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分离(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4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1.6 物质的分离课题:物质的分离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①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②了解结晶及结晶的几种方法。
③能对不同的物质选用正确的结晶方法。
④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结晶的实例。
技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③体验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探究过程中渗透的科学美。
教学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教学难点: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硫酸铜晶体、食盐教学设计备注一、引言:拿出2个烧杯分别倒入10mL、20mL的热水,在分别放入硫食盐和酸铜晶体,充分搅拌溶解形成浓溶液。
再把食盐溶液分两杯;分别标上1、2、3号问:这是一个什么过程?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溶解在水中的这两种晶体重新取出来。
二、新课教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1号烧杯中已经溶解的食盐提取出来?如何实验?这样要将水蒸发完需要的时间很久,如何进行改进?我们来试一试那么就是要换仪器,使之能直接加热,使温度能快速上升而蒸发皿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直接进行溶液的蒸发学生观察答;溶解的过程学生回答:蒸发溶剂。
学生回答: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1、倒掉一部分,进行蒸发(师即使点评:隔了一层石棉网温度不能马上上升,用的时间还是较久)拿出实验器材时要介绍他们各自的名称在等待的过程中问学生1、同学们而蒸发皿是直接加热的,为什么?(蒸发皿是瓷做的,耐热)2、我为什么一直不停得进行搅拌?(使受热均匀,散热快这样液体就不易)3分钟后有食盐晶体析出,讲述:结晶:溶质以一定几何外形的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问: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使食盐晶体从溶液中析出?追问:是从哪里析出来的?归纳: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食盐溶液蒸发溶剂刚好饱和蒸发溶剂晶体(不饱和)溶剂质量()的溶液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2、到进试管中直接加热,(水沸腾时不能即使散热,会溅出,危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讨论答:蒸发溶剂再答:溶剂中归纳:因为溶剂中溶有溶质,蒸发溶剂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溶剂,溶质就会析出。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6节物质的分离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处理污水的几种常见方法;2.学会过滤液体的基本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感知科学探究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限于科学家的行为,感受科学并不神秘;2. 通过阅读科学家琴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魅力;3. 通过STSE教育,体验科学探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污水的处理方法以及混合物的分离方法;1.混合物的不同分离方法、原理和应用。
2.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纸盒、铁块、马蹄形磁铁等你会直接喝池塘里的水吗?为什么?一、净化水的方法【实验】取两杯浑浊的泥水,一杯静置,另一杯加入明矾后静置,看现象。
【结论】静置,能分离出浮在水中的物质,加入明矾等物质能加快分离。
沉淀法:加入明矾、活性炭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凝聚剂能使水中悬浮的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现在烧杯中的水可以直接喝吗?【实验】器材:漏斗、滤纸、玻璃棒、铁架台、烧杯视频展示过滤器的制作、过滤装置的连接和过滤的操作。
请学生观察并指出过滤装置连接中的一些注意点。
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低于漏斗口滤液低于滤纸上沿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尖端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操作中玻璃棒起了什么作用?你在滤纸上发现了什么?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过滤能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不溶物现在的水可以直接喝了吗?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漏斗等实验器材,若给你一些另外的材料,你能否利用学过的知识制作过滤器。
小组合作:如何用下列材料制作一个砂石过滤器?画出来就可以,一学生上来画。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部分小组的设计和结论,交流结果。
观看水净化器视频。
为什么现在得到的水还不可以喝?(仍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溶解在滤液中)该怎么办?蒸馏法:利用液体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用于分离两种液体或液体提纯。
八年级科学上册1.6 物质的分离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科学上册1.6 物质的分离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科学上册1.6 物质的分离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1。
6物质的分离教学目标:1。
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
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
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晶体的形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晶体的形成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
如食盐的提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4)静置、冷却、析晶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课题:1.6物质的分离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晶体的形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晶体的形成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
如食盐的提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4)静置、冷却、析晶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第六节物质的分离【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分离【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结晶及结晶的几种方法。
(3)能对不同的物质选用正确的结晶方法。
(4)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结晶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的能力。
(2)通过结合生活学习新知的过程,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1)体验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实验的乐趣。
(2)体验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探究过程中渗透的科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晶的方法教学难点:不同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六节。
本节课需花3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结晶的两种方法以及选择结晶方法的依据。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晶体的美观性以及结晶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本节课前,学生对于物质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
五、教学过程1.旧知回顾【教师】呈现几中晶体以及非晶体的图片,请学生观察不同之处【学生】上一组图片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下一组图片相反。
【教师】这两类物质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学生】晶体以及非晶体【教师】请回忆,两者还有什么区别?【学生】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不具有固定的熔点。
2.新知呈现【教师】食盐在哪里有着大量的存在?【学生】海洋【教师】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呢?【学生】晒盐【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