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音乐微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4 KB
- 文档页数:2
《沂蒙山小调》教案教材版本: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时安排:一时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培养音准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词的美、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请学生看山东文化.风景的录像片。
(背景音乐播放《沂蒙山小调》)设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对山东山东临沂地区文化的了解:进行情感的铺垫。
体现地方文化和音乐学习的融合。
看录像片:(或者演示文稿)出示:祖国政区版图:指示山东的地理位置:学生讲述沂蒙山的历史,革命老区的故事,游击队的故事。
红嫂支援解放军的故事等。
简单的和学生交流:谁知道山东产什么?(烟台梨、枣、寿光苹果、)谁会说山东话(让山东籍的学生说说)整合班内学生的资源。
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设想: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习惯,在学习每首歌乐曲之前要主动探究的学习,预习,把和歌乐曲有关的文化内容,通过我们的班班通网络,达到资源的共享,学生看演示文稿,(教师给学生做示范,今后查完资料也要试着作演示文稿的样子给大家看)山东地方文化和民歌的分类与歌曲视听。
二:新歌学习1、发声练习(5分钟)1=C 2/412 34| 5—|54 32|1—||咪吗现在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歌。
为了把歌曲唱得更动听一点,我们先来开开嗓子,做做发声练习。
请同学们起来好吗?注意站直身体,重心要稳,气息要下沉,口腔打开,面部自然精神满饱。
(略作停顿)很好,老师一跟起来练!(师生活动)2、学唱谱曲。
(8分钟)大家觉得嗓子打开了吗?好.我们带着练声的感觉去唱一唱这首歌曲,跟着老师一句一句的来!(师生活动)我们再用“啦”音把曲谱模唱一遍,请唱的同时用手伴奏击乐拍,没有器乐的同学用手击拍,拍一一下(师范唱一句大家跟)琴12、、3起、。
歌曲《沂蒙山小调》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学会熟练的唱这首小调,并能背诵。
通过聆听范唱、欣赏视频熟悉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要求声音甜美细腻,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歌曲学习,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对革命老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了解革命老区沂蒙山——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战场,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的革命根
据地,有“小延安”之称,因而被称为革命老区。
在孟良崮战役、渊子牙村自卫
哼唱歌谱,让学会感受。
3、学唱歌曲:
(1)学习歌词,理解歌词内容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重点提示:鱼咬尾,让学生观察
(3)学唱歌唱:
(1)归韵和口型:歌词要唱好:大家画拍、讨论、重点练习:(小组学习)哎1、好、哎2、光几个字各唱几拍?
注意归纳、训练:归韵:老师指出句尾的音、学生回答并且练习唱好:哎,(共唱4拍)唤气:好(一字多音共唱六拍,连线,要唱的连贯),光(五拍、连线),跟读一下:要求咬住字头:声母。
保持字尾:韵母。
口型要统一。
练习一下。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好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类型。
2、学会用山东民歌演唱的方法演唱《沂蒙山小调》并掌握不同的演唱风格。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教学难点:1、感受民歌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连线,一字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师生就山东的人文地理知识交流。
如:谁知道山东产什么,谁会学山东话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学习一首山东民歌,聆听领略那独特的音乐文化)(二)新课教学1、了解歌曲背景2、欣赏歌曲《沂蒙山小调》师:这是山东那个地区的歌曲?旋律表达了什么情绪?3、学习歌曲(A)老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B)学唱简谱(用“Lu”哼唱旋律)(C)填词演唱(比较歌曲中衬词的使用,注意ang ao 韵母的归韵,口形的统一)(D)跟随老师唱解决音准问题(各音音高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4、乐理知识角思考: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重点揭示:传统民间创作手法——“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小游戏:词语接龙(在游戏中更深切体验鱼咬尾的创作方式)举例《青春舞曲》视唱体会5、通过学唱和欣赏《沂蒙山小调》,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结构特征,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作用,增加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A、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实行简单的旋律创作。
(三)创作练习学生使用所掌握的“鱼咬尾”知识和方法实行简单的旋律创作。
由学生对所创作的旋律实行试唱、讲评。
(四)完整演唱歌曲(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演唱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掌握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多彩的民歌:小调-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小调》福建师范大学2007级师范班陈丝丝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刨洋芋》,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
2、认识民族五声调式以及民歌的几种基本创作方法——鱼咬尾,合头换尾,换头合尾,起承转合、起兴等,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3、通过对旋律、节奏、装饰音、衬词、调式等因素的分析、初探,了解民歌变异性的特征。
教学重点:1、认识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合头换尾,换头合尾,起承转合等,并且能够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2、通过聆听、感受《孟姜女》与《孟姜女哭长城》,了解到旋律、节奏、装饰音、衬词、调式等因素是民歌变异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旋律、节奏、装饰音、衬词、调式等因素的分析、初探,了解民歌变异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数民族的民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汉族的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教师:民歌按题材来分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我们今天要上的是小调。
二、聆听江苏小调《孟姜女》教师:相传秦始皇时期,劳役繁重,青年男子范喜良新婚第三天就被迫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他的妻子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去的噩耗。
于是她在长城脚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哭到长城为之崩裂。
大家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学生回答)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听的江苏的民歌小调《孟姜女》。
叙述的正是这个故事。
教师:这首歌从内容上看,是一个什么题材的歌曲?(学生回答)教师:但在旧社会,受到了种种封建思想的限制约束,言论不自由婚姻不自主,所以常常用小调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教师:既然是它是一种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演唱并且被流传得较为广泛的曲子,它的形成和发展会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在山野里还是在城镇中(学生回答)教师:既然小调多是描写内心细腻情感的,那么从旋律来看上具有什么特点?高亢不羁的还是委婉含蓄的?(学生回答)教师:从节奏上看,这首小调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打着拍子一句一句读一下歌词。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
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简介《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
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月上东山:(第一变奏)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2.请注意结尾音调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认知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歌词创编活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运用“鱼咬尾”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创编活动。
教具和资源:多媒体课件钢琴音乐教学参考书教学CD 网络信息平台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实践体验等前置作业:1、民歌按体裁可以分成哪几种?2、什么是小调?小调的旋律特征是怎样的?3、介绍歌曲《沂蒙山小调》创作背景4、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按歌曲旋律结构编创一二段歌词教学过程:一、课前3分钟音乐欣赏1、开门见山,话题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调体裁的民歌《沂蒙山小调》2、民歌介绍:(学生分享)学生通过小资料介绍什么是民歌及对民歌的了解。
民歌定义: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的体裁可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多种3、初步了解什么是小调 (学生书中自学)小调:又称小曲,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
常用衬词,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4、课题导入:欣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初听范唱:感受小调衬词衬句的特点二、合作探究,学唱歌曲(一)跟琴学唱歌词:1、教唱第一,二段歌词,找出歌曲的衬词“哎“,师示范衬词的唱法,以便突出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
2、学生听琴学唱第三段歌词,注意强调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
3、歌曲演唱要求(课件):A、歌曲情绪把握到位(热情、喜悦......)B、衬词的演唱柔和圆润(甩腔韵味,翘而轻)C、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处D、适当加强字头的力度,咬字吐字清晰E、儿化音的演唱要圆润、饱满(草低儿、谷子儿……)4、熟唱歌曲:小组唱男女生分组唱独唱5、德育的渗透(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6、歌曲这么优美,我们做个汉字接龙游戏:优美美丽丽人这种手法,在我们旋律中也运用到这种相似手法,你发现了吗?(二)分析旋律《沂蒙山小调》(出示曲谱课件)1、教师视唱,学生观察旋律,找出首尾接龙处2、难点突破,观看微课 , 旋律创作特点:鱼咬尾是旋律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2016年教学设计音乐科《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泥土的歌(一)》是选自湘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凸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学。
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本单元由四个版块组成:1、演唱:《放马山歌》2、欣赏:《脚夫调》、《澧水船夫号子》、《槐花几时开》3、音乐知识:了解民歌、号子、与山歌等概念。
4、活动与练习:①对民歌体裁识别强化;②创作实践(一),学习民族音乐常见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③竖笛演奏的两首乐曲《赶摆舞》、《只要妈妈露笑脸》。
④试排二部合唱《凤阳花鼓》二、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歌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加上流行音乐的冲击,对于传统而优秀的中国作品,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兴趣去听.但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对世界的新鲜事也充满好奇,所以本单元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愉悦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动情地聆听、投入地演唱、尽情地表现。
三、设计理念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四、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教材上四首民乐曲子,体验乐曲表现的不同情感与韵味,并能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2、学唱歌曲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欣赏《脚夫调》和《槐花几时开》,比较和发现三地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能用自然正确的演唱方法,独立自信地演唱其中一首歌曲3、能尝试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听赏、体验、交流等方式,了解民歌的相关知识4、能辨别山歌、号子等民歌体裁,并能说出其主要特点。
课题《沂蒙山小调》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官话”特点的,初起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
阮若珊词,李林曲。
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其中前三句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二、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一段体的“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三、通过学唱欣赏《沂蒙山小调》,能够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格演唱歌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的音乐魅力。
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唱好一字多音(甩腔)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个别的字音。
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响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或由教师范唱导入。
可借助PPT播放沂蒙山自然风光,视听结合熟悉作品。
(设计目的:视听结合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开门见山或者声情并茂的示范提高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授1、聆听歌曲、创设问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思考感受:1、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怎样?歌曲描绘了沂蒙山哪些景物?(速度中速情绪抒情优美歌颂性强)歌曲描绘了绿水青山、高粱豆花的自然风景和万担谷子、牛羊成群的丰收景象。
2、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观察思考:①、找出歌词中带有方言的字或词。
②整首歌曲的节拍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低儿”、“子儿”,儿化音及发音较有特色的山、水、堆都具有山东方言的特色)师总结:歌曲前三个乐句节拍运用了四三拍子,旋律优美舒展,富有歌唱性。
而第四乐句第一小节节拍变为四四拍,然后又回到三拍子。
变拍子使这首歌曲情绪更加富有变化,层次性增强。
3、复听歌曲分析旋律。
观察曲谱聆听歌曲: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提示:着重观察前一乐句的结束音和后一乐句的开始音,简介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4、学唱歌曲:教师强调唱歌姿势:教师要求学生正确的坐姿,演唱的口型、咬字吐字等。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通过“歌青春”“画青春”“颂青春”“舞青春”等环节表现《青春舞曲》,体会音乐中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青春的珍惜之情。
3. 学习了解“鱼咬尾”和“重复”的旋律创作手法。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步入新的年级,又正值少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对青春充满向往和好奇,生理、心理日趋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歌曲。
并参与课堂多种音乐实践。
教学难点:对于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唱准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现场用竹笛演奏《掀起你的盖头来》音乐片段。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又要开始了,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用竹笛为同学们演奏一个音乐片段。
生:猜测教师所奏乐曲属于哪个民族?师:没错。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
那么说到新疆啊,它有一项全国之最,同学们猜猜是什么?生交流师:哎,有同学已经猜到了,那就是新疆的领土面积在全国是最大的,拥有16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新疆在地图中的位置。
(出示ppt)2.师生交流新疆的风土人情。
(从服饰、礼仪习俗、艺术等方面介绍)师:维吾尔族人们不单单服饰和礼仪习俗很有特点,他们的艺术形式也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维吾尔族的一首民歌《青春舞曲》。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现场演奏,激发同学们对于课堂的兴趣。
对于新疆风土人情的了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讲授】歌青春(一)欣赏歌曲《青春舞曲》1.初次聆听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这首歌曲,听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的速度和节拍又是如何?生聆听音乐并思考。
明确:音乐情绪(欢快、活泼、青春活力、气氛热烈);速度(较快);节拍(4/4拍)。
《沂蒙山小调》教学目标:1、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2、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
体验乐句句头跳进句尾级进的特点。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自信地演唱歌曲,体验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
2、了解“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2、运用“鱼咬尾”的手法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
教学过程:一、组织学生二、导入:1请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引入旋律接龙游戏。
2(课件出示)简介“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
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就像下一条鱼的嘴咬着上一条鱼的尾巴似的。
像这样上一句的结束音与下一句的起音相同,这种手法在音乐中叫做“鱼咬尾”3出示歌谱,请学生用鱼咬尾的方法创作每个乐句的尾音和开头音。
三、学唱新歌(复习介绍民歌中小调的概念:小调也称小曲,小令,常常在劳动闲暇娱乐、节庆等集会场和演唱。
如:茉莉花、小白菜……)1、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特点:鱼咬尾2、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唱一唱歌谱,鱼咬尾2 1 6 5 起承转合3、初唱歌谱:1划一划歌曲旋律线,感受每一乐句句头跳进,句尾级进的特点。
2歌曲变拍子,课件出示:变拍子歌曲中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
4、再唱歌谱,注意变化拍子,唱准一字多音的部分。
5、复听歌曲,请学生跟唱歌词,感受衬词的作用(突出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
)6、唱全曲,要求咬字准确,自信的演唱(提示字头重儿化音的演唱)7、听老师唱,(甩腔悠扬高远的韵味)请学生模仿唱一唱哎……好……哎……光……8、完整有表现的演唱。
四、拓展欣赏:1 请学生依旋律改编歌词(七2班万科城学校深圳等等)2再唱歌曲,唱一唱学生创编的歌词。
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的音色柔和细腻,具有特殊的意境和表现力。
中国古琴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曲目众多,如《广陵散》、《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都是广为流传的古琴曲。
古琴的演奏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艺术感受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古琴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广泛应用于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
鱼咬尾鱼咬尾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名曲之一,源于古代乐舞,曾经是皇家宫廷音乐的代表曲目。
其美妙的曲调和表现方式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鱼咬尾的演奏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艺术感觉,曲调复杂,音韵婉转悠扬,通常用于音乐会或音乐比赛中演奏。
中国民族管弦乐器分类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是由中国民间传统乐器改进而来的管弦乐器,主要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击乐器和键盘乐器等类别。
其中弦乐器包括二胡、琵琶、古筝、中胡等,管乐器包括笛子、唢呐、管子等,击乐器包括锣、鼓、钹等,键盘乐器包括扬琴、洋琴等。
每个类别中的不同乐器都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
吹打乐吹打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表达方式,是将乐器按照不同的音色进行分组演奏。
乐器分别吹或打出不同的音色,相互协调,形成整齐和谐的音乐效果。
吹打乐器主要包括笛子、唢呐、锣、鼓等,这些乐器有时也会和弦乐器和键盘乐器一起演奏。
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五个不同的音高为基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韵体系。
五声调式包括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其中“宫”是最高音,而“羽”则是最低音。
这个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器的演奏中,具有独特的声音特点和文化内涵。
以上几个内容是中国音乐文化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也是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的一部分。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文化。
《一段体(鱼咬尾式)的歌曲鉴赏与创作实践》教学设计评析《一段体(鱼咬尾式)的歌曲鉴赏与创作实践》教学设计评析20XX年年初,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职教育硕士的课堂上,听到褚艳华老师谈起“鱼咬尾”一课的初稿,心中一亮:太好了!这不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旋法教学吗?从这个角度进入,定能设计出一节独具民族风格的音乐课。
于是给了些修改建议。
年中,在录制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的过程里,再次听到褚老师谈起“鱼咬尾”歌曲鉴赏的教学设计,心里一动:太妙了!这不是典型的高中鉴赏模块教学吗?从生活实际入手,既抓住了民族特色,又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程度。
于是提出了修改要求。
年末,在笔者的邮箱里,又一次见到褚老师寄来的教学设计,心头一震:太绝了!这不是典型的高中音乐创作课吗?从课程理念入手,既交融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创造能力。
这不正是笔者梦寐以求的吗?回想起数月前,为寻找一节创作模块教学的案例,“踏破铁鞋”煞费苦心而不得;今天,打开电脑撞入眼帘,“得来全不费工夫”。
心中欢喜,于是在差旅的百忙奔波之中为这篇教学设计撰写评析。
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一段体(鱼咬尾式)歌曲的鉴赏与创作实践》是教师为本课精心设计的题目,其定位准确、特点突出、凝练质朴、直切主题,题目囊括了融鉴赏与创作为一体的教学内容的核心。
它抓住最具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的旋法,以大家熟知的典型音乐素材为线索,集音乐、文学、人生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相关因素,全力打造“鱼咬尾”式音乐旋律发展手法的无穷魅力。
在主题的统领下,人文主线、情感主线、能力主线、知识主线等自然而然地融贯交织,相得益彰,你中有我、我中衬你,使学生在感叹中国音乐旋法之“妙哉”的同时,唤起学习者的情感共鸣,既掌握了音乐发展的相关知识,又了解了艺术与人生的共通之处。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音乐的钟情、对学生的挚爱、对课堂的熟知、对教育的情怀。
本课的教学目标紧密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设计,将感受理解民族音乐的情感基调、实践歌曲写作的兴趣爱好以及热爱生活、创造音乐的情感等,提升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创作音乐、体验人生的高度来认识。
鱼咬尾音乐创编教案篇一:《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 知识目标:唱会《沂蒙山小调》,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能力目标: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并能为本歌曲创编(改变)歌词。
教学重点: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初步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共10分钟)1、(放沂蒙山风光介绍片)边放老师边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大山里看看,听听来自大山里的声音。
你们听,多美。
”(2分钟)。
2、那么同学们,这段熟悉的旋律也曾经回荡在了2010年全运会的开幕式上(播放视频),播放完毕。
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段旋律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首歌曲到底有什么背景呢?(2分钟)。
3、(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东人自己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4、(出示课件),介绍歌曲背景。
(2分钟)5、同学们听,彭丽媛老师为我们唱起了《沂蒙山小调》(放视频)(3分钟)6、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唱歌曲。
二;学唱歌曲(共18分钟)1、(看乐谱听歌曲两遍),第二遍小声跟唱。
(4分钟)2、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把前两段乐谱唱一遍。
第二遍我们加歌词跟琴唱(弹琴伴奏)。
同学们唱得很棒,但是老师为大家提个小小的建议,这首歌曲是山东民歌,我们能不能学歌唱家那样把山歌的味道唱得再浓一点儿。
(老师示范)“人人……哎”,“风吹…..地儿哎”,我们现在在山上歌唱,我们要唱给的所有人听,是不是要亲切地喊出来呢(老师示范),所以要突出“哎”;儿化音是为了把我们山东民歌唱得更加有味道(老师示范)。
(5分钟)3、下面同学们可以带上刚才老师教大家的方法去唱了。
(跟琴再唱一遍)。
(2分钟)4、好,同学们,我们学唱了几遍之后请同学们再次看乐谱,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发展规律(出示课件)。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授课年级:八年级教学内容:《青春舞曲》教材分析:《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歌曲为4/4拍,e自然小调式;节奏鲜明欢快、句子短小精美,使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易学易唱;附点节奏的出现和衬词使用,增加了歌曲的活泼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思想用一种轻松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仍处在好奇活泼、乐于表现的阶段,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意愿较强,应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多参与课堂活动,并给与一定的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青春舞曲》,初步了解新疆音乐风格和体会音乐中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青春的珍惜之情。
2、能完整准确演唱《青春舞曲》。
3、了解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并尝试简单的旋律创编。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唱《青春舞曲》难点: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掌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一杯美酒》的纯音乐,学生伴随音乐落座。
2.教师表演唱《一杯美酒》提问:歌曲情绪是怎么样的?歌曲属于哪个地方民歌?3.师生交流,导入新课《青春舞曲》二、学唱歌曲1、播放《青春舞曲》音频①让学生找节拍、节奏型,并讲解4/4拍的节拍特点2、读节奏3、唱谱①带着情绪、节拍特点唱谱②找重复特点;讲解创作手法“鱼咬尾”4、带词演唱①带词演唱②分析歌词的内涵③对歌曲进行音乐处理(反复部分的情绪对比)5、完整演唱6、介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7、新疆音乐典型节奏的学习①附点节奏②切分节奏8、加入学生舞蹈,进行表演9、总结《青春舞曲》的音乐特点三、体验创编1.学生用“鱼咬尾”创作手法对旋律进行简单创编2.展示学生的创编四、课堂总结五、板书设计《青春舞曲》节拍:4/4节奏型:附点、切分创作手法:“鱼咬尾”音乐风格:热情活泼、欢快。
修水县西港镇中学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何剑学科音乐教龄4年
微课名称音乐中的
“鱼咬尾”
创作手法
视频长度5分10秒
录制时
间
2017年4月
知识点来源学科:音乐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音版七年级(下)知识点描述让学生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类型(待定)√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对音乐课很喜欢,对音乐知识却拒之千里,但是出现在音乐教材中基本的音乐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和明白。
如果仅靠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任何兴趣。
针对不同的课,音乐知识也不一样,我所教唱的这首歌曲《青春舞曲》中出现的音乐知识是:让学生掌握“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因此,我设计了这个微课。
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讲解歌曲的旋律进行特点,然后找到歌曲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通过分析歌曲旋律进行特点的方式呈示给同学们看,并在歌谱当中进行讲解,通过细细聆听歌曲,仔细揣摩“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如果需讲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就可以利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10秒以内)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鱼咬尾”的创作手
法。
1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5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
什么是“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
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是中国传统音乐
的一种结构形式
30秒
第二部分内容:
分析青春舞曲旋律进行的特点
1、欣赏《青春舞曲》
2、找出歌曲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160 秒
第三部分内容:
音乐游戏,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用“鱼
咬尾”的创作手法创编歌曲
100秒
三、结尾
(10秒以内)
授课完毕,谢谢聆听!1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七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了比较有趣的课件,如“音乐游戏”,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