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课堂“话语权”
- 格式:pdf
- 大小:265.26 KB
- 文档页数:1
利用“自学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话语权──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尝试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材料、教师之间的一次次真情的“对话”。
对话意义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要有充分的话语权,有对话的基础,有想对话的需求,有会对话的能力。
小学科学承担着科学启蒙的任务,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话语权,更主动、更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我尝试开发了科学“自学案”,利用“自学案”,引导学生提前与教材对话,让学生对新知识课堂学习时的重点、讨论点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课堂学习的话语权。
一、设计“自学案”,让教科书成为学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显现激活态势。
这种研究启示我们,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而我们的教学中却存在许多与此相背离的问题:上课了,学生还不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甚至有时候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课堂是教师的事而与自己毫不相干,学生成了课堂的“听客”和“看客”。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放在同一起点上按同样的速度开展教学,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跟不上教学的步伐,甚至造成学生发展的严重分化。
忽视教科书的应有价值,教科书情景对话式编排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意图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还是只把教科书当成教师的教材或学生的习题集。
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让学生把人手一份的教师的“教材”变成自己学习的“学材”这一问题时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要解决制约学生发展的这些问题,重点应该是解决好教科书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解决好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教科书这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的问题。
应探索把“教材”变成“学材”的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提前接触新知识,让学生与新知识直面接触,对新知识充分思考,产生疑问和见解,对新知识的课堂学习有话语权。
使学生想质疑、想展示、想交流,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课堂,让课堂会成为他们的真正需要。
文学欣赏应回归学生本位摘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时,应更新传统观念,还话语权给学生。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赏析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尊重学生审美判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文学欣赏;学生本位;审美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界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应拨开云雾,撇开表象,看清本质,追本溯源,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目标,回归学生,开展有效、实在的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指导。
我们极力提倡“用自己的性情与文学对话,用心灵与作者交流,用精神与大师邂逅”,鼓励学生赏析作品,希望学生灿烂的思想之花绚丽绽放,文学才情惊艳展现。
但是,如果教师“以己为本、以教参为本”的理念不转变,学生赏析文本的积极性没有调动,阅读主体无法回归,审美过程得不到指导,渴望表达的话语权得不到尊重,那么任何形式的文学欣赏指导都将流于形式,只是美丽的谎言和教师的一厢情愿。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怎样真正担起责任和义务,采取怎样的措施,让阅读欣赏的主体回归学生本位,从而实在地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解读、鉴赏、评价的能力呢?一、回归学生本位,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尊重学生的审美心理做起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表现在文学作品鉴赏上,就是独具个性的审美心理。
因此,我们要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心理,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审读文学作品。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甚至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审美心理,我们向学生灌输的主要是教学参考书的解释、专家的声音或权威的论断。
虽然启发式、诱导式、点拨式等教学方法风靡一时,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质无非是用诱导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在以教参为标准的平台上进行审美、鉴赏和评价,其最终结果是通过曲线方式使学生放弃自己的审美赏读,苟同他人的观点。
语文教师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并根据这些心理设计教学。
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学生是课堂的主宰。
在语文教学中,领悟文本的研读权、自主学习的时间权、探究文本的空间权、发现文本的提问权、解读文本的对话权,都是学生应有的权利。
很可惜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意剥夺学生的这些权利,越俎代庖,倾囊相授,滔滔不绝。
结果教师讲得唇焦口燥,学生还是一团雾水。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
一、还学生领悟文本研读权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要善于建立开放式阅读方式,把文本研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发现,在自读中品味感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精髓。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对作品的最初感悟、理解理应来自学生。
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把预设的答案轻易抛向学生。
教师要倡导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以获得第一手的、不经修饰的、保留原汁原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悟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
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原创感悟、理解得到提炼、升华,唤醒生活体验,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富有个性的新颖见解,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碰撞,走向智慧殿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充分拓展作品中存在的空间,尽量撤出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
切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感受文本的原汁原味,尊重多元,弘扬个性。
教师绝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简单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套里钻,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抛出一个个“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开放语文课堂,给学生话语权摘要:当下教育界认为中国缺少创新型人才,中国教育没有培育出杰出人才,有人说是教育体制使然,有人说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面的原因,原因很多,作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使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话语权教育革新教学现实中教师把学生“捆”得太紧太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习的能力没有被解放,学生处于“被学习”状态。
新课改进行至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未被彻底动摇,“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传授、“一言堂”作风仍占有一席之地,课堂仍是教师神圣的领地,讲台仍是教师主宰课堂的高地。
教者只顾及自己的精彩讲解,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考;只顾自己的精彩展示,不顾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巩固效果。
把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把学生的大脑当做装知识的桶子,并尽量轻柔地装满桶子,生怕桶里的水漏掉,却从不想想这样的水会不会泛起涟漪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是一桶死水。
这样就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没有谈感知、谈感受、谈感悟的机会,一味地被动接受,这样即便获得了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是僵死的,不能自如运用的,因为学生对知识缺少体验、感知和领悟。
怎样让学生把知识学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呢?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要放心学生,不小看学生的人格,不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要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教师就要大胆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回味的余地、感悟的机会和说话的权利,把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做了探索和实践,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换个位置、变个角色,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汲取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其次要让学生换个脑筋,由单一思考变为多元思维,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变为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具体做法如下:一、抛砖引玉,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变“叫我学”为“我乐学”。
如在教关于“想和做要辩证统一”这一观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空想”和“死做”,教师分别举了例子,前者是守株待兔者因一次侥幸不劳而获而不再耕耘想每天都能捡到兔子,后者是南辕北辙者不辨方向仅凭着宝马良驹想到达目的地的盲目蛮干行为。
从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缺失透析教育公平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关于教育公平的话题备受社会关注。
而在教育公平的层面上,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学生,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课堂上往往缺乏话语权,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接下来,将从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和产生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对教育公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的发言权和讨论空间却受到限制。
这种现象导致了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单向流动,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学生们缺乏发言的机会,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这些正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中学生们缺乏话语权会使得教育资源无法公平分配,进而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
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是教育体制的原因。
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往往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他们需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导致了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
是社会文化的原因。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往往被灌输为“顺从”和“听话”的观念,他们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了限制。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话语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育部门应该大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要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和表达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
不再对学生们施加过于严格的行为规范,而是促使他们更加自由地发展和表达。
学生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
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作者:常绍云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11期摘要:学生话语权能否回归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而话语权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本文即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角度,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敢说”、“能说”、“会说”,从而为学生的话语权回归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话语权;回归;做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03-001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说话的权利,即学生自主地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白,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
而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多重对话”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平等对话,不仅仅需要一个对等的平台,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即在教学中要让其“敢说”、“能说”、“会说”。
从被动说到主动说,话语权才能在无形中得以回归。
经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让话语权回归学生身上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特定语场,鼓励学生“敢说”传统的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讲课时,学生不许插言,发言必须举手。
这犹如一道紧箍咒,使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必须小心谨慎,步步设防。
久而久之,大胆、大声、大方的发言与我们的学生无缘。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领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课堂的严肃性,开放学生课堂言说的组织形式。
课堂上学生言说不必遵循一定的规则,可插言,可辩论,可站说也可坐说,不拘形式,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说,使学生言无不尽。
在学生说时,老师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宽容学生言说的方式,鼓励学生言说的勇气和积极的思考。
同时,老师也可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胆气,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口头即兴演讲、小组辩论比赛、美文荐读及赏评、周记展评、课内问题小组抢答等,让学生有说话的表现机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 作者:彭琼 来源:《中学时代》2013年第04期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学”又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随着教学改革活动的不断开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永远都是教学改革“主阵地”上的主人,老师只是一节课的组织者而非主演者,只是一节课的策划者而非表现者,只是一节课的激趣设疑者而非答案呈现者。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老师应该真正“退居二线”,从而真正地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
“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权利;“课堂话语权”即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合下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权利。看似很“平凡”的一种权利,实则大有文章可做。是呀,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才40分钟的时间,多么宝贵呀,怎么能完全放手给学生们呢?就算放手给学生们,可也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啊……
其实,我倒觉得不必顾虑那么多,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是每一个学生,课堂话语权应该还给学生,而非只是那些爱说、能说、好说的学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不管他们能否说出令您满意的答案,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您都应该鼓励他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毕竟他也是进行过积极思考的呀!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次作文讲评课,我所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请写得不错的学生到讲台朗读自己的文章,以此与大家分享他的写作成果。不曾料想,轮到鹏丽的时候,她竟然紧张得读不下去。看着一脸窘态的鹏丽,再看看台下已开始有点躁动的学生,一时间我也不知该怎样处理才算最佳,但直觉告诉我,应该鼓励她把文章读完,毕竟她的作文写得非常棒!于是,我先让鹏丽回到座位上,然后鼓励她说:既然是自己的作品,肯定每字每句都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现在就请你在座位上把此文读给大家吧!令人惊喜的一幕发生了:鹏丽双手捧着作文本,低下头来,接着便很自然、流畅地读起了自己的作文,最后赢得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自此之后,我有意识地培养鹏丽大胆发言的能力,现在,让她到别的班级中去交流自己的作文也都不怕了!
从“课堂话语权”的拥有看“理想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学材料的撮合下,实现学生视域、教师视域、编者视域和作者视域走向融合的过程。
时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已经少见,多是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
但课程改革倡导的“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话”这么简单,它更强调师生交流中彼此心灵的敞开与接纳。
在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双方,谁拥有“课堂话语权”,谁将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
一、历史追问: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多层面探析学习过程中话语权的拥有与改变虽然是各种因素的复杂聚合,但不可否认,权力占据者却具有明显的优势支配权。
可以肯定,谁一旦占有话语优势,露出霸权色彩,谁就能驾驭乃至控制整个课堂的局势。
在一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话语霸权总是伴随教师追求规范、欣赏精彩而或隐或现。
规范精彩的语言演练和示范引领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将规范技巧奉为圭臬,漠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忽视鲜活的生命律动,甚至无视那些也许跟课堂不是十分搭边但焕发异彩的活力与喜乐,就很难营造一个真正开放、亲和的交流语境。
不仅如此,还会造成以下弊端:1.削弱部分学生进入话语场的权力这类公开课中,当教师完成对文本的阐释,常会按自己的思路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
学生的话语构成必须受制于教师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言语的资格,才能与教师的言说一起构成统一的话语空间。
正因为这样,那些教师所教学科中学得较为出色、也较能与教师的发问“对路”的学生,其话语很容易被接纳进话语场中,并成为一个可以在场域中不断发言的人。
反之,那些不能与其话语定位相“配合”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所谓的“边缘人”。
相信没有人心甘情愿去品尝边缘人的滋味。
2.缩小学生回答问题的话语空间不难发现,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让后进生回答问题。
那些回答错了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很想再举手回答另外的问题,但常常被教师有意跳过。
整个公开课在一种话语的“井然有序”中,匆匆切断教师与另一部分学生言说的联络。
中学课堂场域背景下学生话语权缺失探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应该是人民群众智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具之一,它在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国家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发挥话语权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中学课堂场域背景下学生话语权普遍存在缺失的问题,这种现象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也影响到了教育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旨在探究中学课堂场域背景下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形式,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中学课堂背景下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形式,剖析其原因,探究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现有成果,针对已有研究内容展开进一步讨论;2.调查研究法: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学生,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并与教师的反馈相结合,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话语权的实际情况;3.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国内外不同地区教育水平、课堂文化和教学方法等的不同,从而探讨学生在中学课堂场域中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四、研究预期结果及创新点: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通过对中学课堂场域背景下学生话语权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预期结果:1.分析中学课堂场域背景下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形式,表明学生在课堂中确实存在话语权缺失现象,并从语言、文化等各方面具体分析;2.探究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包括传统教学模式、师道尊严、教师评价方式等问题;3.提出解决学生话语权缺失问题的有效措施,分别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思维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创新点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本文所提出的针对中学课堂背景下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解决措施是具有一定创新点的。
solven 的措施既尊重了教师的权威,也尊重了学生的权益,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其创造性思考和自主学习。
还学生课堂
“话语权”
发表时间:
2020-03-19T15:36:44.4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1期 作者: 关玉莲
[导读]
关玉莲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图分类号:
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2-141-01
新学期开学一周后的一天,一名学生情绪黯然地对我说:“老师,课堂上数学老师不让我说话”。当时我很惊讶,难道学生不需要一个
安静的学习环境吗?用心交流得知,这名学生在原班级,课堂上勤思善究、能言善辩、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方法与思想。而现在的班级课堂
上老师一味讲,学生插话、发表想法的机会几乎为零,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
我的课堂我做主”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课堂是学生的,主人的权利就应该还给学生。只有将“教堂”变“学堂”,“一言
堂
”变“群言堂”,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试想想,依靠老师一个人变依靠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被发动起
来,同老师一起认识事物,别的不说,仅仅是用于学习的能量就不知扩大多少倍。何况,老师的思维末必比学生的思维好。如果老师总觉
得自己比学生行,那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在一次国培中,有幸听了北京一所重点中学四位不同风格的老师同执教《勾股定理》一课,课
堂上的学生或讲解《勾股定理》的古今中外文化、或讨论不同证法、或质疑古人证法、或几人合作拼图、或板书证明过程
......深刻地感受到
教师的课堂功夫深道和魅力,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其精神之抖擞,精力之集中,思维之活跃,情趣之激昂。智慧的火花在这里
碰撞,生命的精彩在这里绽放。
“
学生的潜能无限”,英国斯宾塞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
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去激发的过程。作为一
名老师,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学生而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的地位犹如产婆。
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是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而教
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而现在教师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孩子不会就教,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告诉他正确
答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成无思想无意识的学习知识的容器。殊不知,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的,是有无限潜能的。
“
教师应当是‘牧者’,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自己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
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学生所需要的课堂,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方
式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地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
探索、主动创造,将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在课堂里扮演学生的观众和合作者,他在课堂做的最多的是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
其一,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
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其二
,教师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
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下,能积累内容丰富的事实材料,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
“再创造”。其三,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或补充。其四,教师要对学生
的数学活动进行适时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单纯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而忽视教师的
指导和引导作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
“尝试错误”的泥潭中,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对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获
取的感性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要求自己“多观察,谨发言;多启发,谨多讲;多鼓励,谨冷淡;多变化,谨模式;多全体,谨个别”,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充分
“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
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