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炭翁》复习指导.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3.88 KB
- 文档页数:2
XX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资料:卖炭翁《卖炭翁》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
2、何所营:(做什么用。
)3、营:(经营。
)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5、驱将:(赶着走)6、直:(通“值”,指价格。
)中心:本诗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辛勤劳动,最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终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唯恐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堆满积雪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车轮印。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得意洋洋的正往这面走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
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课后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抓住三个部分,表现了卖炭翁2、生存状态:一、劳动艰辛,二、年岁已老。
3、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诗歌。
2、通过对重点诗句的朗读、分析,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
3、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诗句的朗读、分析,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
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三、疏通诗意1、自由放声朗读诗歌。
2、同桌合作疏通诗意。
3、复述诗歌内容。
四、精读品析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诗句谈谈卖炭翁有怎样的遭遇?从中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卖炭翁》教学简案陈磊教学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诗歌。
2、通过对重点诗句的朗读、分析,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
3、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诗句的朗读、分析,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
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三、疏通诗意1、自由放声朗读诗歌。
2、同桌合作疏通诗意。
3、复述诗歌内容。
四、精读品析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诗句谈谈卖炭翁有怎样的遭遇?从中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一教学目标二教学过程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明确:绝句律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答复〕什么叫“宫市〞呢?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置物品,任意讹诈、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七年级《卖炭翁》说课稿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地位和作用《卖油翁》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学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说教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五步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步骤是:“出示设计的问题——自学课本——课堂练习——学生讨论——教师精讲”。
这种教法是融阅读法、练习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这些“问题”不但要体现课文内容,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这种教法能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说学法: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使学生“会学”是我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写” 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我安排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新授内容、课文小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会使用工具书查阅字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新语文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卖油翁》教案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生僻词语,解释注释中的疑惑。
3、学生自主复述课文大意,教师指导并纠正。
五、分析人物性格: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卖油翁和客人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教师总结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格特点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六、探究课文中的道理: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思考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中的道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七、学生表演:1、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分组,改编课文成为课本剧。
2、学生自主排练和表演,教师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3、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节课内容,写一篇研究笔记。
3、思考并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从本节课中学到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这些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教师可以巡视课堂,帮助和指导学生疏通课文,即进行翻译。
3、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翻译情况。
4、老师可以检查翻译,并请同学进行发言。
5、学生可以评价翻译,老师则可以订正。
五、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进行课本剧表演。
六、分析课文: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在XXX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XXX和卖油翁。
背景:XXX善射,被认为是“当世无双”,因此他对自己的箭术评价很高,自我感觉良好。
2、卖油翁看到XXX射箭时的反应是什么?卖油翁睨着他,久久不走。
看见他射箭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小结:这一段简单介绍了人物,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
XXX对自己的箭术评价很高,而卖油翁对他的评价则有所不同,这种差距引发了矛盾。
3、卖油翁对XXX的射箭本领评价如何?卖油翁认为:“没有什么,只是手熟而已。
”4、卖油翁为什么这样评价XXX的射箭本领?卖油翁凭借自己酌油的经验,认为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卖油翁》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整理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解释理解课文的力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详细记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激励同学为实现四化勤学苦练。
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傲慢不自满。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感悟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用来赞扬各行各业中取得突出成果的能工巧匠。
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下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湮没无闻,连姓名也不行考。
今日我们所要学习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二、作品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我国北宋闻名的文学家,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
主见用平实朴实的语言来写文章,反对当时盛行的崇尚藻饰的“骈体文”。
三、检查预习状况1、读准字音:尧咨、自矜、家圃、睨之、颔之、酌油、杓、沥2、停顿:①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齐读课文四、疏通文意1、同学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同学翻译课文,并作好指正。
3、留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以此:因此。
尝:曾经。
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
尔安敢:尔,你;安,怎么。
乃:于是。
以钱覆其口:以,用。
其次课时一、复习引入--朗读课文二、研习课文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陈尧咨、卖油翁;对比2、这两个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从原文的什么内容可知。
陈尧资:善射(十中八九)卖油翁:善酌(自钱扎入而钱不湿)两人对待各自的超群技艺有什么样的态度?陈--自矜(傲慢)卖油翁--不显(虚心)面对陈尧咨的十中八九,卖油翁为什么只“睨之”?这是不是不礼貌?--这是对陈的射术不屑一顾;反衬出卖油翁自信镇静,技艺超群。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卖炭翁》。
本课主要讲述了卖炭翁辛勤劳作,却因宫市的不合理而遭受巨大损失的悲惨故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宫市的黑暗,体会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绘和事件叙述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绘和事件叙述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宫市的黑暗,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卖炭翁的辛勤劳作和遭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点,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卖炭翁辛勤劳作 > 遭受损失宫市的不合理 > 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描述卖炭翁的形象特点。
答案:课文讲述了卖炭翁辛勤劳作,却因宫市的不合理而遭受巨大损失的悲惨故事。
卖炭翁是一个勤劳、善良、无辜的劳动者形象。
2.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通过人物描绘和事件叙述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通过卖炭翁的形象和遭遇,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宫市的不满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卖炭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封建社会宫市的黑暗,体会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实践练习,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卖油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析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游戏激发兴趣;朗读培养语感;自学积累知识;合作领悟内涵;表演感受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
【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2、难点:品文嚼字,感受栩栩如生的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法学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实验导入取两个矿泉水瓶,两枚铜钱,用铜钱覆盖瓶口,分别请两名同学尝试往矿泉水瓶中注水,并使铜钱不沾湿。
(学生实验)导入:同学们很难做到,有一位卖油翁却做到了。
他能将油注入葫芦中,而铜钱不湿。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走进欧阳修的《卖油翁》寻找答案吧!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1、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顺畅朗读课文1)明字音尧咨( yáo )自矜(jīn )家圃( pǔ)睨之( nì)发矢( shǐ)汝( rǔ)颔之( hàn )忿然( fèn )酌油(zhuó)沥之( lì)遣之(qiǎn )杓( s háo )2)知节奏a.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b.公/亦/以此自矜。
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e.吾射/不亦精乎?f.尔/安敢/轻吾射?g.徐/以杓酌油/沥之 h.康肃/笑而遣之。
3、积累文言词汇【一词多义】尔:但手熟尔(同“耳”,罢了)尔安敢轻吾射(你)射:汝亦知射乎(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射技)尔安敢轻吾射(射技)自:自矜(自己)自钱孔入(从)【古今异义】尝射于家圃(尝古:曾经;今:尝试)久而不去(去古:离开;今:到)但微颔之(但古:只是;今:但是)尔安敢轻吾射(安古:怎么;今:安全)【词类活用】但微颔之(颔:名作动,点头)尔安敢轻吾射(轻:形作动,轻视)【重点虚词】之:睨之(代陈尧咨射箭)但微颔之(音节助词,无实意)以我酌油知之(代这个道理)沥之(代葫芦)遣之(代卖油翁)而:释担而立(表顺接)久而不去(表修饰)而钱不湿(表转折)笑而遣之(表修饰)以:以此自矜(因为)以我酌油知之(凭)以钱覆其口(用)以杓酌油(用)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陈尧咨)以钱覆其口(代葫芦)于:尝射于家圃(在)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在)4、译述重点语句1)公亦以此自矜。
《卖炭翁》教学设计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语文组 胡合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B.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A.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B.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B.启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启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三段六步”教学理念也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思考中,挖掘潜力,树立自信;在合作讨论中,畅所欲言,开拓眼界;在质疑提问中,联想探求,表现才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字词积累 (四)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 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4.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五)美文赏析,合作探究 1.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 2. 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联系生活,激情演说 学完《卖炭翁》你有什么感想?(50-80字)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分析文中另一人物形象并背诵课文。 选做题:搜集并熟读白居易的诗歌,把读后的感想写成一篇小短文,记录在随笔本上。
附: 字词积累 引入新课
美文赏析 合作探究 联系生活
激情演说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初读感知
学习目标 展示 介绍作者
介绍背景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炭
翁》复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卖炭翁》复习指导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
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
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
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题注
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
实际上是公开掠夺。2.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3.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4.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
爪牙。5.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6.驱将:驱赶着走。7.半匹红绡一丈绫:当时
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8.直:同“值”,指价格。
诗句大意:
卖炭的老翁,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他满面尘灰、烟火熏黑了面容,两鬓灰白,
十指都被染黑。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呢?只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口中的食物。
可怜啊,老翁身上的衣裳正单薄,心里却担忧炭贱卖不出价钱而希望天能更冷。
夜里下雪,城外积起了一尺深的雪,卖炭翁天刚亮就驾着炭车辗过道道冰辙
艰难赶路。牛已十分困乏,人也十分饥饿了,就在市集的南门外面的泥地里歇歇
脚。
那两个趾高气扬的骑马而来的人是谁?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手下爪牙。他们
手拿文书口里说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便吆喝着赶牛,将炭车掉转方向牵引着
往北而去。这一车炭,足有一千多斤,宫使就这样驱赶着拉走了,卖炭老翁心里
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宫使将它们系在牛头上充抵炭的价格。
主题思想:
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
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