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526.00 KB
- 文档页数:68
临床分析中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感染性疾病诊断手段,在临床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论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免疫学检测技术都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并且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
本文将就免疫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应用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乙肝、艾滋病等多种类型。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病毒感染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乙肝病毒为例,病毒携带者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等指标,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感染情况和感染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细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应用细菌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的另一大类,并且包括了多种病原体,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细菌感染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以肺炎球菌为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的肺炎球菌抗体,可以快速并准确地判断感染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免疫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相较于其他检测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免疫学检测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避免了其他方法中的误判和漏诊问题。
其次,免疫学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出结果,节省了患者等待的时间。
再次,免疫学检测技术针对不同的感染因子可以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最后,免疫学检测技术具备较好的可扩展性和可重复性,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实验室和临床应用。
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它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也更加广阔。
一方面,随着新的感染病原体的不断出现,免疫学检测技术可以迅速调整并实施相应的检测方法,提供适时有效的诊断结果。
另一方面,免疫学检测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如分子生物学技术、显微镜观察等,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诊断系统,更好地满足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需求。
第二十二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第一节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病原体抗原检测和宿主血清抗体检测。
患者样本中若有病原体抗原检出,即可表明有该病原体的存在;病原体感染机体时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特异性抗体的检出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链球菌感染(一)链球菌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室检查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检测。
临床上常采用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ASO。
ASO增高常见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关节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猪链球菌猪链球菌的实验室检查有细菌培养、鉴定和免疫学检测等方法。
分子诊断技术是鉴定分型诊断方法,常用于猪链球菌的快速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免疫学技术主要应用患者血清学鉴定。
二、伤寒沙门菌感染沙门菌可致多种感染,轻者为自愈性胃肠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伤寒。
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于免疫学检测方法。
1.肥达反应伤寒沙门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三者的抗体均非保护性抗体。
由于(O)与(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作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辅助临床诊断。
产生凝集时抗体效价≥1:80为阳性,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以作出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检测伤寒沙门菌的抗原和抗体。
目前有:①以伤寒沙门菌脂多糖(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该方法有助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②以高纯度的伤寒沙门菌Vi抗原包被反应板,采用ELISA 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Vi抗体,有助于检出伤寒带菌者及慢性带菌者。
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方法有:1.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包括针对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两种菌体蛋白。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感染性疾病免疫测定程序及结果报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感染性疾病免疫测定的临床检测程序、结果报告及解释。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各种感染性疾病免疫测定的医学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筛查试验 screening tests用于检测整个人群或部分人群中待测物(感染性病原体抗原或相关抗体)的存在情况的检测方法。
通常情况下,筛查试验结果阴性,提示被检测人待测物阴性的可能性很高,而筛查试验结果阳性仅提示阳性结果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2.2诊断试验 diagnostic tests用于识别临床上疾病人群中相应待测物(感染性病原体抗原或相关抗体)存在情况的检测方法。
如果待测的感染性病原体抗原或相关抗体对于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则该诊断试验应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3确证试验 confirmatory tests用于验证筛查试验或者诊断试验结果的检测方法。
对于确证试验,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比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更为重要,确证试验的特异性应当大于98%。
3 临床检测程序的建立3.1 一般原则病原体所涉及的检测方法一般包括:免疫学筛查试验或诊断试验、免疫学确证试验、培养、涂片或核酸检测。
在检测某一病原体时,可根据该病原体所涉及的具体项目及其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检测程序。
有些试剂盒本身的试剂说明书中给出了相应的检测程序,可按照其说明书进行。
3.2 筛查试验和诊断试验在检测病原体时,应首先进行筛查试验或诊断试验。
通常应选择灵敏度高的试剂,以最大可能地提高检出率,避免漏检。
目前临床使用的免疫学方法有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试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荧光免疫试验、免疫层析试验等。
上述方法是否可以作为筛查试验或诊断试验,应根据具体检测某一病原体抗原或抗体试验的灵敏度来决定。
如果试验的灵敏度低,则不适于作为筛查试验或诊断试验。
对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的要求取决于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如假阳性结果是否会对被检测人经济上或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误诊病例的治疗是否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由于风疹抗体水平较高,而怀疑妊娠期感染,为避免感染造成的不良后果,建议终止妊娠)、是否有可以对阳性筛查结果进行确认的方法、确认是否易于执行、确认方法是否价格昂贵等。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白细胞异常形态中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江南博哥)胞核分叶能力减退的是A.Alder-Reilly畸形B.Pelger-Hüet畸形C.Chedialk-Higashi畸形D.May-Hegglin畸形E.毒性变化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Pelger-Hüet畸形,细胞核为杆状或分两叶,呈肾形,染色质聚集成块或条索网状。
掌握“第三章白细胞检查3”知识点。
[单选题]5.破伤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A.腹泻B.菌血症C.骨骼肌痉挛D.化脓性感染E.脑脓肿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破伤风杆菌可引起人类破伤风,对人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它产生的外毒素。
细菌不入血,但在感染组织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其毒素入血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本菌产生的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痉挛。
掌握“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1”知识点。
[单选题]6.钩虫病和过敏性肠炎时粪便中可见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浆细胞E.上皮细胞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肠道寄生虫感染(尤为钩虫病及阿米巴痢疾时)和过敏性肠炎时,粪便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掌握“第十一章粪便检验3,4”知识点。
[单选题]7.ABO血型鉴定时引起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除了A.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B.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C.受检者红细胞上抗原性减弱D.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解,误判为不凝集E.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效价增强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BCD都是ABO血型鉴定正反不一的常见原因,而E选项本身说法也是错误的,老年人一般血清效价会下降而非增强。
掌握“第五章血型和输血2”知识点。
[单选题]8.重症型军团病的主要特征是A.脑感染B.肠道感染C.上呼吸道感染D.肺感染E.胸腔感染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军团病重症型以肺部感染为主要特征,常导致多器官损害。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一、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1.甲型肝炎人感染HAV后,血液中首先出现抗HAV-IgM,于发病后2-3周达高峰,4-8周后迅速下降,3个月后基本消失,因此,抗HAV-IgM是诊断甲肝早期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一般在急性感染后3-12周出现,滴度缓慢上升,至6个月后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可终身存在,因此抗HAV-IgG可作为人群甲肝既往感染的一个指标。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免疫检测指标包括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IgM.表面抗原可作为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指标,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诊断表面抗原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和慢性肝炎患者。
表面抗原阴性不能完全排除乙肝感染。
表面抗体是机体感染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效的标志。
定量检测表面抗体对于评估疫苗接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表面抗体浓度较低(≤10mIU/ml),应进行疫苗加强注射。
HBeAg 是病毒活跃复制的标志。
一般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伴随阳性。
HBeAb 多出现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患者,比表面抗体转阳要早,也可出现在慢性乙肝、肝硬化等患者,并可长期存在。
HBcAb 在乙型肝炎急性感染、慢性乙肝中均会出现,而且持续时间长。
HBcAb-IgM是新近感染和病毒复制的标志。
3.丙型肝炎丙肝抗体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先是IgM,然后是IgG.有ELISA法、胶体金纸条法、CLIA法。
临床意义:HCV是输血后肝炎和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HC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多种肝脏疾病。
抗HCV阳性常伴有(70%-80%)病毒核酸HCV-RNA的存在。
4.丁型肝炎HDV核心含单股负链共价闭合的环状RNA和HDV抗原,其外包括HBV的HBsAg不能独立复制增生,只有在HBV的伴随下才能造成感染,常用的检测为抗HDV-IgM和HDV-IgG。
临床检验技术师《专业知识》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A.血浆球蛋白(江南博哥)含量B.血浆白蛋白含量C.血细胞含量D.无机离子含量E.凝血因子含量及种类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掌握“第一章血液生理概要1,2”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肝脏是脂肪酸β-氧化的主要器官B.肝脏可合成VLDLC.肝脏是利用酮体的主要器官D.肝脏可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E.肝脏可生成HDL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肝脏与脂的关系。
肝细胞具有丰富的酶,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因而是脂的重要器官。
且肝脏是脂肪酸β-氧化的主要器官,肝脏可合成VLDL及HDL,肝脏可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
肝脏是生成酮体的器官,但不能使酮体进一步氧化分解,在长期饥饿或某些疾病情况下,由于葡萄糖供应不足,心、脑等器官也可转变来利用酮体氧化分解供能。
掌握“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2”知识点。
[单选题]6.关于纸片法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哪项不正确A.平板厚度要求B.一般使用MH琼脂C.必须使用ATCC菌株作为质控菌株D.使用专用药敏纸片E.菌悬液相当于1麦氏标准的细菌浓度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纸片法药敏试验一般使用0.5麦氏标准细菌悬液。
掌握“第三十章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1”知识点。
[单选题]7.血钙升高可引起A.心率减慢B.心率加快C.骨骼肌兴奋性增强D.抽搐E.升高血磷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血钙升高引起心率加快和骨骼肌兴奋性抑制,高血钙常伴有血磷降低,二者浓度乘积为一常数。
掌握“第七章钙磷镁及微量元素2”知识点。
[单选题]8.判断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不包括A.抽出骨髓瞬间,病人有特殊疼痛感B.涂片上可见骨髓小粒C.涂片上可见脂肪滴D.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细胞如浆细胞、各类有核细胞E.骨髓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小于外周血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骨髓取材是否满意判断:①抽出骨髓瞬间,病人有特殊疼痛感;②涂片上可见较多黄色小粒(骨髓小粒、脂肪滴);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细胞;④骨髓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于外周血。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目录CONTENTS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抗感染的免疫机制、类型和特点感染免疫标志物梅毒检测乙肝标志物检测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之间的斗争,是一种病理改变的过程。
病原体可以来自体内体和体外。
传染----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人体间相互传播的感染。
病原体来自体外。
感染性疾病----是病原体以某种方式进入到人体后,并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素或导致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给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传染病--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分类•细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其它病原体感染性疾病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1. 感染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如:再次应答2. 感染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免疫调节紊乱, 导致其他传染病、自身免疫病及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如:HIV在免疫细胞内增殖、或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抗感染免疫的机制固有免疫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标志物➢特异性标志物➢非特异标志物免疫检验病原体抗原和核酸、宿主血清抗体急性时像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足够多的病原体标志物反映疾病的产生,发展,治疗和预后检验方法: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扩散,免疫印迹,免疫电泳,标记技术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等双抗夹心法/竞争抑制法/间接法/捕获法抗细菌特异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抗细胞内细菌感染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抗细胞外细菌感染)细菌感染---------非特异性标志物(一)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急性炎症、细菌感染、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在数小时内出现,而疾病治愈后又很快就消失。
h-CRP<3mg/L(新生儿)CRP<5mg/LC-反应蛋白(CRP)➢炎症指标➢炎症过程➢感染急性期显著升高➢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实验方法:免疫比浊➢超敏C-反应蛋白全程C反应蛋白(二)降钙素原(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全身性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显著升高➢与感染程度相关➢与预后相关➢鉴别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与病毒感染和无菌性炎症➢实验方法: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PCT :>0.5ng/L0.1-0.5ng/L<0.1ng/L性传播疾病(STD)◼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是指通过各种性接触而传播的疾病,简称性病(venereal disease)•通过性传播的疾病有20余种•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卫生部性病专家咨询组确认为性病的种类有8种: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和艾滋病。
2016 第二十二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一、A11、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常见于哪类人群A、新生儿B、白血病人C、艾滋病患者D、器官移植受者E、以上都是2、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室检查是A、肥大反应B、ELISAC、ASOD、结合菌素试验E、以上都不是3、流式细胞术可对单个细胞理化特性进行多参数的()分析。
A、定性B、定量C、直接D、间接E、定性及半定量4、哪项不属于产前诊断“TORCH"的项目A、弓形虫感染检测B、风疹病毒感染检测C、EB病毒感染检测D、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检测E、巨细胞病毒感染检测5、流式细胞仪采用发光源系统为A、荧光B、激光C、射线D、白光E、单色光6、哪项不属于血吸虫感染的检测方法A、循环抗原检测B、环卵沉淀反应C、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D、乳胶凝集试验E、ELISA7、哪项不属于产前诊断“TORCH”的项目A、弓形虫感染检测B、风疹病毒感染检测C、EB病毒感染检测D、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检测E、巨细胞病毒感染检测8、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叙述正确的是A、乙肝患者血清中最早出现的病毒标志物是HBeAgB、HBsAg和抗-HBS不可能同时出现C、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直接证据D、HBeAg是乙肝传染性的标志,在急性乙肝早期常有检出E、HbcAb-IgG属于保护性抗体9、以下不属于临床常用的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学诊断项目是A、HBsAgB、HBeAgC、HBoAgD、HBeAgE、以上均不对10、下列关于HAV-IgM检测叙述不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检测B、HAV-IgM是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可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C、HAV-IgM一般于感染后4周出现,24周达高峰D、是急性HAV感染或复发的可靠指标E、以上均不对11、肥达反应用于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时,其抗体效价为多少时具有诊断价值A、≥1:40B、≥1:80C、≥1:160D、≥1:320E、≥1:64012、临床上用于确诊疟疾的检测方法是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B、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C、ELISA法D、显微镜检疟原虫E、斑点免疫结合试验1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是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免疫层析法C、免疫散射比浊法D、免疫荧光检测E、免疫组化14、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方法不包括A、结核菌素试验B、分支杆菌抗体检测C、循环抗原检测D、全血干扰素测定法E、以上均不是15、关于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错误的是A、外周成熟的T细胞特有的标志TCR和CD3是重要的表面抗原B、按CD分子表达不同将T细胞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C、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D、外周血中成熟的B细胞特有的重要标志为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E、目前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4-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16、SARS的病原体是A、鼻病毒B、腺病毒C、冠状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柯萨奇病毒17、免疫血清学方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时的优点包括哪些A、简便B、快速C、敏感性高D、特异性高E、以上均是18、机体感染病毒后,其灭活游离病毒的主要方式是A、中和作用B、激活补体C、吞噬作用D、ADCC作用E、直接杀死病毒二、B1、A.循环抗原检测B.肥达反应C.环卵沉淀反应D.全血干扰素测定E.抗链球菌溶血素“O”<1> 、血吸虫感染检测A、B、C、D、E、<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A、B、C、D、E、<3> 、伤寒沙门菌感染检测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PCP常见于5类人群:①早产婴儿和新生儿;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③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受者;④艾滋病患者;⑤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
临床检验技术士《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A.增强抗凝血(江南博哥)酶Ⅲ活性B.抑制因子Ⅹ的激活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D.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E.抑制血小板聚集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肝素可以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掌握“抗凝剂选择1,3”知识点。
[单选题]2.正常成年人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在A.肝脏B.脾脏C.卵黄囊D.骨髓E.胸腺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
掌握“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1,2”知识点。
[单选题]3.米泔样便主要见于A.急性胃肠炎B.霍乱C.上消化道出血D.急性细菌性痢疾E.阿米巴痢疾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米泔样便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掌握“粪便的理化检查3,4”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哪种物质被公认为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A.血红蛋白B.白蛋白C.纤维蛋白原D.三酰甘油E.胆固醇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血浆中的一些大分子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尤其是长链状结构的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有显著的桥连作用,易使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
掌握“红细胞形态检查原理1,3”知识点。
[单选题]6.ApoB100的生理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参与合成装配和分泌富含胆固醇的VLDLB.是VLDL的结构蛋白C.是LDL受体的配体D.不能调节LDL从血浆中的清除速率E.可作为HDL受体的配体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poB100参与合成装配和分泌富含甘油三酯的VLDL,是LDL的结构蛋白,是LDL受体的配体,能调节LDL从血浆中的清除速率。
掌握“第三章脂代谢及高脂血症的检查4”知识点。
[单选题]7.鳞状上皮细胞表面覆盖大量下列哪种细菌称为线索细胞A.大肠埃希菌B.铜绿假单胞菌C.军团菌D.加德纳菌E.变形杆菌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线索细胞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