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六月我们看海去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月我们看海去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总解这首诗被理论界称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写这首诗时,作者潘先尘正是东北一所高校的在校学生。
这首诗所表现的,就是大学生那种青春飞扬的风采。
二、节奏潘洗尘的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它让人感觉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语言。
读这首诗,我们会感觉和读其它的诗不同。
平时读诗,很多人好采用拖音徐吟的方式(可例读《静夜思》),但是读这首诗如果拖音徐吟会感到很不自然,会感到有些别扭(可例读第一句诗)。
读这首诗,读着读着就似乎觉得它的语言有一种天然的韵律,好像有一种牵引力,牵引着你把这首诗读得轻快。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采用现在流行歌曲的一种歌唱方法——说唱。
S。
H。
E。
的歌曲大家很喜欢,像她们的《中国话》就很有说唱特色,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读这一首诗。
这首诗为什么会让人不自觉地就采用轻快的节奏去读呢?这取决于这首诗组合句子的形式,一是全诗没有一个标点,让人读起来停顿较短;二是很多诗行都是由几个短句组成,这种短句的组合读起来显得畅快有力。
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特有的轻快的节奏。
潘洗尘的这首诗,即使不看每个字的内容,我们单凭它的节奏,就能感觉到青春的气息,感觉到那种风风火火,欢欢乐乐,匆匆忙忙。
下面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感受一下它的这种语言节奏。
三、形象潘洗尘的这首诗塑造的是大学生形象,展示的是一群青春生命,很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表现了这群年轻人的哪些内涵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大海啊大海离我们遥远遥远该有多么遥远”。
大家都知道,骆驼常常是在沙漠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的伴侣,没有驼铃而去遥远的旅行,路途将是寂寞和苦闷的。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的题材、结构和特点。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长难句。
2.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生课前学习的《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文章五、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回顾他们之前读过的关于海的诗歌或者文章,引起学生对于海的兴趣和向往。
Step 2. 导入新课(5分钟)让学生读《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讨论其特点。
Step 3. 图文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的图片,同时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内容。
通过图文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 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让学生逐个朗读并记忆这些词汇和短语。
Step 5. 长难句解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长难句,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讲解长难句的结构和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Step 6.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海的向往和感受的短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描述海的美景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Step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
六、课后作业作业1:背诵并理解《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
作业2: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通过词汇和短语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海和旅行的相关词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的特征和美丽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六月,我们看海去》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的图片,让学生对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的了解和印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次海边旅游活动,包括行程安排、活动内容等。
2. 各小组汇报旅游设计,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海边实地考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开展“保护海洋”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六、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生举例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创意写作(2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感悟作者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大海的诗词,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标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并思考其作用。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如:修辞手法、结构安排、情感表达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5.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课文。
6.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有关大海的诗词、散文,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结合课文,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提高了环保意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2.多媒体课件3.教学板书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海,分享看海的喜悦和感受。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和大海的故事”。
2.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三)诗歌欣赏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与大海相关的诗歌。
2.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大海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和感悟。
(三)角色扮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解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大海有什么向往?为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大海的语句。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珍惜资源。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大海的作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大海的向往之情的?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探讨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叙述。
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线索,进行整体感知。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概括课文段落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对大海的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深入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和感受。
提问: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对大海有什么样的期待?2.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变化。
要求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海”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4.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5.重点句子解析教师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我们看海去,去看那蔚蓝的波涛,去看那无边的天空。
”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6.写作训练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们看海去”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大海的向往和期待。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学生分享对大海的感悟,并提出保护海洋环境的建议。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3.搜集有关大海的诗歌、散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自主阅读、课堂讨论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海的壮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2.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领会大海的神秘和伟大,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海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论对大海的认知和印象。
b. 展示海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c.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六月,我们看海去》。
2. 课文阅读(15分钟)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c.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 课文解析(2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描绘大海的顺序和手法。
b. 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意境。
c. 教师总结,强调大海的神秘和伟大,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4. 实践活动(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b. 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
5. 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海的神秘和伟大。
b.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a.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大海之旅”为主题的作文。
b. 收集有关大海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海的美丽。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利用读写结合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海的美丽与神秘,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歌描绘了六月的海景,通过诗歌的朗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壮丽和美丽。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表达。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和播放海浪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
3.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或单独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4 想象与表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中的大海,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给予相应的评价。
4.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表达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
4.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诗歌创作邀请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2 绘画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一幅大海的画作,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
5.3 海洋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海洋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大海的知识,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海洋图片及视频资料诗歌朗诵音频绘画材料与展示平台海洋知识讲座相关资料6.2 教学材料准备提前准备上述教学资源,确保在课堂上能够顺利使用。
第七章:教学安全与纪律7.1 教学安全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安全使用绘画材料,避免尖锐物品造成伤害。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二、教学重点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三、教学过程1、介绍作者和背景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
《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1)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
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六月一起去看海教案第一篇:六月一起去看海教案《六月,我们一起去看海》教案设计三维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潘洗尘和他写作该诗歌的特殊背景。
2.通过朗读体悟文本内容从而寻找代表青春的意象,品味当时的意境。
3.把握诗歌内在的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寻找传达诗作的恰当的声音形式。
1.导入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张图片。
(展示PPT上潘洗尘的油画)大家油画的主人公是谁吗?老师告诉大家这幅油画是南方周末的马莉为我们可爱的潘洗尘亲手绘制的塑像。
她讲到为潘洗尘制作塑像的原因,潘洗尘热爱诗歌,他为诗歌作出了很多贡献。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样热爱诗歌的诗人的代表作《六月,我们一起去看海》是怎样的?2.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首先,我们简单了解潘洗尘。
大家,我前面学习过的《相信未来》的作者是什么诗体的创始人。
(朦胧诗体),潘洗尘正是食指的继承者之一,潘洗尘究竟是怎样继承食指的朦胧诗体的呢?请看关于潘洗尘的介绍。
介绍潘洗尘的独特诗歌风格并强调诗人写作的背景。
3 整体鉴赏1、简要分析同学们,看一下题目。
六月指的是什么?(写作诗歌的天气)看海则是诗歌的线索。
大家把课文翻开,我们看第一句。
这句话我们怎么理解?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家知道在大沙漠里面,骆驼是常用的运载工具,管理骆驼的商队会把驼铃挂在骆驼的身上,大家知道,骆铃在商队的征途中起到什么作用?(起到领路的作用)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为没有领路者,但是我们依然勇敢的去远方。
接下看第二句,小雨噼噼啪啪的,我们去看海的路上遇上了什么?我们去看海的路上遇到的困难,那诗人该怎么办?请看下一句?对的,诗人并没有理会困难,而是选择蔑视困难,选择继续走下去。
伴着鲜明的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这句诗句说明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所处的环境是怎么样的?(远离大海的山区)潘洗尘当时读的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知道哈尔滨是一个内陆城市,离海很远。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六月”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3.讨论分析1)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3)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4.课堂讲解1)课文主题:课文以“六月我们看海去”为线索,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们在六月看海的美好时光,表达了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主题。
2)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既展示了六月的美景,又通过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如“蓝蓝的海水映着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海风轻轻吹过,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等句子,既描绘了美景,又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3)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景物。
如“海风像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海风的温柔。
同时,课文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5.练习巩固a)课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b)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手法表达情感的。
2)简答题: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有什么关系?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海的概况,知道海洋生物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大海的概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海洋生物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大海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大海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海洋知识。
二、学习大海的概况(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向学生介绍大海的概况,如海洋的面积、海洋生物的种类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三、观察海洋生物(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海洋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海洋生物的特点。
四、绘画海洋生物(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
2. 学生在画纸上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海的概况的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能力和想象力。
3. 学生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知道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海洋生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教案1、作者介绍潘洗尘,1964年生,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
2、反复诵读,鉴赏体会(1)一读(初步体会)教师指导:《六月,我们看海去》节奏明快,不能用拖调徐吟的方式来朗读,要处理好节奏,和着一群风风火火的年轻人奔向大海的脚步声来读,甚至可以采用现代摇滚乐说唱的形式,来表现诗中天然的韵律感。
(2)二读(试着读出青春的激情)思考:诗是心灵的音乐,诗的节奏和韵律表现着诗人的情感,这首诗在节奏、韵律上有什么特点呢?明确: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压韵(ang)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
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3)三读(一生朗读)思考:①六月是一年中的夏季,是万物生长的旺盛期,我们是一生中生命力最强的青春期,六月与我们有何联系?②看海去难道只是看海?看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③这首诗中那些句子触动了你,最能体现这个年龄你们的心声?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可以从第三个问题启发前两个问题的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年轻人的自信、探索和旺盛的生命力)明确: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
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六月,我们看海去,带领学生们亲近自然,感受大海的壮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海的生态环境、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海洋资源的保护。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大海的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大海的生态环境2.1 教学内容介绍大海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讲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2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大海的美丽和神秘。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洋生态的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3.1 教学内容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海洋生物的保护措施。
3.2 教学方法视频教学:播放海洋生物的纪录片,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习性。
观察与实践:观察海洋生物的图片或实物,分析其特点和生存环境。
小组合作:分组调查和研究特定海洋生物的习性和保护方法。
第四章:海洋资源的保护4.1 教学内容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
分析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
探讨海洋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洋资源的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海滩清洁、海洋生物保护等。
5.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5.2 教学方法小组分享:分组分享学生们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六章:探索海洋生物的奥秘6.1 教学内容介绍海洋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独特特征。
讲解海洋生物的进化历程和生存策略。
分析海洋生物与陆生生物的差异。
6.2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海洋生物独特特征的理解。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六月我们看看海回去》教案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非政府学生“认知”和“朗读”作品,并使学生精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女性主义。
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出来,对文本产生富于个人意义的认知用自指出恰当的声音形式去呈现出这种认知。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和背景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看海回去》就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够在其独特的诗歌里看见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二、体味诗的思想内容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见了一群年轻人嘈杂的声响的嘹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见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欣喜着向大海的方向跳跃,小雨噼噼啪啪地踢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念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初恋”,同样利用感官想象,我们深感了猛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推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
在如“六月看看海回去看看海回去我们看看海回去/我们必须坐著沙滩也使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桃州中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主备人:王鹏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朗诵诗歌。
2.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培养学生要富有探索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辅手段:PPT课件,朗诵音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食指的《相信未来》,我们懂得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现代诗《六月,我们看海去》,去探求这首诗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
《六月,我们看海去》就是潘洗尘19岁读大学一年级时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
他的代表作还有《饮九月九的酒》等,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
三、解析诗题
“六月”:有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诗歌,这是有道理的,三者都显示着旺盛、勃发、充沛的特点。
这里的六月不单纯是个季节了,而成了青春的象征。
“看海去”:大海是一种象征,是理想的象征,光明的所在,是实
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是充满诱惑的地方。
所以笔者笔下的“大海”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
“看海去”就是去探求自己的理想。
四、初读课文,解析全诗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①去远方
小雨噼噼啪啪②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③
{句解:以上两句写出了青春的勃勃生机,也传达出一种探索精神。
}
①用“没有……也要”强调年轻人“看海”、探海的执着。
②“劈劈啪啪”,说明小雨打在身上也算不了什么,可见他们也知道,追求理想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风浪和困难,但为了实现理想,不会把这点小雨(困难)放在心上。
③诗歌一开始,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劈劈啪啪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
大海啊大海离我们遥远遥远该有多么遥远
可我们今天已不属于童稚属于单纯属于幻想
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
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
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④
{句解:诗人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强烈的生命活力,采用了一些具有典型青春特征的词语,像“五颜六色”“风风火火”等,展示了青春生命力的旺盛。
} ④“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精力旺盛”“欢欢乐乐”“匆匆忙忙”“教室图书馆”等都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呈现了青春旺盛的生命力。
有时对着脏衣服也嘻嘻哈哈发泄淡淡的优伤
常常我们登上阳台眺望远方也把六月眺望⑤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
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⑥啊
{句解:这两句抒写了年轻人的自信。
}
⑤“我们常常”“眺望远方”“把六月眺望”表现了青年学生充满追求、充满幻想的特点。
⑥用“脚步”“天空”两个意象,形象地表达出了青年赋予自信的特征。
尽管生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⑦
{句解:写出了青年人所富有的渴望与探索。
}
⑦“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一句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他们追求美好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
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
捡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
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也串起⑧我们闪光的向往
{句解:以上几句写青年人的青春情感与青春向往。
}
⑧“枕着”“回映”“捡拾”“串起”一连串动词准确地生动地表现出青年学生的欢乐与热情,展示出他们的青春活力。
我们我们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
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⑨过风霜
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
{句解:以上三句表现了年轻人强烈的激情与自信。
}
⑨用两个经受来表达他们的坚强和对自己力量的确信无疑。
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⑩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
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句解:写年轻人对人生风浪的期望等待和由此表现出的青春激情。
}
⑩“不愿”展示出他们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和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五、思考讨论
1.诗中塑造了怎么样的形象,他们有怎么样的特点?
诗人塑造了一群男女青年,从他们向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我们体味到了这群男女青年的勃勃生机,从一句句节奏明快的诗行间,我们看到了这群男女青年的强烈自信。
在诗中,我们还看到了青年人的探索精神,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年轻人要自信要富有探索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要勇于去接受困难的洗礼,在困难中不断变成熟。
七、板书设计
多姿多彩的生活—现实
六月我们看海去青春活力、自信、富有探索精神
寻梦的感受—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