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终学习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10
语文试题(一)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 炮烙.(luò)天梯石栈.(zhàn)湮.没(yān)B. 提.防(dī)恬.然自安(tián)广袤.(mào)C. 罗绮.(qǐ)无语凝噎.(yē)国粹.(cuì)D. 负疚.(jiù)喟.然而叹(wèi)杜撰.(zuǎn)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孤立无援放诞无礼厮打B. 结外生枝纨绔膏梁烽火C. 休戚相关春寒料峭遵循D. 舞榭歌台捐除宿怨诡秘3.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_________耐劳的人。
②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地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_________。
③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_________,不想_________。
A. 安逸安分给与取得B. 安逸安分取得给与C. 安分安逸取得给与D. 安分安逸给与取得4. 文学常识填空(8分)(1)《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_________时期思想家孟轲向梁惠王阐释自己对“_________”的看法和主张。
(2)汉代文学家_________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明人将唐代文学家韩愈列为“_________”之首,韩愈的《师说》选自《________________》。
(4)清代沈德潜赞美李白的诗:“太白七古想落天外。
”“七古”即七言古诗,如李白的成名作《________________》。
(5)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都是__________________词风的典范之作。
5. 请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2分)①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静安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2._________________,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__________。
(《诉衷情》)4._____________,不逾矩。
(《孔孟论学》)5.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口口而今识尽愁滋味,口口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以下内容中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2分)A.南宋 B.豪放派代表词人B.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7.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语填入空格后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2分)A.因为……所以……B.虽然……但是……C.只有……才…… D.即使……也……(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郑燮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span>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8.本文所反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9.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衣沾不足惜。
(《归田园居》)2.,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诉衷情》)4、,不逾矩。
(《孔孟论学》)5、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答案】1.但使愿无违2.杨柳青青江水平3.身老沧州4.七十而从人欲5.乃不知有汉【解析】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
(4分)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6.以下内容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2分)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C.班超投笔从戎D.与陈亮志同道合7.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填入空格后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2分)A.因为······所以······B.虽然······但是······C.只有······才······D.即使······也······【答案】6.C7.D【解析】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
C项“班超弃笔从戎”是汉代的事,与辛弃疾无关。
2015-2016上学期锦州中学2013级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医互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西两种医学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到了近代。
尽管西医的实验研究有着巨大的先进之处,但是当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正以崭新的手段横扫中世纪西方医学的陈迹,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时候,在揭开疾病微观奥秘的欣喜之中,在事物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却又孕育着一粒不祥的种子。
人们的思路由微观到超微观,由细胞到细胞核、线粒体、核糖核酸,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脱离整体调节作用的客观事实。
这一倾向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
于是在西方医学的营垒里,便相继出现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塞里氏的应激能学说,1937年哈里斯发现了丘脑垂体——内分泌的全身调节作用。
他们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
这种观点通过近30年来免疫学方面的长足发展,同样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再看中医的近代发展史,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显明,但隐约中也可看到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的尝试。
吴有可的“戾气说”,王清任的“解剖学”,唐宗海、张锡纯的“中西汇通”,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
综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
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西医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中,为了自身完善的需要,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从而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虽然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其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西方已开始向中医借鉴,必欲取其精华而用之。
青浦区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
完成第1一6题(18分)崔永元会赢得反转基因的战斗吗?①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个原来属于小众的话题,在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自费拍摄反转基因纪录片之后变成了大众话题,无论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还是朋友微信群里,挺转派和反转派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参与舌战的有科学家而更多是不涉及科学的普通人。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应该信谁:科学家还是主持人?②就转基因问题,全球很多科学家已经相继工作T几十年,很多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转基因食品上市前的安全性测试也有明确要求。
到目前为止‘冬乎没有来自科学界的证据显示,已被政府容许上市鱼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已知的危害有些国家,如美国,已经在逐渐开放转基因食品的市场。
③中国政府还未就此明确表态。
与世界其他地区类似,相关行业的中国科学家大多是挺转基因的。
一些研究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家们面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迟迟不能商业化,显示出一种焦虑的情绪。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教授,在“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期间说:“推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
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反过来对科研影响也非常大”。
据报道,相关行业的61名院士还于2013年联名上书中央,支持转基因食物品种的商业化推广。
④而以小崔为代表的民间反转基因人士,却对转基因的推广疑虑重重。
他们的疑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基因不仅是科学问题,转基因产品的推广有巨大的商业利益。
那么,科学研究是否被商业利益诱惑而失去其客观性?第二,转基因产品到目前为止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即使目前的研究显示没有明显害处,但对子孙后代就一定无害吗?第三,推广转基因的过程,应该如何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大家自己做选择,而不是让转基因产品无管制地涌入市场。
资料概述与简介 闸北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练习卷 语文学科试卷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 题。
(16 分) 绿色时尚在两晋 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 两色为主流的。
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 压抑的肃然起敬。
即便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 财富与身价。
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 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
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 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
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
王羲之有一篇著名的《笔经》称, 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
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
”他 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
《太平御览》叙说了南 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中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 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一次就作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 在太奢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都以绿髹为时尚,在以黄、红、 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 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 夫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
西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 这批闲适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 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正是这批文 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 髹成了生活时尚。
2016-2017学年上海市青浦区九年级(上)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1.(15分)默写1.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2.,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3.,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青山绿水,。
(《天净沙。
秋》)5.,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4分)阅读下面这阕词,完成下列各题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
(人名)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3.(9分)(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Ziyuanku.com王顾左右而言他。
1.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B.记录孟子言行C.编年体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比其反也3.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
4.(12分)4.(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蔡邕 字伯喈,陈留‚圉 人也。
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⑤,称疾而归。
吴人有烧桐以爨⑥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①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②陈留:古地名。
③圉(yǔ):县名。
④擅恣:放纵,不受约束。
青浦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12.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分)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有数,就有美(有删改)翟墨(一)⑴“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
”(大槐《论文偶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统一物的矛盾,常常体现为“二”、“四”、“六”、“八”之偶。
⑵这“偶”,有时表现为中轴线两边的均衡对称。
如合欢树的叶,蝴蝶的翅,人的耳目手足。
鼻口虽为一,但仍然有左右鼻孔与上下唇齿之分。
这“偶”,有时象征着相反相成的衬托或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会,前后相随。
”《老子》)⑶“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
紫禁城的建筑是以天安门--地安门为中轴左右对称的;中国古典小说章法中有正对,反对,有一卷中自为对,隔数十卷遥为对。
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如有这么一副对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既对仗工整而又拆字为数,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⑷这“偶”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平均的“一刀切”。
薛雪《一瓢诗话》曰:“诗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
……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⑸这“偶”推演到极致,便是中国宇宙观、美学观的高度概括:太极图与八卦。
⑹《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的阴阳“鱼”,八卦的阴阳“爻”,都是以“阴阳”这一基本畴派生出种种对立因素的复杂交织与运动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美学原理的认识基础。
⑺在“偶”中,有一个不对称的偏正平衡。
它构成一个最美的比率,那就是黄金比—1:0.618。
实验证明,这个比率正同人在最愉快时的“信塔”胸电波高频与低频的比率相吻合。
更有趣的是,葵花籽的巧妙排列,牵牛花藤的缠绕生长,自然界中许多美的生长曲线,都酷似数学上的对数螺旋线。
- 1 - 青浦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2019.12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苏轼) (2)________________,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 (3)《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作者秦观借郴江表达自己复杂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恭候。 B.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D.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 2 -
①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②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③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①3② D.③②①
1 青浦区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1)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2)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3)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 (4)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声音”比“语言”重要,二是“听觉”比“视觉”深刻。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6)“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7)从表面上,城市越大,其声音结构也就越复杂。但城市再大也是城市,其声音同样有章可循和有规律可研究。 (8)宋代的青龙镇是上海第一个城市形态。从宋至清,青龙镇一直相当繁华,甚至有一定的国际化色彩,“镇上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设有官署、学校、仓库、税场、酒务、监牢、茶楼、酒肆,栉比鳞次,热闹非凡。”但由于城市地位不高,或者说周边的“江南”城市过于繁华,上海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发声权”,即使偶尔发声和“呐喊”,也淹没在江南大城市的人声鼎沸中。这是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几乎听不到“上海声音”的根源。 (9)170多年前的开埠,是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海( )真正有了自己的城市形态和性格,( )开始有了“城市声音”和“城市形象”,此后经过近百年的摸索,在20 2
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稳定为以海派文化为基调的上海城市声音。与其他城市相区别,上海城市声音中最重要的新元素是西方声音,从开埠后以上海土话模仿英语发音形成的“洋泾浜英语”,到作为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制造局的机器轰鸣声”和作为现代工作生活作息节奏的“海关钟声”,再到作为近代远东第一大都市生活方式象征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百乐门爵士乐”,这些典范性的“异域声音”,开启了上海与传统中原城市、与周边江南城市完全不同的“上海新声”。 (10)正如城市越大形态就会越复杂一样,如果仅仅将“海派声音”看作上海的唯一,则未免过于简单化和孤陋寡闻。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就在于它不是只有一种“腔调”。《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如在近现代时期,工业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导机制,所以从19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市声音,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最美最动听最令人向往的“音调”。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后工业社会和消费文明时代的到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市场中的嘈杂声、股票交易所的喧闹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那种静悄悄的“声音”。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城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城市及其更真实的历史,从而为解读现实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框架。 ——选自2015年10月2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第(1)节中“始作俑者”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第(4)节划线处“统治”一词所加引号的作用是
(3分) 3.根据上下文,为第(9)段两个( )处选一组最恰当的关联词(2分)( ) A.因为 所以 B.尽管 还是 C.不仅 也 D.只有 才 4.下列有关表述最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3分)( ) A.第(2)节中说“城市本身的理性与感性,导致城市永远处于困境与危机中”。 B.第(5)节中的“东西”指的是空间、政治、文化等“城市符号”。 C.第(8)节中“听不到‘上海声音’的根源是上海声音被鼎沸的人声淹没了”。 D.第(10)节中“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在于它不是只有一种声音。” 5.请列举你熟悉的某一个“城市声音”具体阐述它与“城市”的联系。(4分)
6.根据全文内容给这篇演讲稿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3
古 藤 王剑冰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7.第(3)节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 (2) 8.第(4)节中首句说“我敬慕地站立着”,请联系全文概括“这棵古藤”值得作者敬慕的精神品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①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