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68.92 KB
- 文档页数:3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邵春芳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8(009)002
【摘要】目的观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5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测定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观察组胸痛发作不同时间段内H-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H-FABP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优于cTnI、CK-MB(P<0.05).结论H-FABP 检测早期 AMI 准确度高.
【总页数】2页(P120-121)
【作者】邵春芳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职工医院检验科,山东东营257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J], 田志鹏
2.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J], 衣志勇;李小鹰
3.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J], 赵文辉;刘志平
4.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D-D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J], 王卫东;马荣;李晓兰;董敏
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价值分析 [J], 陈卫钦;曾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廖肇发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2008(14)16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粳死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胸痛发作≤6h拟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即刻行H-FABP、肌钙蛋白T 定性及肌钙蛋白Ⅰ定量检测,了解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AMI)<6h H-FABP-定性15例阳性,敏感性为93.7%,肌钙蛋白T定性3例为阳性,敏感性为23.7%;②心绞痛组(5例)及正常组(4例)≤6h H-FABP定性及肌钙蛋白T定性均为阴性;③≤6h血肌钙蛋白Ⅰ定量3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ABP是一种新的有重要临床价值的AMI早期诊断指标.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廖肇发
【作者单位】增城市沙埔医院内科,广东增城,5113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相关文献】
1.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J], 杨德辉;许晓琼;朱新林;彭一星
2.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肌钙蛋白I试剂盒对心肌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J], 栾永明
3.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J], 关秀茹;谢兴琴;张文超;张雅君
4.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J], 陈善浆;张冉;江力勤
5.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J], 夏颂年;卢一郡;谢健;刘博义;农肖尧;贾红轩;龙胜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臟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32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0~3小时、4~6小时内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 mass)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H-FABP在发病0~3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78.57%,特异性96.32%,准确度85.34%,均高于cTnI和CK-MBma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FABP在发病4~6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100%,特异性91.87%,准确度96.89%,显著高于CK-MB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早期AMI的诊断。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自开展静脉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等心肌再灌注治疗以来,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最隹时间窗为胸痛出现后6小时以内。
因此早期诊断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在一些非典型胸痛的患者中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在诊断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心脏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近期提出的重要心脏标志物,本文旨在探讨H-FABP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AMI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5~76岁。
AMI的诊断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项标准中的两项:①有缺血性胸痛病史;②心电图符合AMI的动态演变;③血清心脏标志物符合AMI的动态变化。
排除心肌疾病、肺动脉栓塞、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
选择同期正常对照30例为体检健康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8±5.3岁,其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均正常。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综述摘要: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具有高心脏特异性并主要含于心肌细胞胞浆中的可溶性低分子蛋白,当心肌缺血性损伤出现后,H-FABP可于胸痛发作后1-3小时被发现,6-8小时达峰值且血浆水平在24-30小时内恢复正常。
众多研究表明,H-FABP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等传统心脏标记物检测时间窗更短,特异性更高,敏感性更强,其可作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敏感指标,具重要临床价值。
本文就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AMI患者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该病可引起心力衰竭、休克及死亡。
早期诊治对改善预后具重要意义,故探讨高特异性心脏标记物十分必要。
研究发现,H-FABP具心肌损伤理想标志物的特征[1,2]。
H-FABP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的胞浆中,是一种可溶性低分子蛋白[3],具有很高的心脏特异性,主要参与细胞脂肪酸的摄取、转运及代谢,为心肌的收缩活动提供能量[4]。
当心肌缺血性损伤出现后,H-FABP可以早在胸痛发作后1-3小时在血液中被发现,6-8小时达峰值且血浆水平在24-30小时内恢复正常[5]。
较之传统心脏标志物更具特异性和敏感度[6,7]。
1 H-FABP的病理生理学特征H-FABP是一种含有132个氨基酸的脂肪酸载体类的可溶性低分子蛋白(15KD),其总浓度高于骨骼肌、肾脏约10和20倍[8],且其不易出现于正常人血液、尿液中[9]。
目前已鉴定出有9种不同类型的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其中H-FABP具很高组织特异性,其参与细胞脂肪酸的摄取、转运及代谢,为心肌收缩活动提供能量。
在发生心肌细胞缺血时,心肌细胞内脂肪酸大量动员分解供能,H-FABP也随之大量生产,由于其小分子量以及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强,导致循环H-FABP浓度显著升高[10]。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目的确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区分AMI患者与疑似患者的能力,比较H-FABP与临床现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方法纳入早期入院(胸痛症状发生12h以内)的有急性胸痛症状的29例AMI患者与56例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组成待研究人群,对每位患者血清H—FABP浓度及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Myo)进行定量。
绘制三种标志物在该人群中用于诊断AMI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并对三种标志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比较。
结果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早期入院的急性胸痛发作人群中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H-FABP 0.966(95%CI0.930~1.000),AUCcTnI 0.914(95%CI0.837~0.992),AUCMyo 0.805(95%CIO0.708~0.903)。
AUCH-FABP与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显著性大于AUCMyo(P<0.05)。
结论H-FABP具备在心肌梗死早期区分AMI与疑似患者的能力;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H-FABP定量检测用于胸痛症状人群中AMI早期诊断的诊断价值较高。
标签: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一些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成了现阶段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又因其起病急、致死率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其结构,功能及生物传感对早期心肌梗死诊断的应用摘要:作为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之一的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红蛋白相比,为提示优越性指标的研究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作为血清标志物,HFABP由于其体积小及其水溶性在心肌受损后很容易出现在血流中,其在发病后的6小时达到高峰。
和组织中水平相比,血浆中的HFABP含量水平是低的,心肌梗死后微量HFABP的释放就会导致所占比列的很大升高。
这个有力的释放参数使其成为快速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理想指标。
对于免疫学测定和免疫学实验的发展的需要以来运用HFABP作为排除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需求是巨大的。
在本综述中,我们描述了目前对于在缓冲器,血浆和全血中HFABP的测定的各种免疫检测和免疫传感器的发展。
我们同时也阐述了与ELISAJ技术相比较,其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性能参数。
内容:1介绍2 HTFABP-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物3 HFAB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4 HFABP的功能5 检测技术5.1免疫检测5.2免疫传感器5.2.1电化学传感器5.2.2光学传感器5.3一种快速检测血浆中FABP的微粒增强免疫检测。
5.4免疫检测的几点。
5.4.1过滤层析-免疫亲和力5.5 FABP免疫测定的一步方法5.6 芯片系统5.7微球蛋白的磁性辅助作用及其氟免疫测定。
6 结论及展望1简介心血管疾病(CVDs)是全球成人死亡率最高的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的报告,2008年估计有173000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据全球死亡数的30%。
在这些死亡病例中大约有7300000是死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而大约有6200000是死于脑卒中。
目前的常规检查方法有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心脏介入术,CT扫描及血液检查。
对心肌缺血的早期治疗对于预防心肌更是是有效的,但是为了使这种治疗达到最大效果,早期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生物标志物在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_FABP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方法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_FABP检测和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cTnI和CK_MB,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H_FAB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P<0.05)。
结论H_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AMI患者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及早诊断与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近年来,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_FABP)作为一种新的AMI的标志蛋白,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对其进行H_FABP的测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胸痛发作≤6h入院患者100例。
心肌梗死组60例均符合2007年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男31例,女29例,年龄56~82(69.5±10.2)岁。
其中胸痛2~3h 20例,3~4h 16例,4~5h 10例,5~6h 14例;不稳定心绞痛组14例符合WHO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男9例,女5例,年龄54~73(67.2±9.3)岁;非心源性胸痛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65~73(68.3±8.1)岁。
排除标准:①胸痛时间超过6h 以上;②心肺复苏术后;③急性外伤或手术后2周内;④感染发热者,⑤恶性肿瘤患者;⑥有血栓性疾病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3周内;⑦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H_FABP、肌钙蛋白(cTnI及cTnT、肌酸激酶)]和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必要时进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特殊检查。
诊断与分析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李东千*摘 要: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etion,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检测50例正常对照和76例AMI患者在发病0~3h,4~6h时,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比较分析AMI组与对照组各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率及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AMI组各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
H-FABP在发病0~3h内诊断的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96.0%,均高于cTnI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发病4-6h内诊断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92.0%,显著高于CK-MB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胸痛患者的筛查及早期AMI的诊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5-0084-02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the 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myocardial infaretion,AMI)early diagnosis.Methods:50health people were included in control group and 76patientswith AMI were included in study group.H-FABP,cardiac troponin I(cTnI)and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content weretested when the pathogenesis of 0-3hand 4-6hin each group,respectively.Compared the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positive rateand various indices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in AMI group and control group.Results:In AMI group,the myocardial injurymarkers posi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H-FABP was higher thanthat of cTnI and CK-MB(P<0.05).H-FABP in pathogenesis of 0-3hdiagnostic sensitivity was 81.6%,specificity was 96%,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nI and CK-MB,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H-FABP 4-6hin patho-genesis diagnostic sensitivity was 98.7%,specificitywas 92%,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MB and cTnI,the difference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H-FABP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MI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patients with chest pain,suitable for screening and early diagnosis of AMI.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cardiac troponin I;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AMI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的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 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早期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入院后不同时刻的静脉血进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观察检测结果,比较单项检测和三项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水平。
结果在入院后3h,H-FABP阳性率为97.1%,显著高于hs-CRP和cTnT的阳性率(P<0.05);cTnT、hs-CRP均在发病后24~48h达到峰值,在发病后72h,hs-CRP、H-FABP、cTnT阳性率均明显降低。
单项检测中,H-FABP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最高(96.5%、96.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达到了100.0%,同时敏感度、阴性预测值达97.8%。
结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和特异度,能有效降低误诊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H-FABP;cTnT;hs-CRP;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因冠脉急性阻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病变,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2]。
本研究旨在探讨H-FAB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cTnT(肌钙蛋白T)、hs-CRP(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3]:先心病心力衰竭史、结缔组织病、心房纤颤、心肌扩张或肥厚、心脏瓣膜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男42例,女28例,年龄40~72岁,平均(64.5±2.4)岁,本组患者入院时均无明显胸痛表现。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82例,按发病时间和最终确诊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发病0~3 h组94例(AMI 51例,不稳定心绞痛43例)和3~6 h组88例(AMI 47例,不稳定心绞痛41例),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进行各组内对比分析。
结果:在发病0~3 h,H-FABP敏感性最高,与CK-MB、cTn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3~6 h,H-FABP敏感性最高,与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0~3 h和3~6 h,H-FABP的特异性均最高,但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FAB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在0~3 h内诊断价值很高,可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标签: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急诊科是一常见的危重心血管疾病。
通过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相关蛋白及冠脉造影早期诊断并及时救治,对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因此,寻找心梗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心肌细胞中含量丰富的一种低分量胞浆蛋白质,在心肌损伤时释放入血,心肌特异性强,可作为最早期的检测心肌梗死的标志之一,是新的诊断标志物[2]。
本研究通过对H-FABP检测探讨其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82例,其中男12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7.3±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