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睿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知产法院发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公布日期】2023.12.21•【分类】新闻发布会正文北京知产法院发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典型案例案例一原告北京某公司与被告深圳某科技公司、北京某商贸公司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情简介】原告北京某公司主张其自行研发了某太阳能集热工程控制系统V11版本,并陆续研发了V12以及V13.1等版本,享有软件的著作权,几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在10%以内。
原告将自己拥有权利的V13版本与被诉侵权软件委托某司法鉴定所鉴定,鉴定组一致认为“公证处封存的太阳能控制仪芯片中提取的目标代码与委托人提供的源代码编译后生成目标代码具有同一性”,原告据此主张被告构成侵权。
被告抗辩称,原告未提供司法鉴定书附件5及代码比对详情文件,无法查实同一性,且原告称用来鉴定的权利软件版本是V13,但其并未提交证据证明其对该软件享有著作权,且补充谈话前其主张的权利软件一直都是V11、V12版本,在开庭之后又变更诉请不应被允许。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认为,软件权利人在诉讼中变更其所要求保护的计算机软件的版本,但是并未提交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初步证据的,其对该版本权属的主张不予支持。
软件权利人自己委托鉴定,向法院提交的鉴定意见书未体现权利软件的名称或其他有效信息的,无法认定侵权行为成立,对权利人的主张不予支持。
【法官提示】软件开发过程中通常会进行版本迭代,软件权利人在软件更新后要及时对新版本申请著作权登记。
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应当首先明确自己权利软件的版本及代码信息,并提交与之对应的著作权登记证书、开发过程材料、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初步权属证据;其次,也要明确被诉侵权软件的版本及对应证明侵权的证据,避免因为诉讼主张和在案证据无法对应而导致的不利后果。
特别是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机构对被诉侵权软件和权利软件的一致性进行鉴定时,需要保证进行比对的两项软件,与权利软件及被诉侵权软件具有一致性,进行比对的软件来源、软件版本、代码信息等内容,应当体现在鉴定意见中。
不侵权保证书第一篇:不侵权保证书立保证书人(“甲方”),为保证(“乙方”)应使用供应商提供的产品 (包括产品整体或局部,及其组成部件或备品,及其生产及制造工艺,以下统称“本产品”),并未侵害他人权利,特立本保证书,订立下列条款,以兹遵守:第一条甲方保证有制造、销售本产品之权利。
甲方保证乙方有使用本产品用于制造、生产并向世界范围内销售产出物之权利,且乙方绝不因使用本产品,侵害第三人之权利。
第二条甲方保证本产品并无任何已知的或潜在的争端、法律争议、诉讼程序,及其他会影响乙方使用本产品权利的情形。
第三条凡乙方因使用本产品致侵害他人权利或涉及相关知识产权争议,甲方应负责解决,并赔偿乙方因此所受的一切损失,同时应依乙方的选择,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为乙方取得合法使用权利,修改或更换成不侵权产品,退货还款等),保证乙方的正常活动不受影响。
若乙方认为甲方怠于依本条规定处理,甲方同意由乙方代为解决争议及(或)采取措施,乙方因此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及赔偿,由甲方负责支付,且甲方仍应负有积极协助及赔偿乙方之义务。
第四条甲方同意在获悉任何已存在或潜在的争端、法律争议或诉讼的适当处理方法之同时,立即以书面告知乙方。
第五条若因涉入相关争议致使乙方受到任何损失,甲方在此承诺赔偿乙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包括不限于:诉讼或仲裁之费用、律师费用、受裁决所付赔偿责任,生产经营损失等。
第六条因本保证书的履行产生的所有争议,任何一方均可向乙方所在地有管辖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立保证书人:法定代表人:日期:第二篇:不侵权保证书--中文编号:不侵权保证书立保证书人(“甲方”),为保证(“乙方”)应使用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包括产品整体或局部,及其组成部件或备品,及其生产及制造工艺,以下统称“本产品”),并未侵害他人权利,特立本保证书,订立下列条款,以兹遵守:第一条甲方保证有制造、销售本产品之权利。
甲方保证乙方有使用本产品用于制造、生产并向世界范围内销售产出物之权利,且乙方绝不因使用本产品,侵害第三人之权利。
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陈某、深圳市云某科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文章属性•【案由】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号】(2023)浙03民初423号•【审理法院】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程序】一审正文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陈某、深圳市云某科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案情摘要】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7月发布了首款唤醒词为“小爱同学”的人工智能音箱,此后也在手机、电视等产品中搭载使用“小爱同学”唤醒词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引擎。
陈某于2017年8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不同商品类别上共申请注册“小爱同学”等66枚商标,后又向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关联企业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侵犯其“小爱同学”商标权,并与深圳市云某科技有限公司在运动手表、闹钟等商品上使用“小爱同学”商标,共同发布产品宣传文章。
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认为,陈某、深圳市云某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遂诉至法院。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小爱同学”经过广泛宣传使用,可以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唤醒词、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引擎的名称以及搭载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引擎的智能音箱等商品的名称,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陈某大量抢注“小爱同学”等商标,向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关联企业发送“停止侵权”的律师函,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也损害了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合法权益,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陈某与深圳市云某科技有限公司对外销售使用“小爱同学”标识的商品、发布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信息,构成混淆及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
故判决立即停止侵权,陈某赔偿小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120万元,深圳市云某科技有限公司对其中25万元承担连带责任。
一审判决后,当事人均未上诉。
商标侵权举报函(共5篇)第一篇:商标侵权举报函关于他人非法侵犯我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举报函尊敬的浙江省工商局:我公司系格莱美墙纸注册商标(商标注册证号:)的注册人,有侵权者未经我司授权私自使用我司门头和标识,侵犯了我公司格莱美注册商标专用权,姓名:,电话:,地址:。
现向贵局提出举报,恳请贵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之规定,予以查处!我公司将在贵局查处过程中竭尽全力提供协助!附件:1.我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2.商标注册证复印件。
3.北京市著名商标证明文件4.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或证据。
我司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 ****年**月**日第二篇:商标侵权商标侵权诉讼:商标侵权诉讼是指当商标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商标权利被他人侵犯时,在掌握一定证据后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的诉讼行为。
与向工商部门提起的行政投诉相比,权利人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可以请求赔偿、有效弥补损失,并且其结果具有终局性,是有效打击商标侵权、维护权利的一个重要途径。
1.问:对于他人的何种行为,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答:当您发现他人有下列行为的,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1、未经权利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2、销售侵犯权利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3、伪造、擅自制造权利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权利人的注册商标标识;4、未经权利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投入市场;5、给权利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失。
2.问:与行政投诉相比,商标侵权诉讼具有什么特点?答:权利人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是有效打击商标侵权、维护权利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向工商部门提起的行政投诉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1、可以请求赔偿,有效弥补损失。
工商部门进行行政处理只能对侵权人进行行政处罚,不能裁定赔偿,而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提交的诉讼请求、侵权证据等裁定侵权人赔偿权利人的损失。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专利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其保护对于促进科技创新、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涉及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某制造公司(以下简称“被告”)之间的专利侵权纠纷。
原告某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智能家居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0年,原告研发出一款名为“智能家电控制系统”的专利产品,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该专利产品具有节能、环保、智能化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
被告某制造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家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015年,被告开始生产并销售一款与原告专利产品外观相似的智能家电控制系统,其产品名称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原告发现被告的产品涉嫌侵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告的产品是否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2. 若被告的产品构成侵权,被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案件分析1. 被告的产品是否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人对其专利产品享有独占实施权。
在本案中,原告拥有“智能家电控制系统”的发明专利权,被告未经原告许可,生产并销售与原告专利产品外观相似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其行为涉嫌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首先对原告的专利权进行了审查。
经审查,原告的专利产品具有以下特点:(1)外观独特:原告的专利产品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设计,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存在明显区别。
(2)技术先进:原告的专利产品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具有节能、环保、智能化的特点。
(3)功能完善:原告的专利产品功能齐全,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法院对被告的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
经对比,被告的产品在外观、技术、功能等方面与原告的专利产品存在高度相似之处。
因此,法院认定被告的产品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
2. 若被告的产品构成侵权,被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被告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
口头冒用知名商标案例案例一:王老吉加多宝商标案案情:从名不见经传,到现在的凉茶第一罐,“王老吉”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
但是,这奇迹中间却夹杂着两家公司的恩怨。
从2010年开始,广药集团与加多宝之间就展开了“王老吉”的商标之争。
结果:北京一中院就鸿道有限公司(加多宝)提出的撤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于2012年5月9日作出的仲裁裁决的申请作出裁定,驳回鸿道集团提出的撤销中国贸仲京裁字第0240号仲裁裁决的申请。
该裁定为终审裁定,暂时为广药集团和加多宝的“王老吉”商标争夺案画上了句号。
案例二:奇瑞腾讯“QQ”商标争夺案情:2003年3月,奇瑞“QQ”轿车上市两个月前,奇瑞公司就向商标局申请注册了第号“QQ”商标,指定使用在国际分类第12类中的大客车、电动车辆、小汽车、汽车等商品上,但腾讯公司随后在该商标的初审公告期间提出异议,就此开始“QQ”商标“鏖战”多年。
结果:商评委作出过裁定,对腾讯公司持有的争议商标依法予以撤销。
腾讯公司不服,随后向北京一中院提起行政诉讼。
在一审判决作出后,腾讯公司继续表示不服,又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判令撤销腾讯公司在汽车等商品上的“QQ”注册商标。
双方11年旷日持久的商标大战终于有果,腾讯彻底输了。
案例三:苹果IPAD和唯冠的商标之争案情:杨荣山利用手下数家子公司,从2000年到2001年,先后在31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并成功注册了总共十个iPad商标,其中就包括中国大陆的两个商标。
2012年初,深圳唯冠向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海浦东法院提起了对苹果iPad商标侵权诉讼。
并指出“盗用”了深圳唯冠的商标,并以iPad的名义涉嫌非法销售平板电脑。
结果:iPad与唯冠的商标之争,在经历一年多的马拉松之后终于以ipad付出6000万美元收购商标而尘埃落定,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达成和解,正式圆满解决。
案例四:“老干妈”商标之争案情:贵阳老干妈将商标评审委员会诉至法院,称商评委核准的“ 川南干妈” 商标与“老干妈”商标在构成要素、含义、整体外观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别,且指定使用在“调味品、辣椒油”等相同类似商品上,构成指定使用在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
北京某森科技有限公司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三人某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案文章属性•【案由】发明专利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556号•【审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程序】二审•【裁判时间】2023.12.12正文北京某森科技有限公司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三人某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21)最高法知行终556号上诉人(一审原告、专利权人):北京某森科技有限公司。
住所地:北京市。
法定代表人:李某,该公司执行董事。
委托诉讼代理人:付建军,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郑孝军,北京市隆安(株洲)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
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西土城路6号。
法定代表人:申长雨,该局局长。
委托诉讼代理人:李熙,该局审查员。
委托诉讼代理人:万琦,该局审查员(授权至2021年11月20日止)。
一审第三人(无效宣告请求人):某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住所地:上海市。
法定代表人:彼某,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诉讼代理人:罗睿,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
委托诉讼代理人:张涛,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
上诉人北京某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森公司)与被上诉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审第三人某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电脑上海公司)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一案,涉及专利权人为某森公司、专利号为200480036270.2、名称为“一种获取人脸图像的方法及人脸识别方法与系统”的发明专利(以下简称本专利)。
针对某电脑上海公司就本专利权提出的无效宣告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第40531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以下简称被诉决定),宣告本专利权全部无效;某森公司不服,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被诉决定,判令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决定。
一审法院于2020年12月30日作出(2018)京73行初10897号行政判决,判决驳回某森公司的诉讼请求;某森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研发的XX软件产品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然而,2018年,科技公司突然面临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专利侵权诉讼,被告为国内另一知名软件企业——YY 软件公司(以下简称“YY公司”)。
YY公司成立于2007年,同样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销售的企业。
YY公司认为科技公司的XX软件产品侵犯了其一项名为“XX软件自动更新系统”的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81000001.0)。
YY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科技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XX软件自动更新系统专利的有效性;2. 科技公司XX软件产品是否侵犯了YY公司的专利权;3. 侵权赔偿金额的确定。
三、案件经过1. 专利有效性审查法院首先对YY公司所主张的“XX软件自动更新系统”专利的有效性进行了审查。
经审查,该专利符合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具有专利法意义上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该专利有效。
2. 侵权认定接下来,法院对科技公司XX软件产品是否侵犯了YY公司的专利权进行了认定。
根据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被诉侵权产品与专利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同或等同,则构成侵权。
在本次案件中,法院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科技公司的XX软件产品与YY公司的专利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相同之处:(1)两款软件均具有自动更新功能;(2)两款软件均通过服务器进行更新;(3)两款软件均采用基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架构。
虽然两款软件在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法院认为这些差异属于技术细节上的变化,不影响两款软件的整体功能和效果。
因此,法院认定科技公司的XX软件产品侵犯了YY公司的专利权。
3. 侵权赔偿金额确定最后,法院根据专利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对侵权赔偿金额进行了确定。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成为经济法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为例,分析经济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热点问题。
二、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商标权。
被告乙公司是一家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未经原告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与原告专利技术和商标相似的图案和设计。
原告发现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
三、争议焦点1.被告是否构成侵权?2.原告的损失如何计算?3.被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案例分析1.被告是否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属于侵权行为;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于侵权行为。
本案中,被告乙公司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与原告甲公司专利技术和商标相似的图案和设计,已构成对原告甲公司专利权和商标权的侵犯。
2.原告的损失如何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确定;侵权人的违法所得难以确定的,可以参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确定。
本案中,原告甲公司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其因侵权行为遭受的经济损失,法院可根据原告的实际损失来确定赔偿金额。
3.被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本案中,被告乙公司构成侵权,法院应判决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甲公司的经济损失。
五、法律建议1.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申请专利和商标注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2.企业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涉互联网经典案例“滴滴”商标权纠纷案【案情简介】睿驰公司是“嘀嘀”和“滴滴”文字商标的权利人,核定服务项目为第38类和第35类,前者包括信息传送、计算机辅助信息和图像传送等,后者包括商业管理、组织咨询、替他人推销等。
睿驰公司认为小桔公司经营的“滴滴打车”(最初为“嘀嘀打车”)在服务软件程序端显著标注“滴滴”字样,服务内容为借助移动互联网及软件客户端,采集信息进行后台处理、选择、调度和对接,使司乘双方可以通过手机中的网络地图确认对方位置,联系并及时完成服务,属于典型的通讯服务,还同时涉及替出租车司机推销、进行商业管理和信息传递等性质的服务,与睿驰公司注册商标核定的服务内容存在重合,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要求小桔公司停止使用该名称,并公开消除影响。
小桔公司辩称,其对“滴滴”文字和出租车卡通图标的组合使用与原告商标类别不同,服务的性质不属于原告注册的两类商标,应属于第39类运输类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运输信息和运输经纪、信息处理、交易保障、信用管理等后台服务。
“滴滴打车”作为一款应用程序软件确实利用了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等通讯方式的便利,但其是互联网和电信服务的使用者,并非提供者。
法院经审理认为,从标识本身看,“滴滴打车”服务使用的图文组合标识具有较强的显著性,与睿驰公司的文字商标区别明显。
从服务类别的相似度看,睿驰公司列举的“滴滴打车”服务过程中的相关商业行为,或为小桔公司针对行业特点采用的经营手段,或为该公司对自身经营采取的正常管理方式,与第35类商标针对的由服务企业对商业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的帮助等内容并非同类,以具有商业管理性确定涉案商标覆盖范围的性质,不符合该类商标分类的本意。
第38类电信服务设定范围和内容主要为直接向用户提供与电信相关的技术支持类服务,“滴滴打车”平台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后发送给目标人群,并为对接双方提供对方的电话号码便于相互联络,上述行为并不直接提供电信技术支持类服务,在服务方式、对象和内容上均与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项目区别明显,不构成相同或类似服务。
广州市睿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4)海民(知)初字第21033号原告广州市睿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金海岸大遒49号201房。
法定代表人张日平,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陈福,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韩效亮,北京市联拓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五层北区。
法定代表人程维,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马翔,北京天驰洪范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刘艳锋,北京天驰洪范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广州市睿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诉被告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原告的法定代表人张日平,委托代理人陈福、韩效亮;被告的委托代理人马翔、刘艳锋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广州市睿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诉称:我公司于2006 年成立,主营软件与互联网业务,因准备从事与汽车相关的业务,注册了第38类11122098号“嘀嘀”和11282313号“滴滴”、第35类11122065号“嘀嘀”商标(以下简称原告商标),并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广州市嘀嘀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嘀嘀公司),申请了ddyddy系列域名。
被告基于软件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滴滴(嘀嘀)打车”服务,并在提供服务的软件程序乘客端和司机端界面等处显著标注“滴滴(嘀嘀)”字样,其服务包含了第35类商标中的替他人推销、商业管理、组织咨询、组织商业或广告展览、商业信息、计算机档案中进行数据检索(替他人),以及第38类商标中的信息传递、计算机辅助信息、图像传送、电信信息、电子公告牌、提供与网络的电讯联接服务、计算机网络用户接入服务、提供互联网聊天室、提供数据库接入服务、数字文件传送等与我公司商标核定使用的服务范围相同或近似的内容,侵犯了我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现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权,将其网站和打车软件中的“滴滴(嘀嘀)”字样删除,并在《人民法院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
被告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辩称:“滴滴(嘀嘀)”属于象声词,代指汽车或汽车鸣笛,在汽车行业使用显著性不高。
我公司的服务名称此前曾使用“嘀嘀打车”,后均改为“滴滴打车”,没有单独使用“滴滴(嘀嘀)”字样,并与黄蓝色出租车卡通形象图案组合使用,显著性较高,与原告的文字商标区别明显。
该图文标识已与我公司提供的服务形成紧密联系,不会与原告提供的服务产生混淆和误认。
我公司对组合标识的使用与原告商标类别亦不同,服务的性质不属于原告注册的第35类商业经营、管理和广告服务,以及第38类电信服务范围,而是属于第39类运输类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运输信息和运输经纪、信息处理、交易保障、信用管理等后台服务,包括实体线下服务站。
虽然我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顺应国家交通发展规划,发展迅速,多次获奖,“滴滴打车”服务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全国同类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司机端与客户端依附于后台服务,有大量线下服务站和服务人员配合。
作为一款应用程序软件,“滴滴打车”确实利用了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等通讯方式的便利,但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通讯和互联网,我公司是互联网和电信服务的使用者,并非提供者。
此外,原告不能证明其将商标使用在第35、38类指定使用的服务项目上,其经营网站的使用行为应属于第42类主持计算机网站性质。
因此,原告的诉讼请求均不能成立。
经审理查明:2012年6月26日,原告申请注册第11122098 号和第11122065号“嘀嘀”文字商标,均于2013年11月14 曰批准注册。
前者核定服务项目为第38类,包括信息传送;计算机辅助信息和图像传送;电子邮件;电信信息;电子公告牌服务(通讯服务);嚴供与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电讯联接服务;提供全球计算机网络用户接入服务;提供互联网聊天室;提供数据库接入服务;数字文件传送。
后者核定服务项目为第35类,包括商业管理和组织咨询;组织商业或广告展览;裔业信息;民意测验;替他人推销;职业介绍所;商业企业迁移;在计算机档案中进行数据检索(替他人);审计;寻找赞助。
2012年7月31日,原告申请注册第11282313号“滴滴”文字商标,于2014年2月28日批准注册,核定服务项目为第38类,内容基本同上。
2014年5月26日,原告申请公证,使用手机安装“嘀嘀打车”和“滴滴打车”软件并分别叫车,乘坐后支付费用,取得发票。
软件名称和操作过程中均有“滴滴打车”字样。
当曰,原告申请登陆被告“小桔科技”网站(),其中有卡通出租车图形,右侧为“滴滴打车”字样。
当日同时登陆“滴滴一下马上出发”的微博,注明“滴滴打车”和“官方微博”。
微博中有2014年5月20曰发布的公告,内容为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将旗下打车软件“嘀嘀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打车”。
在“我们是谁”栏目下写明: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新型网络智能叫车系统的公司。
滴滴打车,帮助乘客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叫到出租车,帮助司机降低成本,更方便地接受预定,提升城市预约的叫车比例,更通过降低司机空驶率,改善市民叫车体验,是符合节能减排、智慧城市、绿色出行的样板项目。
2014年8月25曰,原告申请公证,搜索“滴滴打车”,在百度百科项下,有该软件产品特点的介绍,包括改变传统的打车方式,建立和培养移动互联网时代引领用户的现代化出行方式,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改变传统出租司机等车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优化乘客打车体验。
其中“使用教程”原理简单,与电话叫车服务性质类似,与微信用法大同小异,即乘客启动软件客户端,点击“现在用车”,按住说话,发送语音说明所在位置和要去的地方,松开按钮,叫车信息会以该乘客为原点,在一定时间内自动推送给直径3公里以内的出租车司机,司机可通过司机端软件一键抢应,并通过电话与乘客保持联系,乘客到达目的地下车时,可使用合作的支付平台进行线上支付。
“发展历程”中称被告于2012年6月6日成立,经过三个月的准备和推广,同年9月9日软件正式上线。
“服务项目”说明自2014年6月起,滴滴将提高对司机、乘客爽约行为的处罚力度。
原告认为上述服务包括替出租车司机推销、进行商业管理和信息传递等其注册商标涵盖范围内的内容。
在被告网站招聘人员页面,司机运营管理经理的岗位职责包括负责司机管理体系和建立、维护和完善。
原告认为该项目符合第35类商标商业管理的内容。
品牌经理的岗位职责包括各类广告资源、宣传素材拓展管理等,原告认为包含广告和积分商城等销售和替他人推销的行为。
以上事实,有原告提交的商标注册证及(2014)京长安内经证字第98号、第9449号、第9447号、第18972号、第18973 号公证书在案佐证。
被告对上述证据不持异议,表示原告注册商标使用的类别为第38类电信服务和第35类为企业的商业经营提供帮助,而滴滴打车的服务性质系提供与运输相关的服务,不应归属于涉案商标使用类别。
被告营业执照显示的批准注册日期虽为2012年7月10日,但滴滴打车软件已经于同年6月10日投入使用,当是原告商标尚在申请过程中。
下载软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被告小桔公司的字样,使用形式也为“滴滴打车”文字加卡通图形,不会与原告商标的使用构成混淆。
每个公司都会对自有客户和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与商标分类中为企业进行商业管理的指向并不相同。
原告认为被告将乘客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网络传递给司机,乘客与司机之间通过聊天确认交易,属于典型的通讯服务。
被告表示所谓电信通讯系支持两方直接一对一通话,而打车软件提供的服务与此不同,公司对乘客的需求信息和司机提供服务的信息进行大量的测算、分拣和整合,被告本身也是通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并非提供者。
关于原告对其涉案商标使用的情形,原告提交广州嘀嘀公司的营业执照、工商信息、公司章程和授权书,以及购买域名相关资料,证实其于2011年6月16日投资300万元成立该公司,2013年12月1曰授权该公司使用涉案商标,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陆续购买了 ddyddy.jiet// 域名经营喃嘀汽车网(现使用域名为 )。
原告提交网页资料及推广合同,证实该网站展示与汽车相关的新闻、信息等,其曾于2012年11月、2013年5月与广告公司签约,连续三个月和五个月在滴滴汽车网发布某车型广告和推广信息,费用为15万元和25.7万元。
原告还提交了“滴滴车主通”项目立项书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证实其正在开发测试中的车主服务软件内容,包括查询违章、年检、保险等信息和记录,提供清洗、保养、维修等服务项目;该项目注明立项时间为2014 年1月,预定项目验收测试的时间为卻15年7月,现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针对以上证据,被告不认可车主通项目的真实性,称仅为立项书,系内部文件,不能排除为诉讼特意制作,且使用晚于“滴滴打车”项目,汽车后服务内容亦不属于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范围,与本案无关,其他亦不能视为对注册商标的使用行为。
广州嘀嘀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设备等,亦不涵盖在商标指定使用的范围内。
其不认可网站广告合同的真实性,认为嘀嘀汽车网未能显示上线时间,没有备案,只是介绍汽车的网站,不属于对第35和38类核定项目的商标性使用。
原告提交荣誉证书等获奖证书,证实其于2011年获得广州市优秀软件企业等项荣誉。
经询,原告公司成立于2006年,获得奖项系基于制作中小学校管理软件。
被告认为此类证据与本案事实无关。
原告于2014年5月28日向被告发送律师函,要求被告停止使用涉案商标。
被告认可收到上述信函,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侵权,遂未回复。
被告提交了交通运输部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发布的《公交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 规范发展出租汽车电招服务的通知》、《北京市出租汽车电招服务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和通知,还有其获得的中国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等奖项及荣誉证书,证实其新型运营模式有效缓解了都市交通拥堵,方便乘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符合使我国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其表示针对同类的服务,国家政策、体系机制都将其定位在信息撮合机制和出租车调度平台,归口管理属于运输服务单位,与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内容并不类似。
“滴滴打车”图文组合标识已经与被告公司及服务形成紧密联系,不会造成相关公众混淆误认。
原告认可上述证据的真实性,表示奖项与本案无关,文件、通知等内容中强调通过电招服务转变出租车运营模式,促进出租车行业发展,实现新的运营模式等,均属于第35类中的商业管理行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