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36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1、识记孔子、老子的思想体系
2、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3、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课堂目标落实:
一、孔子的学说
1、
2
3、影响
[合作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的地位及生平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问题
2、老子的思想辩证法
政治思想
3、影响
[合作探究]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认识。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孔子提出了() 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敬鬼神而远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孔子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 项正确;B项是孔子的教化主见,C项是孔子的政治主见,D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主见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克己复礼”是复原周的礼制,事实上就是维护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而B、C、D三项都是孔子“仁”的思想。
3.四川高校教授、中国民俗文化探讨所探讨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制度。
4.《论语·先进》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是()A.以民为本B.人性本善C.反对迷信D.注意现实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晰、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意现实。
故选D项。
5.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A.主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见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见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见教化“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道德规范,不是人际关系,解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1)核心思想:“仁”和“礼”,要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内容:“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遵循“忠恕”之道。
“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正名”实现“礼”。
②评价:“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礼”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鼓励独立思考。
判断正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 ×)提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其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而不是维护封建制度。
问题思考材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思考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提示“仁”“礼”“为政以德”。
深化理解孔子思想体系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3.影响(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1课孔子与老子探究案探究一:孔子的思想1.史料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颜渊》问题:据材料回答“仁”的含义是什么?“仁”运用到治国上,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什么积极作用?2.史料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天子才能享用的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舞蹈大为不满,感叹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问题:据史料回答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3.史料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问题:据史料回答“仁”和“礼”的关系是什么?探究二:老子的思想1.史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第2章问题:根据史料回答,老子作为哲学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史料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3章问题: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答案探究一:1、【提示】“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关爱别人。
主张:“为政以德”。
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2、【提示】“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其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3、【提示】“仁”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例林口县第四中学刘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孔子和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及其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代学者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同一时期的老子又有哪些主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情境复原:孔子、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你认为以下哪项情形与二者生活的时代不相符()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井田制遭破坏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D.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被严格执行答案:D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当中用了相当篇幅介绍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但是岳麓版教材只是在第2课引文部分有所体现,为节省授课时间又凸显历史学科的严谨,这里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既能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明了孔子和老子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知识梳理:学生根据课前的导学案,梳理本科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基本了解。
重点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1)仁合作探究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讲述孔子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把握理解孔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2.了解老子的生平,把握理解老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学习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在政治经济上有何表现?学习过程二:知识体系自我梳理一、孔子的学说1、走近孔子(阅读第一自然段及小字帮助孔子制作一张历史名片)孔子小档案姓名年代:国籍:家庭出身:职务荣誉称号:著作:2、政治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表现:①经济上: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开垦增多,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1.思想主张:(1)核心:“礼”和“仁”。
主要内容是“”和“”。
(2)政治思想:①提出“”学,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
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②提出“”的主张,力图按照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
(3)哲学思想:①提倡中庸,主张仁、礼结合,恰到好处。
②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4)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4、孔子思想的影响:(1)当时,(2)后来经过形成完整的_ 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 _。
(3)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尊崇为__ 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1、老聃简介:春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 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一、孔子及其思想(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
第1课孔子与老子编制:审核:审批:时间:2011-11-4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关于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 C.“克己复礼” D、“仁义”和“王道”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