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副本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材分析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
《经济生活》的编写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单元主要是研究生产什么这个话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货币的本质,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理论铺垫的作用。
本节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和社会事件出发,以学生日常生活的感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经济生活,主要分析商品的含义和货币的本质。
二、学生分析一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同时具有较好的学习背景和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思考多探究。
另一方面,逻辑思维仍然具有一定的混乱性,同时学生初入高中,离家住校,注意力和情绪都有待引导和培养,要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便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展,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探究法和讲授法,学生主要是利用主动学习法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五、重难点分析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我手中拿的是一张面值为5元的人民币,也就是我们通常用的纸币。
那么从我国古代用的铸币到现在用的纸币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共同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首先来分享两个情境资料:情境一: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省甘南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目前以致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
灾难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运送帐篷、药品、食物等志愿灾区。
陕西省咸阳市高中政治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咸阳市高中政治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咸阳市高中政治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货币的本质教学目标:1.理解货币的本质,掌握货币产生与商品交换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货币的基本知识认识现实生活中与货币有关的事实。
3.帮助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教学难点:一般等价物的理解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商货币的产生与发展提问;什么是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与现代的商品交换有什么区别?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与商品的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现代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要了解这两个公式的关系,就要学习货币理论。
弄清楚货币产生与商品交换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那么,商品交换历经了哪些阶段呢.1、从历史上看,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的产生晚的多。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形式(即物物交换形式)1只羊=2把斧1只羊=15千克大米1头猪=1两黄金1千克盐=0.3千克木耳…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的共同点:商品=商品,也可以说是“商品=等价物”(交换价值)思考:怎样辨证地看待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人类经济发展进入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也表明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是很底的。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一节一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C、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A、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B、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C、商品流通及其公式D、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E、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A、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A、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单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B、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重点、难点:1、重点: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外汇、货币的本质、信用卡、汇率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难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的本质、信用卡、汇率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样的物品,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各值多少钱的?(多媒体)从屏幕上的几样物品来看,都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些东西,像手机,是人们为了通讯方便而发明出来的高新产品,而这个可口可乐当然就是用来解口渴的了,这件真皮大衣在北风凛烈的冬天就最好不过了,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来满足我们吃、穿、住、行等的需要。
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到商场里面去购买,而在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付出货币,同时我们享受的各种的服务同样也要支付货币。
第一课《揭开货币嘚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全章概述本章从学生最熟悉嘚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嘚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
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嘚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嘚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嘚。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嘚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嘚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嘚信用工具嘚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嘚意义。
新课程学习1.1 揭开货币嘚神秘面纱★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嘚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嘚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嘚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嘚含义、纸币与货币嘚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嘚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嘚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嘚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嘚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嘚入口课,涉及嘚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嘚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嘚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嘚产生与本质、货币嘚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嘚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一、揭开货币嘚神秘面纱1、货币嘚本质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材分析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
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
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
第三目是纸币。
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
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
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讲,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四、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五、教学难点纸币。
六、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引导法,设置物物交换的情景,让学生参与交易,感悟其中困难,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模拟超市购物过程逐步剖析货币的基本职能;利用探究活动,围绕纸币的优点、发行量进行分析。
七、学法指导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这本书,同学们认为“经济”是什么呢?学生活动:“钱!”教师引导:大家对“钱”了解多少呢?钱在经济学上称为货币,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政治1.1揭开神秘的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政治1.1揭开神秘的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政治1.1揭开神秘的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型授新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知道纸币的含义及优点和不能任意发行的原因;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运用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货币。
2.能力目标:培养透过现象认识货币本质的能力;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重点难点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难点: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纸币是国家(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整体感知经济生活四个单元: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什么舞台上生。
产二、导入:用泰铢、1元和5元港币、人民币发给各组,最后一个同学讲出所拿到的货币,引出《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货币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探究一:什么是商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服装、文化用品等.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1)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不是,因为它不是用于交换1.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货币的作用。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情景]菜市场上叫卖声一片……种类很多,不断有人来问价,老翁需要不断回答,白菜5毛一斤,西红色6毛一斤…最后不耐烦了,干脆写上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就不用多问了。
(1)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没有(2)货币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尺度)(3)5毛一斤表示的是什么?表明商品的价格1.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P5图片展示:单车、电话、彩电和电脑的标价问题: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什么?价格体现了货币的那种职能?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A.含义B.价格C.观念中的货币P6图片展示卖布换钱去买棉花问题:货币执行什么职能?(2)流通手段A.含义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C.现实的货币课本P6探究二:“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
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的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
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赛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探究:纸币为什么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图片展示各国纸币:人民币,美元,欧元,英镑,港币(三)纸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的实力。
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的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
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赛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课本P7相关链接)[方法总结]判断货币的常用职能:(1)价值尺度:常用“标价”、“价格”等标志词。
(2)流通手段:常用“购买、”“买卖”等标志词。
(3)支付手段:常用“地租”、“债务”、“支付利息、税款、工资”等标志词。
(4)贮藏手段:足值的金银条块。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
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时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世界货币(5)世界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探究:纸币为什么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图片展示各国纸币:人民币,美元,欧元,英镑,港币(三)纸币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课本P7探究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银货币——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
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1、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
①主体:国家。
纸币必须是由国家发行的。
任何单位和一个人,都无权发行它。
如果不是国家发行的,就不是纸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课 题 第一课第1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商品的含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懂得货币的本质;(3)知道货币具有五种职能,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
手段两个基本职能;(4)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为限度。
2.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2)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2)增
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教学难点是商品的基
本属性及货币的本质
教学方法 1.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实物展示法和讨论法。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商品、货币的产生及本质;通过讨论法让学生明确纸币与货币的不同。关于纸币的发行规律的教学,可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加强理解。用图表比较法让学生掌握使用价值与价值、货币与纸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
2.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
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
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3.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
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导学案》第一课第1课时、《固学案》第一课第1课时。
2.准备金属货币、不同的纸币的实物。
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通读课文,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完成《导学案》P3《知识体系梳理》
部分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运用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旁白: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货币的作用,从而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PPT:生活中人们购物的
图片
第一层级
环节一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2.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手填写P3《知识体系梳理》中的
内容。
3.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阅读课文、填写内容的情况
阅读课文,通过自学,
填写《知识体系梳理》
中的空白处
老师提出《导学案》P4《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区别有哪些?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有根据P4《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阅读教通过黑板或
投影仪逐一
环节二 哪些区别?纸币与货币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有哪些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同桌讨论,点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点拨、归纳 材,同桌互学,完成问题,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呈现问题和
答案
环节
三
针对《导学案》P4边栏中的《误区提示》,“ 1.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2.纸币具有价值”,提醒学生注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与货币的区别与联系,并询问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有没有疑问 同桌讨论误区提示中的问题,针对不同意见进行思想的碰撞,最后达成共识 微课学习
第二层级 合作探究一 老师布置P4《重点难点探究》(一)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再要求小组展示,小组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在座位上口头表达、在黑板上板书、写在卡片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其间,老师要在全班走动,观察各组学生的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举手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最快,点最快的小组回答问题,针对答案要求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或其他小组补充。 老师归纳点评: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多肯定、鼓励,并强调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区别,归纳货币流通规律,区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分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人人参与,有疑惑举手问老师,并积极举手抢答。一方面对本组代表
发言进行补充,加一方
面注意倾听其他小组
的发言,做好补充的准
备
PPT展示
合作探究二 老师布置P5《重点难点探究》(二)(三)中的问题,要求同上。 老师归纳点评: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无权规定的纸币的购买力 同上
拓展应用 要求全班同学思考P5《思维拓展应用》中的练习,并进行提问,注意提问时不要局限于少数学生,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所有人机会 学生独立完成,积极举
手发言,倾听其他同学
的答案和老师的点评
第三层级 课内巩固 布置学生完成P5~P6《基础智能检测》和《全新视角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 快速完成练习并同桌对比答案、进行讨论
第四层级
课堂总结 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6《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 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 PPT展示
板书设计
课后巩固
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1~2(必做1、3、4、7、8、9、10题,其余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