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 格式:docx
  • 大小:25.61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

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8,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0,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思想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2,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动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3,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14,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大会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会还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党章。

15,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的实施,使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17,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8,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9,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大会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会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1990年4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22,“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和“八五”计划的开始实施,标志着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任务全面实现。

23,1990年3月3日,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思想。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