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一章:联系与事物的本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与特点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联系观点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事物的本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与特点讲解联系的定义,阐述其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分析联系的特点,如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
1.4.3 讲解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是由各种联系构成的。
讲解联系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的作用。
1.4.4 联系观点的应用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应用体会。
1.5 作业布置第二章:联系的类型与分析方法2.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分析方法: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类型及分析方法。
2.4.2 讲解联系的类型阐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的定义及特点。
2.4.3 讲解联系的分析方法讲解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及其应用。
2.4.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体会。
2.5 作业布置第三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例解析3.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展联系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学生机会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联系的观点是指通过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2. 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感冒?”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探索联系的观点: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问题,并列出可能的联系观点。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联系观点,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并解释为什么他们认为这个观点是重要的。
应用联系的观点: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比如“如何改善学校的午餐质量?”要求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他们的观点,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解释他们选择这个方案的联系观点。
总结与评估: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本课学到的联系的观点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重要性。
2. 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
3.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的书面作业来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联系的观点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比如科学、历史和社会学等。
教案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学生在展示中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3. 学生在个人书面作业中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运用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事物联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例。
2. PPT课件或者黑板。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
2. 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联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联系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实际意义。
4. 方法指导:讲解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
5. 练习: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些问题,并进行解决。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联系观点。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联系的观点,并尝试运用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2. 查找一些关于联系的观点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3. 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六、教学拓展:1. 联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它们。
2. 联系的类型: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通过其他事物进行联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联系类型的特点。
七、教学互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种类3.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5. 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观点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
2. 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PPT展示,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3. 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阐述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实际案例,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的掌握程度。
b. 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素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用于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
2. 第3-4课时: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分析实际案例。
3. 第5-6课时:小组讨论,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4. 第7-8课时: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2. 作业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逻辑清晰。
学校: 石楼职中科目: 哲学教师: 郑迎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联系的三大特点: 普遍性、客观性、复杂多样性;(2)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要求;学习重点:唯物辩证法关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我们的要求;学习难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学前准备:(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元素及其地位;联系、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学习流程:一、概念解析:(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联系是一种关系。
例如:师生关系。
其次,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神经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最后,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我们看到的“嫦娥奔月”。
(2)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
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
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
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分类:二、师生互动:(1)举出一些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关于联系的事例;(2)思考并列举关于联系的成语、名言、典故等;三、分析总结: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对我们的要求?(思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四、学生讨论:(1)把握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具有那些意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看待事物,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
3.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联系”、“联系在生活中的体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联系观点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讲解联系与矛盾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住主要矛盾。
第16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难点】系统优化的方法。
【知识梳理】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P57-58)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地位、作用不同;③功能不同(2)联系:①相互依赖;②相互影响。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①全局观念;②重视局部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58-59)1、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原则3、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合作探究】1、球队和队员之间什么关系?谁处于主导统帅地位,谁处于被支配地位?谁服从服务于谁?其间蕴含什么哲理?2、一个队员无法单独完成发球、抢球、传球、投球整个比赛,而一个球队就可以做到。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3、2013赛季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进入第四轮争夺,中国队1-3不敌土耳其。
教练认为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我们队员在配合默契程度上和对手有差距。
为何实力相当我们却输给了对方?体现了什么哲理?【学以致用】总结以上三个问题体现的哲理,说说我们在球赛中该怎么办(方法论)?4、在球队中守门员、前锋、中场、后卫缺一不可,说明了什么道理? 进球了,能不能说功劳都是前锋的,为什么?5、科比是当今篮坛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如果让他加入我们班的篮球队,我们球队的整体水平会有所提高吗?为什么?由科比带领我们班同学组成一个球队去参加NBA比赛,科比还能频频进球吗?为什么?【学以致用】总结问题4、5体现的哲理,说说我们在球赛中该怎么办(方法论)?【思考判断】(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总是大于部分。
(3) 部分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4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完全等同的。
【预习检测】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4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民,推行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联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3. 联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联系的识别和运用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的认识和应用。
4. 实践法: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阐述其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
3. 教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对联系的理解。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联系并运用联系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联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效果: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效果。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探索更多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拓展:1. 联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2. 联系的理论体系:如辩证法中的联系观。
3. 联系与创新:探讨联系在解决问题、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
3. 联系的种类和联系方式。
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5. 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联系,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种类和联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4.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典型案例。
3. 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联系,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种类和联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4.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拓展阅读:1. 联系的哲学原理。
2. 联系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3. 联系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六、教学案例:1. 分析典型案例一:探讨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疫情与经济的关系。
2. 分析典型案例二:分析环保政策与企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环保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七、练习与讨论:1. 练习题一:根据联系的种类和联系方式,判断给出的实例属于哪种联系。
2. 练习题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导学案【学习目标】 1、全面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3、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重点、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课本本框内容,找出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2.认真完成导学案,积极思考。
【学习流程】 小组合作探究一:人生三问 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对人的一生而言,整体和部分分别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请把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写下来,并分析你的人生和这三个内容之 间是什么样的关系?3.你有什么样的职业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会怎么做呢?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相关知识,为自己 做一个简短的十年规划。
目标:实现路径:小组合作探究二:时间规划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二、系统优化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什么是系统?系统和整体有什么关系?2.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3.为自己的周末时间进行一次时间规划:1需完成的事情时间分配重要程度要达成的效果【知识脉络】 自我梳理本框知识结构图自主探究三: 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 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 斗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奋斗目标 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运用《生活与哲学》“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处理“四个全面”的关系。
2。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7-59,完成相应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 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2) 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3) 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1)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2)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运用哲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及方法论
[教学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和的辩证关系。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的。
整体是,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
整体居于地位,整体部分,具有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的地位,部分于整体。
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的:整体是由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到部分。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一是树立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二是必须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系统,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
统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遵循_______________的有序性;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化趋向。
6.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预习自测
1.“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古人的这段话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
B.事物的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C.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把握事物的联系
2.漫画蕴涵的哲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
码要求
B.人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3.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看问题应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
C.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4.我们考虑任何问题、干任何事物时,必须始终有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观念,倍加顾全这个大局,这是因为
A.搞好大局,就能搞好局部
B.局部会影响大局
C.整体决定部分,统率部分
D.大局观念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
1、自主探究任务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合作探究二:整体和部分的方法论意义。
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3、自主探究三,结合系统的基本特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谈谈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四部分巩固反思
一、选择题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的特征是
①整体性②有序性
③复杂性和多样性④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
丘陵上的无数只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
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蚂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
②部分居于主导地位,部分统率着整体
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从整体着眼,有利于实现最优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这说明:
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整体性能决定部分性能
D、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4.某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壁垒,增强整体合力:“对外一个窗口、履职一个机构、审批一枚印章、规划一张图纸、资金一本账簿。
”实行大部制的改革方案,从哲学上看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局部之和必定大于整体
③注重整体内部优化组合④系统内有主次层次之分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华盛顿合作定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多少有点类似于中国“三个和尚”的故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
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
这一定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①要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统筹考虑②办事情要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
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④整体高于局部、大于局部功能之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个说明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木板的长短和木桶的容积是因果联系
C.部分制约着整体
D.整体由部分组成的
7、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8.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9、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 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涵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1年3月8日,安徽省召开的全省黄金工作会议指出,黄金工业将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这说明
①要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会优化结构
④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正确处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二、结合实际,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系统优化的方法,写一份学期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