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贵州退耕还林相关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218.33 KB
- 文档页数:2
贵州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4.15•【字号】黔府发[2003]0013号•【施行日期】2003.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黔府发[2003]13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精神,进一步扎实、稳妥、健康地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通知:一、进一步增强退耕还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站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广大农民群众对这项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衷心拥护,积极性高涨。
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及时印发了国发〔2002〕10号,对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高度重视。
对进一步扎实、稳妥、健康地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熟悉国家和省有关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各项退耕还林政策措施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
实践证明,加快退耕还林步伐,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个别地方领导对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导致基础工作不扎实,政策执行不到位,工程建设质量不高。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黄龙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退耕还林工程是该县的一项重要工程。
下面将对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及经验做法进行分析。
从成效方面来看,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黄龙县地形复杂,植被脆弱,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将耕地土地进行退耕还林,有效减少了土地利用压力,防止了水土流失,恢复了生态平衡。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民通过退耕还林工程获得了相应的补偿,参与到生态修复和林木种植中,实现了经济增收。
退耕还林工程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林业、观光旅游等,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经验做法方面来看,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有几个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是关键。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利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关键。
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市场的有效调节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黄龙县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推进和农民收益的最大化。
加强宣传和教育是关键。
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而这需要宣传和教育的加强。
黄龙县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农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宣传和教育等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退耕还林工程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农民的认识和意识不足、土地利用压力过大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办法,实现更好的退耕还林效果。
分析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退耕还林政策逐渐得到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种植业发展下滑,农民收入减少等问题。
因此,分析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具有一定重要性。
一、政策支持因素政府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上给予的政策支持因素是影响农户返耕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性补贴扶持,能够提高农户改善土地环境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户返耕。
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改善场地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对农民进行再就业服务,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等均有积极作用。
二、土地条件因素退耕还林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不同的土地条件对农户返耕决策产生深刻影响。
一方面,土地资源与环境质量是影响农民返耕意愿的重要因素。
例如,对于土壤质量不理想的地区,绿化将会受到影响,那么农民很有可能选择返耕。
另一方面,土地性质与规模的变化也会影响农民是否选择返耕。
如果退耕土地规模大、所涉及的社区较广,那么农民在返耕决策中的投入将更大,甚至可能超过他们目前的承受能力。
三、经济利益因素经济利益因素是影响农民返耕决策的重要因素。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来源。
如果农户通过林木种植或木材销售获得高额收入,很可能选择不返耕或继续参与林业生产。
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出台改善农业产品营运的政策,促进农民投资种植,提高产品质量和保值能力,这样将会促进农民返耕的积极性。
四、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农民返耕决策的重要因素。
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他们对家庭传统的情感认同等带有文化或心理层面的因素,也会对农民返耕产生影响。
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农村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农业文化和技术,帮助农民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文化体系,以激发农民返耕的积极性。
综合以上分析,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有政策支持因素、土地条件因素、经济利益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政府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应当逐步健全退耕还林民生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产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可转移技能、获取资本的能力,从而鼓励和促进更多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作。
表1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历年任务完成情况摘要通过对贵州省历年退耕还林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分析不同时期退耕还林政策的演变及不断完善过程,并据此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现状;历史进程;政策建议;贵州省中图分类号S7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201-03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历史进程及政策建议胡廷睿1陈婷2宋林3*(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省公益林管理中心;3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1贵州省退耕还林基本情况1.1任务完成情况2000—2011年,贵州省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30.80万hm 2,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43.80万hm 2,荒山造林完成72.67万hm 2,封山育林14.33万hm 2(表1)。
实施范围涉及全省88个县(市、区)、1403个乡镇、14012个行政村和197.4万户农户,823.8万人。
1.2工程投资情况2000—2011年,中央已累计下达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资金逾138.89亿元,其中种苗补助和种苗基地建设11.38亿元、粮食补助105.81亿元、现金补助10.08亿元、完善政策补助11.55亿元、科技支撑和工作经费0.07亿元;省级累计安排粮食调运费4.87亿元,安排科技支撑和工作经费1.23亿元;地、县累计配套工作经费0.33亿元(表2)。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后,按补助标准和兑现年限计算,中央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总投入将超过240亿元。
表2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历年投资情况苗基地建设科技支撑粮食补助现金补助完善政策补助省地县2000 2.750.26 6.460.6100.6200.20000.7720010.420.0400.280000.03000.9120020.630.0600.15000.050.02008.472003 5.460.520 2.300.01000.080.050.0514.78200410.92 1.040 2.600.04000.080.040.0615.14200511.97 1.140 1.400.010.5400.050.010.0216.67200613.37 1.270 1.350.010.6000.050.010.0116.10200713.71 1.3100.4100.6200.040.010.0116.17200813.36 1.270.360.4500.6300.090.010.0116.03200912.76 1.210.600.5800.6200.220.020.0215.87201012.51 1.190.760.6100.6200.180013.5220117.970.76 3.370.6500.6200.160010.90合计105.8110.0811.5511.380.07 4.870.051.180.150.18145.332工程建设成效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进展贵州省林业科学院在全省选择了16个重点县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最新的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工程区地表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由退耕还林前的12.4%迅速增加到目前的92.0%;二是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明显减小,监测区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3325.0t/km 2·年,降低到目前的931.4t/km 2·年。
分析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但事实上很多农户并不会主动选择退耕还林,既有政策限制也有一些非政策因素影响了农户的决策。
本文从政策和非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影响农户退耕还林和返耕的因素。
政策方面:1.退耕还林及其效益:政府对退耕还林的支持力度很大,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户可以享受政府的补偿和奖励,但这对于农户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对于一些农户来说,政府补偿的资金虽然可观,但如果选择返耕,可以获得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
2.政策限制:政府对于退耕还林的政策限制较大,如居住在山区的农户很难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如果出现家庭贫困人口,政府要求发放的补贴资金,必须统一分配到一个账户中,不能根据需要自由支配,这也影响了农户的决策。
3.宣传和教育:政府的宣传和教育对于退耕还林的决策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政府应该对于各个农户进行相对充分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户了解退耕还林的优势,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退耕还林观念。
1.农户的经济因素:农户的经济因素是影响退耕还林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一些山区农民在选择是否退耕还林时,考虑到经济收益因素,即退耕还林没有那么高的收益率,而返耕则有更高的收益率。
2.习惯和传统:部分农民一直把土地视为家庭的重要资产,由于长期以来,习惯和传统使得他们对土地的认识和意义不同,选择将土地托给政府或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退耕还林,给他们造成的不适很大。
3.文化传承:乡村文化难以被政府完全影响,有些人可能因为文化传承的原因而不支持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
他们认为种植树木是没有意义的,它没有历史价值。
总之,影响退耕还林和返耕的因素很多,不仅限于政策限制,还包括经济,心理和文化等方面。
因此,通过全面了解每个农民的实际情况,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退耕还林政策,以确保政策落实和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进行。
分析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实施的重要生态工程,目的是为了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和减缓土地退化的速度。
然而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一些农户开始对自己的耕地进行返耕行为,这就涉及到了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问题。
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既包括了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也包括了社会文化因素和地区特点因素。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政策因素的影响政策是影响农户返耕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具体规定以及补偿政策的实施对农户返耕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政府能够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定和完善的补偿机制,给予农户足够的利益保障,那么农户的返耕决策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如果政策规定过于严格或者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农户可能会选择返耕以维持家庭收入。
经济因素是农户返耕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退耕后,原本的农户会失去一部分农田利用权,但在多年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原本的收入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如果农户在退耕后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补偿,或者通过退耕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就会选择返耕以维持家庭的生计。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对农户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传统的农耕文化在中国久远而深厚,对于一些老年农户来说,过多地参与退耕还林可能会与他们的文化认同产生冲突。
一些农户可能对于退耕还林政策本身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政府的政策措施可能并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所以他们会选择返耕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四、地区特点因素的影响地区特点因素也是影响农户返耕决策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区拥有着不同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特点,这使得农户在面对退耕还林政策时,会考虑到地区本身的特点。
一些地区可能本身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就比较丰富,对于农户来说返耕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在一些环境贫瘠地区,农户可能更愿意参与退耕还林以获得政府的相关补偿。
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是非常复杂而多样化的。
贵州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作者:李祖发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期1 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方法可持续生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说,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可持续生计基本架构的搭建也开始慢慢成型,把可持续生计指标以及影响因素分开来分析,对其作用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
1.1 可持续生计的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户的生活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的整体发展基调,因此,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得到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相互合作,援助力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扶持农户生计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广泛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可持续生计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英国对可持续生计的定义为:一种自然的生存环境,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恢复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增强自身的产能,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才可以称作为可持续。
可持续观念认为,当人们受到外力影响,使得生活水平降低时,应具备抵御和提升自身资产的能力,能够为下一代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净收入的增长才可以视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生计对于资源的利用要保证使用效率,确保生产与消耗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达到满足基本需求的要求。
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影响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才能稳定地进行下去。
1.2 可持续生计可持续生计思维的培养对于农户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农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可持续生计有关,并且能够以此为依据判断农户的生计情况,根据调查与数据分析的结果决定扶持的力度。
可持续生计的思维可以有效激发农户的思考方式,但在方法落实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偏差。
可持续生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在运用的过程中,找到能够调整的地方,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调整,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2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人员为了更好地了解退耕还林后农户生活水平,对当地农户退耕还林前后的收入情况进行了对比,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农户整体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调查与生态还林研究针对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结合退耕还林现状,分析工作成效,提出不足,总结生态还林的措施。
若想解决干旱河谷地区的生态问题,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大生态还林的建设力度。
现结合具体实践,进行调查和研究,整理建设工作方法,共享给相关人员。
标签: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生态还林近年来,贵州地区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比如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等,使其能够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中,为此项工作助力。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比如皂角等,实现增收脱贫。
除此之外,采取先建后补和先退后补等方式,通过各类优惠政策,比如资金补助等,不断吸引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投劳,推动造林绿化工程的发展。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收入。
一、贵州省退耕还林成效从上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实践来说,贵州省全省已经累计获得退耕还林工程中央资金投入226.5亿元,省级配套投入5.7亿元。
通过全面实施,累计完成了657亩耕地造林,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以及封山育林总计1353万亩。
此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开始于2000年;在2002年全面实施;在2007年正式转入巩固成果阶段。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88个县(市、区)、1403个乡镇、14012个行政村和197.4万农户、823.8万人。
经过16年的实践,贵州省退耕还林工作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
在2010-2014年段,10个监测县粮食产量得以增加,从159.91万吨,增加到217.1万吨。
在2014年,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比全部劳动力的36.1%,务工人员的收入占比人均纯收入的41.6%。
二、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调查以某河流上游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调查实例,进行调查研究,做如下论述:1.调查对象。
此河流上游干旱河谷,为典型的干温河谷,地貌是高山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