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20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1、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实现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是全球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亚欧非大陆为例,我们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
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东亚地区作为代表,东亚地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是最显著和典型的。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陆地强烈降温,形成冷高压,东亚盛行西北风。
西北风来自寒冷干燥的亚欧大陆的内部,其影响下的地区寒冷干燥。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太平洋上副高增强,东亚受到东南季风影响,此时的气候特征是增样的。
东南季风来自温暖湿润的洋面,夏季陆地强烈升温,此时东亚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
受季风影响的范围,最北达到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最南可达南亚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在这么广阔的区域内,因为纬度跨度大,南北热量条件差异大,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出现了①温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见幻灯)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雨热同期。
二、三圈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我们以赤道低压为例,其包含的两层信息,一是赤道地区,二是低压,气流强烈上升,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其控制下的地区,常年高温多雨。
与此相对的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热量还是很充足,但是因为高压控制降水少,顾其控制下的气候是高温少雨。
读幻灯我们如何理解信风控制下的气候同样也是干热、少雨的,和垂直运动不同,信风大气虽然作水平运动,但大气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在其运动过程中,气温是不断升高的,故不易冷凝形成降水。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历年考情:一、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1.受热均匀假设地表均一且受热均匀,则大气得到同等的热量,气温、气压相等,形成与地面平行的等温线和等压面。
但地面是受热不均的。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3.等压面的判断运用:(1)海拔与气压结合的等压线(面)图判读:第一类:高程剖面图由于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等压线不再保持水平状态,产生弯曲。
规律:等压面凸向高空为高压区,凸向近地面为低压区。
简记: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等值线,注意第一个高低指的是等值线的弯曲方向,第二个高低指才是其自身的相对高低。
因此A、D(凸高)为低压区;B、C(凸低)为高压区。
第二类:等压面高程图500百帕等压面高程(单位:米)在第二类图中,没有剖面图直观,但根据数值也可以知道海拔的相对高低,中心海拔数值高的说明等值线向高空凸(凸低压),说明其为高气压区;中心海拔数值低的说明等值线向近地面凸(凸高压),说明其为低气压区。
因此图中N为(高空,因为海拔高)高压区,M为(高空)低压区。
近地面则相反。
注意高空气压和近地面气压的区别:如果没有告知等压线图是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时,可借助等压线气压值的大小确定:一般等压线气压值在1000百帕左右为近地面,低于800百帕为高空。
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把握原则:温高(气压低)凸高(气压变高的方向);温低(气压高)凸低(气压变高的方向)。
a. 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 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 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气压带风带1.形成:●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冷高压,热低压●气压中心北半球: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季风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圈环流之间关系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气流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
而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的照射和加热,引起大气环流的热力驱动机制。
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系统。
大气环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环流,即赤道环流、中纬度环流和极地环流。
赤道环流位于赤道附近,主要由赤道低压带和两个副热带高压带组成。
赤道低压带是由于赤道地区受到持续的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带低气压带,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云和降雨。
副热带高压带则是由于赤道附近的空气上升后,经过辐散和下沉而形成的高气压带,造成干燥和稳定的天气。
这种赤道环流的特点是大气垂直运动强烈,气候湿润。
中纬度环流位于赤道环流和极地环流之间,主要由西风带和副极地高压带组成。
西风带是指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其特点是气流水平流动强烈,气压梯度大,风速高。
副极地高压带则是位于中纬度地区的高气压带,形成了稳定的天气和低温气候。
中纬度环流的特点是大气垂直运动较弱,气候多变。
极地环流位于极地地区,主要由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组成。
极地低压带是位于极地地区的热带低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的低温和冰雪的反射作用,形成了冷空气的下沉,造成了极地环流的形成。
极地高压带则是位于极地地区的高气压带,由于极地地区的冷空气下沉,形成了高气压带。
极地环流的特点是大气垂直运动非常弱,气候寒冷干燥。
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热力环流是驱动大气环流的力量源泉。
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和热传递,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从而产生了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通过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使得热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递和重新分配,从而推动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赤道附近的强烈辐射和持续的太阳辐射,使得赤道地区的空气上升,形成了赤道低压带。
而赤道附近的高温和较低的气压,使得空气向两极方向流动,形成了中纬度环流。
而极地地区的低温和冷空气的下沉,则推动了极地环流的形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基础巩固】一、单选题(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其他)当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了很高的气压,而温暖的海面上空却处于暖空气低气压控制,冷而重的空气就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犹如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越滚越快一样,使到达海岸的风速骤然增大,这种风被称为布拉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上图信息推测,在亚得里亚海海域中最有可能出现布拉风的地区是A.西北部B.东北部C.西南部D.东南部2.一天中,布拉风出现频率最高的时刻可能是A.上午B.正午C.傍晚D.夜间【答案】1.B 2.D【解析】1.根据材料形成布拉风需要冷空气遇到山脉阻挡,之后沿山坡向海洋一侧急剧下沉,读图,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以及分布可知,亚得里亚海东北部为山地,因此最可能出现布拉风的是该海域的东北部地区,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发生布拉风需要海洋相对为低压,而陆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为高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夜间,陆地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因此布拉风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应是夜间,D正确。
正午,在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
不易形成布拉风,排除B;上午,陆地逐渐升温,傍晚,陆地逐渐降温,与海洋的气温相差不大,布拉风发生频率较低,排除AC。
故选D。
(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
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42′N 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白天D.冬季晚上4.该时刻甲地吹()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答案】3.D 4.A【解析】3.洱海所处纬度相对较低,而图中该时刻洱海上空等温面温度数值较低,应表示冬季而非夏季,排除AB;读图可知,该时刻洱海上空气温高于同海拔两侧气温,表明为冬季的晚上(夜晚湖泊降温速度相对较慢,气温较两侧同海拔地区高),C错,D正确,故选D。
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如图6-1)2.规律:1)、同一垂直方向上,越接近地面压强越大2)、同一水平方向上,温度越高压强越低例题8、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B.甲地多晴朗天气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冷却地区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答案】C3、常见的热力环流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例题9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a>b>c>d 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解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
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
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为城区,a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2)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5)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
热力环流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大气环流1.1. 大气圈和温度分布大气圈是地球大气层的一部分,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中间层。
其中,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靠近地球表面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是对流层之上,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同温层是平流层与中间层之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臭氧层位于同温层之上,主要起到屏蔽紫外线的作用;中间层是大气层中最上部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1.2. 热带、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大气运动在地球表面,热带、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大气运动存在着不同的规律。
热带地区的大气运动主要表现为赤道低压带和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热带风。
赤道低压带是地球上出现气旋和台风的主要地区,常年存在着一股东北向的热带东风。
副热带地区的大气运动主要表现为两个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的西风带。
这个带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带,也是降水少、干旱地区的主要带。
中纬度地区的大气运动主要表现为偏西风,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引起了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得大气流动呈现出了东北向的走向。
1.3. 高空的大气环流高空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平流层和同温层中的大气运动。
这些大气运动,如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这些高空大气环流中,还存在着高空的气旋运动和气体波动等现象,这些现象对天气的预测和气候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1.4. 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环流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表覆盖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着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
其中,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指季节性变化,夏季和冬季的大气环流有着明显的不同;非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指气候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等。
1.5. 大气环流与天气变化大气环流对于天气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降水量、气温和风向的变化,从而引起各种天气现象的出现。
了解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对于天气预测和气候调查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海洋环流2.1. 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海洋环流是地球表面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环流系统。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听起来就像是科学家们的高深莫测,其实呢,咱们可以把它们想得简单些。
想象一下,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大锅,锅里煮着各种各样的汤。
这锅汤的底部是热的,而上面则是凉的。
热的汤会向上冒泡,冷的汤则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流动。
这种流动,嘿,就是热力环流。
说白了,热力环流就像是一种自然的“搅拌”,让大气层中的气体也能进行循环。
咱们再说说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就像是一场大型的舞会,空气分子们在这里跳舞,跳得可欢快了。
它们在舞池里分成了几个圈,有的向上升,有的向下沉。
这个过程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哦,实际上它对天气、气候都有很大的影响。
就像是一个乐队,不同的乐器奏出不同的音符,而大气环流则是在给咱们的天气谱写曲子。
风起云涌,雨下得瓢泼,都和它们脱不了干系。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亲密的朋友,互相影响,互相帮助。
热力环流提供了能量,促使空气的流动,而大气环流则把这种能量分散到更远的地方。
就像是你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一个负责出谋划策,另一个负责行动,最终取得胜利。
换句话说,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的“助攻”,让它们的舞步更加流畅。
我们可以用气象现象来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切。
比如说,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得火辣辣的,地表热得烫手,这时候空气就会升起来,形成热力环流。
随着这个热气的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赶紧补位,形成了大气环流。
这时候,空气在大气中就开始了“约会”,把热量从热的地方传到冷的地方。
可见,热力环流就像是天气舞会上带来的热情,而大气环流则是让这个舞会顺利进行的节拍。
不过,别以为只有夏天才有热力环流,冬天的时候也不例外。
只不过这时候,冷空气占了上风,热气则努力往上冲。
这个过程让我们在冬天也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虽然外面冷得要命,但其实空气中还是有一股热气在悄悄流动。
哎呀,这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让寒冷的日子不至于太过无趣。
在全球范围内,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的互动就像是一个大麻将桌。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牌局”,有的地方可能在热烈争斗,有的地方则在默默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