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但愿人长久》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但愿人长久》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词中表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学生能够领悟到珍惜眼前人、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3.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但愿人长久》。
2. 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诗词: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字词解释和翻译: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并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4. 意境和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5. 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词。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眼前人、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3. 学生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模仿创作的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计划。
但愿人长久教案但愿人长久音乐课教案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期教案但愿人长期音乐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但愿人长期教案但愿人长期音乐课教案第一课古风新韵教学目标:1、倾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期》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谢之情。
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倾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熟悉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1、通过倾听与学唱,让同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同学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宁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倾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期》,学唱《游子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倾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期》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
倾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老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同学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您好像发现了什么情景?2、熟悉古琴导入,倾听《关山月》(1)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
让同学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犹如身在其中。
(2)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
先让同学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但愿人长久”是谁的诗句?引出本课《但愿人长久》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但愿人长久》,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和感悟。
5. 巩固拓展:(1)进行古诗填空练习,加深学生对《但愿人长久》的记忆。
(2)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但愿人长久”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或一篇小短文。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但愿人长久》的意义和价值。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探究和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古诗填空练习的准确性、创作作品的质量等。
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但愿人长久》的理解程度、审美情趣的提升等。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
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教具准备: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2、课件3、相关资料图片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
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8、齐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但愿人长久》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但愿人长久》。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感受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生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师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自由发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跟随教师,逐句品味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四)课后作业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自由发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跟随教师,逐句品味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四)课后作业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措施预设: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 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内容。
2. 参考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但愿人长久》,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味。
(2)学生通过参考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古诗《但愿人长久》,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
5. 欣赏与提高:(1)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体会诗词的美感。
(2)学生尝试创作小诗,锻炼语文素养。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但愿人长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出调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可以是描述一次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或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
《但愿人长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但愿人长久》。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体会诗人对亲情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学会分析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词、句来感悟诗人的情感。
(3)学会将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珍惜亲情,关爱家人,体会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变故,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但愿人长久》。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学会分析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感悟。
(2)将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但愿人长久》的背景、意境和哲理。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相关案例、素材。
(3)制定评价标准,准备评价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但愿人长久》,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搜集与亲情相关的素材,准备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但愿人长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
(2)小组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哲理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感悟诗人的情感。
4. 案例分享(1)学生分享与亲情相关的素材,感受亲情的珍贵。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5. 实践锻炼(1)学生尝试将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作类似的诗句。
(2)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发表感悟。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但愿人长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亲人、朋友和人生的感慨。
(3)学会生词和词语的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 生词和词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但愿人长久》的复印件或投影仪。
3. 生词和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但愿人长久》,提问:“但愿人长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词语。
(2)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 讨论与思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应用拓展(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情景之中,增强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汇报课教案隋蒙蒙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诗词歌赋的内涵和美感,了
解古风之美。
2、学会深情演唱歌曲,能够移情入景,以景入情。
3、能够掌握本课基本知识技能。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演唱歌曲,理解歌曲内涵。
教学难点:基础结构与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每逢中秋佳节,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浩瀚的星空,我们仰望明月,那一刻你是怎样的心情呢?你又有怎
样的情感想要表达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每逢中秋佳节,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幸福,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共赏一轮明月。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一首歌《但愿人长久》。
同学们用心
欣赏,说说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我个人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同学们看这首歌
的词是宋代苏轼的词。
其实我国古代的诗歌历来和音乐有
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词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古风新韵,
或以月从诗,或以诗从月,充满了时代感与新鲜感。
那本
课的这首歌曲的词就是采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那我
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同学们朗诵一下,体会一下歌词的
意境。
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曲意境)
教师: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苏轼(PPT)
那这首词又有怎样的内涵呢?词的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
游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从月亮的转移变
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
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
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的,离欲与入世的矛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
望,极富哲理和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
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
全词全篇皆是佳句,绝唱至今。
那结合着歌曲意境体会一下,想一想歌曲的情绪、速度、
音乐结构?(PPT)
教师:情绪优美,中速、二段体。
那接下来我们来逐句学习一下。
学生:学习歌曲。
教师:我们来学习一下两个节奏型(PPT展示节奏型)
教师:现在我们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共同演唱。
学生:学习歌曲
教师:那同学们小组之间讨论,看看有没有你们不理解或者很难把握的句子。
学生:有或没有(解决问题)
教师:那我还有一个问题,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情景。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乐句结束音又回到了大调的主音上,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那我们何不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处
人处事坦荡荡,随遇而安,保持内心平静,一生乐观开朗,
每个人天生不同,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简单生活,相信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把一切困难和失意踩在脚下,学习
是我们终身的伴侣,读书是快乐的,有了充实的头脑,就
会创造出更充实的生活,就会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