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下面将介绍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

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而风热感冒多表现

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

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

症状。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

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

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中

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常用的中药

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

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

等症状。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

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中医内

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常

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中医内科治

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中

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

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九、失眠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等症状。中医内科治疗失眠强调

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安神补

脑汤、天麻丸等,具有安神、养血的作用。

总结: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得出的,旨在通过辩证施治和调理整体,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在治疗

过程中,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使中医治疗效果最大化。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下面将介绍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 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而风热感冒多表现 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 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 症状。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 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 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中 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常用的中药 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 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 等症状。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 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中医内 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常 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中医内科治 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中 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 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九、失眠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 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 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 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 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 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病机: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扼子9g,黄芩9g,川牛膝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茯苓9g。 加减:兼便秘者可加大黄后下6g,芒硝冲服6g,以通腑泄热;若阳亢化风者,宜加羚羊角粉冲服0.6g。牡砺先煎10g,.代赭石15g以镇肝息风;若兼阴虚者,加龟甲先煎10g,鳌甲先煎10g,制何首乌10g,生地黄10g以滋阴潜阳。 2.2 气血亏虚证 证候: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c)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d)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b)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3)转诊指标 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

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 痛。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 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 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 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 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 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 鉴别诊断 1.2.1 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 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 差。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部分真心痛患 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 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一般疼 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 等症。胃脘痛病变在胃,虽肝气胃痛可病连两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 1.2.3 腹痛:胃脘痛的病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部位较局限,病变在胃,常伴有嗳气、 泛酸、纳差、呕吐等症状。腹痛的病位则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腹部发生疼痛,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 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 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面赤, 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 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4.痰湿中阻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湿中阻加膈俞、脾俞;瘀血阻窍加足三里,血海。 (四)其他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放血拔罐疗法治疗。 (五)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三、疗效评价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咳嗽)

咳嗽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它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常见于西医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及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1.1.2 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1.2 鉴别诊断 1.2.1 肺痨: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1.2.2 肺痈: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2 辨证论治 咳有六淫为患,也有内伤之异,可以分为外感咳嗽与内

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可分风寒、风热、燥邪、风盛挛急等证候,内伤咳嗽又可分为痰湿、痰热、肝火伤肺及肺阴亏虚等证候。治随证出,除止咳之外,则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泻肝、化痰、宣肺、养阴等法。 2.1 外感咳嗽 2.1.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2.12 风热犯肺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ZYYXH/T22-2008) 1.1 概述: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或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愦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多难救治;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2 疾病诊断: 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摘要 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 1.1 病因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 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 •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 2.1 病因 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 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 •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同时 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可配 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 3.1 病因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其病因与遗传、 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 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 •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可配 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中医科常见病治疗指南

中医科常见病治疗指南 I. 前言 本文档旨在为中医科相关常见病提供治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疾病。提供的治疗方案均基于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仅供参考之用。请注意,在使用本指南时应遵循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专业意见进行治疗决策。 II. 病症分类与治疗 1. 感冒 - 症状: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 治疗方案:根据体质寒热偏,可选用不同的药物。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饮片、汤剂、针灸等。 2. 高血压 - 症状:血压持续升高。

- 治疗方案: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调整饮食惯,根据体质选择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案,辅以针灸、推拿等方法。 3. 失眠 - 症状: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 - 治疗方案: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多刺激物质的摄入。可使用中药配方或中药饮片治疗,结合推拿、艾灸等方法。 4. 胃炎 - 症状:胃痛、消化不良等。 - 治疗方案:调整饮食结构,忌烟酒刺激。可使用中药饮片、汤剂治疗,辅以针灸、拔罐等方法。 5. 风湿性关节炎 - 症状:关节疼痛、肿胀等。 - 治疗方案:辨明体质寒热湿燥,选用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案。可使用外敷贴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疼痛。

6. 冠心病 - 症状:心绞痛、胸闷等。 - 治疗方案: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根据体质选择中药治 疗方案,辅以针灸、推拿等方法。 III. 注意事项 - 请注意,本指南仅为中医科常见病的治疗指南,不涉及急性、严重疾病和特殊情况的处理。 - 请在治疗前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 不同人体质存在差异,请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患者等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IV. 结论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腰痛)

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病性有虚有实,虚者多属内伤,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实者多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常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1.1.2 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1.1.3 常有居住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1.2 鉴别诊断 1.2.1 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 1.2.2 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 辨证论治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2.1 寒湿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膩,脉沉而迟缓。病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9g,桂枝15g,甘草6g,茯苓15g,白术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 加减: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加附子先煎9g,细辛3g以温阳散寒;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加苍术15g,薏苡仁30g以除湿。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2 湿热证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署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脉腻,脉濡数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Introduction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 内科的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您了解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在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例如, 可以采用绿豆、草果、薏苡仁等中药制剂来清热解毒;也可以通过艾 灸或针灸来疏风散寒。此外,在感冒期间需注意保暖、多饮水等。 二、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 吐等。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胃气、清理湿热等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可以服用黄连、厚朴等中药来调理胃气;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 式来促进胃气运行。此外,胃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食物 的摄入。 三、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升高的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 采用调理气血、平肝降压等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可以通过针灸、推 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还可以服用当归、川芎等中药来平肝降压。此外,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医内科通常采 用调理脾胃、清热利尿等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可以服用黄芪、山药 等中药来调理脾胃;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清热利尿。此外,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糖分的摄入。 五、失眠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内科 常常采用调理心气、安神宁心等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可以通过采用 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心气;还可以服用酸枣仁、远志等中药来安 神宁心。此外,失眠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放松身心,避 免过度疲劳。 六、贫血 贫血是一种以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 内科常常采用滋补气血、益脾补肾等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可以通过 服用当归、熟地黄等中药来滋补气血;还可以采用艾灸、针灸等手段 来益脾补肾。此外,贫血患者应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 结论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感冒、 胃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和贫血等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进行了介绍。中医内科不仅强调疾病的治疗,更注重个体差异的综合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r, 1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 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鉴别诊断 I 胃院痛: 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皖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 .2.3 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重症状。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2 辨证论治 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2.1 实证 2.1.1 痰阻心脉证 证候: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院痞纳呆,日戮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优思伤脾,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痹阻胸阳。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篓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篓12g,薤白12g,法半夏10g,枳实12g,陈皮12g,石菖蒲12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3g。 加减:若痰蕴化热,咳痰粘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10g.天竺黄12g 竹茹12g以清热化痰;若因痰阻气机,气滞血瘀,胸部刺痛,舌紫暗者,加郁金12g,川芎12g,丹参15g以理气活血,化瘀通脉;若痰扰清窍,眩晕,肢体麻木者,加天麻15g,竹茹12g 以祛痰息风定眩。 证候: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或兼有院腹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病机: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调畅心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感冒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感冒风邪引起的以鼻赛、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位主要在上焦肺卫,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外邪客于肺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一般病程为3-7日,在整个病程中少传。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等肺气失于宣肃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等卫表不和的症状。 1.1.2 男女老幼均会患,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1.1.3 理化检查:可见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1.2 鉴别诊断 与风温的早期鉴别。感冒发热大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多不传变。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或伴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且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则见邪入心包,见神昏、谵语、惊厥等

症状。 2 辩证论治 感冒的病位在于肺卫,辩证属于表实证。根据病邪的性质,应用解表达邪的方法。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2.1 风寒证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机体感受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清阳不展,络脉失和,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天花粉15g,羌活6g,独活6g,前胡10g,桔梗6g,甘草6g,川芎10g,柴胡10g。 加减:表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6g,以疏散风寒;鼻塞流涕重者,可加辛夷包煎6g,苍耳子6g以疏风通窍。 2.2 风热证 证候:发热较重,微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邪气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风热上扰。肺失清肃。

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

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之———— 第二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预防: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防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容。即所谓“治未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古称摄生) (1)、养生的基本理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二是“正气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 A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养生学说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B. “正气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机体的正气,二是防止病邪的侵害。

(2)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为此,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A、调摄精神:人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反过来,精神情志又能控制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若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 B、注意饮食起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五味本以养人,但五味偏嗜又能伤人。 C、加强锻炼 D、适应四时气候如何适应自然规律呢?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 E、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2、避免病邪侵入。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断 2、防止传变。 第二节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一、治病求本即临床治病时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是辨证诊治的根本原则。(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 2、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四种具体法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 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水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糖尿病胃肠病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胃肠病 1 概述 糖尿病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病变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包括糖尿病食管综合征、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性便秘、糖尿病合并腹泻或大便失禁等。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消化道激素分泌异常、胃肠道平滑肌病变、微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继发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糖尿病胃肠病早期防治对于避免或减少胃肠功能衰竭有重要意义。 本病属中医“痞满”、“呕吐”、“便秘”、“泄泻”等范畴。 2 临床诊断 2.1西医诊断 参照2014年仝小林主编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草案)[1]——第7部分糖尿病胃肠病。2.1.1糖尿病性胃轻瘫 (1)病史: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病史。 (2)临床表现: ①症状:有或无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嗳气、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②体征:多无典型的体征,有时表现为上腹部轻压痛、体重下降。 (3)理化检查 ①胃运动功能障碍。 ②胃排空试验,目前核素扫描是金标准,提示胃排空延迟。 ③胃-幽门-十二指肠测压,近X胃底、胃窦压力降低,幽门长且高幅的收缩压力增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减少或消失。 ④胃电活动记录,胃电节律失常,主要是胃电过速,其次是节律紊乱及胃电过缓。 ⑤须排除胃、十二指肠器质性病变及肠道、肝、胆、胰腺病变,以及代谢紊乱(尿毒症、高钙和低血钾)、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及自主神经损伤等,以及某些影响胃排空的药物。 2.1.2糖尿病性腹泻 (1)病史: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病史。 (2)临床表现

①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症状持续1天以上。 ②体征:多无典型的体征,有时表现为腹部轻压痛。 (3)理化检查 ①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大便致病菌培养阴性。 ②消化道钡餐检查可有小肠吸收不良征象,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有结肠黏膜充血、水肿。 2.1.3糖尿病性便秘 (1)病史: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病史。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 (2)临床表现: ①症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是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一般病程至少6个月。常伴有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症。 ②体征:多无典型的体征,有时表现为腹部轻压痛。 (3)理化检查:消化道钡餐检查可有小肠吸收不良征象,肠动力检查蠕动减弱。 2.2中医诊断 2.2.1病名诊断 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中医痞满、呕吐范畴,糖尿病性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糖尿病性便秘属中医便秘范畴。 2.2.1.1痞满 痞满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的病证。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归于本病范畴。(参照ZYYXH/T27-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痞满) 2.2.1.2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种病证。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归于本病范畴。(参照ZYYXH/T25-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呕吐) 2.2.1.3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归于本病范畴。(参照ZYYXH/T29-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泄泻) 2.2.1.4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XX,或时间虽不XX,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尘肺病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尘肺病 目录 1西医诊断 (2) 2中医诊断 (2) 2.1病名诊断 (2) 2.2证候诊断 (2) 3中医鉴别诊断 (3) 3.1肺痈 (3) 3.2哮病 (3) 3.3肺痨 (3)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3) 附录A (6) 附件1:改良的Jaded评分量表 (10) 附件2:MINORS条目: (11) 附件3:文献质量评价AMSTAR量表 (12) AMSTAR量表 (12)

尘肺病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尘肺病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国家现行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的各种尘肺病的诊断。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职业病科等相关临床医生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尘肺病 pneumoconiosis 尘肺病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矿物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3]。适用于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的尘肺: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墨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石棉肺及其他尘肺。归属中医“咳嗽”、“肺萎”、“肺胀”、“肺痹”、“喘证”等范畴。 3临床诊断 3.1西医诊断 尘肺病的西医诊断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职业尘肺病的诊断》(GBZ70-2015)第1号修改单[1]。 3.2中医诊断 3.2.1病名诊断 尘肺病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矿物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3]。归属中医“咳嗽”、“肺萎”、“肺胀”、“肺痹”、“喘证”等范畴。 3.2.2证候诊断 基于《中医内科学》[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8]及尘肺病的临床特征[1-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 3.2.2.1痰湿蕴肺证 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 3.2.2.2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痰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3.2.2.3痰瘀互结证 咳嗽痰多,痰多为黑色块状,质黏难咯,胸满闷痛,气促心悸,动则尤甚,唇甲紫绀,失眠心烦,口干便秘,舌嫩红或淡暗,边有瘀斑,苔少或薄白腻,脉细或细涩。 3.2.2.4肺肾气虚证 呼吸浅短难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后余沥,或咳则小便自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虚数无力,或有结代。 3.2.2.5肺阴亏虚证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

最新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泄泻)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泄 泻)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多由脾胃失健,湿邪内盛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其他如肝气乘虚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缤纷属虚实夹杂证或许证。而湿盛与脾又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可引起急性发作,表现虚中夹实的实证候。本病与西医的腹泻含义相同,亦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病变。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 1.1.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腹胀、腹痛,旋即泄泻。1.1.2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1.2鉴别诊断 1.2.1 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

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2.2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并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写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样亡之危象。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便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2 辨证论治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同时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采用湿、清热之法,结合健运脾胃。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2.1 寒湿困阻证 证候: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伴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