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a)外感风寒咳嗽:咳嗽声低沉,痰白稠,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XXX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桑菊感冒颗粒。

b)外感风热咳嗽:咳嗽声响,痰黄稠,发热口渴,喉痒咳吐,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解毒片。

c)内伤咳嗽:咳嗽声低沉,痰多黏稠,气促喘急,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玉屏风散。

临床尚有肺虚咳嗽、痰湿咳嗽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咳喘平口服液、止咳糖浆等。

2)针灸疗法:可选用足三里、肺俞、大椎等穴位。

调护:

咳嗽病程长,治疗时间长,应注意饮食调养,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熬夜、疲劳等不良惯。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避免接触过敏原。

2)多吃有益于肺部健康的食物,如梨、苹果、花生、核

桃等。同时,避免吸烟和二手烟。

转诊指标:

对于咳嗽病情严重,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咳痰带血等危重症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b)胃阴虚:胃脘隐痛或灼热疼痛,恶心欲呕,口干口渴,

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止痛。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c)胃热炽盛:胃脘灼热难忍,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其他疗法

a)中药针灸:梁丘针、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b)常用中成药:胃痛可用胃复安胶囊、胃炎舒胶囊等。

c)抗酸药:适用于胃酸过多者,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

4、调护

a)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

的食物,如糯米、山药、莲藕等。

b)心理调适: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

c)生活调理: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

5、预防

a)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b)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

c)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d)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胃病。

6、转诊指标

a)疼痛难忍,出现呕吐、便血等并发症。

b)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持续加重。

c)疑似胃癌等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调和脾胃,止泻固涩。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2、寒泻

症状:大便清稀,腹冷痛,肢冷,畏寒,舌苔白,脉沉紧。

治疗方法:温中散寒,止泻固涩。

方药:理中丸加减。

3、湿泻

症状:大便黏滞,色黄臭秽,腹胀,口干,舌苔黄腻,脉滑。

治疗方法:燥湿固脾,止泻固涩。

方药:XXX加减。

4、热泻

症状:大便稀薄,色黄,腹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止泻固涩。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

调护:

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2)多饮温开水,避免饮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3)及时治疗肠道疾病,避免病情加重。

转诊指标:

1)腹泻伴有高热、腹痛加剧、呕吐、脱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腹泻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一周以上,应考虑转诊。

在诊断心悸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自觉症状,如心跳异常、心慌不安等,同时也需要注意伴随的其他症状,如胸闷、头晕等。此外,还需要观察脉象,如数、促、结、代、缓、迟等。

2.治疗方法

a)针灸疗法:可选用心包经、心经、肝经、脾经等穴位进行针刺,达到调和心气、安神定志的效果。

b)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或西药进行治疗。

c)心理疏导:心悸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不稳定,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d)生活调节:心悸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3.预防措施

a)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b)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c)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d)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过大。

4.转诊指标

如果心悸伴随着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或者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a)气滞血瘀:胸闷胁胀,情绪不畅,易怒善哭,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黄腻。

脉弦涩。方用逍遥丸或活血化瘀丸

b)心肝不交:情绪不宁,易怒善哭,失眠多梦,胸闷胁胀,舌质暗红,苔黄腻。

脉弦数。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c)脾虚湿阻:胸闷胁胀,情绪不畅,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胖嫩。

苔白腻,脉沉弱。方用四君子汤加茯苓、泽泻等清热利湿药物

d)肝肾不足:情绪不宁,易怒善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暗红。

苔少,脉细弱。方用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白术、茯苓等化瘀理气药物

3.疗效评定

a)治愈:症状消失,情绪稳定,无复发。

b)好转:症状减轻,情绪改善,复发率降低。

c)未愈:症状无改变,情绪不稳定,复发率高。

肝气郁结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表现为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嗳气频作、月经不调等。舌苔薄白,脉弦。治疗方案为柴胡疏肝散加郁金和青皮。

气郁化火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表现为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便秘、尿黄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方案为丹栀逍遥散加味。

忧郁伤神是一种情绪失调的中医证候,表现为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醒、悲忧善哭等。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治疗方案为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是一种气血不足的中医证候,表现为善思多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汗、纳

容不馨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数。治疗方案为归脾汤加味。

阴虚火旺是一种阳虚阴亏的中医证候,表现为病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头晕心悸、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等。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治疗方案为天王补心丹。

在疗效评定方面,治愈意味着症状完全消失,情绪恢复正常;好转意味着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未愈意味着症状和情绪都没有改善。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常见于中老年人,也可发生于青年人。它可以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因分类,治疗效果也需要根据症状改善情况来评定。

假性眩晕是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和神经官能症等。患者感到“飘飘荡荡”没有明确的转动感,但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

诊断依据包括中医和西医两方面。中医诊断标准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测血压、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球震颤图、颈椎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可行CT、磁共振成像检查。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西医诊断依据认为眩晕特点是发作性、可逆性,有复发倾向,每次发作的症状有时不尽相同;可以涉及多系统疾病。

在诊断方面,神经科方面除一般的神经系统检查外,特别应注意有无自发性眼震、共济失调、听力障碍、眼底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征。内科方面应检查有无高血压、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有无贫血、全身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耳科方面应检查外耳道、鼓膜、中耳、鼻咽部,注意有无盯聍阻塞外耳道,有无胆脂瘤性中耳炎及耳硬化症。音叉试验了解听力情况、听力障碍的性质及程度。理化检查包括头颅X线摄片、

脑电图、脑血流图、胸片、TCD、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等,对眩晕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疑为颈椎病者需作颈椎正、侧、斜位等X线摄片检查。指物偏向、直流电试验、位

置试验及眼震电图等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眩晕症的定位定性诊断。

在鉴别诊断方面,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有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言蹇等表现,都不以眩晕为主症。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二者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有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口中如作潴羊叫声等症状。

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伴有眩晕症状的全身性疾病进行鉴别。以下是常见疾病的鉴别:

1.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的旋转性眩晕,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但10-20天后会逐渐减轻。常伴有耳鸣、耳聋,但神志清晰。

2.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能呈现摇摆感

或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较少见。常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可能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例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3.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有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体位性眩晕。晨起时可能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例如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晕: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

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

6.内分泌性眩晕: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7.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

8.神经官能性眩晕: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

中医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症状包括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恼而使头晕、头痛诸症加剧,急躁易怒,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治则为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为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症状包括头晕眼花、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则为益气养血、固脱止汗,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加减。

5.对于眩晕发作,需要记录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以及血压、舌苔、脉象等变化。如果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语言阻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6.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并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7.饮食应该清淡,多吃水果、蔬菜、豆类,避免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食物。对于肝阳上亢者,可以清蒸甲鱼以滋阴潜阳;对于气血亏虚者,可以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对于肾精不足者,可以多食补肾填精食品,如核桃、黑芝麻、百合、猪腰等。

8.在情志护理方面,需要加强关心和体贴病人,使其心情舒畅。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 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 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 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 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 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 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 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 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 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 肺癌诊疗方案 (74) 胃癌诊疗方案 (79) 乳岩诊疗方案 (83)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 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174)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78)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82)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 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 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面赤, 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 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4.痰湿中阻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湿中阻加膈俞、脾俞;瘀血阻窍加足三里,血海。 (四)其他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放血拔罐疗法治疗。 (五)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三、疗效评价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a)外感风寒咳嗽:咳嗽声低沉,痰白稠,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XXX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桑菊感冒颗粒。 b)外感风热咳嗽:咳嗽声响,痰黄稠,发热口渴,喉痒咳吐,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解毒片。 c)内伤咳嗽:咳嗽声低沉,痰多黏稠,气促喘急,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玉屏风散。 临床尚有肺虚咳嗽、痰湿咳嗽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咳喘平口服液、止咳糖浆等。 2)针灸疗法:可选用足三里、肺俞、大椎等穴位。 调护:

咳嗽病程长,治疗时间长,应注意饮食调养,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熬夜、疲劳等不良惯。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避免接触过敏原。 2)多吃有益于肺部健康的食物,如梨、苹果、花生、核 桃等。同时,避免吸烟和二手烟。 转诊指标: 对于咳嗽病情严重,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咳痰带血等危重症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b)胃阴虚:胃脘隐痛或灼热疼痛,恶心欲呕,口干口渴, 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止痛。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c)胃热炽盛:胃脘灼热难忍,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其他疗法 a)中药针灸:梁丘针、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b)常用中成药:胃痛可用胃复安胶囊、胃炎舒胶囊等。 c)抗酸药:适用于胃酸过多者,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 4、调护 a)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 的食物,如糯米、山药、莲藕等。 b)心理调适: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 c)生活调理: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 5、预防 a)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b)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 c)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d)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胃病。 6、转诊指标 a)疼痛难忍,出现呕吐、便血等并发症。 b)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持续加重。 c)疑似胃癌等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调和脾胃,止泻固涩。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急性盆腔炎 【病史采集】 1.常有产后、流产后或盆腔手术感染史,慢性盆腔炎史,原发或继发不孕史。 2.常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下腹部疼痛、腹胀、腰痛、白带增多,有时在排尿、排便时出现疼痛症状。 【体格检查】 1.身体状况:急性面容,体温高、心率快,下腹部刺激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2.阴道检查:可见阴道及宫颈充血,有时阴道内有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子宫稍大有压痛,两侧附件增厚,有明显压痛,甚至扪及包块。 【辅助检查】 1.血、尿常规,白细胞升高达1.5~3万/mm3,中性粒细胞增加。 2.血沉。 3.宫腔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4.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鉴别诊断】 1. 急性阑尾炎。 2. 异位妊娠。 3.卵巢囊肿蒂扭转。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此外,还需作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尿常规、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物检查。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1.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2.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 3.附件区压痛。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补充营养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热时用物理降温。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重症病人要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及盆腔脓肿破裂。 2.抗炎治疗:根据病情、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以广谱抗生素为宜。也可同时加用灭滴灵。 3.手术治疗:如积极抗炎治疗,体温不见下降者或疑有盆腔脓肿形成或破裂,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切开脓肿。如脓肿位置较低,向后穹窿膨出时,可作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 4.中医中药治疗。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 【病史采集】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痒或痛,咳嗽。 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6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雷饮。 4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着香正气丸。 1.4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 2.1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内静滴,每日1次。 2.2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诊断要点 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自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二、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束表: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多头痛,倦怠,泛恶,鼻塞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三、治疗 (一〉中医治疗 风寒束表:解表散寒,宣肺和卫。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硫风清热,解毒利咽。以银翘散和桑菊饮加减。 3、暑湿袭表:清暑解表。以新加香需饮加减。 4、外治:中药穴位敷贴、中药外洗、推拿等治疗。 〈二〉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保持室通风,适宜的温湿度: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对症治疗: (1)发热:可给物理降温:体温>38.5° C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酸、布洛芬等,或静注 赖氨匹林。如发生高热惊厥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如既往有复杂性热惊厥史,体温》38° C即给予药物退热治疗。 3、病因治疗:常用抗病毒药物 ⑴利巴韦林(病毒唑),疗程3 —7天。剂量为10 -15mg/kg/ 日,分3-4次口服或、化吸入、静注。 (2)中药:可选用感冒冲剂(院制)、小儿金翘颗粒、健儿清解液、减味紫雪口服液 等。如病情严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常用者有青霉素类、头 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疗程3-5日。如证实为链球菌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既 往有风湿热、肾炎史者,青霉素疗程为10-14日。 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 一、诊断要点 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好发于冬春季节。 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干、湿罗音。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常规诊疗——感冒 感冒是一种由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的病证,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这种病证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症状; 2.痒或痛、咳嗽; 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多; 6.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 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外治疗法 3.1 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疗效标准】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针对中 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 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 咳嗽、咽痛等。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 1. 体寒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 1. 食积型消化不良: -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模板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一场,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西医诊断 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二、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急性期(1~14天) Ⅰ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兼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肢体疼痛,或头部刺痛,舌黯淡或紫暗,有瘀斑,或舌下静 脉青紫,舌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涩。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治疗:

a.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法半夏、天麻、胆南星、丹参、川芎、地龙等) b.静滴:如三七、丹参、银杏叶、灯盏细辛、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 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 血海、合谷。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留针时间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2天。 2.风火上扰证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咳嗽痰多,色黄而粘,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平肝泻火熄风通络 治疗: a.方药:平肝泻火汤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山栀、丹参等); b.静滴:三七、丹参、银杏叶、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 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太冲、合谷。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留针时间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2天。 3.痰热腑实证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痛目眩,咳痰黄粘,或兼口中臭秽,大便秘结或数日未行,舌红或黯红,苔黄或黄腻或燥,脉弦滑。治则:化痰通腑调神通络 治疗: a.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栝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等); b.静滴:三七、丹参、银杏叶、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 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天枢、下巨虚。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留针时间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2天。 4. 气虚血瘀证 主症: 治则:益气活血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肠痈诊疗常规 [病因病机]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据统计该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40周岁年龄组发病最高。[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 则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 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 呆,便秘或腹泻等证。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4、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

5、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6、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鉴别诊断] 肺热病(右下肺肺炎和右侧膈胸膜炎) 胸部体检及胸部X检查可鉴别 石淋(右侧输尿管结石) 以突发性绞痛,并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证,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异位妊娠 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伴有会阴部重坠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阴道内诊及后穹窿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1)热毒蕴肠症右少腹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或阑尾清化汤加减。

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

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咽喉痒或痛、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常因骤变而发病。 3 一般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辨证论治] 1 风寒束表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感冒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虚体感冒 4.1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 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例方:参苏饮。 4.2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例方:加减葳蕤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喜炎平、双黄连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治法改进] 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凉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中医诊疗规范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 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 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 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 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 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二靠掌 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 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2.2、Ramsay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神 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廓疱 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有发热、 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等。其中 “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 Hunt综合征的三联征。与贝尔面 瘫比较,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当 Ramsay Hunt综合征疱疹出现较面瘫晚时容易与贝尔面瘫混淆。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 )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 )是颈乳突孔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 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畴。 一、诊断: 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风痰阻络证: 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或者下颌角疼痛。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 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 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 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灸: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 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4. 护理:1、避风,必要时可以戴口罩,眼罩防护。2、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天点眼药水 —3次。3、严格忌口,禁食酸辣凉食物,避免凉水洗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