∑∑

n

x

b

n

y

a

y=20.4+5.2x

(2)5.63

2740

2.53104.20207002

2

=?-?-=

---=

∑∑n xy b y a y

s yx

3、根据5位推销人员的能力测试成绩x (分)与日销售量y (件)计算出如下资料:

40=∑x ,310=∑y ,3702

=∑x , 20700

2

=∑y

, 2740=∑xy

要求: (1)编制以测试分数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意义;

(2)计算测试成绩与日销售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解:

(1)b=

2.5250

1300403705310

4027405)(2

2

2

==

-??-?=

--∑

∑∑∑∑

x n y

x xy n x

4.205

402.55

310=?

-=

-=

∑∑

n

x b

n

y

a

y=20.4+5.2x

回归系数b=5.2的经济意义:当测试分数每增加1分,日销售量平均增加5.2件。

(2)

956

.07400

250

1300

310

20700

540

3705310402740

5)

()

(2

2

2

2

2

2

==

-?-??-?=

---

=

∑∑∑∑∑∑∑

y y

n x x

n y

x xy n r

4.根据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与建造单位成本y (元/平方米)的有关资料整

理如下:

∑x=42.28, ∑xy=65671.12, ∑y=19432 ∑

x

2

=192.5022, n=12

要求:(1)建立建筑面积与建造单位成本的线性回归方程。 (2)解释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

(3)估计当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时,建造单位成本可能是多少? 解:(1)b=

184.64428

.52252.3353128

.425022.1921219432

28.4212.6567112)

(2

2

2

-=-=

-??-?=

--∑

∑∑∑∑

x n y

x xy n x

47.184512

28.42)184.64(12

19432=?

--=

-=

n

x

b

n

y

a

y=1845.47-64.184x

(2) 当建筑面积增加1万平方米时,建造单位成本平均下降64.184元。

(3)x=4.5万平方米, 建造单位成本可能是y=1845.47-64.184*4.5=1556.642(元)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补充习题答案解析(上下学期)(上((下册)))

教版七年级数学补充习题答案(上下学期)(上下册) 2015详细版 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凤凰科学技术版次:2012.6(2015.6重印) 每天更新,请您关注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页七上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页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页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5页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6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7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8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9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0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1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2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3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4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5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6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7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8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19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

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0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1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2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3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4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5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6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7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8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29页科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0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1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2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3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4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5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6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7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8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39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0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1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2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3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4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5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6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7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48页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

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1、蒸馏有何应用?恒沸混合物能否用蒸馏法分离? 2、在蒸馏装置中,把温度计水银球插至液面上或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在蒸馏头侧管下限的水平线以上或以下,是否正确?为什么? 3、蒸馏前加入沸石有何作用?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能否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能否继续使用? 1、答:蒸馏过程主要应用如下: (1)分离沸点有显著区别(相差30℃以上)的液体混合物。 (2)常量法测定沸点及判断液体的纯度。 (3)除去液体中所夹杂的不挥发性的物质。 (4)回收溶剂或因浓缩溶液的需要而蒸出部分的溶剂。 恒沸混合物不能用蒸馏法分离。 2、答:都不正确。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应与蒸馏头侧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证在蒸馏时水银球完全被蒸气所包围,处于气液共存状态,才能准确测得沸点。 3、答:蒸馏前加入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决不能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因为这样往往会引起剧烈的暴沸泛液,也容易发生着火等事故。应该待液体冷却至其沸点以下,再加入沸石为妥。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因排出部分气体,冷却后孔隙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失效,不能继续使用,应加入新的沸石。 1、测定熔点时,若遇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 (1)熔点管壁太厚。

(2)熔点管不洁净。 (3)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4)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5)加热太快。 2、为什么要求熔点的数据要有两个以上的重复?要达到此要求,操作上须注意些什么? 3、两个样品,分别测定它们的熔点和将它们按任何比例混合后测定的熔点都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 1、答:结果分别如下: (1)熔点管壁太厚,将导致所测熔点偏高。 (2)熔点管不洁净,将导致所测熔点偏低,熔程变宽。 (3)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将导致所测熔点偏低,熔程变宽。 (4)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将导致所测熔点偏高,熔程变宽。 (5)加热太快,将导致熔点偏高。 2、答:为了减少误差。要达到此要求,不可将已测样品冷却固化后再作第二次测定。每次应更换新的样品管,重新测定。 3、答:这说明两个样品是同一化合物。 1、重结晶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各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014第1页 1、 2 2 1 20 20 10 200 200 100 2、 165 154 131 3、 114 168 124 (1) 4、 732÷6=122(筒) 5、 342÷3=114(人) 第2页 1、 124 112 171 139 114 171 (3) 2、错(236)对错(172) 3、 233……1 152……1 125 4、 256+196=452(人) 452÷4=113(组) 第3页 1、184÷2(√) 225÷5(√) 273÷3(√) 518÷6(√) 2、61 65 91 3、69 56 4、584÷8=73(本) 5、225÷9=25 第4页 1、 219 162 115 (3) 89 62 55 (3) 2、 91 47 43 3、 106÷8=13(个)……2(个) 4、7 338+214=552(本) 552÷6=92(本) 第5页 1、 200 100 100 300 200 400 2、○○√ √○○ 3、 213 37 187 (1) 4、小芳 136÷2=68(下) 小英 192÷3=64(下) 5、 528÷6=88(元) 第6页 1、 258÷3八十多 467÷8五十多 371÷4九十多 290÷7四十多1、 262 72 31 (6) 134 74 93 (3) 2、草莓 128÷4=32(千克) 杏 144÷6=24(千克)

水蜜桃 171÷5=34(千克)……1(千克) 杏平均每箱最轻 第7页 1、 0 0 0 0 6 7 2、 210 203 102 3、错(51……2)对错(102) 4、 70 203 101 5、 650÷5=130(个) 第8页 1、 352 268……2 92 402 302 90 2、 168......2 190 302 (1) 3、 558-248=310(米) 310÷5=62(米) 第9页 1、三位数108 三位数306 两位数43 三位数 120 (3) 2、错(104)错(180……3)错(108……2) 3、 424÷4=106(米) 4、 130 107 105 5、 365÷7=52(个)……1(天) 第10页 1、 316 131……2 85 306 130……1 105 2、 105 120......3 209 (2) 3、(1)540÷5=108(把)(2)540÷3=180(把) 4、 500-152=348(盆) 348÷6=58(盆) 第11页 1、 97 207 162 231 2、 360÷3=120(本) 120÷3=40(本) 3、 128÷2=64(盒) 64÷4=16(箱) 4、 60÷2=30(户) 30÷5=6(户) 第12页 1、 102 170 83 (2) 120 152 103 (2) 2、 750÷3=250(千克) 250÷5=50(千克) 3、 240÷8=30(个) 30÷5=6(个) 4、方法1: 180÷9=20(行)方法2: 180÷4=45(棵)

2019初一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2019初一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导语】高效的学习,要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 方向;然后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攻克、落实。本篇文章是wo为您整理的《2019初一数学补充习题答案》,供大家借鉴。 【篇一:4.2解一元一次方程】 1、(B) 2、(1)x;(2)6x;(3)3; (4)0;(5)2;(6)3,2 3、(1)不是;(2)是 4、(B) 5、(1)x=-3;(2)x=18;(3)x=6; (4)x=-11;(5)x=-1;(6)x=-40; 【篇二: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1)】 1、4周 2、这4个日期分别是10、11、12、13 3、设共需xkg小麦.根据题意,得(1- 25%)x=625.解得x=. 4、设黑色皮块有3x块,白色皮块有5x块, 根据题意,得3x+5x=32,x=4.所以 黑色皮块有12块,白色皮块有20块

5、设人数较少的村有x人.根据题意,得x+ 2x-3=597.解得x=200.较大的村有597-200=397人【篇三: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2)】 1、7个两分球,3个三分球 2、17人,3人 3、装生铁200t,棉花200t 4、设前年A品牌电脑卖了x台,则B品牌电脑卖了(2200-x)台.根据题意,得(1+ 6%)x+(1-5%)(2200-x)=2200 +110.解得x=2000.2200-2000= 200(台) 【篇四: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3)】 1、17点20分 2、4名,23本 3、甲:7只,乙:5只 4、170人,250人 【篇五: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4)】1、设飞机在静风时的速度为xkm/h.根据 题意,得(24+x)×2=(x-24)×3. 解得x=840.(24+840)×2=2448 (km) 2、设十位数字为x,则百位数字为x+7,个

(完整版)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 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三 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 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苏教版三下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苏教版三下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第1页 1、 2 2 1 20 20 10 200 200 100 2、165 154 131 3、114 168 124 (1) 4、732÷6=122(筒) 5、342÷3=114(人) 第2页 1、124 112 171 139 114 171 (3) 2、错(236)对错(172) 3、233……1 152……1 125 4、256+196=452(人)452÷4=113(组) 第3页 1、184÷2(√)225÷5(√)273÷3(√)518÷6√) 2、61 65 91 3、69 56 4、584÷8=73(本) 5、225÷9=25 第4页 1、219 162 115......389 62 55 (3) 2、91 47 43 3、106÷8=13(个)……2(个) 4、338+214=552(本)552÷6=92(本) 第5页 1、200 100 100 300 200 400 2、○ ○ √√ ○ ○ 3、213 37 187 (1) 4、小芳36÷2=68(下)小英192÷3=64(下) 5、528÷6=88(元) 第6页

1、258÷3八十多467÷8五十多371÷4九十多290÷7四十多 1、262 72 31......6134 74 93 (3) 2、草莓128÷4=32(千克) 杏144÷6=24(千克) 水蜜桃171÷5=34(千克)……1(千克) 杏平均每箱最轻 第7页 1、0 0 0 0 6 7 2、210 203 102 3、错(51……2)对错(102) 4、70 203 101 5、650÷5=130(个) 第8页 1、352 268……2 92 402 302 90 2、168......2 190 302 (1) 3、558-248=310(米)310÷5=62(米) 第9页 1、三位数108 三位数306 两位数43 三位数120 (3) 2、错(104)错(180……3) 错(108……2) 3、424÷4=106(米) 4、130 107 105 5、365÷7=52(个)……1(天) 第10页 1、316 131……2 85 306 130……1 105 2、105 120......3 209 (2) 3、1)540÷5=108(把)2)540÷3=180(把) 4、500-152=348(盆)348÷6=58(盆) 第11页 1、97 207 162 231 2、360÷3=120(本)120÷3=40(本)

补充习题答案

制作人:陆子茜 答案可能有些不正确,希望你们能多多包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 歌谣寂寞咆哮 茂密蹦跳裸露 荒山野岭枝繁叶茂 二、 拥抱果园金色的秋天 撑起大伞茂密的树丛 结束煎熬寂寞的荒山 三、 1.裸露咆哮寂寞树苗 2. 松鼠小鸟

小猴小兔 四、 1.轻抚 柔和的春风轻抚着粉红的杏花。 清澈的河水拥抱着坚实的河岸。 2.踏撒 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 1.太阳在笑,小鸟在叫,柳枝头的绿在闹 捉住枝头的绿色,捉住小鸟的啼叫,捉住整个春天的奇妙2. 捉住枝头的绿色:看到。 捉住小鸟的啼叫:听到。 捉住整个春天的奇妙:感受到。 2.暖流 一、 抑制琼枝玉叶贤惠 瞻仰掠夺展览

二、 兴旺弯曲禁不住 兴致歌曲禁止 三、 情不自禁 抑扬顿挫 悲欢离合。 四、 1.高兴赞赏 2.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五、 1.C 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只拣儿童多处行一、 欢畅旺盛舒展四肢解数二、 魔鬼倚靠栏杆

摩托车座椅阻拦 三、 1.只zhǐ 2.嚷道rǎng 大声嚷嚷rāng 3.解开jiě解小宝xia浑身解数xia 四、1. √ 2. ×(指使出所有的本领) 3.×(比喻“海棠花”) 五、 1.成千盈百、挤、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 2.很多孩子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颐和园就像一只大匣子,魔术般的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天真可爱的孩子,喜爱孩子的冰心奶奶见了很欢喜,所以认为这情景十分神奇、有趣。 六、 1.不甘示弱愈飞愈高 2.高空中,一只“老鹰”和“燕子”正在比翼高飞。“燕子”越飞越高,马上就要超过“老鹰”了。这时,“老鹰”的主人也不甘示弱,不停地放着自己手中的线轴。 3. 这时,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风筝,与“老鹰”、“燕子”、“蜈蚣”们一起在蓝天上遨游。 4.早 一、 朴素墨汁花瓣 扑面沉默辩论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完整版)醛酮补充练习题与答案

醛酮补充练习题与答案 1 写出丙醛与下列各试剂反应的产物。 (1)H 2,Pt (2)LiAlH 4,后水解 (3)NaBH 4,氢氧化钠水溶液中 (4)稀氢氧化钠水溶液 (5)稀氢氧化钠水溶液,后加热 (6)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 (7) 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后加NaCN (8)Br 2/CH 3COOH (9)C 6H 5MgBr ,然后水解 (10)托伦试剂 (11)HOCH 2CH 2OH ,HCl (12)苯肼 答案:(1)CH 3CH 2CH 2OH (2)CH 3CH 2CH 2OH (3) CH 3CH 2CH 2OH (4)CH 3CH 2CH(OH)CH(CH 3)CHO (5)CH 3CH 2CH=C(CH 3)CHO (加成后脱水) (6)CH 3CH 2CH(OH)SO 3H (7)CH 3CH 2CH(OH)CN (8)CH 3CHBrCHO (酸催化下生成一取代产物) (9) CH 3CH 2CH(OH)C 6H 5 (10) CH 3CH 2COONH 4+Ag ↓ (11) (12) 2、指出下列化合物进行亲核反应的活性顺序,并简要说明原因。 (1)R 2C=O , (C 6H 5)2CO , C 6H 5COR 和C 6H 5CH 2COR CH 3CH 2CH=NNH C H 3C H 2C H O O

(2)R 2C=O , HCHO 和RCHO (3)ClCH 2CHO , BrCH 2CHO , CH 2=CHCHO , CH 3CH 2CHO , CH 3CF 2CHO (4)CH 3CHO , CH 3COCH 3 , CF 3CHO , CH 3CH=CHCHO , CH 3COCH=CH 2 (5)HSCH 2CH 2CHO , NCCH 2CHO , CH 3SCH 2CHO , CH 3OCH 2CHO 答案:(1) C 6H 5CH 2COR> R 2C=O> C 6H 5COR>(C 6H 5)2CO (Ar 直接和羰基相连时,因共轭效应使羰基碳的正电荷离域分散到芳环上,使羰基碳的正电性减少,不利于亲核进攻,而在C 6H 5CH 2COR 中的Ar 只有拉电子诱导作用,故可加速反应。) (2)HCHO> RCHO> R 2C=O (从反应物到过渡态,羰基碳原子由sp 2变为sp 3,过渡态越拥挤,稳定性就越小,因而R 积大都会使过渡态的稳定性减小。另外斥电性基团R 也不利于负电荷的分散,使过渡态的稳定性降低。) (3)CH 3CF 2CHO>ClCH 2CHO>BrCH 2CHO>CH 3CH 2CHO>CH 2=CHCHO (羰基上的拉电子基团可以使羰基碳的正电性增强,有利于亲核反应,推电子诱导效应越强,加成反应越容易;羰基上的推电子基团可使羰基碳的正电性减小,不利于亲核反应。推电子效应越强,亲核反应越难。) (4)CF 3CHO>CH 3CHO>CH 3COCH 3>CH 3CH=CHCHO>CH 3COCH=CH 2 (羰基上取代基诱导效应的影响) 多或体 (5)NCCH 2CHO>CH 3OCH 2CHO>CH 3SCH 2CHO>HSCH 2CH 2CHO (羰基上取代基诱导效应的影响) 3、下列化合物中,哪些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加成?哪些能发生碘彷反应?写出反应产物。 (1)CH 3COCH 2CH 3 (2)CH 3CH 2CH 2CHO (3)CH 3CH 2OH (4)CH 3CH 2COCH 2CH 3 (5)(CH 3)3CCHO (6)CH 3CH(OH)CH 2CH 3 (7)(CH 3)2CHCOCH(CH 3)2 (8)CH 3CH 2CH(CH 3)CHO (9) (10) 答案: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加成的有:(1)(2)(5)(8)(10) (亚硫酸氢钠可以于大多数醛、脂肪族甲基酮和8个碳原子以下的脂环酮 C H 3C O C HO

化工实验思考题答案

化工基础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为什么要使高位水槽的水保持溢流? 答:保持溢流可使流体稳定流动,便于读数,同时伯努利方程只在流体稳定流动时才适用。 2、操作本实验装置应主意什么? 答:1)开启电源之前,向泵中灌水 2)高位水槽水箱的水要保持溢流 3)赶尽玻璃管中气泡 4)读数时多取几组值,取平均值 实验二流体流动形态的观察与测定 1、在实验中测定的雷诺数与流动形态的关系如何?如果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偏差,请分析理由 答:1)层流时,理论与实际符合 2)过渡流测量值与理论值稍有偏差 偏差分析:(1)孔板流量计的影响 (2)未能连续保持溢流 (3)示踪管未在管中心 (4)示踪剂流速与水的流速不一致 2、本实验中的主意事项有那些? 答:(1)保持溢流 (2)玻璃管不宜过长 (3)示踪管在中心

实验三节流式流量计性能测定实验 1、你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答:流速较大或较小时,流量系数C并不稳定,所以性能并不很好 2、实验中为什么适用倒置U型管? 答:倒置的U形管作压差计,采用空气作指示液,无需重新装入指示液,使用方便 实验四连续流动反应器实验流程图 1、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方法有哪几种?本实验采用的是哪种方法? 答: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示踪法。本实验采用脉冲示踪法。 2、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模型参数N的数值可检验理想流动反应器和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返混程度。当实验测得模型参数N值与实际反应器的釜数相近时,则该反应器达到了理想的全混流模型。若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偏离了理想流动模型,则可用多级全混流模型来模拟其返混情况,用其模型参数N值来定量表征返混程度。 3、实验中可测得反应器出口示踪剂浓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此曲线下的面积有何意义? 答:一定时间内示踪剂的总浓度。 4、在多釜串联实验中,为什么要在流体流量和转速稳定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实验? 答:为使三个反应釜均能达到平衡。 实验五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 1、实验误差主要来源那几个方面? 答:1)读数不稳定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全册答案

2016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全册答案 第1页 1、玉米面的脂肪含量高一些,标准面粉的蛋白质含量高一些,玉米面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一些。 2、⑴亚洲大洋洲 ⑵4410.4 2994.9 2398.9 1802.9 1400.6 998.3 894 第2、3页 1、⑴重庆条形15-----59 扇形 ⑵ 3.63 折线 2、⑴略 ⑵作图略 35 11 12 第4、5页 1、(1)氮气 78 二氧化碳及其杂质0.06 (2) 0.21 (3)略 2、(1) 54 24 30 12 (2) 21 17 (3)略 3、 4 7 25 6 8 作图略 第6、7页 1、第二个和第四个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第三个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圆柱选 1 4 圆锥选 3 7 3、(1)底面侧面高 (2)圆曲高 4、2cm 2.1cm 5、2 3 6、上面-------圆余下随便连 上面-------圆余下随便连 7、①------③②--------①③------② 第8、9页 1、⑴长方 25 31.4 ⑵25×(3.14×10)=785(平方厘米) 2、选中间图 2÷2=1 3.14×12x2+6.28x3 =3.14×1x2+6.28x3 =6.28+18.84 =25.12 3、图一

3.14x5x8=125.6 图二 40x2x3.24x20=5024 6、10÷2=5 3.14x52x2+3.14x10x6 =3.14x25x2+3.14x10x6 =157+188.4 =345.4 第10、11页 1、图一 12÷2=6 3.14x62x2+3.14x12x16 = 3.14x36x2+3.14x12x16 =226.08+602.88 =828.96 图二 3.14x22x2+3.14x2x2x20 =3.14x4x2+3.14x2x2x20 =25.12+251.2 =276.32 2、20cm=0.2m 3.14x0.2x4=2.512 3、 6÷2=3 3.14x32+3.14x6x1.5 =3.14x9+3.14x6x1.5 =28.26+28.26 =56.52 4、3.14x22x2+3.14x2x2x8 =3.14x4x2+3.14x2x2x8 =25.12+100.48 =125.6 5、花布 18÷2=9 3.14x92x2 =3.14x81x2

补充习题答案

1.《老师,您好!》 茁壮衷心 理想幸福 崇高茁壮 二.省略 三 ①“铺设大道”和“架起金桥”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教师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崇高,因为老师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 ①老师,教学成果,教师的心血,学生 ②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但愿人长久》 一、查字典,完成练习。 H HAO 白 7 洁白洁白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上。 二、扩词。(省略) 三、阅读课文片段,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次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 2、安静弟弟你也在赏月吧,我好思念你。 3、兄弟苏轼苏辙 四、请试着填写下列诗句。 1、登高处少一人 2、一杯酒无故人 3、存知己若比邻 4、江南岸照我还 五、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古诗两首》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1、第一个第一个 2、第二个 3、第二个 4、第一个 5、第二个 二、体会句子思想感情 ①互相和谐铜镜湖面 ②宁静和谐 2、 ①半边月影 ②峨眉山上挂着半边月亮,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里,小船也在平羌江里一起流动。

3、 ①出发驶向思念友人前往 ②思念友人 三、补充阅读。 4.《秋天》 三、 1、 苹果,玉米,葡萄,高粱,他们都成熟了。 桂花,菊花都盛开了,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2、 这边是红色的苹果,那边是黄灿灿稻子,远处是紫红的葡萄挂在树上。 农民伯伯在田野上忙碌的身影。 3、 苹果,葡萄,人。苹果,葡萄成熟了。 紫红的葡萄挂在树上,桔树挂起圆圆的小球,苹果露出美丽的笑容。 5.《我给江主席献花》 一、看拼音,写词语 地毯耻辱秩序井然 队伍步伐欣喜若狂 二、填一填,想一想,写一写。 1、微微地爱抚地亲切地 领袖对孩子的一片慈爱之情。 2、失散多年的母亲的怀抱一股情不自禁吻了一下依偎不愿离开 我、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香港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对祖国母亲的衷心爱戴和依恋之情。 三、熟读全文,完成填空。 献花前→献花无比激动和欣喜 6 天安门广场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2、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广场大花园天安门广场热闹的气氛。 3、鲜花彩灯礼花和歌声热闹 7 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选择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横着数) 二、选字填空。(省略)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他被激怒后。 2、画第一自然段第2句话。把徐悲鸿比作骏马。 3、每逢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4、最后一句话。 5、衬托了徐悲鸿学画的艰难与决心。

大学物理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用三线摆测物体的转动惯量 1. 是否可以测摆动一次的时间作周期值?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一次测量随机误差较大,多次测量可减少随机误差。 2. 将一半径小于下圆盘半径的圆盘,放在下圆盘上,并使中心一致,讨论此时三线摆的周期和空载时的周期相比是增大、减小还是不一定?说明理由。 答:当两个圆盘的质量为均匀分布时,与空载时比较,摆动周期将会减小。因为此时若把两盘看成为一个半径等于原下盘的圆盘时,其转动惯量I0小于质量与此相等的同直径的圆盘,根据公式(3-1-5),摆动周期T0将会减小。 3. 三线摆在摆动中受空气阻尼,振幅越来越小,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吗?为什么? 答:周期减小,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因为本实验测量的时间比较短。 [实验二] 金属丝弹性模量的测量 1. 光杠杆有什么优点,怎样提高光杠杆测量的灵敏度? 答:优点是:可以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提高放大倍数即适当地增大标尺距离D或适当地减小光杠杆前后脚的垂直距离b,可以提高灵敏度,因为光杠杆的放大倍数为2D/b。 2. 何谓视差,怎样判断与消除视差? 答:眼睛对着目镜上、下移动,若望远镜十字叉丝的水平线与标尺的刻度有相对位移,这种现象叫视差,细调调焦手轮可消除视差。 3. 为什么要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答:逐差法是实验数据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减少随机误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因为对有些实验数据,若简单的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值,中间各测量值将全部消掉,只剩始末两个读数,实际等于单次测量。为了保持多次测量的优越性,一般对这种自变量等间隔变化的情况,常把数据分成两组,两组逐次求差再算这个差的平均值。 [实验三]

五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 P1 1.正数+24 +21 负数-7 -1 -102 2.海拔-155米海拔2189米 3. 略 P2 1:⑴- 1 ⑵- 400 ⑶南 60 ⑷﹢3 ﹣8 ⑸甲2:⑴104 139 ⑵ 3 30 3 16 P3 3:﹢2400 ﹣88 ﹣120 ﹣820 ﹢450 ﹢100 ﹣800 正数﹢2400 ﹢450 ﹢100 负数﹣88 ﹣120 ﹣820 ﹣800 4:﹣3 ﹣2 3 5 ﹣3 5 ﹣2 5:说明橙汁的净含量最多为505克最少为495克。 P4 1:图一5×3=15平方厘米图二6×2=12平方厘米2:略3:108×18÷9=216棵 P5 1:图一16×4÷2=32 图二5×8÷2=20 图三8×6÷2=24 2:略 3:960÷﹙10×6÷2﹚=960÷30=32千克 4:60 ×15÷2=450平方米=45000平方分米45000÷30=1500棵 P6 1:⑴ 4 ⑵360 ⑶30 ⑷24 ⑸6 2:图一30×20=600 图二40×30÷2=600 P7 3:30×20×8=4800 4:40×25=1000平方分米=10平方米450×10=4500 够5:图一16×8÷2=64 图二18×6÷2=64 6:﹙8+6﹚×6÷2=14×6÷2= 42 P8 1:⑴ 14 ⑵54 2:﹙15+5﹚×7÷2=20×7÷2=70 图二﹙12+6﹚×8÷2=18×8÷2=72 3:略4: 8 5 20 P9 1:4×1÷2=2 2:8 3:﹙72+96﹚×40÷2=168×40÷2=3360 3360÷280=12 4:﹙58--10×10÷2=48×10÷2=240 P101:平方米公顷公顷平方米2: 20000 5 500000 160 100000 100 3:>><><=4: 200×200=40000平方米=4公顷5: 150×72=10800有 P116: 3公顷=30000平方米 30000÷600=50 7: 2000÷4=500 500×500=250000平方米 =25公顷 8:﹙300+500﹚×100÷2 =800×100÷2 =40000平方米 =4公顷 7000×4=28000 没有9:种棉花 42×20=840 种大豆﹙68--42﹚×20÷2=26×20÷2=260 P12 1:⑴公顷⑵平方千米⑶平方米⑷平方厘米⑸平方千米(6)千米2:2000 4 700 7000000 6 6000000 3:>><<<4:3600÷4=900 900×900=810000平方米=81公顷没有P131:图一 11×7=77 图二(17+25)×20÷2 =42×20÷2=420 图三 6×8÷2=24 2:15×12=180 3:100×60=6000 50×(80--60)=50×20=1000 6000+1000=7000 P141:图一 12×9÷2=54 图二 15×8=120 图三(15+30)×20÷2=45×20÷2=450 2:8×3+8×2÷2 =24+8=32 P15 3:(30--2)×15=28×15=420 420×20=8400 4:(60+40)×30÷2=100×30÷2=1500 80×40÷2=1200 1500+1200=2700 5:8×6÷2=24 P16 1: 12 15 9 5 2:⑴ 18 ⑵ 48 ⑶ 34 P171:⑴600 48 ⑵ 1 ⑶ 4 10 ⑷24 ⑸ 4 2:20×30÷2=300平方米 300×500=150000克=150千克3:90÷15×2=12 P181: 80 100 105 2:略3:⑴ 2 160000 70 300 ⑵ 450 4500000 ⑶ 54

应用运筹学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应用运筹学》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1、某商店要制定明年第一季度某种商品的进货和销售计划,已知该店的仓库容量最多可储存 该种商品500件,而今年年底有200件存货。该店在每月月初进货一次。已知各个月份进货和销售该种商品的单价如下表所示: 现在要确定每个月进货和销售多少件,才能使总利润最大,把这个问题表达成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解:设X i是第i个月的进货件数,Y i是第i个月的销货件数(i=1, 2, 3),Z是总利润,于是这个问题可表达为: 目标函数: Max Z=9Y1+8Y2+10Y3-8X1-5X2-9X3 约束条件: 200+X1≤500 200+X1-Y1+X2≤500 月初库存约束 200+X1-Y1+X2-Y2+X3≤500 200+X1-Y1≥ 0 200+X1-Y1+X2-Y2≥ 0 月末库存约束 200+X1-Y1+X2-Y2+X3-Y3≥ 0 X1,X2,X3,Y1,Y2,Y3≥0 EXCEL求解最优解结果:X1*=300,X2*=500,X3*=0,Y1*=500,Y2*=0,Y3*=500, Z*=4100 2、一种产品包含三个部件,它们是由四个车间生产的,每个车间的生产小时总数是有限的, 下表中给出三个部件的生产率,目标是要确定每个车间应该把多少工时数分配到各个部件上,才能使完成的产品件数最多。把这个问题表示成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解:设X ij是车间i在制造部件j上所花的小时数,Y是完成产品的件数。 最终的目的是Y要满足条件: min{10X11+15X21+20X31+10X41,15X12+10X22+5X32+15X42,5X13+5X23+10X33+20X43} 可将以上非线性条件转化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 Max Z = Y 约束条件: Y≤10X11+15X21+20X31+10X41 Y≤15X12+10X22+5X32+15X42 Y≤5X13+5X23+10X33+20X43 X11+X12+X13≤100 X21+X22+X23≤150 X31+X32+X33≤80

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 1.在本实验中,哪些是系统?哪些是环境?系统和环境间有无热交换?这些热交换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如何校正? 提示:盛水桶内部物质及空间为系统,除盛水桶内部物质及空间的热量计其余部分为环境,系统和环境之间有热交换,热交换的存在会影响燃烧热测定的准确值,可通过雷诺校正曲线校正来减小其影响。 2.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萘和苯甲酸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提示:压成片状有利于样品充分燃烧;萘和苯甲酸的用量太少测定误差较大,量太多不能充分燃烧,可根据氧弹的体积和内部氧的压力确定来样品的最大用量。 3.试分析样品燃不着、燃不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压片太紧、燃烧丝陷入药片内会造成燃不着;压片太松、氧气不足会造成燃不尽。 4.试分析测量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提示:能否保证样品充分燃烧、系统和环境间的热交换是影响本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本实验成功的关键:药品的量合适,压片松紧合适,雷诺温度校正。 5.使用氧气钢瓶和氧气减压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阅读《物理化学实验》教材P217-220 实验二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1.什么原因可能造成过冷太甚?若过冷太甚,所测溶液凝固点偏低还是偏高?由此所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偏低还是偏高?说明原因。 答:寒剂温度过低会造成过冷太甚。若过冷太甚,则所测溶液凝固点偏低。根据公式和可知由于溶液凝固点偏低,?T f偏大,由此所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偏低。 2.寒剂温度过高或过低有什么不好? 答:寒剂温度过高一方面不会出现过冷现象,也就不能产生大量细小晶体析出的这个实验现象,会导致实验失败,另一方面会使实验的整个时间延长,不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寒剂温度过低则会造成过冷太甚,影响萘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具体见思考题1答案。 3.加入溶剂中的溶质量应如何确定?加入量过多或过少将会有何影响? 答:溶质的加入量应该根据它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来确定,因为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依数性,所以应当保证溶质的量既能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不是太小,容易测定,又要保证是稀溶液这个前提。如果加入量过多,一方面会导致凝固点下降过多,不利于溶液凝固点的测定,另一方面有可能超出了稀溶液的范围而不具有依数性。过少则会使凝固点下降不明显,也不易测定并且实验误差增大。

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20千克比()千克轻10%,()米比5米长21。 2、天平一端放着一块巧克力,另一端放着21块巧克力和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恰好平衡。整 块巧克力的重量是()克。 3、一块三角形菜地,边长的比是4:3:5,周长是168米,其中最长的边长是()米。 4、单独完成同一件工作,甲要4天,乙要5天。乙的工效是甲的工效的()%。 5、抽样检验一种商品,有48件合格,2件不合格,这种商品的合格率是()。 6、把87:1.5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7、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是3厘米,高是5厘米,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这个三角 形的面积的比是():()。 8、某商品在促销时期降价20%,促销过后又涨20%,这时商品的价格是原来价格的()%。 9、一项工作,6月1日开工,原定一个月完成。实际施工时,6月20日完成任务,照这样计算,到6月30日超额完成()%。 10、一台拖拉机65小时耕地87公顷,照这样计算,耕一公顷地要()小时,一小时可以耕地()公顷。 二、判断题。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甲比乙高5米,乙就比甲矮5米。………………………………………………() 3、六年级今天缺席4人,出勤46人,出勤率是92%。………………………………() 4、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减数与差的和的2倍。………………………………() 5、把8克盐放在200克水里,制成的盐水中含盐4%。………………………………() 三、选择题。 1、在含盐30%的盐水中,加入5克盐和10克水,这时盐水含盐百分比是()。 A、大于30% B、等于30% C、小于30% D、无法确定 2、甲乙两股长1米的绳子,甲剪去54米,乙剪去54,余下的绳子()。 A、甲比乙短 B、甲乙长度相等 C、甲比乙长 D、不能确定 3、已知8X + 8 = 24,则4X + 3 = () A、11 B、10 C、9 D、8 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甲车行了全程的83,乙车行了全程的54, ()车离中点近一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