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并发症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198.00 KB
- 文档页数:57
医学生器官移植知识点总结一、器官移植的类型1.1 单一器官移植单一器官移植是指将一个器官从一个人身上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手术。
常见的单一器官移植包括肾脏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肺移植和胰腺移植等。
每种移植手术都有其独特的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
1.2 多器官移植多器官移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从一个人身上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手术。
常见的多器官移植包括心脏肺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心脏肝脏联合移植等。
多器官移植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通常会比单一器官移植更大,需要更加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手术团队。
1.3 同种器官移植和异种器官移植同种器官移植是指将同一物种的器官从一个人身上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手术,如同种肾脏移植。
异种器官移植是指将不同物种的器官从一个物种身上移植到另一个物种身上的手术,如猪心脏移植到人体。
目前,同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异种器官移植,后者的技术和道德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争议。
1.4 供体类型供体可以分为活体供体和亡体供体两种。
活体供体通常是患者身边的亲属或者其他愿意捐献器官的人,他们会通过手术将器官捐献给需要的受者。
亡体供体则是在脑死亡或心脏死亡后,家属同意捐献供体器官用于移植手术。
不同的供体类型对于器官移植手术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器官移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1 适应症肾移植的适应症包括慢性肾脏病末期、糖尿病肾病、多囊肾、尿毒症等。
心脏移植的适应症包括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严重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肝脏移植的适应症包括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胆管肝炎等。
肺移植的适应症包括囊性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胰腺移植的适应症包括严重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
2.2 禁忌症器官移植手术的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活动期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精神疾病等。
有禁忌症的患者往往不适合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因为手术的风险可能会超过其收益。
三、器官移植的手术过程3.1 供体选择供体选择是移植手术的第一步,对于成功的移植手术来说,合适的供体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88期221投稿邮箱:zuixinyixue@·病例报告·1例EcmO 联合CRRT 治疗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曾莹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0 引言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是一种呼吸循环支持技术,将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器)氧合后再经动脉或静脉输回,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2]。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 )即为每日持续24小时开展的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措施,以便于将受损肾功能取代[3]。
2019年2月本科室收治的一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应用E cmO 联合CRRT 辅助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患者成功转出,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4岁,在全麻下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移植术”,术中给予患者建立VA-E cmO 支持,术后转入ICU 。
患者意识为镇静状态,HR:90次/分,SPO2:100%,RR :12次/分,ABP :80/75mmHg ,相关检查指标,血常规:WBC:19.12×109/L ,PLT:56×109/L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4.5秒,凝血酶原标准化值:1.32,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6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7.3秒,心功能检查:高敏肌钙蛋白I :12957.1 p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13.4 ng/mL ,心肌红蛋白:1194.6 ng/mL ,术后10 h 后伤口引流管引流量增多,血压维持在77/70 mmHg ,去甲肾上腺素34-56 g/min 维持血压。
患者因术后第1天尿量少为90 mL ,同时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给予CRRT 治疗。
术后第2天床边心脏彩超示右心房未显示,同日行CT 检查及食道镜检查,术后第3天因右心房填塞,行胸部伤口清创术后并摆放引流管,术后第9天拔出气管插管,拔管后2日因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予以气管插管,行纤支镜治疗,术后第12天撤除VA-EcmO 支持,术后第14天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术后第16天,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间断CRRT 治疗,术后第25天后,患者转回病房。
受体选择标准1、终末期心力衰竭伴或不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采取完善的内科保守治疗或常规外科手术均无法使其治愈,病情有好转,但预测寿命小于12个月。
2、其他脏器(如肺、肝及肾、脑等)无不逆性损伤。
3、年龄在60岁以内,积极配合移植术治疗,其家属全力支持施行手术治疗。
供心选择标准1、经确认为脑死亡,缺血时间不超过5小时。
2、供体年龄男性应小于35岁,女性小于40岁为宜。
3、供心的大小,对成人患者而言,供、受体的体重差不超过±20%,对儿童患者,供体体重可大过受体体重30%。
4、尽量选择同性别的供、受体。
5、有明确心脏疾病病史和胸部外伤史者不能作为供心选择的对象。
供心切取方法供心切取的手术切口采用心脏直视手术的常规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后剪开心包,行肝素化(3mg/kg)。
首先处理上腔静脉,游离上腔静脉使之有足够的长度,在上腔静脉右房入口以上4cm处放置2把止血钳与中间切断,断端结扎,如切断处正处于奇静脉入口,则奇静脉同时予以切断结扎,至此上腔静脉处理完毕。
分离主动脉-肺动脉间隔,于升主动脉上方插入冷灌注针管,管道另一端与台下的冷灌注器管道相连。
第一助手安放好主动脉阻断钳,术者用一把止血钳在尽量贴近膈面出阻断下腔静脉,等心脏继续搏动10—20次使心脏内血液排空后,在近无名动脉处阻断主动脉,灌注4℃冷停搏液,灌注压力维持8kPa(60mmHg),同时贴近下腔静脉阻断钳处剪断下腔静脉,继之将心脏拉向左侧剪断右肺上静脉,以便灌注中充分进行左、右心引流减压。
用高功率吸引器吸尽心包内积血,局部放置冰屑及冰盐水。
灌注完毕心脏停跳后术者左手伸入横窦,握住心底部大血管,自主动脉阻断钳下方切断主动脉,自左右肺动脉分叉部剪断肺动脉,向右牵拉心脏,在心包反折处分别剪断左肺上、下静脉,钝性剥离左房后壁及上腔静脉入口周围组织,注意勿伤及窦房结,最后剪断右肺上、下静脉。
至此,供心以完整取出,立即放入盛有4度生理盐水(或盛有保存液或作为保护液的停搏液)的双层吴军塑料袋内,密闭封好,再放入盛有小冰块的保温容器内,准备运送。
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研究心脏移植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手术,常用于治疗心脏病晚期无法采取其他治疗措施的患者。
然而,由于免疫系统的特殊性,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以防止排斥反应。
本文将探讨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研究的相关进展和挑战。
一、免疫抑制治疗的重要性心脏移植手术后,免疫抑制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器官移植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物可以阻断这一过程,提高移植心脏的存活率。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维持供体心脏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二、免疫抑制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免疫抑制药物主要包括抗代谢药物、抗T细胞抗体、免疫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排斥反应和移植心脏的损害。
抗代谢药物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抑制细胞增殖;抗T细胞抗体如罗库鲁马布和奥托利鲁马等可选择性地靶向抑制T细胞功能;免疫抑制剂如特西姆、甲氟醇等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单克隆抗体如Basiliximab和Daclizumab抑制特定的免疫细胞活性。
三、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国际上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探索新的免疫抑制药物、调节治疗方案和个体化治疗等方法,努力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分析心脏移植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免疫抑制药物联合应用的有效性。
一项研究表明,联合使用环孢素、鼠源性抗T细胞GEMTUZUMAB等药物可有效降低移植患者的排斥反应,并提高移植心脏的存活率。
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为心脏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四、免疫抑制治疗面临的挑战尽管免疫抑制治疗在心脏移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抑制免疫系统可能会导致患者易感染,甚至引发恶性肿瘤。
其次,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肾功能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㊀㊀DOI:10.3877/cma.j.issn.1674 ̄3903.2019.01.004㊀㊀通信作者:黄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ꎬhuangjie@fuwai.com)ꎻ郑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ꎬzhengzhe@fuwai.com) 诊疗规范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ʌ摘要ɔ㊀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包括诱导㊁维持和抗排斥反应治疗ꎮ如何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ꎬ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ꎬ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ꎬ仍是这一领域的难题ꎮ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ꎬ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ꎬ其治疗原则主要取决于组织学证实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心功能损害程度ꎮ为进一步规范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断和治疗ꎬ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心脏移植专家ꎬ总结相关国内外最新进展ꎬ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ꎬ从免疫诱导治疗㊁维持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㊁排斥反应的识别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ꎬ制订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ꎮ㊀㊀ʌ关键词ɔ㊀心脏移植ꎻ诱导治疗ꎻ维持免疫抑制治疗ꎻ目标浓度ꎻ急性排斥反应ꎻ细胞排斥反应ꎻ抗体介导排斥反应ꎻ心内膜心肌活检1 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诱导㊁维持和抗排斥反应治疗ꎮ免疫诱导治疗目的是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风险最高时提供高强度免疫抑制ꎮ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的目标是使受者适应异体器官ꎬ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和肿瘤的发生风险ꎮ虽然各移植中心免疫抑制剂的选择㊁用量和联合用药方案各不相同ꎬ但是基本方案大同小异ꎮ不同个体免疫抑制剂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明显差异ꎬ需根据移植受者的不同特征和危险因素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ꎮ如何优化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ꎬ使其在保证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之间取得平衡ꎬ一直是该领域的巨大挑战ꎮ1.1㊀抗体诱导治疗心脏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发生率ꎬ减少合并肾功能不全受者排斥反应的发生ꎬ并使术后早期无糖皮质激素或较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的维持免疫抑制方案成为可能ꎮ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ꎬISHLT)统计ꎬ2009年至2016年全球52.6%的心脏移植受者应用抗体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ꎬ其中30.0%应用IL ̄2受体拮抗剂ꎬ21.9%应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thymocyteimmunoglobulinꎬATG)或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ꎬ而接受免疫诱导治疗的受者10年生存率并无显著优势[1]ꎮ目前认为ꎬ致死性排斥反应风险高的年轻受者以及非裔㊁HLA严重不匹配㊁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较高和应用心室辅助装置支持的受者ꎬ最可能从心脏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获益[2]ꎮ近年来ꎬIL ̄2受体拮抗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脏移植ꎬ主要由于其在减少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同时并未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显示ꎬ2015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心脏移植免疫诱导治疗比例>90%ꎬ几乎全部应用IL ̄2受体拮抗剂ꎮ国外开展的评估巴利昔单抗应用于心脏移植安全性的随机㊁对照㊁双盲临床试验ꎬ结果显示治疗组不良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ꎬ治疗组术后首次发生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较安慰剂组长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采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214例心脏移植受者术后60d内接受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myocardialbiopsyꎬEMB)ꎬ结果显示ȡ3a级细胞排斥反应发生率仅1.0%[4]ꎮ加拿大一项研究结果显示ꎬ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200μmol/L)的心脏移植受者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ꎬ可延迟环孢素使用时间且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ꎬ同时有助于保护肾功能[5]ꎮ注射20mg巴利昔单抗后ꎬ30min内血药浓度峰值达到(7.1ʃ5.1)mg/Lꎬ当浓度>0.2mg/L即可稳定阻断IL ̄2受体ꎬ且半衰期为(7.2ʃ3.2)d[6]ꎮ巴利昔单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道极少ꎬ未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ꎬ临床观察也未发现其增加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ꎮ但是首次应用或二次移植使用首剂巴利昔单抗时可出现高敏反应ꎬ一旦发生应停用第2剂ꎮ1.2㊀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目前ꎬ心脏移植最常用的维持免疫抑制方案仍是三联疗法ꎬ包括以下4类免疫抑制剂的组合: (1)CNI:环孢素或他克莫司ꎻ(2)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mofetilꎬMMF)或硫唑嘌呤ꎻ(3)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ꎬ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或依维莫司ꎻ(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泼尼松龙ꎮ2017年ISHLT年报显示ꎬ心脏移植术后1年ꎬ最常用的CNI为他克莫司ꎬ其应用比例(93.7%)远高于环孢素(5.2%)ꎻMMF为最常用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剂ꎬ应用比例(93.7%)远高于硫唑嘌呤(2.9%)ꎻ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应用比例为10.7%ꎻ泼尼松应用比例为81.5%[1]ꎮ2009年至2016年ꎬ全球心脏移植术后最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未统计糖皮质激素)为他克莫司+MMF(75.1%)[1]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显示ꎬ2015年至2017年我国心脏移植受者出院时他克莫司和MMF应用比例分别为93.6%和91.5%ꎮ1.2.1㊀CNI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均证实他克莫司抗排斥反应效果与环孢素相当或优于环孢素ꎮ2017年ISHLT年报显示ꎬ应用环孢素+MMF维持免疫抑制方案的心脏移植受者ꎬ术后1年内需要治疗的排斥反应发生率(24.3%)明显高于应用他克莫司+MMF的受者(3.9%)ꎬ但两组中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ꎮ一些心脏移植中心在排斥反应高危人群中ꎬ将他克莫司作为CNI的第一选择ꎮ阜外医院报道反复发生EMB证实的排斥反应的心脏移植受者ꎬ将环孢素更换为他克莫司后排斥反应未再发生[7]ꎮ研究已证实细胞色素P4503A5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药物代谢密切相关ꎬ文献报道中国心脏移植受者中该基因突变率为80.5%ꎬ其中快代谢基因型受者比例为4.4%ꎬ高于白种人(0~2.6%)ꎻ快代谢基因型受者移植术后1年内达到目标血药浓度所需要的他克莫司剂量约为慢代谢基因型受者的2.2~2.6倍[8]ꎮ因此ꎬ快代谢基因型黄种人受者服用环孢素更易以较低剂量达到目标血药浓度ꎮ一旦发现心脏移植受者服用较大剂量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仍难以达到目标浓度时ꎬ应考虑换用环孢素ꎮ1.2.2㊀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剂血管内超声评估证实MMF能降低心脏移植受者死亡率㊁减少移植心脏血管病(cardiacallograftvasculopathyꎬCAV)的发生并延缓其进展ꎮ一项随访3年的多中心㊁随机㊁对照㊁双盲临床试验ꎬ比较了硫唑嘌呤和MMF应用于心脏移植的疗效ꎬ结果显示MMF组受者死亡率(11.8%)显著低于硫唑嘌呤组(18.3%)ꎻ硫唑嘌呤组心力衰竭㊁房性心律失常和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高于MMF组ꎬ而MMF组腹泻㊁食管炎㊁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侵犯组织的CMV感染发生率高于硫唑嘌呤组[9]ꎮ另一项研究显示心脏移植术后5年ꎬ应用环孢素+硫唑嘌呤㊁环孢素+MMF㊁他克莫司+硫唑嘌呤和他克莫司+MMF4种免疫抑制方案的受者ꎬ无CAV比例分别为47%㊁66%㊁60%和70%ꎬ提示MMF可降低CAV的发生风险[6]ꎮ1.2.3㊀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具有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和延缓CAV发生的作用ꎮ一项随机㊁对照㊁开放㊁多中心临床试验比较了硫唑嘌呤/西罗莫司+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效果ꎬ结果显示硫唑嘌呤组㊁西罗莫司3mg/d组和西罗莫司5mg/d组术后6个月ȡ3a级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8%㊁32.4%和32.8%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ꎻ术后12个月3组受者死亡率无差别ꎬ但术后6周㊁6个月和2年ꎬ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显示硫唑嘌呤组CAV进展最快[10]ꎮ在CNI肾毒性发生早期ꎬ将标准CNI免疫抑制方案转换至mTOR抑制剂联合低剂量CNI方案ꎬ能显著改善肾功能不全ꎮ阜外医院报道了20例发生CNI相关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心脏移植受者ꎬ加用西罗莫司同时将CNI减量ꎬ使CNI血药浓度谷值降至原目标浓度的1/2~2/3ꎬ转换方案后1个月受者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降低[11]ꎮ虽然应用mTOR抑制剂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较CNI低ꎬ但一些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ꎮ在大多数情况下ꎬ西罗莫司的不良反应(如血脂异常㊁肌酸激酶升高㊁痤疮㊁水肿㊁肺炎㊁蛋白尿㊁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可在调整联合用药㊁减少剂量或暂停服药数天后消失ꎮ由于mTOR抑制剂具有抗增殖特性ꎬ有临床证据显示其影响心脏移植受者伤口愈合ꎬ导致心包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升高ꎮ罕见但严重的西罗莫司相关肺毒性也有病例报道ꎬ西罗莫司相关的间质性肺炎临床症状包括干咳㊁气短和低氧血症ꎬ停药后症状可明显改善ꎮ1.2.4㊀糖皮质激素2017年ISHLT年报显示ꎬ全球79.9%和47 5%的心脏移植受者术后1㊁5年仍服用糖皮质激素[1]ꎮ撤除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包括移植术后不使用糖皮质激素维持㊁术后第1个月撤除㊁术后3~6个月撤除㊁晚期(术后1年后)撤除ꎬ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显示哪种方法更占优势ꎮ低排斥反应风险的心脏移植受者ꎬ包括无供者特异性抗HLA抗体㊁无多次妊娠史㊁无排斥反应史和年龄较大的受者ꎬ可以考虑快速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或停用ꎮ对已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受者ꎬ只有在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且近期(如6个月内)无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尝试撤除ꎮ糖皮质激素不能完全撤除的情况:(1)在减量过程中发生2次排斥反应ꎻ(2)有任何疑似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排斥反应发生ꎻ(3)EMB发现血管炎㊁严重的排斥反应(ISHLT3R级)ꎮ虽然心脏移植术后第1年很少或未发生排斥反应预示受者能安全撤除糖皮质激素ꎬ但需牢记撤除后数月内发生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风险增加[2]ꎮ也有研究者认为ꎬ心脏移植术后第1年一直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受者ꎬ撤除应非常谨慎ꎻ如无相关并发症则应避免晚期(术后2年以上)撤除ꎬ选择糖皮质激素减量至隔日服用泼尼松5~10mg更安全[12]ꎮ1.3㊀免疫抑制剂浓度监测既往研究认为ꎬ监测环孢素服药后2h血药浓度(C2)比服药后12h血药浓度(C0)更有优势ꎬ但也有文献表明对于长期使用环孢素的受者ꎬ通过监测C2和C0来调整剂量ꎬ术后排斥反应㊁血压和肾功能无显著差异ꎮ目前认为ꎬ大多数心脏移植受者无需采用监测C2替代C0ꎬ但对于环孢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不典型的受者ꎬ监测C2更理想[1]ꎮ采用他克莫司2次/d给药方案并监测C0的受者ꎬ当有证据提示药物不良反应或药效不足(出现排斥反应)时ꎬ测量服药后3h血药浓度有助于调整剂量ꎮ参照国际指南以及阜外医院应用IL ̄2受体拮抗剂诱导治疗的心脏移植受者EMB监测排斥反应的结果ꎬ术后不同时期环孢素和他克莫司C0维持范围建议见表1[13]ꎮ表1㊀心脏移植受者术后不同时期CNIC0维持范围建议(ng/mL)移植后时间环孢素他克莫司<3个月200~30010~153~6个月150~3008~12>6个月150~2505~10㊀㊀注:C0.服药后12h血药浓度不建议常规监测霉酚酸血药浓度来指导心脏移植受者MMF剂量调整ꎮ然而ꎬ对于发生排斥反应㊁感染㊁肾功能不全㊁营养不良以及特定种族的心脏移植受者ꎬ考虑到明确MMF暴露量可能有助于改善移植物功能不全时ꎬ可以根据霉酚酸C0调整剂量ꎬ小于1.5mg/L认为未达到治疗剂量ꎮ目前ꎬmTOR抑制剂与CNI联合使用时ꎬCNI目标血药浓度范围尚未明确ꎮ与环孢素联合使用时ꎬ西罗莫司目标C0为4~12ng/mLꎮ心脏移植受者联合使用西罗莫司和他克莫司时ꎬ普遍标准是参考肾移植受者两种药物C0值相加达到他克莫司传统方案的目标C0ꎮ采用多克隆抗体(如ATG)诱导治疗时ꎬ剂量和给药频率可通过监测CD3或CD2细胞计数来调整ꎬ维持目标为CD2或CD3细胞计数25~50个/mm3或总淋巴细胞计数100~200个/mm3ꎮ采用CD25饱和度法来调整IL ̄2受体拮抗剂用量ꎬ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ꎬ不建议常规使用ꎮ2㊀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2.1㊀排斥反应的识别环孢素时代以前ꎬ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低热㊁疲倦㊁白细胞升高㊁心包摩擦音㊁室上性心律失常㊁低心输出量㊁运动耐量降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ꎮ在环孢素时代ꎬ受者即使发生典型排斥反应也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ꎬ因此大多数排斥反应发作具有隐匿而凶险的特征ꎮ术前受者恶液质㊁术后早期移植心脏功能不全㊁肾功能不全及感染等因素所导致的延迟使用免疫抑制剂ꎬ可增加早期排斥反应发生风险ꎮ依从性不佳㊁停药或经常漏服免疫抑制剂ꎬ是长期存活受者发生排斥反应的常见原因ꎮ虽然受者可能不出现排斥反应典型症状ꎬ但常有轻微乏力或气短症状ꎻ体检有心动过速或奔马律㊁颈静脉压力升高等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ꎬ严重时可有左心功能衰竭征兆ꎬ表现为血流动力学异常ꎻ新出现的心电图异常ꎬ如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ꎬ除外心包积液所致的心电图QRS波电压较前显著降低等ꎻ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功能下降㊁室壁增厚ꎬ组织多普勒超声提示舒张功能减低ꎮ移植心脏发生不可逆排斥反应之前ꎬ尽早发现并处理可以显著减轻移植心脏的累积损害ꎮEMB一直被认为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ꎮ由于体表心电图㊁超声心动图㊁心脏MRI及脑钠肽㊁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和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等无创检查灵敏度较差ꎬ国际指南并不建议临床常规使用以上方法替代EMB诊断和监测排斥反应[2]ꎮ最常用于监测原位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的EMBꎬ采用经皮右侧颈内静脉入路ꎮ按照ISHLT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组织学分级标准诊断排斥反应ꎬ最少需要5块心内膜心肌组织ꎬ除外脂肪组织和血凝块ꎬ每个样本应至少包含50%的心肌组织[14 ̄15]ꎮ熟练的操作者进行EMB后并发症并不常见(0.5%~2 0%)ꎬ主要并发症包括静脉血肿㊁误穿颈动脉㊁气胸㊁心律失常㊁右心室穿孔和三尖瓣损伤ꎮ2.2㊀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可能发生在移植后任何时间ꎬ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ꎬ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累积死亡率并未明显上升ꎮ2017年ISHLT年报表明ꎬ近17年心脏移植术后0~30d㊁>30d~1年㊁>1~3年㊁>3~5年㊁>5~10年和10年以上ꎬ急性排斥反应分别占所有死亡原因的3 5%㊁6.8%㊁9.4%㊁5.8%㊁2.3%和0.9%[1]ꎮ2.2.1㊀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ꎬ常导致移植器官功能不全或失功㊁甚至受者死亡ꎮ尽管单用糖皮质激素就可逆转85%的排斥反应ꎬ但排斥反应目前仍然是心脏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ꎮ移植心脏发生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实质是T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心肌坏死ꎮ2004年ISHLT病理学委员会提出简化1990年的诊断分级标准ꎬ目前将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分为轻㊁中和重度[16 ̄17]ꎬ详见表2ꎮ2013年ISHLT病理学委员会再次确认了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rejectionꎬAMR)分级建议[18]ꎬ见表3ꎮ除了组织学特征ꎬ临床医师还需关注有无血流动力学异常ꎮ当出现心功能下降时ꎬ首先考虑与排斥反应相关ꎮ表2㊀1990年和2004年ISHLTEMB诊断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分级标准2004年分级1990年分级病理结果0级0级无排斥反应1R级(轻度)1a级血管周围或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灶ꎬ无心肌细胞损害1b级血管周围或间质内出现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ꎬ无心肌细胞损害2级心肌组织中出现单个炎性浸润灶ꎬ孤立病灶内有心肌细胞损害2R级(中度)3a级心肌组织中有多个炎性浸润灶ꎬ伴有心肌细胞损害3R级(重度)3b级心肌组织内出现弥漫性炎症病变ꎬ除淋巴细胞外ꎬ还可见嗜酸性及中性粒细胞ꎬ伴有较多的心肌细胞损害4级弥漫性㊁浸润性㊁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白细胞渗出ꎻ水肿㊁出血或血管炎㊀㊀注:ISHLT.国际心肺移植协会ꎻEMB.心内膜心肌活检表3㊀2013年ISHLT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分级建议级别表现pAMR0组织学和免疫病理均阴性pAMR1(H+)组织学阳性ꎬ免疫病理阴性pAMR1(I+)组织学阴性ꎬ免疫病理阳性(CD68+和/或C4d+)pAMR2组织学和免疫病理均阳性pAMR3间质出血㊁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ꎬ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㊁混合性炎症浸润ꎬ内皮细胞固缩和/或核破裂ꎬ明显的水肿和免疫病理改变ꎻ这些情况可能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和临床预后不良㊀㊀注:pAMR.病理诊断抗体介导排斥反应ꎻH.组织学ꎻI.免疫病理2.2.2㊀治疗[2](1)有症状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㊀如果受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症状ꎬ需尽早行EMBꎬ确诊后应住院治疗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在ICU治疗ꎮ出现心功能下降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ꎬ无论EMB病理结果如何(ISHLT分级0㊁1R和2R级)ꎬ均应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为首选治疗方案ꎮ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ꎬ尤其是静脉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2~24h临床症状仍未改善时ꎬ可以加用ATG治疗ꎮ根据需要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㊁血管收缩药物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机械循环辅助治疗ꎬ以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和体循环血压ꎬ直至移植心脏功能恢复ꎮ当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和/或加用ATG治疗时ꎬ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机会性感染ꎮ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也应适当调整ꎬ以降低排斥反应复发风险ꎮ调整方案包括:确认受者对原有方案的依从性ꎬ现有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或他克莫司㊁MMF)加量ꎬ转换为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换为他克莫司㊁硫唑嘌呤换为MMF)ꎬ增加新的免疫抑制剂(如西罗莫司)ꎮ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治疗1~2周ꎬ应行超声心动图监测移植心脏功能ꎬ评价抗排斥反应治疗的效果ꎬ必要时再次进行EMBꎮ对于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分级较低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受者ꎬ应该考虑存在AMR的可能ꎮIL ̄2受体拮抗剂不宜用于治疗急性细胞排斥反应ꎮ(2)无症状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㊀EMB确诊的重度急性细胞排斥反应(ISHLT3R级)ꎬ即使没有临床症状或移植心脏功能不全的证据ꎬ也应该进行治疗ꎬ首选静脉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ꎮ中度无症状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ISHLT2R级)ꎬ可选用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ꎻ若发生于移植术后1年以后ꎬ也可暂时不予治疗ꎬ但需严密随访和监测临床表现㊁超声心动图和EMBꎮ绝大多数轻度(ISHLT1R级)无症状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无需治疗ꎮ中度或重度无症状急性细胞排斥反应的受者ꎬ治疗2~4周仍无组织学好转表现ꎬ可考虑应用ATGꎮ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ATG治疗时ꎬ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ꎮ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也需要调整ꎬ包括确认受者对原有方案的依从性㊁现有免疫抑制剂加量㊁转换为其他类型免疫抑制剂或增加新的免疫抑制剂ꎮ(3)复发或糖皮质激素抵抗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㊀对于复发或糖皮质激素抵抗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ꎬ需考虑应用ATG治疗ꎬ也可加用甲氨蝶呤冲击治疗㊁体外光化学疗法和全身淋巴结照射等方法ꎬ并重新评估维持免疫抑制方案ꎮ建议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移植心脏功能ꎮ对EMB标本进行评估时ꎬ需要排除合并AMRꎬ并明确受者是否存在供者特异性抗体ꎮ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治疗药物类型和用法见表4ꎮ表4 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治疗药物药物剂量和用法使用时间(d)糖皮质激素㊀甲泼尼龙(高剂量)250~1000mg/d㊀静脉注射3㊀泼尼松1~3mg kg-1 d-1㊀口服3~5∗多克隆抗胸腺细胞抗体㊀胸腺球蛋白0.75~1.50mg kg-1 d-1㊀静脉注射5~14㊀抗胸腺细胞丙种球蛋白10mg kg-1 d-1㊀静脉注射5~14㊀ATG ̄Fresenius3mg kg-1 d-1㊀静脉注射5~14㊀㊀注: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ꎻ∗.泼尼松需逐渐减量(4)急性AMR[19]㊀中断抗体介导的移植心脏损伤的措施包括大剂量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和ATG治疗ꎮ消除血液循环中抗HLA抗体或降低其活性的措施包括: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ꎻ②血浆置换ꎻ③免疫吸附ꎻ④利妥昔单抗ꎮ维持适当心输出量和体循环血压的方法包括: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和收血管药物ꎬ机械循环辅助ꎮ怀疑受者发生AMR时ꎬ应该对EMB标本进一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ꎬ以检测补体裂解产物和可能的抗体ꎮ同时ꎬ筛查受者血浆中是否存在抗HLA抗体ꎬ并进行定量和特异性检测ꎮ治疗1~4周后应再次行EMBꎬ标本仍需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辅助诊断ꎮ维持免疫抑制方案调整包括确认受者对现有方案的依从性㊁免疫抑制剂加量㊁转换或增加种类ꎮ系统抗凝治疗可减少移植心脏血管内血栓形成ꎮ如果上述措施仍不能使移植心脏功能恢复ꎬ可考虑急诊再次心脏移植ꎬ但预后通常不佳ꎮ(5)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㊀发生有症状或无症状的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时ꎬ需重新评估受者的维持免疫抑制方案和临床随访频率ꎮ对存在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高危因素的受者ꎬ建议移植术后1年后延长EMB时间间隔ꎬ以减少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排斥反应的风险ꎮ反复向受者宣传治疗依从性和及时汇报症状的重要性ꎬ有利于预防和及早发现远期急性排斥反应ꎮ长期随访常规行EMBꎬ仍需要衡量其益处㊁费用和风险ꎬ对低危受者不定期行EMB并无益处ꎮ2.3㊀超急性排斥反应目前术前常规行群体反应性抗体筛查以及高敏受者与供者特异性交叉反应的筛选ꎬ由抗HLA抗体介导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已极为罕见ꎮ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原因是受者体内预先存在抗供者组织抗原的抗体ꎬ包括供者ABO血型抗原㊁血小板抗原和HLA抗原等ꎮ超急性排斥反应一旦诊断明确ꎬ应立即治疗ꎬ最好是受者仍在手术室时就进行ꎮ术中需获取心肌组织标本ꎬ以明确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ꎮ可考虑的治疗措施包括:(1)大剂量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ꎻ(2)血浆置换ꎻ(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ꎻ(4)ATGꎻ(5)静脉注射环孢素/他克莫司+MMFꎻ(6)静脉注射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收缩药物ꎬ(7)机械循环辅助支持ꎮ如果上述措施不能使移植心脏功能恢复至可接受水平ꎬ则需考虑急诊再次心脏移植ꎬ但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再次移植死亡率很高ꎮ执笔:黄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ꎻ廖中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审专家:胡盛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审稿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安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ꎻ陈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ꎻ陈良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ꎻ陈鑫(南京市第一医院)ꎻ程亮(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ꎻ董念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ꎻ韩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ꎻ韩林(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ꎻ黄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ꎻ黄劲松(广东省人民医院)ꎻ黄克力(四川省人民医院)ꎻ贾一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ꎻ孔祥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ꎻ李建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ꎻ梁毅(中山市人民医院)ꎻ刘金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ꎻ刘天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ꎻ马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ꎻ宋云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ꎻ田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ꎻ王辉山(沈阳军区总医院)ꎻ王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ꎻ王志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ꎻ魏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ꎻ吴智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ꎻ谢少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ꎻ徐忠能(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ꎻ杨斌(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ꎻ杨守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ꎻ殷胜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ꎻ郑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ꎻ庄建(广东省人民医院)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ChambersDCꎬYusenRDꎬCherikhWSꎬetal.TheRegistry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Thirty ̄fourthAdultLungandHeart ̄LungTransplantReport ̄2017[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17ꎬ36(10):1037 ̄10792㊀CostanzoMRꎬDipchandAꎬStarlingRꎬetal.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Guidelinesforthecareofhearttransplantrecipients[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10ꎬ29(8):914 ̄956.3㊀MehraMRꎬZuckerMJꎬWagonerLꎬetal.Amulticenterꎬprospectiveꎬrandomizedꎬdouble ̄blindtrialofbasiliximabinhearttransplantation[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05ꎬ24(9):1297 ̄1304.4㊀郑哲ꎬ黄洁ꎬ杨立猛ꎬ等.巴利昔单抗联合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ꎬ2012ꎬ33(5):272 ̄274.5㊀DelgadoDHꎬMiriukaSGꎬCusimanoRJꎬetal.Useofbasiliximabandcyclosporineinhearttransplantpatientswithpre ̄operativerenaldysfunction[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05ꎬ24(2):166 ̄169.6㊀HabaTꎬUchidaKꎬKatayamaAꎬetal.Pharmacokineticsandpharmacodynamicsofchimericinterleukin ̄2receptormonoclonalantibodyꎬbasiliximabꎬinrenaltransplantation:acomparisonbetweenJapanneseandNon ̄Japanesepatients[J].TransplantProcꎬ2001ꎬ33(7 ̄8):3174 ̄3175.7㊀黄洁ꎬ郑哲ꎬ胡盛寿ꎬ等.心脏移植后采用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治疗的体会[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ꎬ2008ꎬ29(5):298 ̄300.8㊀刘冰洋ꎬ柳青ꎬ郑哲ꎬ等.受者CYP3A5基因多态性对心脏移植术后血他克莫司浓度的影响[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ꎬ2017ꎬ38(5):262 ̄2669㊀EisenHJꎬKobashigawaJꎬKeoghAꎬetal.Three ̄yearresultsofarandomizedꎬdouble ̄blindꎬcontrolledtrialofmycophenolatemofetilversusazathioprineincardiactransplantrecipients[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05ꎬ24(5):517 ̄525.10KeoghAꎬRichardsonMꎬRuygrokPꎬetal.Sirolimusindenovohearttransplantrecipientsreducesacuterejectionandpreventscoronaryarterydiseaseat2years:arandomizedclinicaltrial[J].Circulationꎬ2004ꎬ110(17):2694 ̄2700.11尹栋ꎬ黄洁ꎬ丰雷ꎬ等.心脏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西罗莫司的经验[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ꎬ2012ꎬ40(2):136 ̄14012DelgadoJiménezJꎬAlmenarBonetLꎬPaniaguaMartínMJꎬetal.Influenceofsteroiddosageꎬwithdrawalꎬandreinstatementonsurvivalafterhearttransplantation:resultsfromtheRESTCOstudy[J].TransplantProcꎬ2012ꎬ44(9):2679 ̄2681.13黄洁.心脏移植免疫抑制诱导和维持治疗[J/CD].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ꎬ2018ꎬ12(2):49 ̄54.14黄洁ꎬ杨跃进ꎬ杨伟宪ꎬ等.心内膜心肌活检监测移植心脏排斥反应 附213例次心内膜活检结果分析[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ꎬ2007ꎬ28(11):672 ̄674.15ElliottPꎬArbustiniE.Theroleofendomyocardialbiopsyinthemanagementofcardiovasculardisease:acommentaryonjointAHA/ACC/ESCguidelines[J].Heartꎬ2009ꎬ95(9):759 ̄760.16BillinghamMEꎬCaryNRꎬHammondMEꎬetal.Aworkingformulationforthestandardizationofnomenclatureinthediagnosisofheartandlungrejection:HeartRejectionStudyGroup.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HeartTransplantation[J].JHeartTransplantꎬ1990ꎬ9(6):587 ̄593.17StewartSꎬWintersGLꎬFishbeinMCꎬetal.Revisionofthe1990workingformulationforthestandardizationofnomenclatureinthediagnosisofheartrejection[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05ꎬ24(11):1710 ̄1720.18BerryGJꎬBurkeMMꎬAndersenCꎬetal.The2013InternationalSocietyfor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WorkingFormulationforthestandardizationofnomenclatureinthepathologicdiagnosisofantibody ̄mediatedrejectioninhearttransplantation[J].JHeartLungTransplantꎬ2013ꎬ32(12):1147 ̄1162.19ColvinMMꎬCookJLꎬChangPꎬetal.Antibody ̄mediatedrejectionincardiactransplantation:emergingknowledgeindiagnosisandmanagement:a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ꎬ2015ꎬ131(18):1608 ̄1639.(收稿日期:2019 ̄01 ̄17)(本文编辑:鲍夏茜)㊀㊀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J/CD].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ꎬ2019ꎬ13(1):15 ̄20.。
心脏移植的成功案例和抗排斥策略背景介绍:心脏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拯救那些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命。
然而,由于供体配对困难、免疫排斥等问题,心脏移植一直存在挑战。
本文将探讨心脏移植领域中一些成功的案例,并阐述抗排斥策略。
成功案例:在过去几十年间,全球范围内有许多成功的心脏移植案例,给予了许多绝望的病人新的希望和生机。
以下是一些令人鼓舞的案例:1. 迪克·钱尼(Dick Cheney):迪克·钱尼是美国前副总统,在2010年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心脏移植手术。
他之前曾接受过多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但健康情况仍恶化。
通过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迪克·钱尼恢复了身体活力并延长了寿命。
2. 陈宝生:陈宝生是中国的一位心脏病患者,他在2009年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并且陈宝生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成为中国首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国内患者,为其他需要这种治疗方法的人带来了希望。
抗排斥策略:尽管心脏移植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好处,但免疫拒绝反应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容易发生。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抗排斥策略:1. 免疫抑制药物:在心脏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减少机体对异体器官的排斥反应。
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森立勇等。
然而,这些药物也会增加感染和其他副作用的风险。
2. 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抗排斥策略,注重调节机体内部免疫系统的平衡。
例如,使用肿瘤坏死因子阻断剂可减少免疫反应,并提高心脏移植的成功率。
3. 免疫耐受诱导:免疫耐受诱导是通过诱导机体对异体器官形成特殊的耐受性,以减少排斥反应。
目前已经有一些实验性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4.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领域,可以用于抑制排斥反应。
例如,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可以帮助控制免疫反应,并降低心脏移植后的排斥风险。
结论:心脏移植手术在拯救重度心脏疾病患者生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