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59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一、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
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μι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小”。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
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学科,研究市场上个体的行为、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形成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需求与供给
•市场均衡与价格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理论
•企业生产与成本
•市场结构与竞争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为什么学习微观经济学很重要?
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决策的原理和市场运作的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并预测市场上产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通过个体经济单位经济⾏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和作⽤,以及改善这种运⾏的途径。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费者者、单个⽣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的层次上进⾏的。
第⼀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产者的经济⾏为。
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的效⽤,单个⽣产者如何进⾏最优的⽣产决策以获取最⼤的利润。
第⼆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这种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产者最优经济⾏为的相互作⽤的结果⽽出现的。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同时决定。
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的结果⽽出现的。
由此可以得出,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经济个量,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法也可以称之为个量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经济学⾥,“合乎理性的⼈”的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或者“经济⼈”的假设条件。
西⽅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或者“经济⼈”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的基本特征的⼀个⼀般性的抽象。
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都是利⼰的。
也可以说,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所采取的经济⾏为都是⼒图以⾃⼰的最⼩经济代价去获得⾃⼰的最⼤经济利益。
西⽅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才是“合乎理性的⼈”,否则,就是⾮理性的⼈。
“合乎理性的⼈”的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理论之中。
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法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企图超脱或排斥⼀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们经济⾏为的效果。
它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对事物的好坏做出评价。
1.微观经济学: 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 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5.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6.实证分析: 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7.需求规律: 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8.供给规律: 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9.均衡价格: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0.需求价格弹性: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1.边际效用: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2.无差异曲线: 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13.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4.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5.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8.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9.完全竞争: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和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决策,关注市场微观结构和价格机制等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市场决定论、成本论、利润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等。
其中市场决定论认为市场是自由竞争、信息透明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成本论认为企业定价是基于成本考虑的,利润论认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是最优策略;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选择是基于偏好和价值观的,企业需要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来制定最优策略。
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生产决策、供应链等经济现象。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涉及到行为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学科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消费者行为、政策制定等领域。
微观经济学对于理解经济现象、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个体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在稀缺资源的限制下做出最优决策。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升,而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下降。
供求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化和对策。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成本与效益分析。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其所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效益。
成本可以是货币上的支出,也可以是时间、精力等非货币资源的投入。
效益则可以是个体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在做出决策时,个体会权衡成本与效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市场失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公共物品则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国防和环境保护。
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上供应商和买家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程度、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障碍等。
市场竞争是指多个供应商在市场上竞争,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
市场竞争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率和创新。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的运作和机制。
通过对供求关系、成本与效益分析、市场失灵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个体经济行为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导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市场机制以及资源配置在个体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支。
它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以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经济学领域。
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和家庭在市场中的行为,以及他们如何作出决策,面对稀缺性资源做出选择。
微观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买卖决策等来研究个体行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它也研究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目标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帮助个体、家庭、企业和政府做出更好的决策。
通过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微观经济学可以提供有关市场运作和资源配置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
它还可以帮助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如垄断、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等。
主要研究内容1. 个体决策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和家庭在经济环境中做出的决策。
个体决策涉及需求行为,即个体如何根据价格和自身的收入水平来选择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
此外,个体还需要考虑时间和风险的因素,这也将影响他们的决策。
个体决策研究还包括消费理论、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等方面。
2. 生产和成本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如何做出决策。
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利润。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通过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来帮助企业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此外还研究了企业规模的经济学模型,如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等。
3. 市场和竞争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机制和竞争现象。
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策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条件,即市场出清的条件,以及价格如何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竞争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研究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市场形式的运作机制和效果。
4. 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