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重点冲关练1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4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2.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1)过程:
静息时静息电位:
刺激 ⎩
⎪⎨⎪⎧
形成原因:细胞内K +浓度高于细胞外,K +
外流
电位表现: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
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Na +
内流 电位 未兴奋部位:外正内负 电位差
表现 兴奋部位:外负内正
兴奋传导局部电流 刺激 产生
过程:局部电流 未兴奋部位 电位变化…… 结果:已兴奋部位恢复原来的静息电位状态
(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局部电流
胞体型: 树突型:
)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随堂练习】
1. 下图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
高考生物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同步练习(含答案)高考生物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同步练习(含答案)兴奋传导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传递指兴奋通过突触进行的传递。
以下是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同步练习,希望对考生复习有帮助。
(安徽卷,30)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
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 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
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在传出神经给予合适刺激不会将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该药传导,并能引起骨骼肌收缩;d表示神经-肌肉连接区域,是突触的一种,所以神经冲动在此处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最终引起肌肉收缩;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髓肌细胞膜外为负电位。
答案 B题后归纳1.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 2.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方法比较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特点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特点方法设计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变化先刺激①处,测量③处的电位变化;再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A 处有反应,②处有电位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处有反应,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两次实验均测到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次实验测到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同步练习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生物网预祝考生可以金榜题名。
课时3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C)A.人体细胞中只有传入神经元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B.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通常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C.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都可以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A错误;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通常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B错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变过程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2.[2024重庆检测]乙酰胆碱(图中用A-C表示)能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物质E是ATP,物质B是ADP和PiB.A-C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A-C合成过程中,物质C能反复利用D.若抑制D酶活性,会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解析据图分析,物质E是ATP,物质B是ADP和Pi,A正确;A-C表示乙酰胆碱,合成后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图中显示C可以反复利用,C正确;若抑制D酶活性,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D错误。
3.[2023海南]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解析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B正确;由题干可知,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因此,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高考重点冲关练1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满分50分,攻坚克难,15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出现双向传导D.突触间传导速度快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解析】选B。
兴奋产生时,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错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B正确;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C错误;突触间传导兴奋时涉及化学信号的转变,因此速度慢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D错误。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分子相互联系,如图显示的是三者之间的部分联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末梢释放的信息分子进入免疫细胞内部发挥作用B.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免疫细胞C.图中信息分子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D.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均属于信息分子【解析】选B。
神经末梢释放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此信息分子通过与免疫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并不进入免疫细胞内,A项错误;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传送与免疫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B项正确;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一般不是蛋白质,激素是信息分子,但不都是蛋白质,C项错误;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是接受信息的物质,并不是信息分子,D项错误。
3.同等的适宜刺激刺激神经元时,胞外Ca2+浓度越高,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纤维素组成的神经元细胞骨架与囊泡运动有关B.乙酰胆碱与树突或细胞体上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C.任意大小的刺激刺激神经元均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低【解析】选B。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组成,A错误;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B正确;要引发膜电位改变,刺激的强度不能太小,否则无法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内侧阳离子浓度高,D错误。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能力卷时间:60分钟满分:75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全国Ⅲ卷)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2.(2017·南宁模拟)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3.(2017·全国Ⅱ卷)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4.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两者之间变化的关系与下图走势相符的是()5.(2017·皖八联考)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6.下面为探究白菜经三种不同方式处理后植株的开花情况的实验。
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实验1:低温处理,不另外施加赤霉素;实验结果:白菜开花。
专项练3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干扰机制及实例分析1.[递质释放受阻](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在天然毒素和合成毒剂中毒性最强烈的生物毒素,它主要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从而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引起肌肉松弛麻痹,是导致呼吸肌麻痹致死的主要原因。
Ca2+进入神经细胞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末梢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强可促进其释放AChB.神经末梢释放ACh时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化C.ACh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逆转D.肉毒毒素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均关闭,使其膜电位不变2.[递质与受体结合受阻]某药物能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而治疗高血压,已知该药物能与心肌细胞上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
下列关于该药物作用的叙述,合理的是( )A.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B.不改变心肌细胞的代谢C.加快神经递质的分解D.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3.[递质分解受阻]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可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的突触来说,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突触后膜的Na+通道关闭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4.[突触后膜Na+内流受阻]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5.[Na+通道持续开放]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食用草乌进补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其可以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中毒。
课题: 3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传递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环节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出示图3 由图提问: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后是如何产生兴奋的?产生的兴奋在轴突(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传导到轴突末端的兴奋又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上的?环节二学习新知3 出示科学史资料: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兴奋传导的?4 出示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用蛙的坐骨神经做实验实验过程、结果请看人教版P17最后一段5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回答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6提问:兴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7指导学生看书(人教版P1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结合思考题,)8课件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
(静息时和受刺激产生兴奋时)9 提出问题: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兴奋传导的方向如何呢?(板图)10过渡提问:兴奋传到神经纤维末梢是怎样使相邻神经元产生兴奋的?(即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板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1 指导学生看书(结合思考题)12课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强调传导方向板书:画出突触结构图13提问:上述讲的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的,那神经元与肌肉之间能形成突触吗?14 出示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5 出示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找出突触结构,兴奋得结果是肌肉收缩环节三课堂小结16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列表比较)17 课堂小结练习【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三兴奋的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①静息(未受刺激):膜电位外正内负②兴奋(受刺激):刺激→电位倒转→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兴奋【教学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2019年全国卷高考生物总复习《神经调节》专题突破【考点定位】【命题预测】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
【要点讲解】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神经元的结构及分类(1)结构:一个神经元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如下图所示。
(2)分类:Ⅱ感觉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可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Ⅱ运动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可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Ⅱ中间神经元:位于神经中枢内,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兴奋,并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2.反射弧的组成、功能及破坏后的影响:(1)相应反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2)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结构。
(3)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4)缩手反射由3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内有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反射弧内有1个突触结构。
(5)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常见类型:(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Ⅱ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Ⅱ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4.与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相关知识归纳(1)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消耗能量。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1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下图为某结构放大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离子X表示Na+
B.兴奋的传递方向是a→b→c
C.c对应的膜电位的变化和a对应的不同
D.神经中枢中存在图示结构
【解析】选C。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是Na+内流,据此可知,离子X表示Na+,A正确;图示为突触结构,轴突末梢参与构成突触前膜,神经元的细胞体参与构成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传递方向是a→b→c,B正确;a、c处的膜电位均表现为外负内正,C错误;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中枢,D正确。
2.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选D。
图中①表示线粒体,②表示突触小泡,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
线
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但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A项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钠离子迅速内流,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项错误;神经递质经②转运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C项错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某些离子(如Na+和K+)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出细胞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3.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递质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乙所示效果。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世纪金榜导学号73414232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与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选C。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A正确;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但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而不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局部麻醉药不属于神经递质,所以C错误、D正确。
4.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病,多发于学龄儿童,其病因之一是多巴胺过度分泌。
多巴胺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仅为153的神经递质,其分泌过多会引起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
泌异常,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巴胺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B.神经元、甲状腺细胞都可作为多巴胺的靶细胞
C.多巴胺分泌异常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有影响
D.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能引起靶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选A。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多巴胺的受体除了存在于神经细胞上以外,还存在于甲状腺细胞上,根据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可进一步推出,多巴胺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有影响,B、C正确;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D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5.某些种类的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
如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回答问题: 世纪金榜导学号73414233
(1)图示为_______________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受体蛋白存在于_______________上。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_______________,最终在_______________产生愉悦感。
(3)吸毒成瘾后,吸毒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受体蛋白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不能转运回细胞,含量增加。
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因此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愉悦感。
(3)由图可知,吸毒损伤神经系统,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了获得同等的愉悦感,就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而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从而达到同等的愉悦感。
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
(2)增加大脑皮层
(3)吸毒导致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获得同等愉悦的效果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