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导读
- 格式:pptx
- 大小:129.72 KB
- 文档页数:34
《资本论》第2卷导读导言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
第1卷考察这种运动背后的经济关系,本卷则考察这一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和遵循的条件。
《资本论》第2卷所研究的资本同第1卷一样,也是产业资本。
但是,由于已经转入流通过程的研究,资本既作为生产资本出现,又作为流通资本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形式变化。
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就被掩盖了,从而预示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其次,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阶段,也预示着这些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有分离和独立化的可能。
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在方法上是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展开的。
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首先是把单个资本的循环当作一次过程来考察,而把这一过程的连续性问题存而不论;然后考察资本的连续循环,即周转,考察周转的各种规定性;最后引入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而揭示它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研究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论》第一讲:序与跋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等问题。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他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研究方法,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必须用抽象力。
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中使用的唯物辩证方法,说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他指出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他还论述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说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是有强烈的阶级性的。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第二版跋》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阶级斗争还不发达的时期,才有一定的科学性。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曾天真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眼界内的最高成就。
但自从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这就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于是,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就被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代替了。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资本论》导读第2卷《资本论》第2卷导读导言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
第1卷考察这种运动背后的经济关系,本卷则考察这一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和遵循的条件。
《资本论》第2卷所研究的资本同第1卷一样,也是产业资本。
但是,由于已经转入流通过程的研究,资本既作为生产资本出现,又作为流通资本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形式变化。
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就被掩盖了,从而预示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其次,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阶段,也预示着这些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有分离和独立化的可能。
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在方法上是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展开的。
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首先是把单个资本的循环当作一次过程来考察,而把这一过程的连续性问题存而不论;然后考察资本的连续循环,即周转,考察周转的各种规定性;最后引入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而揭示它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研究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论》导读”课程简介
撰稿人:任洲鸿
课程名称:《资本论》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Das Kapital
课程代码:202009
开设专业:经济学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行课程:政治经济学1(201005)、政治经济学2(201006)、微观经济学(201007)、宏观经济学(201008)
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统讲授《资本论》的方法论、《资本论》的形成过程(包括《资本论》前期系列手稿的研究)、《资本论》的主要内容、《资本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启示等等,使学生清晰地把握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参考教材:杨志等主编:《〈资本论〉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资本论>导读》编写组编:《〈资本论〉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第2卷导读导言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
第1卷考察这种运动背后的经济关系,本卷则考察这一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和遵循的条件。
《资本论》第2卷所研究的资本同第1卷一样,也是产业资本。
但是,由于已经转入流通过程的研究,资本既作为生产资本出现,又作为流通资本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形式变化。
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就被掩盖了,从而预示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其次,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阶段,也预示着这些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有分离和独立化的可能。
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在方法上是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展开的。
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首先是把单个资本的循环当作一次过程来考察,而把这一过程的连续性问题存而不论;然后考察资本的连续循环,即周转,考察周转的各种规定性;最后引入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而揭示它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研究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