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第2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4节酸碱中和反应教案鲁教版54制
- 格式:doc
- 大小:320.50 KB
- 文档页数:8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能够初步使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2)巩固刚学习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促动学生使用化学知识实行思维的水平。
通过与之前学习内容的整合,提升学生综合归纳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使用于生活;感受到实验是化学探究中经常使用地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规律三、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原理理解,盐的定义,四、教学过程1、复习常见酸和碱的化学式书写书写HCl、H2SO4等化学式对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实行铺垫2、简单回顾酸和碱分别能和哪些类别的物质实行反应。
书写相对应的化学式,连线。
列举出酸和碱与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等类别物质反应。
3、那酸和碱之间能不能发生反应呢? 提出猜测,(多数认为能够)4、实验:往氢氧化铜中滴加稀硫酸。
提问有没有反应,根据什么判断。
观察到蓝色固体消失,认为反应确实发生了。
如果发生反应,根据前面学习的反应规律判断产生什么物质,请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换成分,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观察到无明显变化,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反应没有发生; 探寻酸和碱反应是否为普遍规律追问认为反应发生的同学,如何证明反应发生了思考加入稀盐酸对溶液的影响,部分预习了的同学会讲出加入一些酚酞。
6、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震荡摇匀;再往其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并持续震荡。
观察:溶液由红色突然变为无色填写:一体化p56[活动1-1] 理解教材中演示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意图反应有没有发生,产生什么物质? 实验:倒出少量溶液于蒸发皿内加热观察到蒸发皿内产生了少量白色固体滴到玻璃片上学生观察不太明显。
天气潮湿,自然蒸发耗时较长。
分析白色固体的成分,是否氢氧化钠?稀盐酸?如果不是又是什么? 分析判断,填写[活动1-2] 评价往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方案。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1 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降低习题选择的难度。
2 一班学生智力条件较差,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应教会学生学习。
2 二班学生作业态度较差,应注意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化。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难点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学法建议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和科学方法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要科学方法:——模型法、类比法提优补差措施1 问题设计起点要低,注意层次感。
2 注意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3 注意真正发挥实验的真正作用。
4 在课堂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单元教学计划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2课时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1课时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 1课时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1课时复习 2课时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能力目标过对学习内容的社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氢气的制法、氢能源学生活动选取适合在实验室制取的指导学生讨论:1如何检验气密性如何验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相似;是各国正努力想、听、402nm磷1。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酸碱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细微、短暂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中和反应,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流程【引入】20吨硫酸罐车翻泄一空,车上浓硫酸泄露,腐蚀地面,并流入水塘,有关部门紧急调运3吨熟石灰用来抢险。
【提问】为什么能用熟石灰抢险?第一环节: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提出问题】向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了吗?【思考讨论】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说出你的猜想,怎样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探究实验】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酸碱的反应第二环节: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探究中和反应的实质【实验结果分析】1、为什么酚酞会变成无色呢?说明了什么?2、什么时候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3、盐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解释与结论】(1)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展示图片,从微观角度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第三环节:通过课堂交流和问题讨论,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出问题】向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交流与讨论】⑴当加入的盐酸较少时,NaOH溶液剩余,溶液显性,PH 7,⑵当加入的盐酸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性,PH 7,⑶当加入的盐酸过量时,盐酸剩余,溶液显性,PH 7。
根据以上分析,在学案中画出整个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过渡】你能解释用熟石灰为浓硫酸泄露抢险的原因吗?【回答】Ca(OH)2 +H2SO4 == Ca SO4 +2H2O【指导阅读教材】(1)你了解治疗胃酸过的药物的成分吗?它们的作用原理是什么?(2)怎样改良土壤的酸碱性?(3)酸性或碱性污水怎样才能达标排放?(4)科学实验中如何调节溶液的酸碱度?【应用】做完化学实验后剩余的酸性废液或碱性废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如何处理?四、教学小结1、中和反应的定义2、中和反应的实质3、中和反应的应用五、教学反思。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相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PPT。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锌粒、生锈铁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学生]1.能 2.不能[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实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持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NaOH+HCl====NaCl+H2O[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2NaOH4+H2SO4====Na2SO4+2H2O[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促进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理解的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实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酸和碱?2、酸和碱的通性?3.酸碱指示剂特点?二、创设情境被蜜蜂或马蜂蛰后,皮肤红肿疼痛,应该如何处理?三、问题探究问题1: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教师]:把少量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学生]:观察现象问题2:怎样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提示:用酸碱指示剂)【活动】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探究】1、酚酞试液刚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显什么颜色?2.滴入一定量的盐酸后,为什么酚酞会变成无色呢?3、什么时候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4. 实验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总结】1.中和的定义:2.盐的定义:3.中和反应的实质:问题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四、学以致用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钾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洗头一般是先用洗头水清洗,然后用护发素养护。
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分析讨论,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和分析讨论,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2.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问题导学→实验探究→归纳整理→拓展评价,体现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全员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1.新版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是以三个版块来实现课标要求的。
第一、二板块中,教材通过中和反应实验及微观分析、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第三板块中讲了中和反应应用的事实,使学生对中和反应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学有用的化学”的观念。
本节中,无论是中和反应实验,还是中和反应的应用,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让学生再次尝试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本节中,教材从离子角度对中和反应进行了分析,让学生初步接触“从离子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方法,为后续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在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2)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石蕊、酚酞、碳酸钙、氧化铜、锌粒、硫酸铜、0.4%氢氧化钠溶液,0.4%稀盐酸试管、试管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玻璃片、温度计、蒸发皿、酒精灯、火柴一、导入新课演示实验:《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提出问题:利用我们课题1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测,实验中可能用到了哪些试剂。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2.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3.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7.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用肥皂洗过的衣服晒干后会留下白色的痕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班级学生分成3组做下面的实验,并组织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第一组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②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③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第二组①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②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①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钾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②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课件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
指导观察图10—12和图10—13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2.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3.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思考:这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及生成物的共同点?师生共同小结:一,中和反应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酸 + 碱→盐 + 水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投影:展示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图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思考:植物需要在一定酸碱性的土壤中生长,但近年来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或酸雨的形成,破坏土壤的酸碱性,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应怎样去改变酸性土壤?答:用熟石灰中和能用生石灰代替熟石灰吗?为什么?可以:CaO + H2O == Ca(OH)2能用氢氧化钠代替熟石灰吗?为什么?不可以:成本高、2. 处理工厂的废水思考:某硫酸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严重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你会怎样处理这些废水呢?答:用碱性物质(例如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酸碱中和反应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和良好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二、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的验证方法2、酸碱恰好中和的判断三、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的实质与验证2、中和反应过程中溶质的判定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分析】中和反应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复习回顾】中和反应的定义【PPT】几种重要的中和反应(放热)(1)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稀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点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很多现象,上面这些反应中会有什么现象呢?【交流】教师演示,学生思考交流【提问】在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我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那我们如何验证这两种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点拨】那么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计出验证的方法并简单记录。
(时间5分钟)【交流】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等等【学生实验探究】分组实验,交流评价【分析归纳】方案一: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在逐滴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若观察到红色褪去现象,则两者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后温度变化:用温度计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观察滴入稀盐酸时温度计的读数逐渐升高。
则证明发生了反应。
方案三:测定溶液PH值:先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再逐滴滴加盐酸,并持续振荡,同时多次测定混合溶液的PH值,如果测得的PH值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反应发生了。
【提问】在方案三中,如往盐酸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那么溶液中的PH值又如何变化呢?【分析讨论】观察比对实验方案及测定结果,完成表格。
又有什么变化呢?【交流讨论】在反应①中:(1)当滴入盐酸不足时,氢氧化钠溶液剩余,溶质为NaCl和NaOH,溶液显碱性,PH>7;(2)当滴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NaCl,溶液显中性,PH=7;(3)当滴入盐酸过量时,HCl剩余,溶质为NaCl和HCl,溶液显酸性,PH<7;在反应②中:(1))当滴入氢氧化钠不足时,盐酸溶液剩余,溶质为NaCl和HCl,溶液显酸性,PH<7;(2)当滴入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NaCl,溶液显中性,PH=7;(3)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氢氧化钠溶液剩余,溶质为NaCl和NaOH,溶液显酸性,PH>7;【归纳】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时,不但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课题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
习第十
激发学生学习
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观察三个生成物在构成上的共
观察、描述现象
Cl==AlCl3+3H2O
,用无色酚酞试
物适宜在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能力目标
过对学习内容的社
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氢气的制法、氢能源
学生活动
选取适合在实验室制取的
指导学生讨论:
1如何检验气密性
如何验纯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
;
相似;
是各国正努力
想、听、
402nm
磷
得:
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
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