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曹刿论战》教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1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5、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4.5[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疏通文义,理清文脉。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明确: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老师: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疏通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人物语气。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曹刿( guì)又何间(jiàn)焉肉食者鄙(bǐ)弗(fú)敢加也小惠未徧(biàn)小信未孚(fú)战于长勺(sháo)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而望望其旗靡(mǐ)彼竭(jié)我盈(yíng)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节奏、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4、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6、选几位同学翻译原文,其他同学听记指正。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思路,了解各段意思。
一、了解文学常识。
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________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_所著。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预习检测:1、将下面的字词标上注音。
(1)曹刿()(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弗()敢加也(5)小惠未徧()(6)小信未孚()(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下视其辙()(10)登轼()而望(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可以一战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翻译下面的词语。
十年春:伐:师:见:远谋:何以:专:必以分人:牺牲:加:福:察:以:鼓之:败绩:驰:视:既:夫:衰:竭:彼:盈:测:伏:三、梳理文言文字词。
1、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伐:古义:今义:又何间焉间:古义:今义:肉食者鄙鄙:古义:今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今义:弗敢加也加:古义:今义:必以信以:古义:今义:小大之狱狱:古义:今义:虽不能察虽:古义:今义:再而三再:古义:今义:忠之属也属:古义:今义:2、词性活用。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认识曹刿的智慧;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导入示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
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
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
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
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
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的战争理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
其实不是。
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
《左传》据说是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
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
12. 曹刿论战1教学目标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2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3教学方法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
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回顾史事,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
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活动2【活动】多样诵读,感知课文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
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
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
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导入: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资料助读《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说课稿及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
说课便是一颗行之有效的确立教学思想的种子。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曹刿论战》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
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
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两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因此,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学生熟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则是:1.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熟读成诵。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四、说教法1.诵读法。
本文是文言文,而且是文言名篇,因此,诵读法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
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7《曹刿论战》教学案(无答案)语文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
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介绍《左传》及时代背景:
三、预习检测: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二)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
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肉食者间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加信小信未孚福狱察情忠之属也
战则请从夫战,勇气也糜伏测逐鼓公与之乘
(四)解释下列句中倾斜词的古今语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今义: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今义:
4、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今义: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今义:(五)找出文中的“之“其”“而”,分别加以解释。
(六)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并翻译:
1、何以战?
2、夫战,勇气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必以分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分怎样?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5.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五、合作探究: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3、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4、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六、精读品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2、分析人物形象:
①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③相比之下鲁庄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④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⑤对于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方法?
3、文中哪些地方是详写的?哪些地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七、知识巩固:
1、解释文中黑体字。
⑴又何间焉()⑵弗敢专也()
⑶公将鼓之()⑷彼竭我盈()
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和下列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成语。
例子: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①彼竭我盈——()②小信未孚——()
③故克之——()④下视其辙——()
⑤未能远谋——()⑥夫大国,难测也——
()
3、用原文回答,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同意鲁庄公跟齐国打仗的原因是(
)。
4、结合原文,请分析曹刿的性格特征。
5、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6、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起因: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爱国情深)
战前论战:三问三答肯定民心(远见卓识)
战中指挥:
战后论战:善抓战机,善于出击(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爱国之士;善于打仗,杰出军事人才
31533 7B2D 笭40740 9F24 鼤W [25197 626D 扭
精品文档35020 88CC 裌F30555 775B 睛C32703 7FBF 羿 35913 8C49 豉21710 54CE 哎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