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流变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62.18 KB
- 文档页数:3
一.宋初词人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使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为了定局。
北宋初期,上层文人仍继续晚唐、五代“花间派”或者南唐的婉丽词风,但在言情写志、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深入,这时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人。
在他们笔下,词的抒情性又有所发展,风格也变得更为雍容秀雅。
晏殊词绝大部份内容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的,但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温润娴雅、和婉明丽。
晏殊非常善于捕捉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感情。
这种作品最能反映晏殊词的特色。
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经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意蕴单薄,感情柔弱,这是最大的不足。
但是他的词音律和谐,语言精美,进一步奠定了疏淡清丽、精致柔婉的风格在宋词中地位,也把宋词语言进一步推向文人化、典雅化。
张先早期所作的词仍袭花间、南唐遗风,大部份作品是描写男女之情的。
由于他善于写“影”,时人曾经据其三个佳句,誉之为“张三影”。
他的词风清新明丽,语言流畅精致。
前期词作全是小令,后期写了一些长调慢词。
对于词体的解放有一定的影响。
较早为宋词开辟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欧阳修。
范仲淹词作不多,今存者仅六首。
但因他久任边防,首先把边塞军旅生活写到词里,给词意词风带来了新的内容与新的精神,为词开辟了斩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范仲淹词作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派词的滥觞。
欧阳修词数量不少,今存二百多首。
世以“晏、欧”并称,可见他也是学南唐、五代的。
这与欧阳修对词的认识有关。
欧阳修大体上还是将词看做为消遣性、娱乐性的东西,他的词在形式上仍多用传统的小令,在内容、风格上多以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有些作品写得比较香艳甚至放肆,以至于有人将这些艳冶词和其本传中所说的帷薄不修之事联系起来。
论宋词的发展历程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词人群体的更迭、政治环境的变化、抒情范式的变革等方面来分期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关键词:宋词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历程前贤今哲多有论述,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亦异[1]。
本文则试图从词人群体的更迭、政治环境的变化、抒情范式的变革等方面来分期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2],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3]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 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
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
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
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
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在题材、艺术上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将艺术镜头由传统的青楼歌妓、红粉佳人移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的描绘生动传神,一洗秾艳的脂粉气,给词坛带来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其丰富的意象群贯穿于整个宋代文学,成为了宋代文化独特的标志。
宋词意象群丰富多样,主要包含自然景观、动物、植物、人物、感情等方面,其中,自然景观为主要意象,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征。
宋词意象群的演变,一方面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对后世的文化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词意象群的最初形成,主要受到唐代诗歌意象的影响。
唐代诗歌意象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以水墨山水为主流意象,在唐朝出现了一批以山水意象为主题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宋代诗歌则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将自然景观与感情融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在宋词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群。
其中以山水、花鸟、人物、感情等为主要意象,其中,朦胧诗的盛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宋代文化的发展和转变,也促进了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意象逐渐成为宋词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乐府以旅行、逃难、游历为主题,城市生活、商业活动逐渐成为了新的意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的是城市雨夜中古老的鼓楼,具有浓郁的都市气息。
另外,宋代官僚学士的儒学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也对宋词意象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词中出现了许多描写佛教、道家思想与禅修境地的描写,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香雾云生”之句,表达的是修禅者的境界。
最后,宋代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宋词意象群的形成。
南宋时期,随着北方辽金的威胁,南方诗人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抒发国家兴衰、民族抗争的意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句,诠释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宋词意象群的形成演变受到了唐诗、宋代文化、城市化、佛道思想、时代背景的影响。
这些影响同时也决定了意象群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意义。
两宋诗词的流变浅析经两宋发展,宋词成为唯一能与唐诗相媲美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但不能忽视北宋以后,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和都市经济的繁荣,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发生裂变,以娱乐民众为目的的小说、戏曲勃然兴起,“言志”、“载道”为宗旨的正统文学萎缩,宋词也开始萎缩。
词从“词缘情”向“词言志”,从“以俗为美”向“以雅为美”,从“音乐性”向“文学性”三层次异化后,词失去其原始动力,欣赏主体和本质美感,致使其独树一帜之特色风格消亡殆尽,随着时代变迁从高峰滑落,如流星般陨落只留下一段优美的弧线。
一、从“词缘情”到“词言志”“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系于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和市民风气的使然,表现市民趣味的词应运而生。
词作为歌筵酒席间伴随着乐曲而成长的新文体突破了我国文学历来强调的“诗言志”的传统和“文以载道”的原则,成为与“诗言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截然不同的文体。
词产生之初是以娱宾佐欢为目的而进行创作和选编的曲子,当时持酒听歌、浅斟低唱为士大夫司空见惯的消遣方式和交际方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塑”,在娱乐中词人率性而为,不会过多地掩饰个人情感,正是个人情感最深情最真挚最坦诚的表达方式。
风流浪子、京华倦客,也因此一生对词迷恋、执著。
宋代初年文人大多有实现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双重意识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诗与词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词缘情”成为约定俗成之规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后主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阅世极浅的纯真的性情领受到人生最大的悲哀。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踏莎行》)在伤春的情绪中,存在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深切的感叹和惋惜。
宋词发展脉络梳理〔包括简介宋代词坛一些主要词人〕宋以前的词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艺术借鉴作用。
宋词在前代词家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得到高度的发展。
词这种文学样式,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一、宋词的发展1、宋词的发展与国家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赵宋开国以来,一百年间和平安定,经济持续上升,城市也进一步繁荣,这为词这种歌唱文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中,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花间、南唐的绮靡词风极易为文人所接受。
词坛现状仿佛是花间、南唐词的延续,随着国家积贫积弱后果的显露,从中期开始,就有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为振兴国家出谋划策,并进而出现了进步的政治改革,但遭到保守派的极力阻挠与反对,终至归于失败。
国运颓波难挽,以至抵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的南下侵略,大片北方领土沦入敌手,王朝南迁。
这样的形势变化,使不少词人从花间樽前猛省过来,先是以词言志,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再是以词抒愤,表达对国土沦丧、人民灾难的感慨。
填词、唱词从娱乐形式变成了表达政见的手段,成了一批爱国志士乐于使用的抒情工具。
这种情况到南宋时期更加突出,直到宋亡前后,依然有词人以词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思。
而与此同时,在国家民族处于转折关头的时刻,一些词人由于种种原因,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倾向,依然作男女私情、离愁别绪的词篇,情调与时代格格不入。
南宋以来,由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抗战爱国派与投降卖国派的斗争更加激烈,也由于偏安于南国,在短时期内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爱国词人唱出时代最强音的同时,一些词人也依然回避现实,专心讲究词的格律,以作出合律的词篇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
2、宋词的发展也与词体本身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联系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在晚唐五代已经成熟。
但与正统文学样式诗文相比,她毕竟还是新面孔。
北宋前期,文人作词依然处于模仿和尝试状态,因此,晚唐五代的词风很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一时间,小令词家辈出,令词也出现了万紫千红的局面。
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宋词,乃我国宋代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宋词前与唐诗并称双绝,后与元曲争奇斗艳,无疑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丽闪耀的明珠。
犹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欧阳修等流芳千古的人物,无一不是宋词鼎盛的代表人物。
然则,无论宋词曾发展到何等高度,在那之前,总会有一段从有到无,从坏到好的变化过程。
在此,便谈一谈宋词如何完成由俗至雅的重大转变,乃至成为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的存在。
一.宋词的起源到出现(一)词的起源词乃诗歌的一种,始于唐朝,定型于五代,兴盛与宋朝。
词又因是合乐的歌词,故还有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多种别称。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适合寻常百姓的通俗艺术形式。
广泛地流传之后,文人依照乐谱上声律节拍而创作新词,称为“填词”或“依声”,有些类似于当今部分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创作形式。
(二)词的音乐性“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
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
”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
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的五言,七言诗已无法适于。
这才出现了句子长短参差不起的格律诗,亦为“词”。
这样的转变使得诗词的形式更为的灵活多变,以歌曲所唱。
(三)宋词的出现就前文提到的燕尔,最初是由北周至隋时期的民间曲与西域胡乐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之用,同时期便已形成配合燕尔的词地出现,二者早在隋代民间便已流传开来。
直到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才开始写词,正式将这一文学体式引入文坛。
随后到晚唐时期,文人所作的词已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温庭筠等人所代表的“花间派”。
而后词不断成熟发展,进入人才辈出的宋代之后更是逐步呈现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论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高峰。
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丰富,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对宋词发展历程的详细论述。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起源于唐代,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在唐代,随着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音乐文化逐渐世俗化,出现了很多以歌曲为主题的词作。
这些词作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清新、婉约的特点,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北宋时期的宋词北宋时期,宋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词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等。
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融入了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悟。
晏殊的词作以清新脱俗、淡雅幽婉著称,欧阳修的词则以豪放奔放、豁达洒脱见长。
柳永则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贴近人民、通俗易懂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南宋时期的宋词南宋时期,宋词逐渐走向了成熟和繁荣。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风格独特的词派,如豪放派、婉约派、田园派等。
豪放派以辛弃疾为代表,他的词作以气势磅礴、豪放奔放著称,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婉约派则以李清照为代表,她的词作以细腻入微、清新淡雅见长,表达了女性特有的柔情与坚韧。
田园派则以范成大为代表,他的词作以描绘自然风光、田园生活为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四、宋词的衰落随着元朝的建立和明朝的兴起,宋词逐渐走向了衰落。
这一时期,诗歌逐渐成为了主流文学形式,而宋词则逐渐被边缘化。
尽管如此,宋词在文学史上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五、总结宋词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丰富。
从其起源到北宋时期的发展壮大,再到南宋时期的成熟与繁荣,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摘要: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因突破“诗言志”的传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分庭抗礼的独立文体。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词受传统文化的大量辐射,“词缘情”、“以俗为美”、“音乐性”三个特征异化,导致宋词巅峰地位动摇,开始走向衰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文体。
关键词:宋词;词缘情;以俗为美;音乐性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1-0132-03宋词流变浅析廖馨(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经两宋发展,宋词成为唯一能与唐诗相媲美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但不能忽视北宋以后,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和都市经济的繁荣,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发生裂变,以娱乐民众为目的的小说、戏曲勃然兴起,“言志”、“载道”为宗旨的正统文学萎缩,宋词也开始萎缩。
词从“词缘情”向“词言志”,从“以俗为美”向“以雅为美”,从“音乐性”向“文学性”三层次异化后,词失去其原始动力,欣赏主体和本质美感,致使其独树一帜之特色风格消亡殆尽,随着时代变迁从高峰滑落,如流星般陨落只留下一段优美的弧线。
一、从“词缘情”到“词言志”“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系于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和市民风气的使然,表现市民趣味的词应运而生。
词作为歌筵酒席间伴随着乐曲而成长的新文体突破了我国文学历来强调的“诗言志”的传统和“文以载道”的原则,成为与“诗言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截然不同的文体。
词产生之初是以娱宾佐欢为目的而进行创作和选编的曲子,当时持酒听歌、浅斟低唱为士大夫司空见惯的消遣方式和交际方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塑”,在娱乐中词人率性而为,不会过多地掩饰个人情感,正是个人情感最深情最真挚最坦诚的表达方式。
风流浪子、京华倦客,也因此一生对词迷恋、执著。
宋代初年文人大多有实现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双重意识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诗与词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词缘情”成为约定俗成之规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后主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阅世极浅的纯真的性情领受到人生最大的悲哀。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踏莎行》)在伤春的情绪中,存在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深切的感叹和惋惜。
凭高望远,四顾苍茫,虽有孤独寂寞之感而又不断寻觅,用极幽微的情思的抒写出一份深挚高远的追求向往的心意。
苏轼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将个人情感与理想并置于词中,词开始脱离歌筵酒席之艳曲的性质,步入“言志”的大道。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神子·密州出猎》)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期盼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和精神风貌。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不为声名所累的遗世独立的文化品格的期许,“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安贫乐道、淡泊坦然、超然脱俗的人生哲学都坚持以中和为美,达意不废含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诗教传统。
苏轼将词引入“言志”大道,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文人中并未普遍采用这种创作方式,其后的秦观仍旧坚持抒发个人情愫。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听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己者,此词心也。
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况周颐《蕙风词话》)“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冯煦《蒿庵论词》)这里的词心是指词的婉约、纤细、柔媚的质素。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晚点抽如海。
”(秦观《千秋岁》)这些江海般深重的愁恨,都是词人历尽人生坎坷后从心底流出。
秦观一生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都用词体来倾泻。
其他词人亦如此,用词抒发文人个人的情愫主体,情感大量排泄于词。
“靖康之变”极大震撼了士大夫的心灵,词由言情彻底沦为言志。
宋代的文官政治、崇儒重道德国策、理学的兴起都使士大夫的政治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普遍高涨。
他们盈耳的鼓角铮鸣、满眼的刀光剑影,词是他们雪耻复国,重整山河的渴望;是他们赤胆忠心、壮志凌云、感天地泣鬼神的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
词已由个人之小我走向民族之大我,由自身关照转入外在的功利主义。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质,则知歌词之所自出。
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著之浅深,有不能不尔者存焉。
”“公一世之毫,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汗,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范开《稼轩词序》)稼轩坚持“以文为词”,直接用散文句法或引古文成句发展议论,词只是其恢复失地大业的“气节”“、功业”的“陶写之具”而已;坚持“无意不可入,吾事不可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词本身因有的韵味,“要眇体修”的审美意味,读来苦涩乏味,犹如嚼蜡。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建功立业的期许;“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百折不挠的雄心,尚可在情与志之间竭力协调,含蓄表达不失曲折深蕴之美。
至辛派词人词再经异化,陈亮甚至可谓“以词为文”。
他修王学,大倡功利主义。
“(亮)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陈将其词作为政论,洋溢崇高政治理想和民族感情。
词的内容大多抒写闲情、柔情、别意和失意,艺术风格细腻柔婉,深情绵邈;读其应如同倾听一位纯情者的心声,没有道德的灌输,没有伦理的说教,没有哲人般的旷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纯朴,平淡中又包含深意,含蓄而又余韵袅袅。
此谓纯正词之本质。
可悲词几经异化已与诗同轨,走上言志的道路。
二、从“以俗为美”到“以雅为美”词在晚唐五代主要是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并在市民中广为传唱的,由以儒雅为宗旨转向以艳俗为主的俗文学。
作为俗文学,由于受大部分受众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阳春白雪,因此词趋俗,以艳丽为本色,多言闺情与花柳。
《花间集》欧阳炯的序写道“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花间词派以其为创作纲领,创立“艳科”,词的内容多言男女情事,表现大众化、普泛化的情感;用语艳俗时尚、堆金砌玉、重感官刺激。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鼻祖”,语言镂金错彩,追求装饰感和色彩感,且意在闺帷。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这首词精致雕刻女子闺房陈设,把美人睡觉、懒起、画眉、照镜、穿衣等动作情态一一表现,给读者感官刺激。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其“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温通过“男子代闺音”和对物象与动态进行简单勾勒等手法令读者浮想联翩。
花间派极力迎合商业经济冲击下的市民文化心理,“以俗为美”。
柳永追求词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力求用普通民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表现大众喜闻乐见的情和事”。
柳永贴近当时市井民众的爱情追求和情爱心理,多男女情爱相思。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柳永《定风波》);以俚语为词,其词中最多的是里巷青楼,妓艳娼情,哥儿舞女缠绵缱绻。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柳永《鹤冲天》)。
同是有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管变青律,帝里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词人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整个都市里洋溢着节日祥和欢乐的气氛中,令人流连忘返。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在市民生活中极受欢迎。
虽人们爱词,但在传统礼教统治下人们鄙视词,欧阳修《归田录》里说“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侧则阅小词”,“浅近卑俗”(王灼《碧鸡漫志》),“言多近俗,俗子易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词的地位一直都不能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开,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词的发展开始有两条脉络,一为民间词,一为士大夫词。
到苏轼时士大夫词进一步发展深化,在后来的演变中占绝对的优势。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芗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就。
而逸怀浩气,超于尘垢之外。
”苏轼在作《江神子·密州出猎》后在《与鲜于子骏》中说道:“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击鼓以为节,颇为壮观。
”其重点不是写男欢女爱的世俗风流,却显现了他与妓女之间的平等友爱情操,甚至歌唱她们“不爱黄金,只爱长久”(苏轼《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的高尚品格。
在(苏轼《乌啼远·寄远》)“莫怪归心速,西湖自有峨嵋。
若说故人须细说,自发倍当时。
”说他要和久违的歌伎诉说他在仕途中所遭际的坎坷困蹇,其感情绝非市民所共有的“俗气”。
市民生活之“俗气”至此难寻踪迹,在后人的选集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依据。
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编,或后或先,非有诠次。
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名曰《乐府雅词》。
九重传出,以冠于篇首,诸公转踏次之。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
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为删除。
凡三十四家,虽女流亦不废。
(曾慥《乐府雅词序》)首先可看其对雅词的定义。
“涉谐谑则去之”对艳曲“今悉为删除”,由此可见言闺闼、艳语、男女情事,语言缠绵、绮丽、尚巧者都不入雅词。
再看对欧阳修的相关认识。
欧阳修文集有《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篇》,但其认为欧阳修为“儒宗”之尊不会作艳曲,此等恶俗之词为“小公谬为公词”,决非雅词之类。
此是对宋代文人双重人格的忽视,也可看出后世坚持“以雅为美”。
词的功能不能与诗等量齐观,“诗庄词媚”诗庄重而雅丽,词则风格旖旎近情;“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今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诗言志兼叙事,词言情,传达曲折深蕴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感发。
“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