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贵州退耕还林相关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规划不科学、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部分退耕还林工程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一些耕地改造为林地后,由于地貌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林业生产的最佳效益。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适宜的利用方式,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经济效益不明显。
在一些地区,由于退耕还林工程过于注重生态保护,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退耕还林的农民收入没有明显提升。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合理规划林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退耕还林工程中还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管理人员的不专业、措施的不具体、政策的不明确等原因,导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不佳。
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退耕还林工程中还存在着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但在一些地区,由于实施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退耕还林工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需要加强对退耕还林项目的监测和评估,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经济效益不明显、政策执行不到位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特点;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加强对退耕还林项目的监测和评估,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
只有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更好的效果,为贵州省铜仁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探讨当前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流失现象却日益加重,有限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金沙县作为贵州省毕节市一个没有典型平原支撑的下辖县,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人口数量与环境质量、粮食产量和基本农田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上境内大部分为山区,人口众多,陡坡耕地面积大,退耕还林任务非常繁重。
文中在对当前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实现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
标签: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问题;对策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金沙县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生态美,百姓富”的重要抓手,采取多项举措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生态更加美起来,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总的来说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确保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能真正取得成效。
一、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金沙县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采取有利措施,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即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生态畜牧业发展相结合。
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金沙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造林任务是1.3万亩,2015年2.92万亩,2016年造林任务是9.66万亩,2017年造林任务是5万亩,根据适地适树、适树适地的原则分别设计造林,树种有李子、石榴、核桃、楠竹、柿子等多种树种。
在平坝、石场、太平等自然生态较差的地方,采取扶贫搬迁安置的方式。
将贫困村民集中安置在大水、开化等移民新村。
在岚头、后山、新化等乡镇实施林下种草,发展畜牧业。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
贵州省铜仁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为了保护
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铜仁市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在实
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土地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优质土地被
大规模集中用于退耕还林,导致了农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生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土地资源过度集中也可能导致局部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
平衡。
退耕还林工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
些农民对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偷种、偷砍等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
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也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的监管不够到位。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存在违
规行为,导致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对退耕还
林工程的监管力度,规范工程实施过程,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改进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等手段得到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铜仁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出应有的贡献。
贵州省大方县退耕还林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1999年开始的以“粮食(金钱)换生态”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全国“六大”林业建设工程之一。
该工程以大江、大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地段为重点,本着“退下得、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的原则,顺利试点并推进,不但增加了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源治理,而且对农户的补助还直接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改善了退耕农户的生活,可谓深得人心。
据统计1999—2006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共安排退耕地造林1.08亿亩,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1.19亿亩。
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成绩明显。
工程县平均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生态灾难发生率逐年下降,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方县是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工程的,当年安排的任务是20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000亩,荒山造林5000亩。
由于还是试点,退耕地造林安排在贵毕路两侧的小屯、羊场、竹园、高店、东关、双山以及八堡、兴隆和核桃、大方镇。
荒山造林安排在兴隆、羊场、高店、瓢井、八堡乡。
2001年退耕还林工程25000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0000亩安排在竹园等16个乡镇,荒山造林15000亩安排在小屯等15个乡镇。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1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0000亩安排在除百纳、沙厂、大山、牛场外的32个乡镇,荒山造林50000亩安排在绿塘等20个乡镇。
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1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000亩,安排在除理化外的35个乡镇。
荒山造林35000亩安排在鼎新等11个乡镇,封山育林15000亩安排在双山等16个乡镇。
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6.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000亩安排在高店等16个乡镇,荒山造林32535.9亩安排在瓢井等22个乡镇,封山育林27464.1亩安排在马场等21个乡镇。
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其中荒山造林50000亩安排在雨冲等27个乡镇,封山育林50000亩安排在兴隆等23个乡镇。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此举旨在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出来。
本文将对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问题一:退耕还林成为了农民的负担。
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一些地方政府会委托一些企业接管退耕还林工程,甚至催促农民放弃耕种。
实践证明,这些企业不仅没有真正实现还林,还让农民陷入经济困境。
退耕还林工程不能把负担完全转嫁到农民身上,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推动退耕还林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问题二:退耕还林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
贵州省铜仁市地处山区,山多林少,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又是以退耕为前提,因此铜仁市的退耕还林工程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
退耕还林应该考虑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和人口结构等因素,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问题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和企业三者之间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但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监督和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措施,这给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一些企业甚至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操纵和攫取资金,一些政府官员也缺乏法律意识,让监管缺乏实效性,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管,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问题四: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目前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并不充分,这使得退耕还林工程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
需要政府增加投入力度,加大对于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贵州省铜仁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区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铜仁市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可能导致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资源。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政策,但是对于一些依赖农地生活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可能会导致他们失去谋生手段。
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需要考虑到这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提供相应的补偿和转型的支持措施。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的难题。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来实施,但是目前贵州省铜仁市的经济还比较落后,财政支出有限。
政府需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提高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
还需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能够被合理有效地利用。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还面临着农民意识和技术问题。
在推行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农民的意愿和接受程度,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项目中来。
因为农民普遍缺乏相关的林业技术知识,所以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林业经营管理。
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期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续保持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也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保护力度,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环保举措,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政府需要考虑到农民的生计问题,提高融资能力,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并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让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政策逐渐加强,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程。
贵州省铜仁市也在实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旨在提高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问题一:退耕还林面积过大,农民的生计问题怎么解决?退耕还林工程是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而实施的,但是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该工程往往会造成耕地减少、农业生产下降等问题,影响到农民的生计。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状况已经十分困难,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如何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应当成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
解决途径:一方面,政府应该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加强对于农民生计的扶持力度,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形成产业链、提高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引导农民,鼓励农民进行其他领域的创业,提高效益,缓解农民的生计问题。
问题二: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管理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树立几棵树那么简单,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退耕还林工程中,涉及到树种选择、生态环境监管、种植技术培训等诸多问题,如果管理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
政府应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和任务,设立专人负责监管,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评估,并保障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公平性和效果。
同时,政府应该为人员培训提供更多支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规范、科学高效。
问题三:退耕还林工程导致生态平衡失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往往是以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退耕还林会使得森林的土壤肥力得到恢复,空气环境得到净化,但是,退耕还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森林内种子稀缺、野生动植物丧失栖息地等问题,这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政府应该认真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的影响,采取科学、适当的措施,切实解决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9年第10期现代园艺浅谈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肖志(仁怀市林业局,贵州仁怀564500)摘要:分析贵州省仁怀市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对仁怀市以后的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应对措施贵州仁怀市以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成为贵州省退耕还林重点市县。
自2015年初期启动“绿色仁怀”三年攻坚行动以来,投入各级各类造林绿化资金7亿余元,已完成13333.33hm2造林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50.35%。
2015年11月,仁怀市提出用5年时间,到2020年末,新增造林面积26666.67hm2,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
目前仁怀市正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林业部门依托市委市政府中药材、鲜果、核桃及蔬菜“4个6666.67hm2”的总体部署,根据“退耕退出一片产业”原则,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实施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经济林,确保25°以上的坡耕地全面实现退耕还林,15°以上的坡耕地在有条件区域实施退耕还林。
同时鼓励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承包经营,逐步形成产业带。
但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由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认识不足,相关政策尚在完善阶段,又缺少良好的样板与模式的参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
如群众意愿和政府指令矛盾、工程规划与实际实施的矛盾、立地条件与树种选择矛盾等。
不仅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正常开展,而且还阻碍退耕还林效益的提升,收效太慢,造成当前退耕还林一些后续性问题开始显现,影响当地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不利于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因此,结合实践分析仁怀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1仁怀市概况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1788.1km2,地处黔北高原北缘的大娄山山脉延伸地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上,从南到北地表崎岖,峰岩峻峭,坡陡谷深,地势极为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大,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森林覆盖率为50.35%。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贵州省铜仁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地。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贵州省铜仁市存在土地质量问题。
由于该地区山多地少,土地质量相对较差,退耕还林工程往往面临土壤薄弱、贫瘠、水源匮乏等问题。
这对于植被的生长和生态恢复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增加了工程难度。
贵州省铜仁市存在产业转移问题。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农村居民需要放弃农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很多农民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这也使得一些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面临着资金难题和产业转型的难题。
贵州省铜仁市存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是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但有时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生态组成部分的平衡。
一些农田退耕后被用于种植水果树,这可能会对当地的水源和水土流失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铜仁市还存在资金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土地补偿费用、产业转型的资金、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等。
由于当地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来源有限,导致一些退耕还林项目难以顺利进行。
应加大对贵州省铜仁市的资金支持,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贵州省铜仁市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面临着社会管理和政策调整的问题。
由于农民需要转变种植方式、改变就业模式等,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来引导和支持。
现实中,有时政府政策的调整不及时,管理措施不完善,导致一些农民的权益受到侵犯,引发社会不稳定。
应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社会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土地质量问题、产业转移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资金问题以及社会管理和政策调整问题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贵州省铜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退耕还林工程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退耕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但是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退耕所腾出的土地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就可能出现资源浪费和产业萎缩的问题。
在退耕之后,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振兴方案,将腾出的土地用于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需要兼顾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
因为大多数农民依赖土地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活,一旦退耕,农民可能会面临失业和收入减少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着环境保护和财政投入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
贵州省铜仁市的财政压力较大,需要寻找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方式,如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生态旅游等。
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减少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推进工程的有效实施。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虽然能够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振兴方案、关注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寻找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方式,加强监督和考核机制等。
只有全面考虑这些问题,才能推进贵州省铜仁市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积极推动退耕还林工程,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农村发展。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着退耕地利用不当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有一部分退耕地未被恢复利用,成为了荒地,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而有些地区在退耕还林后,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养护,造成了林地保护不到位,导致了退耕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了森林病虫害等问题。
一些地方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时存在违规违法的现象。
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着利益输送、腐败现象,导致了工程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
一些农民在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时存在信息不对称、权益不保障等问题,导致了一些农民利益受损。
由于一些地方在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时缺乏前期规划和调研,导致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难以合理规划和有效推进,出现了资源浪费的问题。
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着林地质量差、生长环境恶劣等问题,导致了林地保护和利用的难度加大,出现了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当前贵州省铜仁市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加强对退耕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监管和使用,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和规范,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工程的认识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工程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中。
还应当加强对一些地方在实施工程中的监督和指导,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工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还应当加强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工程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查验,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工程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园 林 园 艺2020年第3期新农民结合退耕还林浅析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工作金志英(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新桥镇林业站,贵州 安龙 552400)摘要:现阶段环境问题越发突出,随之而来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空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等,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开展。
于贵州而言,其属于林业大省,拥有诸多的森林资源。
在以往,人们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不断毁林开荒,致使贵州省天然林资源受到了相应的破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贵州省逐渐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在这过程中,相关人员对天然林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以期使贵州省的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关键词:退耕还林;贵州省;天然林保护于天然林资源而言,其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们在天然林保护工作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于天然林保护工作而言,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为了确保保护的实效性,相关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从而使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当中,人们砍伐森林树木,将其改为耕地,不合理的利用对天然林资源造成了伤害。
为了推进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将其与退耕还林工作有效结合,下面将进行具体阐述。
1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1.1 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于天然林而言,其属于重要的自然资源,天然林中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森林资源可以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之上,提供给人们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在以往的发展当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砍伐树木,将其用作耕地,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天然林资源,这不仅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且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贵州省相关部门逐渐颁布了退耕还林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基础之上,对天然林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当地的生态平衡得到维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的思考
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措施,对增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缺乏了解,对此政策抱有疑虑和不解。
由于政策的宣传不够到位,或是宣传方式不合适,导致政策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理解,给实施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向农民普及政策的宗旨和意义,帮助农民理解政策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其次,由于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
例如,有些地方只着眼于退耕还林数量的完成,而忽略了对耕地的复垦和土地质量的提升,使得退地品质差、土地肥力低下、产能不足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面对这样的问题,政府需要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评,重视耕地质量问题,加强耕地整理、提高耕地肥力等措施的执行力度。
再次,退耕还林的大规模实施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些农业户因失去了耕地,致使收入减少,改变了原本的经济生产模式,可能也导致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如何员工安置、怎么提高其经济收入、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问题,都需要重视。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缓解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贵州省铜仁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仍需要面临一些问题,但只要加强宣传、加强思考、加强监管,坚持科学、规范、透明等原则,关注农民安置和经济问题,在解决一些困难的同时,势必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经济收益的提升。
探讨贵州退耕还林相关因素
摘要:贵州省的地貌特征是山高、平地少。
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因素出发,探讨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相关因素。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退耕还林时应遵循农业发展的原则,限制退耕还林的不利因素与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退耕还林的利用与建议。
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提出林草结合种植,畜牧业与草业结合的方法来治理水土流失,从而达到退耕还林的目的。
关键词:退耕还林;原则;因素
中图分类号:s157.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与粮食所需量增加。
因土地的不断减少,特别是农业耕地的减少,形成了严峻的形势。
一部分耕地被工业占用,导致耕地资源受到多样化的破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充分的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石漠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地区的贵州。
贵州地形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为土层薄弱、坡陡的高山。
那里生态环境十分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人与地的占有量产生激烈的矛盾,使得深林植物遭受到破坏,从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因此,导致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区域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
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处理成为了首要的任务。
1 贵州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
据贵州省开展的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的土地评价结果显示,贵州省利用土地结构变化和人类活动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越
来越明显的变化。
为了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安定,我们既要稳快的保障持续退耕还林工程,也要解决好现在的吃饭问题。
提供退耕还林的有效方法,保障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我们应遵守以下原则:
1.1 “因地制宜”的原则
贵州的喀斯特地区具有自然环境多样化的特点,各地的经济基础各不相同。
发展生态农业需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与情况进行分析,忌大家一哄而上,应因地制宜,着重突出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1.2 先易后难的原则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要实现生态农业发展,做好退耕还林项目,必须分步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通过以点代面,先易后难来稳步推进。
注重长效的发展和短时间的治理机会,确保退耕还林慢慢攻克。
1.3 “三效益”兼顾的原则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而且处于珠江和长江流域的上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的。
要想从生态中获得经济效益,使农民脱贫致富乃至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生态农业。
我们在追求经济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改善生态环
境,增强生态农业也要为流域河流的上游建设绿色生态保障。
做到生态、经济、农业3者的效益兼顾,使得它们相得益彰。
1.4 生态补偿原则
生态补偿是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治理受益区,为建筑长江和珠江两河流域的生态屏障,落实国家在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生态安全任务。
治理石漠化,推动退耕还林的工程,为发展农业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
由此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极大的公益性。
如贵州省内的上游退耕还林的治理区,应坚持生态补偿的原则。
1.5 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退耕还林会在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农民的生活,并有可能发生农民退耕后又重新返耕的现象。
因此在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重中长期项目与短期快项目的有机结合。
2 退耕还林中的相关因素
贵州省的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较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们发展林牧业。
但在保障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利用非农业的土地资源。
因此我们要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扩大林地种植面积,加强对林业的管理,使得疏林地、灌木林变成林地。
以此来提高贵州省的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制定规章制度来防止人们过度的采伐、开荒和毁林。
适当增加林地面积,调整植被的结构。
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山和
草坡,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植被的储蓄量。
我们也要坚持产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贵州省的西南地区,技术人员和农民大众长期实践和探索,创造出了陡坡地带花椒治理模式、石山、半石山河理模式。
2.1 限制的不利因素
贵州省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忽视草地的管理、保护和建设,且当地经济较落后、低投入,总是靠自然资源进行放牧创造收入,导致草地过度利用,耕地严重退化,以此影响耕地的有效发挥。
林地与草地经历了从破坏开发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最后到治理与开发相互结合。
在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人们进行了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取得相关经验和奠定基础。
贵州省的植被是多种植物共存、共同繁衍的,在自然资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因地形复杂、平地较少、山地较多,在采取退耕还林工程上受到多种限制。
2.2 发展面临的机遇
退耕还林工程促使另一种新兴产业即草业的产生,它即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在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我们将这种产业结构从试点开始渐渐深入探讨,增强人们的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得到长远的益处又可以获得近期的利益,这将增加人们的收入、发展产
业以及促进经济结构的调节。
3 退耕还林的利用与建议
为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我们要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施,促使退耕还林得到实施与获利的双收。
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面,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植被类型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对试点进行示范并逐步推广。
因此我们在退耕还林的工程上面给予以下建议:
3.1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坡度较陡,我们应以林业为主,牧业为辅,采用林牧结合的方法。
并且选择抗寒性较强、耐阴的各种豆科草木和禾本科草种。
3.2在丘陵的地区
坡度也较大,同时此地的植被缺乏水资源的灌溉。
这里我们可以采取林草一起相互交叉的间种的形式。
俗话说“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就是告之我们要在山顶植树造林,在山的半山腰采取营造稀疏的经济林,在山地因为经济、人为等原因采取人工种植草被。
这样的种植方式可以减轻水土的流失,又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
3.3在坡度平缓的地区
也就是人们常用来耕作的地区。
我们可以通过地形来划分区域,种植人工割草地、营造适用经济林。
3.4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
种植各种草科,这样的成本花费金额不高,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又可以收获优质的牧草,此举双赢。
3.5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
从自然环境、气候的角度出发,这是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地段。
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荒山治理来种植牧草,或采取多种生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
根据贵州省的情况,治理水土流失,加快退耕还林的工程是紧急的任务。
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营造绿色屏障。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工作项目,要形成良好生态功能的森林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应解决农民在退耕以后的经济发展,这将会涉及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林草结合种植,用畜牧业与草业结合的方法来治理贵州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生态农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5):58-61.
[2]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1(4):201-205.
[3]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
化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3.
[4]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欣,张如良.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2).
[5] 李哲敏,高春雨,张劲松.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6).
[6] 彭贤伟,熊康宁.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为例[j].中国岩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