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别逗了,它就是让你活得像个人!说真的,最近看到朋友圈里各种教育焦虑,我就想笑。
大家都在追着分数跑,生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真要问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恐怕很多人都说不清。
其实啊,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你活得像个人。
嗯,像个人!可不是说让你考上清华北大,也不是让你成为行业领袖。
而是说,让你真正拥有独立思考、批判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你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世界、去创造价值。
我前几天带我家小子去公园玩,他看到一只小鸟掉到地上,翅膀好像受伤了,就一直哭着问我怎么办。
我就带着他去附近的小卖店,买了一瓶矿泉水,用瓶盖接了一些水,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小鸟的嘴巴里。
结果小鸟喝了几口水,精神好了很多,然后就飞走了。
看着小鸟飞走了,自家小子也很开心。
我趁机就问他:“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他想了想,说:“我们应该保护小鸟,不要伤害它们。
” 然后就自己跑到旁边找了一根树枝,把小鸟掉在地上的羽毛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树枝上。
你说,这算不算素质教育?他并没有去学习什么鸟类知识,也没有去思考如何救助受伤的小鸟。
但他本能地就想去帮助它,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善意和关爱。
这难道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吗?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素质教育不只是让你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让你有独立思考、批判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让你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世界,去创造价值。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还需要家长们放下焦虑,给孩子更多自由和探索的空间。
所以,别再仅仅盯着分数了,多问问自己,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希望他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你想让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世界?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才是你我最终的目标!。
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哎呦喂,说起来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可不止一次被家长们问过这个问题,而且每次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
就拿我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来说吧,前两天我到一个小学去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讲的是关于“如何观察大自然”的主题。
课上我让孩子们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然后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结果呢,孩子们写的东西可真是五花八门。
有的写“树叶是绿色的”,有的写“树很粗”,还有的写“树上有鸟在唱歌”。
当然,也有孩子写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察,比如“树叶上有小虫子在爬”,还有“树枝上有几只小鸟在筑巢”。
看到这些,我心里头就乐开了花,这可是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感受的结果呀!说实话,我真没想过要孩子们写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认真地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
其实吧,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和这节课一样,不是要“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世界。
你看,这才是小学教育真正重要的东西啊!它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成为“学习机器”,而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人。
就像那些观察树枝的小鸟、小虫子的孩子们,他们可能只是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些细节,但这些细节却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从而打开他们对世界无限的探索和学习欲望。
所以,小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就像是一粒种子,只要埋下这粒种子,它就能在未来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才是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不是吗?。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什么和什么教育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其本质涵义包括了多个方面。
在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影响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探讨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什么。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无论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是非正规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个体充分发展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同时也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它可以帮助个体认识世界、理解规律,是认识和理解社会和自然的基础。
技能则是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
而态度则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如何进行教育活动以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
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在线教育、游戏化教学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教育的影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对个体来说,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
而对社会来说,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培养各类人才,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总结综合以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帮助个体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同时,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创新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教育,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为个体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作文
教育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吗?我可不这么认为哦!教育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者们反复灌输"勤奋学习、考上好大学"的重要性。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拼命地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良好的教育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它教会我们如何独立思考、怎样辨别是非曲直。
有了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判断力,我们才不会被外界的花花世界所迷惑和蒙蔽。
教育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
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与人沟通和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教育使我们明白,用同理心对待他人,用宽容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教育让我们有能力回馈社会。
一个经过系统教育的人,就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世界增加一些正能量,而不是被动地过着只知索取的生活。
我希望将来能运用自己的所学,让身边的人和事物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
所以说,教育并非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体面工作那么简单。
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成为能为他人和这个世界贡献正能量的人。
你可曾反思过你接受教育的初衷?让我们一起在教育
的路上努力奋斗,成为最好的自己!。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说真的,每次跟家长们聊起素质教育,他们总是问:“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啊?” 就像我闺女学习钢琴,学了三年了,弹个简单的曲子还老是出错。
我问她:“你这学了三年到底是为了啥?” 她愣了一下,说:“为了以后
能去酒吧弹琴赚钱!” 哈哈,这小脑袋瓜里想的是啥啊?
其实,素质教育吧,它不是为了让你孩子成为钢琴家、画家、科学家,它更像是一件你穿了很久的舒服的旧衣服,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总能带给你温暖和安心。
就好比我闺女学了三年的钢琴,虽然现在弹得不是很好,但她也学会了耐心和坚持,而且每次弹琴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平静的,就像她自己说的:“弹琴的时候,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体
验吗?
这就好比我前段时间去超市买水果,看到一个阿姨在那挑葡萄,挑得很仔细。
我好奇地问她:“您是买来自己吃吗?” 她笑着说:“是给我孙子买的,
他特别喜欢吃葡萄,而且我发现他每次吃葡萄的时候都很认真,还会把每一颗葡萄都洗干净,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 你说,这难道不是一种好的品质吗?
所以啊,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让你孩子成为天才,而是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享受生活的能力。
就像我闺女,虽然她的钢琴水平不咋地,但她可以因为弹琴而感到平静、快乐,这难道不是素质教育最棒的收获吗?
话说回来,咱们家长也别太焦虑,教育这事儿慢慢来,别急着让孩子成为天才,让他们拥有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这比什么都重要。
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词汇,无论你是幼儿园小朋友,还是高校研究生,每一个人都曾经被教育过,同时也在不断地被教育着。
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是我们不断思考和探寻的重要话题。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引导学生走向人生成功的道路。
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的健全和成熟,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学生老师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人类不仅仅学会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促进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进步。
在技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了国家发展和稳定的核心资源之一。
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孩子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人口素质提升的进程也得到加速。
而高水平的教育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各个领域中进行创新和贡献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然,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知识的掌握和传递,而应该全面地发展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应该为人的精神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注入更多的能量。
而教育的核心,也在于培养未来社会领军人才的过程中,注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整体性,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和独特性,将其发挥到最大。
在现今社会中,教育已经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和角色,对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
而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和新的需求,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无论是面对哪种形式的教育,重要的在于创造能够展现学生个性、体现教育价值的教育环境和体系,打开未来万物的可能,在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时代里,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掌握更多的人生技能,更加积极地面向未来!所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可以用“全面发展”、“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人类文明的培养环境”等来总结。
教育是人类不断进步、提高和变革的核心资源和关键机制,是涵盖人性、智性、团体意识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一个系统。
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是指对一个人或者群体进行有意识和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使其能够通过反思和分析以适应社会行为准则的过程。
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并且被赋予许多重要的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教育是如此重要。
教育目的的排序:1. 推动个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增长首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增长。
这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可以使个人更加独立、自信和自主。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关键的思维技能,例如分析和评估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此外,通过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个人可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2. 帮助个人获得事业成功另一个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事业成功。
在当今的经济时代,成功的事业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良好的社交技能和领导能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这些技能并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社会。
3. 培养人类资本第三个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类资本。
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业或国家的重要资产。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关键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可以加强他们的市场价值,并使他们成为更有创造性,有能力和有价值的雇员。
此外,教育还可以提高个人的學習能力和多样性,从而提高个人的适应性和泛能力。
4. 建立规范的社会行为和价值第四个教育目的是建立规范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教育可以向个人介绍社会和文化行为准则,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正确和不正确的行为方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价值观,并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塑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5. 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最后一个教育目的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人们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变革的热情和推动力。
此外,教育还可以促进人们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理解,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篇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然而,对于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并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
正如一颗种子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的滋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培养和社交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成绩。
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特点和才能,实现个性的最大化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
正如一颗种子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的滋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培养和社交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成绩。
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特点和才能,实现个性的最大化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科技与人文:携手共创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然而,在这场科技革命中,人文精神似乎被边缘化,科技与人文之间出现了断裂。
本文将探讨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并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科技与人文应该携手共创未来,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的不公等问题。
而人文精神则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听起来就好像老师在开大会,特别严肃,好像要考我们似的。
其实吧,我觉得“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说白了就是想让我们活得更顺溜儿,更自在,更幸福。
前几天去超市买东西,正好赶上小朋友放学,一个个叽叽喳喳特别热闹,推着小车挑东西的小屁孩儿可不少。
我就在旁边观察,发现一个小男孩儿挑了好多零食,其中有一包薯片,他拿起来看了看,然后就扔进了购物车。
接着他好像又想吃别的,就问他妈:“妈,我能再买一包薯片吗?”他妈妈看了看购物车的零食,说:“你已经买了那么多零食了,要吃太多糖会蛀牙,而且零食不能代替正餐,你中午饭还没吃饱就吃那么多,会影响你吃饭的!而且,你看看这包薯片,包装上面写着‘过量食用会影响健康’!”这小男孩儿瘪瘪嘴,还是把薯片放下了。
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孩儿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挺透彻的。
她没有强硬地制止孩子,而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还把包装上的警示语当作依据来说服孩子。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啊!它不是灌输一些枯燥的知识,而是教会孩子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最终让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拥有面对生活的能力。
说到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判断,会选择,会承担责任的人。
就像那个小男孩儿,他也许会因为妈妈的解释而放弃吃零食的念头。
但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并学会了从包装上获取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作出选择。
我相信,这个小小的选择,会为他未来的生活方式埋下一颗种子,让他慢慢成长为一个有判断力,有责任感的人。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素质教育”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它更像一棵树,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
而这棵树的果实,就是我们未来幸福快乐的生活。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教育,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的各种形式,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品格。
然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教育是一种传承和传播知识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各种知识,包括科学、文学、历史等,从而丰富个体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学习和发展各种技能,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此外,教育还是一种塑造人格和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接受并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首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教育的实践与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教育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其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教育内容的单一化等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同时,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和应试教育现象也影响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需要不断探讨和改进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推动教育变革和进步。
结语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有感
陆道福在大学时期,当我读完《围城》、《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书籍后,我就发现书本里写的就是生活中的点滴,读书不如读“生活”、读“社会”;参加工作后,我又读了很多反应官场的小说,结果是发誓终身不从政;后来又看了基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感想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人,只要我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能多向同行取经,就能教好一个学生,所以我又很少读关于教育理论的书了;尤其是在看到报道说不少大学教授出书就是东拼西凑之后,我从此就只看一些历史书籍和一些扩大知识面的书了。
这次在学校的组织下,读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发现我在大学时期就具有“教育家”的潜质了,所以我饶有兴趣的查阅资料,看了不少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文章。
下面将写出我自己的一点点心得。
1、原文引用:
陶行知先生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他又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前有人说,礼(即行为习惯)是养成的,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
”
2、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马家爵事件大家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这些写在小学生守则上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就会忘在九霄云外?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如此冷漠?就业压力,爱情受挫,这些我们常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堂堂的天之娇子居然不能正确面对?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思考这些问题。
我想,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大学生,不是为了制造考试机器,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是健康的人!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全部走向大学,也不可能在走向社会以后,全部从事众人眼里很体面很高贵的工作。
即使是那些走进象牙塔,或者从事着优雅工作的人,他们要面临的问题都不见得比马家爵少。
那么,他们要如何面对这些呢?我们的教育是否给了他们引导?
生而为人,我们都要面对生活,都要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我想,教育的实用价值,如解决就业问题,获得社会地位等等,但谈到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要培养健康的人,一个“爱情,活力,智慧”(法国学者皮埃尔)兼备的人,一个“德、智、体、美”(蔡元培)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让他们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能积极的去工作、生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3.1、“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将造就一些与社会脱节,与生活离轨的高级知识份子。
3.2、“赏识教育”走入误区,许多的孩子在家已经是个“中心人物”,“惟我独尊”的思
想早已“根深叶茂”。
如今再加上学校、社会无论对错,一律“尊重”、“赏识”的推波助澜,定会助长他们成为“世界中心”的野心。
于是乎,只要老师、家长的话稍不合自己心意,立马“昂然”出走或以死相协,这样的事例屡见报端。
说到底,现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实行的绝对化的“尊重”、“赏识”教育,就把教师逼到了不敢批评学生半句的地步。
于是,我们经常仰天而问,今天的孩子怎么啦,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尊重”和“赏识”呢。
3.3、学生厌学,沉迷网络世界或过于追星。
4、我们应怎样来解决?
4.1、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
习惯的培养也不是那短短的课堂45分钟就能养成的。
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应该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
然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陪伴着的是多个人的督促。
课堂上,教师是督促者,进行着对学生各种学习习惯全方位的督促,从写字姿势,读书姿势到学习上的学习习惯;课间时,同学之间是相互的督促者,在家中,家长是督促者,学生很多的习惯是伴随着家长的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家长的影响力在很多情况下,比教师的教导要有效得多。
很多家长批评自己得孩子有很多不好得习惯,在批评之前,要看看自己是否也是这样得,如果是,那你这个第一任老师,是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
4.2、在生活中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任务。
尤其现在的教育,对于学习成绩的优异看得尤为重要。
兴趣时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就是要多一点独立性,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从原来的要我学,到后来的我要学。
赏识在这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孩子喜欢教师能够表扬他,在表扬他的同时,也树立了他对学习的信心。
慢慢的,增强他在学习上的信心,使得他在学习上越来越自信,就越来越爱学习,渐渐地,兴趣养成了,自己主动地学习,学习成绩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将这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到生活中去,必将事半功倍。
4.3、在生活中促进良好品德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对于低年级的教师来说,育人显得尤为突出。
何为育人,作为教师,人人都知道利用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最能够教育学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好的。
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德的养成都是蕴含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里。
大道理,学生不懂,通过分辨事情的好坏,让学生自己去想想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来培养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
生活是一本百科大辞典,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良好的习惯,学习的兴趣,优秀的品德,这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花不完,用不尽的宝贵财产。
教育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进步以上就是本人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点感想,其实谈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又何止是这一、两千文字能表达清楚的,关键还是要我们将它应用与生活,应用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