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老中医传授:养生的最高境界,饮食、运动与思虑三而合一
在中医看来,养心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而养心贵在静心。
这里的养心,指的当然不仅仅是保护好心脏这个器官,还包括情志的调养。
在我们古人看来,养心重在养神,而养神,说到底就是净化我们的灵魂。
食物
一方面,大家要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比如茯苓、莲子、百合、小枣、藕粉、银耳、西瓜、鸭肉等。
另一方面我想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要多吃“真正的食物”,也就是最自然的食物。
运动
运动之后浑身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对于净化身体和心灵都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只是,我们一定要注意运动不能过量。
尤其是在夏天,为了养心,运动要慢、要静。
作为人体最累的器官,由于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在夏天本来就负担比较重。
这时候如果再过量运动,很容易累心,损伤心气。
思虑
既然心灵最喜欢的状态是宁静,那么我们就要避免思虑过多,尽量保持一种欢畅愉悦的心情。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我们要尽量摒弃贪念,做到清心寡欲。
另一方面,还要调节情绪,大喜大悲都容易伤及心脏。
但是,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我们有了情绪,就要想办法排遣,不要把什么都藏在心里。
受过良好教育的我们,学会了克制情绪、强颜欢笑,可是,身体并不喜欢这样。
长期在体内郁积的情绪,就像是一种毒素,会给心灵和身体带来慢性伤害。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0.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
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
11.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一年一度的养生文案
1、养生:不是包治百病,但百病能调养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生;是一种健康习惯!要持之以恒养生,就是调理身体亚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养生的目的是让我们少生病或不生病!
2、养生是一种态度和年龄无关,把自己的健康经营好了,幸福才会来敲门!人生总要花一笔钱要么花在物质上要么花在健康上。
3、养生,养不起,是假的;身体不好,看不起,是真的建议您养生,不是因为您有钱,而是因为健康比什么都贵,未雨绸缪,微笑养生总胜过含泪众筹。
4、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心宽寿自延。
5、养生是一种规划,一种提前的准备,因为现在不养生,将来会养医生。
健康是一种责任,别给爱的人留下负担!
6、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
7、调养精神心宽阔,防风御寒要保暖,调节饮食宜甘温,运动锻炼要持久。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真正的养生,其实在于养心。
俗话说:“百病生于气,养生先养心。
”人生在世,千万不能让心生病。
1省事之本,在于节欲《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世间之事,比不完争不尽。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却有暗香浮动,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精彩之处。
与其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专注于生活本身。
虽然欲望是人的本能,但一味地攀比,只会让你背负更多、烦恼更多。
要知道: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内心的丰盈,源于欲望的减少,而非外物的增加。
面对欲望的纠缠,不必去攀比角逐,不争自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做人,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得失所困。
节欲,才是养心善身之道。
2既往不恋,善忘是福人生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忘却。
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大的优点,是记性太好;人最大的缺点,也是记性太好。
”生活中很多事情,明明过去了,却仍然耿耿于怀。
原因在于:抓的太紧,不愿放弃;想得太多,不愿忘记。
生活本是负重前行,如果沉浸于过往,只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烦恼。
慢慢会发现,烦恼也许成为了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想不开的事、心不快的事统统抛掉。
拿得起放得下,该忘的忘,心才能解脱。
人活着,善忘是福,看开是路。
正是:“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善忘是治愈内心的良药。
只有如此,才能腾出空间,迎接新生活。
3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虽然人有七情六欲,但若任由情绪泛滥,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最后抑郁而终。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笑对人言的,不过一二。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
大多数的烦忧,往往是因自己的胡思乱想所致,何不一念放下,避免精神内耗呢?《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只有摆脱坏情绪,才会长期拥有欢愉。
4人生四然,顺其自然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概念,而在养生之道中,心的养护更是至关重要的。
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第一要养心”的观点,强调心的健康对整个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光荣大师的这一养生观念。
孙光荣大师所言“养生第一要养心”,表明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主宰,主宰着全身气血的循环,也是情绪和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
保持心脏的健康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要想维持心脏的健康,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在孙光荣大师看来,情绪的波动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心脏受损,甚至引发各种心脏疾病。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在临床实践中,孙光荣大师一直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达到心脏养生的目的。
比如通过冥想、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心理干预手段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环境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环境,例如噪音、空气污染、辐射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心脏健康会带来不良影响。
孙光荣大师提倡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坚持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噪音干扰,减少接触辐射等不良环境,以维持心脏的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也提到了心脏疾病的预防。
他认为,心脏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疾病的关键。
他提倡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他还推崇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以改善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的“养生第一要养心”观念强调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心脏健康。
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方式,维持宜居环境等多方面的途径,可以有效地保护心脏健康,从而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风尚L i f e style STRAIT SISTER55真正的健康,包括了身与心两方面。
身与心到底孰轻孰重呢?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不缺乏基本物质需求的社会,心的健康比身的健康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中就提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主神,“神”即是“心”。
古人重视养神,而且把养神放在了重要的 地位。
养神为上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
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
至于怨天尤人,急躁易怒,烦恼忧愁,都是不养神的表现。
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医学也有统计,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心藏神,“肝心脾肺肾”分别主宰了“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而心为君主之官,心又藏神,可以统领五脏。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御神”其实就是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内通五脏,心神和谐则五脏和谐,自然健康。
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健康,而《黄帝内经》中有养生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读,从中寻找养生的智慧,并且积极实施 起来。
让自己快乐起来心其志在喜,让自己快乐起来,即是养心。
因为喜则气和志达。
如果能调畅自己的情绪,多些开心,一定可让悲忧无所遁形。
既快乐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呢!夏天对应于心,人的心气逢夏天最旺,此时最适合开怀大笑,以舒畅心志,尤其适合于抑郁或心神不振、精神萎靡的人。
大笑时阳气升浮,阴浊自散,有利于通阳排浊。
健康,离不开快乐。
真正快乐的人,才可能健康。
因为快乐,所以心气和畅,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和。
癌症、心脏病、中风等病,与心气不和有大关系。
“怨恨恼怒烦”五毒内蕴,心失和畅,五脏六腑皆被阴浊壅滞,生病的风险就会大增。
快乐,是养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追求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如何养神俗话说“闭目养神”。
肝血充足则眼能视物,视物的同时,神气亦外泄。
经常闭目,让神气内敛,好处多多,一举数得。
一则眼不见外物,心自然安静,心静则五脏六腑亦归于平衡;二则可以养神,神足则思虑清晰,头脑灵活;三则闭目养神是阳气小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修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修心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早的患各种各样的病?按理来说,我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养生方式数不胜数,各种高科技,什么量子治疗,人工智能,核磁共振之类的等等,疾病应该越来越好对付才对,但为什么病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要钱有钱,要背景有背景,完全可以吃世界上最贵的药,请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住世界上最贵的病床,但是为什么依然治不好自己的病呢?有时想想我们真的很可悲,我们熬着最深的夜,扛着最大的压力,面对着最复杂的环境,但不知道哪一天大病的厄运就降临了,而且让我们束手无策!我们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我们可以抵达太空和月球,却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手无寸铁,只能坐以待毙。
现代文明难道是一种变相的枷锁?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实,现在的病已经不再单纯只是我们的身体运转出了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社会运转与阴阳结合不平衡等其它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已经是深层次的问题。
很多身病往往就是心病。
先看西方的科学成果,2007年国内引进了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叫《病由心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
还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
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再看我们东方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一切都是内心出了问题。
我们每一个心情、每一个念头都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日积月累,再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最终形成病症。
因此,”修心“和”治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个人如果不懂的修心念与言行,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
养生的真谛---凝神定气愿您的身心从此健康快乐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定气。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静坐息心:静坐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身体健康。
静卧养心:静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
呼吸要顺其自然,心也不许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
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着天地的精华。
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运动生阳,静坐生阴:不要想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
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气为阳。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
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伤元气人就衰老快。
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
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果能顺着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
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
真正的科学是什么?就是因缘果报。
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你有病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
欲求开慧、神人,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学静坐静卧养心,还懂得阴阳,懂得平衡,找到悟性,找到“自然”,知道“自然”掌握了得顺其“自然”的健康理念和方法之后,就能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健康和快乐,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健康和快乐,这种感觉真好。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生,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有一种被称为“最好的养生”,那就是养心。
养心,即是养护心灵,调理情绪,保持心灵的平静与愉悦,这是一种内在修养,也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养生方式。
养心之道,可以说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早在古代,先贤们就注重心灵的修养与调理,认为心灵的平和与愉悦是长寿健康的关键。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心灵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烦躁、疲惫等负面情绪也日益增多,养心之道更加显得重要。
养心可以调理身体。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情绪的好坏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负面的情绪会加重身体的疲惫感,影响免疫力,并且还会诱发各种慢性疾病。
而通过养心的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心灵的平和与愉悦,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激素水平,增强身体免疫力,减缓身体的老化,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养心可以改善睡眠。
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失眠,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而养心之道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情绪,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保持心灵的平和与愉悦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入睡,同时也有助于保持深度睡眠,让人们在睡眠中得到更好的休息与恢复。
养心可以提升免疫力。
情绪的好坏对免疫系统有着直接的影响。
心情愉悦、心态平和的人,免疫力会更强,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更强。
通过养心的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心灵的愉悦,有助于提升免疫能力,让身体更加健康。
养心可以延缓衰老。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外表的保养,但往往忽视了内在心灵的修养。
事实上,心情的愉悦与平和对延缓衰老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负面的情绪会加速身体的老化,而通过养心的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心灵的愉悦,可以缓解压力,减缓身体的老化过程,让人们拥有更健康、更年轻的身体。
如何去养心呢?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时,要学会释放,学会放松,学会积极应对。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比如阅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与风景,也可以通过运动、瑜伽等方式来保持身心的平衡。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景阳居士:能养心的人还怕改变不了命运吗01大家在生活当中都比较关心养生的问题,因为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人都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体。
先开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再提高自己的健康指数,这也是需求层次论。
人的欲望是无穷大的,不知不觉的就在扩大自己欲望。
满足一个欲望,就会去追求另一个欲望。
我们通俗的讲,这是一种需求,是一种生活品质,但是往本质上去讲,是我们的执着。
但是在养生这问题上,我有几点忠告想给大家讲讲,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养生?我相信很多人对待养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为了延年益寿,把自己的身体健康当成第一要素。
我认为不能这么想,或者说我们把养生当成这么简单的问题去对待,你也没有养生的动机了,也没有养生的必要。
养生,网上还有一个词叫养心,我们也可以叫说叫养性。
养生,养心,养性,那这都是不同的境界。
养生养的是身体,但是养性那不光是在养身体,也是在养自己的心。
养生是表,养心是内,这是一个阴阳的状态。
我们无论是学习、学技术、去修行,无不都是这个状态。
首先,你在学习的初期都要付出辛苦和代价,付出很多汗水,泪水,为了达到想要的目标期望值。
你看出家人,那些在寺院或者道观里,都有清规戒律,为什么这么慈悲的宗教体系,还是会用清规戒律来帮助他们修行,这就好比就是养生了。
养生养的是表,是通过养生的手段,来养心、养性。
所以说大家千万不光要执着于养生,养生只不过是通过一些物理手段让自己的身体更好一些。
我们喝更好的水,呼吸更好的空气,吃有机的食物,只是让自己的五脏六腑工作上容易一些。
但是大家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五脏六腑是么来运行的,是通过谁的指令来运行的?五脏六腑看起来是独立的系统,但是他们协调的工作后面是有一套操作、指挥系统的,而那个指挥系统就来源于我们的大脑。
也可以说来源于我们的心性。
你生气或者高兴的时候,内分泌是完全不一样的,单纯养五脏六腑根本就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吃的东西再好,你呼吸的空气再好,你喝的水再好,但是整天生气,心情不好,郁闷,身体能好到哪里去呢?02很多人都看过一个视频《水知道答案》。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生是指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增强自身免疫力等一系列保健活动。
但是很多人却会忽视,最好的养生方式不是靠吃药、运动,而是养心。
那么,什么是“养心”?怎样才能将“养心”贯穿在生活中呢?首先,什么是“养心”?一般来说,“养心”主要指让心灵得到放松、宁静、平和的状态。
人的身体与大脑是相互关联的,心情状态会导致身体和大脑的健康。
当人们遭遇恐惧、烦躁、担忧等负面情绪时,身体会产生应对机制,分泌出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压力激素,从而出现心慌、胃痛、头痛等不适症状。
因此,调整心态、让自己放松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宁静、平和的状态呢?1. 学会呼吸人的呼吸方式也会影响情绪。
在平静的时候,人们的呼吸会变得缓慢、深长,而在紧张、疲惫、焦虑的时候,呼吸会变得急促而浅短。
通过调整呼吸,可以帮助身体放松,缓解焦虑、压力和情绪波动。
有时候,只需要静静地坐着,慢慢地呼吸,就能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平静下来。
2. 多听音乐音乐可以让人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减少压力和焦虑,提高身体免疫力。
轻柔、舒缓的音乐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重建平衡。
尤其是在工作忙碌、沉闷的时候,打开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放松自己一下,也可以很好地缓解压力。
3. 唤起幸福感呼唤幸福感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浑身舒爽。
每个人的幸福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每天感受生活的快乐,唤起心中的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愉悦。
4. 学会放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需要自我放松,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保持平衡。
这也需要训练。
可以试着用自我暗示来减轻焦虑,尝试一些让自己感觉舒适的活动,如spa、瑜伽等。
这些都是有效的方式,可以让自己放松的更快、更深入。
5. 学会情感沟通跟身边的人认真沟通也是一种让自己放松、释放情绪的方式。
在不断地沟通和交流中,可以释放情感,有效缓解负面情绪,让自己心灵上得到重视。
以上就是我对养心的理解和一些方式。
罗大伦: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10月19日,全球通VIP凤凰大讲堂特邀中医学者罗大伦博士在山东东营做《舌尖上的健康》讲座。
以下是关于《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的文字实录肝气不舒那么我讲到这,大家会问我,如果是你讲的这些,我觉得我每一个都有怎么办呢?有这个问题吗?都说我觉得每一个都像,我告诉大家,你们的问题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肝气不舒。
什么是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就是情绪不佳,情绪郁闷,焦虑等等,就叫肝气不舒,肝气郁结的症状。
那么这个多到什么程度,我告诉大家实话,是这样的,就你们现在我看各位的样子,在座各位女孩,你们血虚的还是什么的等等,80%是肝气不舒引起的。
找到我看病的女孩各种疾病,80%是肝气不舒引起的。
肝气不舒引起什么?会引起脾虚,会引起淤血等等都会引起,80%的其他因素,吃油腻多了,加上而已,但根本的还是肝气不舒引起的,找到我的人基本上占80%。
我之前读博士听说某某某中医一辈子替患者看病,人家就一个方法,梳理肝气,要对付所有人。
来一个可能加减,加一味药减一味药,对付一辈子,患者占便宜了,我不相信。
中医是讲辩证,怎么能一个办法对付所有人呢?不可能的,结果毕业以后发现某某某一天都在干什么,他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就在调理肝气,每一个找他,都用同样的方法。
这也是说明什么,大家的病太相似了,那么肝气不舒的舌象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前面的那些,都很立体之外,最典型的肝气不舒是什么样子?是这样的,大家看舌头有什么特点,正常舌头伸出来应该是椭圆形的,这个舌头一伸出来是尖尖的,发现了吗?舌头一伸出来是尖尖的,正常舌头是椭圆形的。
那么如果一个舌头是尖尖的,我告诉你讲,这个肝气不舒。
这种肝气不舒不是几天形成的,往往是长期形成的是一种固定的体制了,那么现在这种肝气不舒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向孩子发展。
好多孩子的舌头也是这种尖尖的舌象,为什么?孩子压力大,作业做不完,有中学生半夜写到凌晨两点钟,那么家长焦虑会把这个情绪传递给孩子,变成孩子的体制,母亲怀孕的时候肝气不舒,结果生的孩子往往体制也不遗传,就是体制遗传嘛。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篇一: 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养生的最好的办法。
但是也没有一味的运动的人,总是需要休息的。
如何让动静最完美的结合,打造最健康的养生方法。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
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我总结中医关于动和静的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
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大家看看,精神内守,病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
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生活中常见、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的范进中举而发癫狂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外动内静。
身动心静,做到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高境界。
《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孙恩邈就体会到运动能够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积极作用。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运动方式有的有浓厚的中医特色,比如有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风筝、钓鱼等;还有被动的运动,如按跷,即不是锻烁看自己运动,而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的肌肉关节等发生运动,眼下比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韩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属于此类。
现代人的运动更是丰富多彩,爬山、跑步、敞步、各种球类、武术、游泳、蹦迪、蹦极等,各种新鲜的国外传来的娱乐和运动融为一体的也是层出不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锻炼基础和其他条件来选择。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
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
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
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
”(《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身、养气。
1、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2、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
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减少体内的垃圾;第二、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第三、增加体内的气血。
3、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
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
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
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
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4、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身、养气。
5、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
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6、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
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气为阳。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7、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
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8、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海边,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清新空气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一是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二是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
9、人只有悟到什么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
知道自然,然后能顺其自然,这个人就是神人。
懂得阴阳了,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了。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
你顺应这个过程,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调节病人的平衡,怎么会治不好病呢。
10、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
怎么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
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的好,人就衰老的慢。
11、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
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12、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
如果你还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是你还没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她的根本,这时候你还是处于“有”的阶段,没有达到“无”的境界。
天下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养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