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2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1、识记孔子、老子的思想体系
2、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3、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课堂目标落实:
一、孔子的学说
1、
2
3、影响
[合作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的地位及生平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问题
2、老子的思想辩证法
政治思想
3、影响
[合作探究]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认识。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孔子提出了() 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敬鬼神而远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孔子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 项正确;B项是孔子的教化主见,C项是孔子的政治主见,D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主见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克己复礼”是复原周的礼制,事实上就是维护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而B、C、D三项都是孔子“仁”的思想。
3.四川高校教授、中国民俗文化探讨所探讨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制度。
4.《论语·先进》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是()A.以民为本B.人性本善C.反对迷信D.注意现实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晰、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意现实。
故选D项。
5.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A.主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见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见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见教化“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道德规范,不是人际关系,解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1)核心思想:“仁”和“礼”,要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内容:“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遵循“忠恕”之道。
“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正名”实现“礼”。
②评价:“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礼”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鼓励独立思考。
判断正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 ×)提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其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而不是维护封建制度。
问题思考材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思考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提示“仁”“礼”“为政以德”。
深化理解孔子思想体系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3.影响(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例林口县第四中学刘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孔子和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及其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代学者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同一时期的老子又有哪些主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情境复原:孔子、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你认为以下哪项情形与二者生活的时代不相符()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井田制遭破坏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D.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被严格执行答案:D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当中用了相当篇幅介绍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但是岳麓版教材只是在第2课引文部分有所体现,为节省授课时间又凸显历史学科的严谨,这里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既能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明了孔子和老子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知识梳理:学生根据课前的导学案,梳理本科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基本了解。
重点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1)仁合作探究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讲述孔子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把握理解孔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2.了解老子的生平,把握理解老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学习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在政治经济上有何表现?学习过程二:知识体系自我梳理一、孔子的学说1、走近孔子(阅读第一自然段及小字帮助孔子制作一张历史名片)孔子小档案姓名年代:国籍:家庭出身:职务荣誉称号:著作:2、政治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表现:①经济上: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开垦增多,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1.思想主张:(1)核心:“礼”和“仁”。
主要内容是“”和“”。
(2)政治思想:①提出“”学,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
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②提出“”的主张,力图按照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
(3)哲学思想:①提倡中庸,主张仁、礼结合,恰到好处。
②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4)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4、孔子思想的影响:(1)当时,(2)后来经过形成完整的_ 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 _。
(3)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尊崇为__ 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1、老聃简介:春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 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