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2024年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和经过,认识到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分析鸦片战争的根源,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
掌握鸦片战争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了解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深入分析鸦片战争的根源和实质。
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与西方列强的侵略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吗?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探究讲解鸦片贸易的背景和发展,分析鸦片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探讨清政府内部的腐败与保守,以及民众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分析英国等西方列强为何选择此时发动侵华战争。
3. 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鸦片战争的根源和责任归属问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和引导。
4. 案例分析与讲解选取鸦片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或事件,如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等,进行深入讲解。
分析这些事件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5. 课堂总结与提问总结鸦片战争的经过和影响,强调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意义。
开放提问环节,解答学生的疑惑,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片段、图片等辅助讲解。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鸦片战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篇一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
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
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
引发学生思考。
由此导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
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部分:战争前的中英关系、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鸦片战争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鸦片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以鸦片战争为例,分析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2.历史资料:收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书籍、论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课堂讨论:提前准备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本课内容较为重要,为学生提供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于鸦片战争这样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加深理解。
学生对于战争、历史人物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鸦片战争的具体情况、影响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课件、相关历史资料、教学道具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起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精选教案教学设计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是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二)教授新课1、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二永州市三中唐天(一)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能力(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外环境、鸦片贸易。
(2)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侵略、清政府腐败。
(3)鸦片战争的过程:战争经过、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五口通商。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小组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教学资源:(1)教材:鸦片战争相关章节。
(2)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视频等。
(3)互联网资源: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
5.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总结:总结鸦片战争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学生是否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学生是否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反思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否清晰易懂?(2)案例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3)小组讨论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3.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鸦片战争的各个方面?(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3)是否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跟进学术研究?4. 反思教学资源:(1)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水平?(2)多媒体课件是否直观生动?(3)互联网资源是否充分利用?5.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氛围是否活跃?(2)学生参与度是否高?(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对教学设计及反思的不断完善,提高鸦片战争教案的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变化,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一)本课主题本课的主题是“两次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教学中需要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等史事,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材内容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国内外局势,意在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讲述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开眼看世界,讲述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解和介绍西方,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围绕两次鸦片战争,三个子目之间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
第一子目建构理解战争爆发的历史情境;第二子目建立关于两次战争的史实认知;第三子目体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一则,帮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的危害;“学思之窗”一则,揭示英国侵略的不正义性和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思考点”一则,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必然性;“历史纵横”二则,一则为“亚罗号事件”用史实来解释“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一则为“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的情况;教材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正义性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史实。
(三)核心知识概念第一层次(主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层次(重大史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层次(具体史事):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虎门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瑷珲条约》、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传教权、内河航行权、《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师夷长技以制夷。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鸦片战争》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揭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兴衰、中华民族的起源等基础知识,对于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努力奋斗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地图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历史图片: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4.教学道具: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小道具,如鸦片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
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自己消费。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自然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细究起来,当时外国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清廷对外政策上的严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布禁止南洋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夷人不许进内,直至雍正五年才解
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规定广州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体恤地处荒僻的“四夷”,清朝管
理夷商的办法是设立“行商”。所谓“行商”,就是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由于清朝体面的大吏们不能直接与未开化的夷人接触,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间接管理办法以免有伤国体。二是当时外国商品初入中国时只是贵族人家的奢侈摆设,平常百姓很少有人买,甚至见都少见。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入贾府,到宝玉的屋内,看到大钟摆心里还奇怪为什么把个大称砣挂起来,站在西洋镜前,还不知道那满头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镜云:人老不知羞,花儿插满头。因此,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确实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的人广泛接受。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中国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国上层绅士淑女、下层平民百姓的家中。当时在英国饮茶竟成为一种时尚。英商不得不
用大把的银钱来到中国购进茶叶。所以19世纪上半期(特别是20年代前),中国对英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却处于入超地位,而且这种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急需向外输出商品,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板书]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鸦片,俗称“大烟”“阿芙蓉”,是由红罂粟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红罂粟本是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英鸦片商走私鸦片的利润高得惊人。在当时,每箱(约100斤)印度鸦片成本在20卢比,
而走私到中国出卖,竟可获利100倍以上,达到2000至3000卢比的高价。在暴利的驱动下,他们所信仰的基督教应有的仁爱精神和作为人应有的良知被泯灭,越来越多的鸦片被输入中国。在1767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烟土不超过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达40000多箱。1835年东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对华贸易的专利权不存在了。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都可以有权对华贸易,这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们争先恐后地瞄准对华鸦片贸易,疯狂地向中国运送鸦片,疯狂地从中国人口袋里捞取银元,而他们送来的鸦片又在
疯狂地吞食中国人。仅仅东印度公司解散的当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2万多箱。到1839
年鸦片战争前夕,已高达4万多箱。英政府仅仅印度鸦片税一项税收就达422万多元。据有关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前,英商向中国输入鸦片达42万多箱,给他们带走了三四亿银元的财富。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
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 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鸦片吃人。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
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答案三:《炮子谣》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耗钱毁体。这从“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二句可以看得出来。 ……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鸦片的危害归纳一下: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
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两到1500文抵一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是民风日下。全国各地烟馆林
立,吸食人数竟达200万。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军官将领,庶民百姓,甚至连妇女、僧尼也沾染恶习,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师提问]针对鸦片输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应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小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
[板书]3.林则徐虎门销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林则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绩,试着评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掌握。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引导]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生回答]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教师讲述]从嘉庆皇帝开始明令禁止鸦片进口,当时多出于维护道德民风的原因,那时的朝臣们谁也不愿意被人当作伤风败俗的辩护者而被指控,后来发现屡禁不止,烟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财政问题时,以大臣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出场提出新论,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并照章纳税,允许内地种植罂粟,以国产鸦片来抵制外来鸦片,从而阻止白银外流。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立即予以反对,从生产力、商业、国防等方面历数鸦片危害,林则徐上书道
光帝,用“银荒兵弱”来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终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中国近代最彻底的一场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林则徐于3月10日到达广州后,立即召见行商,责成行商敦促洋商们交出鸦片,有趣的是英国的商人们关心的是中国政府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收去鸦片。林则徐严厉警告鸦片商迅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