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诀别》原文+赏析_古诗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18.36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友之间往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吟咏的⼀个永恒的主题。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送别诗:骆宾王《于易⽔送⼈》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于易⽔送⼈ / 于易⽔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冲冠。
昔时⼈已没,今⽇⽔犹寒。
译⽂在这个地⽅荆轲告别燕太⼦丹,壮⼠悲歌壮⽓,怒发冲冠。
那时的⼈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中易⽔、北易⽔,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这个地⽅。
这⾥指易⽔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丹。
壮⼠:意⽓豪壮⽽勇敢的⼈;勇⼠。
这⾥指荆轲,战国卫⼈,刺客。
发冲冠:形容⼈极端愤怒,因⽽头发直⽴,把帽⼦都冲起来了。
冠: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情重昔时。
”⼈:⼀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
没:死,即“殁”字。
⽔:指易⽔之⽔。
犹:仍然。
创作背景 唐⾼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带,侧⾝于军幕之中,决⼼报效国家,此诗⼤约写于这⼀时期。
赏析 唐⾼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带,侧⾝于军幕之中,决⼼报效国家。
《易⽔送别》⼀诗,⼤约写于这⼀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咏史诗。
唐诗宋词:易水送别(唐)骆宾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唐诗宋词: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
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于易水送别作者: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鉴赏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于易水送人》全诗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全诗翻译及赏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1: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译文2: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
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赏析: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骆宾王《易水送别》(带拼音、注释、译文)《易yì水shuǐ送sòng别bié》作zuò者zhě:骆luò宾bīn王wáng此cǐ地dì别bié燕yàn丹dān,壮zhuàng 士shì发fā冲chōng 冠guàn。
昔xī时shí人rén已yǐ没méi,今jīn日rì水shuǐ犹yóu寒hán。
作者介绍:骆宾王(626年-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义乌)人。
唐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没:死。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译文:荆轲当年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到秦国去刺杀秦王,临行之前,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诗词鉴赏: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个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个时期。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个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骆宾王〔唐代〕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创作背景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咏鹅》资料骆宾王《于易水送别》赏析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即指荆轲。
没,死亡。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精心整理
《易水诀别》原文+赏析_古诗大全
作者:骆宾王
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
:“风
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即指荆轲。
没,死亡。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
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
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