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的流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宋词流动发展脉络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长廊里一抹亮丽的风景,以其或婉约或豪放的丰神,成为宋代最有境界和韵致、最具美学品味和艺术感染力的“一代之文学”。
因此,宋词方可与唐诗比肩对峙,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而且通过自身独特的音乐形式,在唐诗和元曲之间架设了一道承先启后的桥梁。
直至今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高的艺术享受。
然而在宋人看来,词不过是诗人休闲娱乐的“酒吧文化”,故有“诗余”这一称谓。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市民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宋词逐渐发展起来。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晏殊,字同叔,其平和的性格使得他的词风也较为平和。
他大多描写男女爱恋,离愁别绪以及忧郁的性格等。
晏殊词有五个鲜明的特点:1、提倡“富贵而不俗”的格调2、艳情而不纤巧3、情中有思(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4、伤感中含旷达(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离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5、温润秀洁的词风晏殊以其含蓄典雅的技法,对五代艳丽词风进行了校正,使词逐渐渗进文人士大夫的创作领域,同时他也是北宋倚声家初祖。
因循中变的欧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著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
他的词与晏殊的比较接近,故有“晏欧”之称。
他的创作形式以小令为主,内容风格多以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题材以相思离别、伤春悲秋及男欢女怨居多,受南唐冯延巳一派的影响很深,不过他认为词的地位比较低。
欧阳修词的特点为:深婉不迫、疏隽豪宕。
欧阳修在词史上的地位:1、在词当中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感2、他用的曲调比当时的文人都多3、用俚语写词4、通俗化5、善于写慢词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范仲淹,字希文。
多描写边塞风景,代表作《苏幕遮》、《渔家傲》,他突破传统风格的词作,焕发出超乎传统的好奇和魄力,开宋词豪放派先河。
一.宋初词人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使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为了定局。
北宋初期,上层文人仍继续晚唐、五代“花间派”或者南唐的婉丽词风,但在言情写志、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深入,这时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人。
在他们笔下,词的抒情性又有所发展,风格也变得更为雍容秀雅。
晏殊词绝大部份内容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的,但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温润娴雅、和婉明丽。
晏殊非常善于捕捉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感情。
这种作品最能反映晏殊词的特色。
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经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意蕴单薄,感情柔弱,这是最大的不足。
但是他的词音律和谐,语言精美,进一步奠定了疏淡清丽、精致柔婉的风格在宋词中地位,也把宋词语言进一步推向文人化、典雅化。
张先早期所作的词仍袭花间、南唐遗风,大部份作品是描写男女之情的。
由于他善于写“影”,时人曾经据其三个佳句,誉之为“张三影”。
他的词风清新明丽,语言流畅精致。
前期词作全是小令,后期写了一些长调慢词。
对于词体的解放有一定的影响。
较早为宋词开辟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欧阳修。
范仲淹词作不多,今存者仅六首。
但因他久任边防,首先把边塞军旅生活写到词里,给词意词风带来了新的内容与新的精神,为词开辟了斩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范仲淹词作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派词的滥觞。
欧阳修词数量不少,今存二百多首。
世以“晏、欧”并称,可见他也是学南唐、五代的。
这与欧阳修对词的认识有关。
欧阳修大体上还是将词看做为消遣性、娱乐性的东西,他的词在形式上仍多用传统的小令,在内容、风格上多以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有些作品写得比较香艳甚至放肆,以至于有人将这些艳冶词和其本传中所说的帷薄不修之事联系起来。
北宋词至南宋词的词体递变两宋之间的词体递变是最为繁复的,从时代性来讲,彼时词人有经承平之盛世,又有受山河破碎之苦;从音乐系统来看,则又有“旧曲作新声”之变;而在此多方面的更迭影响下,两宋之词体变化便呈现出齐头并进、错综复杂的态势来。
仁宗时期小令渐衰而慢词渐兴•内容的狭隘与小令之日衰仁宗以前的宋词,未曾脱去五代面目,故而经常发生与前代词互乱楮叶的事情(虽然期间有潘阆之《忆馀杭》、范仲淹之《渔家傲》等别开生面,但终不为主流声音)。
然早年令词的盛兴,不外乎是受到了题材的限制。
作为仅供文人们在宴席上遣兴之资的宋词,自然是要求即席挥就、临场口占才显得风流蕴积,故而字数颇少的小令自然更为风靡。
虽然令词胜场艳科口占,但一旦移题另入,其表现力便受到篇幅狭隘的桎梏。
盖因字数所限,内容亦有所限,如潘阆之《忆馀杭》共分十首,其中钱塘三首,西湖二首,孤山、吴山、西山、高峰、各一首。
《酒泉子》(十之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
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潘阆)后欧阳修为十二月令节又各作《渔家傲》十二首;写西湖之胜又有《采桑子》十一首。
《采桑子》(十一之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不论是潘阆亦或是欧阳修,都是一曲数叠而成套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令词字数所言,所抒所感,不能全足罢了。
因此,宋词要完备词体,长调慢词的兴起便势在必行。
•长调的兴起长调并非起自宋朝,早在开元、天宝年间便已有之。
如唐本《云谣集杂曲子》中的《风归云》、《洞仙歌》等皆是,但此类作手全为民间佚名裂制,尤为士大夫所鄙视。
虽然此时宋代声乐已多有新声,但士大夫依然留意小令,只教坊乐工着手长调。
所谓“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吴曾说)又“北宋初年,小令盛行于士大夫间,而教坊乐工,乃极意于慢曲”(龙榆生说)当然,这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某体先发肯定是在于民间,才有文人着意润色,后复方能登堂入室。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泛博读者的爱慕。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北宋初期的宋词发展1.1 唐代绝句对宋词的影响唐代的绝句诗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绝句的短小精悍和压韵规律的运用,为宋词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宋词吸收了绝句的形式特点,使其更加自由灵便,富有变化。
1.2 词牌的创作与发展北宋初期,词牌的创作和发展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动力。
词牌是宋词的基本形式,它既限制了词的创作,又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宋初期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等,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3 词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北宋初期的词人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追求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使宋词逐渐从宫廷文化走向民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北宋中期的宋词发展2.1 词牌的丰富和变化北宋中期,词牌的丰富和变化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新创作的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宋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其更加多样化。
2.2 词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追求北宋中期的词人注重创作技巧和艺术追求,他们追求音韵的和谐、形象的生动和情感的深沉。
词人辛弃疾、陆游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词人的社会关心与时代意义北宋中期的词人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量和关心。
他们通过词作表达对战争、灾难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南宋的宋词发展3.1 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南宋时期,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南宋的词牌如《渔家傲》、《西江月》等,更加注重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绘,使宋词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2 词人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辜鸿铭、杨万里等为代表,他们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审美的追求。
宋诗发展脉络
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变迁和演化。
宋诗以其清新、婉约、细腻的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北宋到南宋,分别介绍宋诗的发展脉络。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是宋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宋诗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为主要代表。
婉约派的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柳宗元、苏轼等。
他们的诗作以情感真挚、表达细腻而著称。
豪放派的代表诗人有辛弃疾、岳飞等。
他们的诗作以豪迈、慷慨激昂的风格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和诗人们的壮志豪情。
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是宋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宋诗以词为主要形式,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南宋的代表词人有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
他们的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南宋还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新诗派,他们主张以古典文学为基础,注重修辞技巧和音韵美。
总的来说,宋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由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竞争到以词为主要形式的南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宋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北宋时期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还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和新诗派,他们的诗作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和发展宋词起源于南唐,发展于北宋,经历了南唐、北宋、南宋三个时期的演变。
南唐时期,有李煜、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创作,为后来的宋词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期,词人陆游、辛弃疾等的词作更加丰富多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南宋时期,苏轼、杨万里等词人的作品更加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使宋词达到了巅峰。
二、宋词的特点1. 抒情性强:宋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表达了词人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慨。
2. 简洁明快:宋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用寥寥数语传递出丰富的意境。
3. 境界高远:宋词追求境界的高远,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构建,使词作具有独特的意蕴和美感。
4. 音律和谐:宋词注重音律的和谐,追求字音的协调和押韵的美感,使词作更具音乐性。
三、宋词的影响1. 文学影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人继承和发扬了宋词的创作传统,使词作在后世继续发展。
2. 音乐影响:宋词的音乐性极高,适合配以音乐演唱。
宋代以来,不少曲调被作曲家改编为曲谱,成为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人文影响:宋词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情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中的爱情、友情、家国等主题,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构成了宋词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宋词的研究和欣赏,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两宋诗词的流变浅析经两宋发展,宋词成为唯一能与唐诗相媲美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但不能忽视北宋以后,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和都市经济的繁荣,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发生裂变,以娱乐民众为目的的小说、戏曲勃然兴起,“言志”、“载道”为宗旨的正统文学萎缩,宋词也开始萎缩。
词从“词缘情”向“词言志”,从“以俗为美”向“以雅为美”,从“音乐性”向“文学性”三层次异化后,词失去其原始动力,欣赏主体和本质美感,致使其独树一帜之特色风格消亡殆尽,随着时代变迁从高峰滑落,如流星般陨落只留下一段优美的弧线。
一、从“词缘情”到“词言志”“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系于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和市民风气的使然,表现市民趣味的词应运而生。
词作为歌筵酒席间伴随着乐曲而成长的新文体突破了我国文学历来强调的“诗言志”的传统和“文以载道”的原则,成为与“诗言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截然不同的文体。
词产生之初是以娱宾佐欢为目的而进行创作和选编的曲子,当时持酒听歌、浅斟低唱为士大夫司空见惯的消遣方式和交际方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塑”,在娱乐中词人率性而为,不会过多地掩饰个人情感,正是个人情感最深情最真挚最坦诚的表达方式。
风流浪子、京华倦客,也因此一生对词迷恋、执著。
宋代初年文人大多有实现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双重意识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诗与词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词缘情”成为约定俗成之规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后主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阅世极浅的纯真的性情领受到人生最大的悲哀。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踏莎行》)在伤春的情绪中,存在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深切的感叹和惋惜。
简述宋词发展分期和流变特点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
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宋词发展脉络作为有宋⼀代⽂学之胜的是宋词。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与伦⽐的巅峰地位。
宋词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北宋、南宋两个阶段的变化。
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个阶段:⼀、宋初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时期,上承五代词风,形式上以令词为主,风格多婉约绮丽,并体现了对五代词风的⽥⾰。
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有⾰新求变的⼀⾯。
晏殊词虽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却把南唐词深婉俊洁的特点发展得较为含蓄、典雅和清淡。
晏殊词写男⼥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纯净雅致。
他往往略去对⼥性容貌⾊相的描写,⽽着重表现抒情主⼈公的恋情。
其词的感情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透露出⾃我解脱的⽓度;语⾔也改变了五代“花间”词的脂粉⽓和浓艳⾊彩,⽽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体现出闲雅⽽有情思的特点。
有提倡富贵⽽不俗、写艳情⽽不纤佻、情中有思等特⾊。
欧阳修的词风同晏殊⽐较接近,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
他对词的⾰新,体现在两个⽅⾯:⼀是扩⼤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向,进⼀步⽤词抒发⾃我的⼈⽣感受;⼆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在宋词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
他的风格深婉、疏隽豪宕,词中表现⾃⼰的⾝世之感,词调、曲调众多,以俚语⼊词。
在这⼀阶段,范仲淹、王安⽯等对词境⼜作了开拓。
范仲淹以深邃的思想、炽烈的深情、深刻悲壮的风格独步词坛,开豪放派之先河。
王安⽯则体现出向诗风靠拢的特点,其词意境开阔,感慨深沉,语调⾼昂,风格独特。
另外,贴近⽣活的张先词,以恬淡朦胧的词境表达⼈⽣感受,以⼩令为主,多写男⼥之情,后来亦写慢词,对柳永产⽣过⼀定影响。
⼆、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慢词开始发展,词的题材也有所开拓,多从都市⽣活中取材,但仍以男⼥的爱恋相思、个⼈的羁旅愁怀为主。
柳永在丰富慢词长调、扩展内容题材、改进词章写作技法等⽅⾯取得了突出成就。
其词内容有艳词、离⼈思妇和羁旅⾏役、表现都市繁华等。
两宋诗词的流变浅析经两宋发展,宋词成为唯一能与唐诗相媲美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但不能忽视北宋以后,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和都市经济的繁荣,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发生裂变,以娱乐民众为目的的小说、戏曲勃然兴起,“言志”、“载道”为宗旨的正统文学萎缩,宋词也开始萎缩。
词从“词缘情”向“词言志”,从“以俗为美”向“以雅为美”,从“音乐性”向“文学性”三层次异化后,词失去其原始动力,欣赏主体和本质美感,致使其独树一帜之特色风格消亡殆尽,随着时代变迁从高峰滑落,如流星般陨落只留下一段优美的弧线。
一、从“词缘情”到“词言志”“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系于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和市民风气的使然,表现市民趣味的词应运而生。
词作为歌筵酒席间伴随着乐曲而成长的新文体突破了我国文学历来强调的“诗言志”的传统和“文以载道”的原则,成为与“诗言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截然不同的文体。
词产生之初是以娱宾佐欢为目的而进行创作和选编的曲子,当时持酒听歌、浅斟低唱为士大夫司空见惯的消遣方式和交际方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塑”,在娱乐中词人率性而为,不会过多地掩饰个人情感,正是个人情感最深情最真挚最坦诚的表达方式。
风流浪子、京华倦客,也因此一生对词迷恋、执著。
宋代初年文人大多有实现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双重意识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诗与词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词缘情”成为约定俗成之规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后主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阅世极浅的纯真的性情领受到人生最大的悲哀。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踏莎行》)在伤春的情绪中,存在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深切的感叹和惋惜。
凭高望远,四顾苍茫,虽有孤独寂寞之感而又不断寻觅,用极幽微的情思的抒写出一份深挚高远的追求向往的心意。
苏轼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将个人情感与理想并置于词中,词开始脱离歌筵酒席之艳曲的性质,步入“言志”的大道。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神子·密州出猎》)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期盼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和精神风貌。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不为声名所累的遗世独立的文化品格的期许,“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安贫乐道、淡泊坦然、超然脱俗的人生哲学都坚持以中和为美,达意不废含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诗教传统。
苏轼将词引入“言志”大道,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文人中并未普遍采用这种创作方式,其后的秦观仍旧坚持抒发个人情愫。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听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己者,此词心也。
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况周颐《蕙风词话》)“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冯煦《蒿庵论词》)这里的词心是指词的婉约、纤细、柔媚的质素。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晚点抽如海。
”(秦观《千秋岁》)这些江海般深重的愁恨,都是词人历尽人生坎坷后从心底流出。
秦观一生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都用词体来倾泻。
其他词人亦如此,用词抒发文人个人的情愫主体,情感大量排泄于词。
“靖康之变”极大震撼了士大夫的心灵,词由言情彻底沦为言志。
宋代的文官政治、崇儒重道德国策、理学的兴起探索与争鸣都使士大夫的政治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普遍高涨。
他们盈耳的鼓角铮鸣、满眼的刀光剑影,词是他们雪耻复国,重整山河的渴望;是他们赤胆忠心、壮志凌云、感天地泣鬼神的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
词已由个人之小我走向民族之大我,由自身关照转入外在的功利主义。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质,则知歌词之所自出。
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著之浅深,有不能不尔者存焉。
”“公一世之毫,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汗,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范开《稼轩词序》)稼轩坚持“以文为词”,直接用散文句法或引古文成句发展议论,词只是其恢复失地大业的“气节”“、功业”的“陶写之具”而已;坚持“无意不可入,吾事不可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词本身因有的韵味,“要眇体修”的审美意味,读来苦涩乏味,犹如嚼蜡。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建功立业的期许;“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百折不挠的雄心,尚可在情与志之间竭力协调,含蓄表达不失曲折深蕴之美。
至辛派词人词再经异化,陈亮甚至可谓“以词为文”。
他修王学,大倡功利主义。
“(亮)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陈将其词作为政论,洋溢崇高政治理想和民族感情。
词的内容大多抒写闲情、柔情、别意和失意,艺术风格细腻柔婉,深情绵邈;读其应如同倾听一位纯情者的心声,没有道德的灌输,没有伦理的说教,没有哲人般的旷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纯朴,平淡中又包含深意,含蓄而又余韵袅袅。
此谓纯正词之本质。
可悲词几经异化已与诗同轨,走上言志的道路。
二、从“以俗为美”到“以雅为美”词在晚唐五代主要是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并在市民中广为传唱的,由以儒雅为宗旨转向以艳俗为主的俗文学。
作为俗文学,由于受大部分受众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阳春白雪,因此词趋俗,以艳丽为本色,多言闺情与花柳。
《花间集》欧阳炯的序写道“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花间词派以其为创作纲领,创立“艳科”,词的内容多言男女情,表现大众化、普泛化的情感;用语艳俗时尚、堆金砌玉、重感官刺激。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鼻祖”,语言镂金错彩,追求装饰感和色彩感,且意在闺帷。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这首词精致雕刻女子闺房陈设,把美人睡觉、懒起、画眉、照镜、穿衣等动作情态一一表现,给读者感官刺激。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其“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温通过“男子代闺音”和对物象与动态进行简单勾勒等手法令读者浮想联翩。
花间派极力迎合商业经济冲击下的市民文化心理,“以俗为美”。
柳永追求词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力求用普通民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表现大众喜闻乐见的情和事”。
柳永贴近当时市井民众的爱情追求和情爱心理,多男女情爱相思。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柳永《定风波》);以俚语为词,其词中最多的是里巷青楼,妓艳娼情,哥儿舞女缠绵缱绻。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柳永《鹤冲天》)。
同是有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管变青律,帝里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
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词人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整个都市里洋溢着节日祥和欢乐的气氛中,令人流连忘返。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词”,可见柳永词在市民生活中极受欢迎。
虽人们爱词,但在传统礼教统治下人们鄙视词,欧阳修《归田录》里说“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侧则阅小词”,“浅近卑俗(王灼《碧鸡漫志》),“言多近俗,俗子易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词的地位一直都不能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开,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词的发展开始有两条脉络,一为民间词,一为士大夫词。
到苏轼时士大夫词进一步发展深化,在后来的演变中占绝对的优势。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芗泽之态,摆脱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就。
而逸怀浩气,超于尘垢之外。
”苏轼在作《江神子·密州出猎》后在《与鲜于子骏》中说道:“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击鼓以为节,颇为壮观。
”其重点不是写男欢女爱的世俗风流,却显现了他与妓女之间的平等友爱情操,甚至歌唱她们“不爱黄金,只爱长久”(苏轼《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的高尚品格。
在(苏轼《乌啼远·寄远》)“莫怪归心速,西湖自有峨嵋。
若说故人须细说,自发倍当时。
”说他要和久违的歌伎诉说他在仕途中所遭际的坎坷困蹇,其感情绝非市民所共有的“俗气”。
市民生活之“俗气”至此难寻踪迹,在后人的选集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依据。
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编,或后或先,非有诠次。
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名曰《乐府雅词九重传出,以冠于篇首,诸公转踏次之。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
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为删除。
凡三十四家,虽女流亦不废。
(曾慥《乐府雅词序》)首先可看其对雅词的定义。
“涉谐谑则去之”对艳曲“今悉为删除”,由此可见言闺闼、艳语、男女情事,语言缠绵、绮丽、尚巧者都不入雅词。
再看对欧阳修的相关认识。
欧阳修文集有《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篇》,但其认为欧阳修为“儒宗”之尊不会作艳曲,此等恶俗之词为“小公谬为公词”,决非雅词之类。
此是对宋代文人双重人格的忽视,也可看出后世坚持“以雅为美”。
词的功能不能与诗等量齐观,“诗庄词媚”诗庄重而雅丽,词则风格旖旎近情;“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今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诗言志兼叙事,词言情,传达曲折深蕴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感发。
“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但苏辛等人不肯谨守词的藩篱,极力打破词与诗的界限,以致词失去欣赏主体,在传统文化裂变中萎缩。
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词之起源者不外乎来自燕乐、教坊、歌诗等项,不论是哪一项或几项的混合,都和音乐息息相关,音乐为词之本。
因此音乐性是词的根本属性。
“歌词之词”的创作形式约有两种,一种是由乐定词,即词人用已有的曲词配上新词,也称为填词;另一种是依词配乐,即词人根据新的歌诗创作新的曲调,也称“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