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理论的时代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者:赵红娟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3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新时期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89-01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4| 2018.08上
学思 |
魏冰心
Wbx137087357
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新时代改革发展。
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要着重理解以下重要理论与基本观点:一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思
直面新时代新挑战,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
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的
摘
编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5。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复习笔记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①具体科学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于特定的领域,而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由于哲学是世界观,所以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提问方式和问题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②具体科学也具有理论性,但具体科学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
而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
③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2)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涵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
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
哲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离开科学的所谓哲学智慧只能是“假(假话)、大(大话)、空(空话)”。
2.世界观与人生观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下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灵活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我们党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
邓小平同志非常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他强调,必须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工作,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摸着石头过河”,处理好计划和市场、先富和共富等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胡锦涛同志也说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提高探索解决新时期基本问题的本领。
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哲学理论知识)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⑴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⑵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⑶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⑤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明确强调,共产党员“要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曾庆红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广大党员把科学理论运用于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
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深刻检查、认真反思,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深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它贯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就是它的先进性。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一个先进的政党,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要由全体党员来执行;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体现。
作为一个党员,要具备这种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既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
少数党员干部经不住利欲诱惑,堕落成腐败分子,就是动摇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只有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正确看待各种事物,改造主观世界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要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对照检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点,真正解决好在对待权力、地位、政绩、利益等方面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理论的时代内涵 发布时间:2009-05-02 15:13:41 孙正聿
关于哲学,通常有两种定义式的表述:一是把哲学表述为“理论化的世界观”,一是把哲学表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两种定义式的表述,要求人们提出并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究竟如何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的时代内涵?
一、世界观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
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表述为“理论化的世界观”,首先必须追问什么是作为定义项的 “世界观”。具体言之,什么是世界观的“世”?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而然的“世”,还是人生在世之“世”?什么是世界观的“界”?是与人无关的无始无终的“界”,还是人在途中之“界”?什么是世界观的“观”?是非人(物)的或超人(神)的目光,还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这表明,在对“世界观”的理解中,包含着迥然不同的解释原则。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关于世界观的三种基本的解释原则:一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解释原则。在这种解释原则中,“世界”是与人的感性活动无关的“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存在。二是“和唯物主义相反”的唯心主义的解释原则,即:“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但却同样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的解释原则。在这种解释原则中,“世界”成为人的“能动”的精神的产物。与上述两种解释原则不同,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这种解释原则中,“世界”并不是与人无关的抽象的存在,而是人在自己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现实的存在,因此,“世界观”也不是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无关的抽象的“关于世界的根本性观点”,而是人在自己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时代内涵的“关于世界的根本性观点”。 这个新世界观表明,世界观及其理论——哲学——是历史的而不是非历史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世界观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是具有时代内涵的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它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总的概念框架,也为人们评价世界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总的意义框架,从而为人们变革世界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总的世界图景及其解释原则。这个新世界观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观及其理论——哲学——提供了实践论的解释原则。依据这个解释原则,我们可以从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化、人类存在形态的变革和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这三个方面的统一,阐发世界观理论的时代内涵。 哲学的时代内涵,首先是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通常所指认的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这两次“转向”,就其理论内涵而言,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理解。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把物理自然世界称为“世界1”,把人的精神世界称为“世界2”,而把语言文化所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3”。借用波普的这种划分方式,我们可以比较简洁地说明哲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三种基本形态的本质特征和时代内涵:所谓“古代”哲学,其实质是离开“世界2”对“世界1”的关系,即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反思,直接地断言“世界1”;所谓“近代”哲学,其实质是从“世界2”对“世界1”的关系,也就是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出发,去追究二者的“关系问题”;所谓“现代”哲学,其实质则是从“世界3”出发去探寻“世界2”与“世界1”的关系,也就是从“语言文化”出发去探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两次大的“转向”,正是深刻地体现了哲学理论的时代内涵。 古代哲学,它离开对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论反省,单纯地从对象世界本身去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并直接地断言世界本身,而没有自觉到在这种断言中所蕴含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古代”涵义,是指尚未自觉地提出哲学基本问题而直接地寻求和断言世界本身的哲学理论形态。近代哲学,它之所以被称为“认识论转向”,是因为它以反省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寻求二者的统一性。在这种认识论反省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因此,哲学的“近代”涵义,是指自觉地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从而寻求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统一的哲学理论形态。现代哲学,它之所以被称为“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是因为它超越了近代认识论转向的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或文化中介(语言)出发,去回答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现代”涵义,是指以人的历史性存在为中介去回答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理论形态。从两极到中介,构成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的革命。 在哲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理论形态的历史转换中,实现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理论内涵的历史性发展。古代哲学提出“万物的统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试图以某种最深层的统一性的存在来确定人类生活意义的最高支撑点,又意味着人类尚未达到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去反省人类生活的意义。因此,这种哲学实质是表征着人类从自在走向自为的过程。近代哲学提出“意识的统一性”问题,这既意昧着人类以反省的认识去寻求人类生活的意义,又意味着人类是以超历史的即抽象的观念去看待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表征着人类受“抽象”统治的自我意识。现代哲学提出“实践的统一性”以及科学、语言、文化等等的统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从历史的即现实的观念去看待存在的意义,也意味着人类在多元文化中的意义的冲突与危机。这种哲学表征着人类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融合的自我意识。从层级性寻求到顺序性选择,构成现代哲学的基本理念的革命。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直接地取决于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而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则深层地取决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关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马克思从宏观的历史视野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中,个人依附于群体,个人不具有独立性,只不过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依赖于物,人受物的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只有超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才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的基本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观理论的时代内涵。因此,哲学史,归根到底是理论形态的人类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哲学,则归根到底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即以理论的形态所表达的人类关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意识,它一向是以阐扬崇高和贬抑渺小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和理论使命。然而,哲学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还是西方传统哲学,在建构人类生活精神坐标的进程中,既历史地践履着对崇高的追求,又非历史地把崇高异化为某种超历史的存在。从整个哲学史看,哲学正是在追求崇高和“消解”崇高的异化的过程中发展的。在论述哲学的历史任务时,马克思曾作出这样的概括:“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反思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内涵,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透视角度。这就是:近代以前的哲学,是一个塑造“神圣形象”的过程;近代哲学本身,是一个消解“神圣形象”,并以种种“非神圣形象”取而代之的过程;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则是在消解“神圣形象”的基础上,进而消解诸种“非神圣形象”即“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过程。 哲学的塑造“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发展过程,同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存在形态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的依赖关系”中,个体对崇高的追求,就是对群体的崇拜,被崇拜的群体则被异化为超人的“神圣形象”(从图腾到上帝)。这样,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它对崇高的寻求和崇高的异化,就表现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对“神圣形象”的崇拜。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人对人的依赖变成了人对物的依赖,因此,人对“神”的崇拜也变成了人对“物”的崇拜,崇高在“神圣形象”中的异化也变成了崇高在“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正因如此,哲学的历史进程,就由塑造“神圣形象”而演进为消解“神圣形象”,又由消解“神圣形象”而演进为消解“非神圣形象”。哲学的这个演进过程,正是理论地表征人类社会从人对人的依赖性走向人对物的依赖性,并进而改变人对物的依赖性的历史进程。以资本的逻辑为实质内容的现代社会,它的时代性的人类问题,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揭露和改变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当代哲学的根本性的时代内涵。
二、世界观理论是以时代性内容求索人类性问题
作为世界观理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二重性:它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又都是求索人类性问题的理论结晶。哲学理论求索的“人类性”问题就蕴含在它的“时代性”内容之中,而哲学理论的“时代性”问题的求索又正是对“人类性”问题的历史性回答。离开哲学问题的人类性而片面地强调哲学理论的时代性,或离开哲学理论的时代性而片面地强调哲学问题的人类性,都无法真正理解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哲学问题总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即人类性问题。求索天、地、人的人与自然之辨,探寻你、我、他的人与社会之辨,反省知、情、意的人与自我之辨,追寻真、善、美的人与生活之辨,凝结为理解“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哲学范畴,并因而构成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或人生的“最高的支撑点”。古今中外的哲学,无论其研究对象有何不同,研究方式有何差异,派别之间有多少冲突,理论形态有多少更新,但总是对人的存在的反思。从哲学问题的人类性看,全部的哲学都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的存在。不同的哲学理论,总是以理论的方式凸显了人的存在的某个环节、部分或方面,从而理论地表征了对人的存在的特殊的理解。然而,人类性的哲学问题,却从来不是以抽象的人的问题提出的,恰恰相反,人类性的哲学问题总是表现为具有历史内涵的时代性问题。以人类性问题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