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1》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3
11 春【学习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2.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预设】领会状物抓住特点;写景注意层次。
【知识链接】1.作者档案:朱自清(1898 — 1948年),号秋实,字佩弦,江苏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秀丽朴素、文笔清丽、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1937年,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朱自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3. 关于散文: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的文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形”指(文章的结构,布局)。
“神”指(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写法有(借景抒情,托物寄意,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学法导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读,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指导随堂记录(教师指导)一话春你能描述一段美丽春景或美诵几句描春诗词吗?二诵春1.抽一名同学朗诵全文,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2.放多媒体配乐画面,大家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一生动话春描述春景注意语言流畅、生动,背诵描春诗词要动情入境。
二精彩诵春。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从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1. 春景描述:有关春天的诗句:3.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品春5.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6.作者细致观察了哪些春天的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受?7.朱自清运用比喻艺术创造出的散文诗意,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某某省X县白衣阁乡二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第一课时)2》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扫清文字障碍,能背诵课文后五则。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翻译课文后五则。
3.学会分类整理课文知识点
【重点难点预设】
1、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知识】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学习过程
2、小组内检查背诵
五、达标测评:分类整理课文知识点:
“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某某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
②用于学习方法:
③用于思想品德:
④用于为人态度:
⑤用于学习的乐趣:
4.“难句翻译”类练习:(请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1》学案(无答案)新人
教版 "
学习目标:
1.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 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学习重难点:
一.检查预习:
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
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
那么这两则寓言
梳理、归结《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情节脉络。
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
是
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
3. 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
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在句中填入切合寓
的两“吹”一“叹息”。
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
了什么?下列成语中: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哪一则
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
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
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 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难点:第二课时一、自学:(回顾,巩固)1.第一部分的作用?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修辞的作用是什么?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五幅图画,能不能再拟一个题目,只换一个字但却能概括出几幅图画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对学、群学)1.细读五幅图画,说说每幅图画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例句并赏析。
2.五幅图画是从什么角度(或按什么顺序)写的?并划出相应的句子。
3.细读春花图,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5.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6. 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7. 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三、拓展延伸:(质疑交流)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2.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课外作业: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
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
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
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
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而在这地毯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
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
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1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学习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自学(读一读,我能行) 1、我所了解的鲁迅及其作品。 2、、解决生字词,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丫杈( )可鄙( )虐杀( )笑柄( )瑟缩( ) 点缀( )宽恕(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 3、整体感知。 课文回忆了哪两件事情? 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你读后有哪些感受? 二、合作交流(议一议,我最棒。)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温馨提示:为什么“惊异”?又为什么“悲哀”? 2、文中的小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依据。 3、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并说说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2、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2 3、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人?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对他的认识。
5、结尾说作者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为什么? 四、反馈练习: 1、仔细阅读课本111页《满天的风筝》,与课本比较,说说它们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目的是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2、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反思与评价:
18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细致入微地描写小物而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手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难点预设】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知识】1. 作者档案: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某某番禺。
1964年毕业于某某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X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某某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头衔。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某某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2. 文体介绍: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他是一种篇幅紧凑短小,书写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3. 关于文眼:指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学法导引】品读、欣赏课文,对比探究阅读。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确本文的中心意思;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学习重点】的写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难点预设】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知识】1. 作者档案: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
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某某女诗人,著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2》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通过深情朗读、合作探究,掌握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学会分析典型人物形象,领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勇敢地面对人生路上的挑战。
<学习重难点>1、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知识链接】莫顿·亨特的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的情形,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
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小时候有着怎样的难以忘记的经历吗?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的就是他小时候一次难忘的经历。
探究点一:自主探究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2.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随后最后探究点二:综合探究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3、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知识链接:泰戈尔(1861一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生于地主家庭。
曾留学英国。
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
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
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还擅长作曲和绘画。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自学
1、了解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1)泰戈尔,_______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
(2)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2、朗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
嗅( ) 罗摩()衍( )那匿笑( ) 祷告( ) 沐浴( )
二、合作交流: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2.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三、探究质疑: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2、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带着感情,读出你喜欢的句子)
温馨提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朗读时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
例如: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所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2、“我不告诉你,妈妈。
”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儿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所以要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四、体验反思: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
读了这篇文章,是否觉得我们也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来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反思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