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波动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结构调整_钱敏
- 格式:pdf
- 大小:316.87 KB
- 文档页数:8
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王远佳
【期刊名称】《中国劳动》
【年(卷),期】2003()5
【总页数】3页(P23-25)
【关键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个人缴费;退休人员
【作者】王远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2.61;F275
【相关文献】
1.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路径思考 [J], 宋文甫
2.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金的对比分析 [J], 钱敏;石红梅
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和人口增长率 [J], 杨再贵
4.探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J], 王金花
5.社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上海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分析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预测 [J], 俞自由;陈正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发展水平探析一、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定义和意义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在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所能替代的职工在职时期工资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如下:养老金替代率 = 老年人口平均每月退休金/城镇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100%养老金替代率反映了退休后养老金对于在职时期工资的替代程度,是衡量养老金制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测算养老金替代率,可以客观评估当前养老金制度的健康程度,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养老金替代率还直接关系到城镇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老金对职工的保障程度。
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是由企业进行内部的养老金制度,政府并未介入。
直到1986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建立了统一的养老金制度。
从此,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进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阶段。
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养老金替代率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为34.7%,2010年为42.7%,2019年为46.8%。
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有了不错的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对于养老保障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仍然偏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 养老金替代率的地区差异明显。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替代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养老金替代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有一定关系。
在东部发达地区,许多企业都有较高水平的养老金保障,因此养老金替代率相对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企业的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待遇的差异也是影响养老金替代率的重要因素。
由于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养老金政策不一,导致了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化。
一些高风险、高强度行业的职工,其养老金待遇相对较高,养老金替代率也相应较高;而一些低风险、低强度行业的职工,其养老金待遇相对较低,养老金替代率也相应较低。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发展水平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镇职工养老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替代率水平的发展对于保障城镇职工的养老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替代率是指在退休后,个人养老金和退休前工资的比值,是衡量养老金水平与工资水平关系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围绕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发展水平进行探析,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深化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一、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现状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水平直接关系到城镇职工的养老生活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为45%,较为偏低。
这意味着退休后,城镇职工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仅占退休前工资的45%,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差距。
造成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养老金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城镇职工基本生活需求。
二是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偏低。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较低,难以形成足够的养老金积累。
三是养老金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由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两部分组成,但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偏低已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将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替代率逐步提升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对养老保障的重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有望逐步提升。
政府将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同时完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养老金缴费,促进养老金替代率的提升。
二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
随着养老金替代率的提升,将逐步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为主体,个人储蓄、商业养老保险和政府补贴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为城镇职工提供更加全面的养老保障。
2023年第4期(总第259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 No.4,2023(Tot.No.259)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曹信邦,李远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摘㊀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环境背景下,如何保证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已有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不降,成为各方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㊂构建含有财政支出结构的三期跨期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中间影响渠道,探讨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养老金以及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㊁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分析㊂研究表明:当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一定时,降低养老金缴费率会促进经济增长,养老金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为倒 U 型;提高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不利于经济增长,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与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为倒 U 型㊂当维持养老金缴费率水平不变时,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比与经济增长率㊁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均是倒U 型㊂基于主要结论,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正确认识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树立多目标协同发展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理念;辩证看待财政补贴养老基金的政策效应,避免 一补就灵 的片面思维;精准把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影响效应,做到养老金降费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相配合,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两大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㊂关键词:养老金缴费率;财政补贴;经济增长;养老金替代率中图分类号:F840.61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4-0137-17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14收稿日期:2022-05-17;修订日期:2022-10-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医养结合优化模式筛选及推进医养结合全覆盖对策研究 (20&ZD1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儿童综合支援计划提升中国生育率的机理㊁效果与制度架构研究 (20AGL02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专项经费资助(2021R028)㊂作者简介:曹信邦,管理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远忠(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㊂一㊁引言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促进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已采取大㊃73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规模减税降费措施㊂尤其是针对偏高的养老金缴费问题,201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指出,要切实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比例高于16%的可降至16%,同时提出了降费而不降养老金待遇的要求㊂缴费率下降虽然起到了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但在当前养老基金支出明显高于征缴收入且未有效拓宽养老金筹资渠道的情况下,养老金待遇水平难以为继㊂因此仅降低缴费率很难实现推动经济增长和维持现有养老金待遇的双重目标㊂长期以来,在以追求高增速经济发展为指导的目标下,我国财政明显偏向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偏向尽管促进了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加大了维持现有社会保障水平的难度㊂为了实现稳经济㊁保民生并举,我国财政 重经济建设,轻公共服务 的支出结构也在逐步改变,用于保障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㊂就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而言,从2010年的9130.62亿元逐步攀升到2020年的32568.51亿元,有效缓解了社会保障的偿付压力①㊂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增大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比例在维持社会保障福利的同时,也会挤出财政生产性支出份额,通过降低公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㊂那么,养老金降费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提高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能否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民生的目标?财政生产性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如何?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养老金降费和财政补贴养老金的效果,为政府考虑不同政策之间的联动性提供依据,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思路㊂本文的边际贡献或创新点在于:第一,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中间影响渠道,综合考察降低养老金缴费率㊁提高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以及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影响机制及各自政策的局限性,拓展了养老金制度的理论研究;第二,探讨了养老金降费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政策联动性,为政府精准化政策工具提供参考㊂㊀㊀二、文献综述养老金缴费率调整对经济系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直接影响老年人福利水平和养老金收支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其产出水平㊂不少学者已针对养老金缴费率的政策效应做了深入分析㊂费尔德斯坦(Feldstein)最先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养老保障研究中,认为缴费率上升使个人养老金收入增加,导致个人储蓄水平降低,不利于经济增长[1]㊂埃利希和金(Ehrlich&Kim)认为,提高缴费率会使家庭和个人降低生育动机,从而降低个人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并且这些影响不能通过家庭间的代际转移完全抵消[2]㊂还有研究指出若个人对子女发展程度的偏好远高于对子女数量的偏好,那么养老保险在促进个人增加对子女教育投资和减少生育的同时会提高社会福利[3]㊂郭凯明和龚六堂的研究指出,当父母无法通过增加子女数量来提高自身效用时,缴费率上升会使生育率下降,父母会增加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这有利于经济增长[4]㊂景鹏等研究发现,降低缴费率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会对养老福利造成不利影响[5]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tjsj/ndsj㊃831㊃①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缴费率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有着较为复杂的学理机制㊂一方面,缴费基数一定时,降费直接削减养老基金收入;另一方面,降费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带动了个人工资水平上升,缴费基数也水涨船高,从而使养老基金收入增加㊂因此缴费率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难以确定㊂彭浩然等研究发现,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两者为倒 U 型关系,这为降低缴费率同时提高养老福利待遇提供了可能性[6]㊂彭浩然等认为在降低缴费率情况下,适当提高对公共教育费率的征缴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共同提升的目标[7]㊂景鹏等经过研究后却发现,养老金降费会导致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单独通过降费难以同时达到经济增长和养老待遇水平不降的效果,降费政策可能难以长期维持[8]㊂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㊂巴罗(Barro)开创性地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探讨了财政支出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发现扩大财政消费性支出会引起经济下滑,而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是非线性的关系[9]㊂后续研究在巴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包括对财政支出类型的细化[10],对财政支出排他性的研究[11],引入分权式框架[12]以及探讨不同类型的财政规则[13]等㊂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保障支出引入分析框架:卡冈诺维奇和兹尔查(Kaganovich&Zilcha)构建了包含财政补贴社保和公共教育投资的内生增长框架来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的关系,同时考察了最大经济增长率下两种财政支出的最优配比[14]㊂奥莫里(Omori)指出,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时,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对生育起正向作用,扩大公共教育投资对生育起负向作用[15]㊂严成樑研究表明,提高财政补贴通过增加个人养老金收入和降低工资率水平两个渠道使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提高[16]㊂景鹏和朱文佩认为提高财政对养老金的支出比重会使经济中的劳均产出㊁总产出下降,但会提高养老金待遇[17]㊂综上所述,既有文献围绕着养老金缴费率调整或财政支出结构变动的经济㊁福利效应展开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㊂但是绝大多数文献没有将二者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待遇的综合影响效应;此外,针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划分也多是从增强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积累的单一维度展开,从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变动视角来综合考察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研究还略显单薄㊂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㊁民生保障重视度提高的大背景下,现有研究未涉及内容应引起关注㊂基于此,本文在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中,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中间传导因素,综合考察降费和财政支出调整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㊂㊀㊀三、理论模型本文构建包含财政支出结构的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OLG),并引入公共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㊂个人通过选择成年期㊁老年期的消费和对子女成长水平的关心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企业使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个人上缴的工资税形成政府财政,并用于经济发展㊁公共教育投资与补贴养老金㊂1.个人假设所有人都是同质的,每个代表性个人都会经历童年期㊁成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㊂㊃93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个人在童年期不参与劳动,通过接受私人教育投资和公共教育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在t时期进入成年期,通过劳动获得与工资水平w t和人力资本水平h t相对应的收入w t h t,并按照θ㊁τ的比例上缴养老金和工资税,余下部分在成年期消费c t㊁储蓄s t和对子女教育支出间进行分配㊂每个成年人在t时期生育n个子女,n也作为生育率①㊂设第t期有N t个成年人,则第t+1期成年人数量满足N t+1=nN t㊂成年人对每个子女私人教育投资为e t,对子女总私人教育投资为ne t㊂个人在老年期生存概率为p(0ɤpɤ1),第t期老年人数量则为pN t㊂个人在老年期不再参与劳动,将成年期储蓄的本息和R t+1s t(R t+1是物质资本总回报率)以及政府发放的养老金Pt+1作为收入,并全部用于老年期消费d t+1㊂因此个人在成年期和老年期平衡预算约束是:c t=(1-θ-τ)w t h t-s t-ne t(1)d t+1=R t+1s t+P t+1(2)㊀㊀每个人在童年期只进行人力资本水平积累,t期末子女人力资本水平h t+1由当期父母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e t㊁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资E t和父母自身人力资本水平h t三个因素所影响㊂参考布兰肯诺和辛普森(Blankenau&Simpson)的做法[18],运用Cobb-Douglas形式将人力资本函数设定为:h t+1=Beηt Eγt h1-η-γt(3)㊀㊀其中,0<η<1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的产出弹性,0<γ<1反映了公共教育投资的产出弹性,B为反映人力资本产生的技术水平参数㊂代表性个人不仅关心自身的消费,而且对子女成长水平程度也很关注,本文采用对数线性形式将个人一生效用表示如下:U=ln c t+βp ln d t+1+φln nh t+1(4)㊀㊀其中,β是老年期消费相对于成年期消费的时间偏好因子,φ是子女成长水平对个人效用贴现因子,反映个人利他主义程度㊂个人通过对成年期㊁老年期消费和对子女成长水平程度的关心进行选择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最大化条件为:d t+1=βpR t+1c t(5)n/c t=φη/e t(6)㊀㊀将(5)㊁(6)式代入(1)㊁(2)式得最优储蓄:s t=βp1+φη+βp(1-θ-τ)w t h t-1+φη1+φη+βpP t+1R t+1(7)2.企业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企业都是同质的,企业将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㊂由巴罗的分析可知,企业生产会受到财政经济发展支出的正向溢出效应影响,资本边际回报率随基础建设完善而提高[9]㊂因此,本文将财政经济发展支出纳入企业生产函数,设定企业使用Cobb-Douglas型技术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函数为:Y t=AKαt Hμt F1-α-μ1t(8)㊃041㊃①尽管全面二孩政策放宽了生育控制,但对于个人生育子女的数量还是有严格限制,因此本文将生育率设为外生情形㊂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㊀㊀其中,Y t 是总产出,K t 是总私人物质资本,H t 是总人力资本,F 1t 是财政经济发展支出或总公共物质资本,α是私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μ是人力资本产出弹性,A 是全要素生产率㊂则第t 期劳均私人物质资本k t =K t /N t ,劳均人力资本h t =H t /N t ,劳均产出y t =Y t /N t ,劳均公共物质资本f 1t =F 1t /N t ㊂假设物质资本在当期内全部折旧,结合企业生产函数求得最优条件如下:w t =μA (k t /h t )α(f 1t /h t )1-α-μ(9)R kt =αA (k t /h t )α-1(f 1t /h t )1-α-μ(10)㊀㊀其中,w t 是工资率,R kt 是私人物质资本直接回报率㊂贾俊雪和郭庆旺指出,若政府不参加产出分配,则私人物质资本直接回报率和公共物质资本隐性租金率共同组成私人物质资本有效回报率R t[19],因此:R t =(1-μ)A (k t /h t )α-1(f 1t /h t )1-α-μ(11)3.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负有维持养老保险制度收支平衡的责任,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养老金偿付压力,使财政对养老金补贴规模不断攀升,因此财政支出中应涵盖对养老金的补贴㊂同时政府承担发展经济和公共教育的任务,因此本文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发展支出㊁公共教育投资和补贴养老金三类㊂前两类分别通过增加物质和人力资本影响生产,统称为财政生产性支出;而第三类是为了维持养老金收支平衡,其通过改变前两类支出水平间接影响生产水平㊂个人上缴的工资税形成政府财政,用于经济发展支出F 1t ㊁公共教育投资F 2t 以及补贴养老金F 3t ㊂各自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λ1㊁λ2和λ3,则有λ1+λ2+λ3=1,因此第t 期财政预算平衡约束为:τw t h t N t =F 1t +F 2t +F 3t F 1t =λ1τw t h t N t ,F 2t =λ2τw t h t N t ,F 3t =λ3τw t h t N t {(12)㊀㊀公共教育投资规模等于单个少年的公共教育费用与少年数量的乘积㊂第t 期公共教育投资预算平衡约束是:F 2t =E t N t +1(13)㊀㊀我国养老金的筹集方式为统账结合模式,但个人账户养老金长期处于空账运行,我国养老金实际上属于现收现付制范畴㊂在现收现付制下,t 时期成年人按照养老金缴费率θ缴纳养老保险,同时财政还会对养老基金进行补贴,二者共同用于对当期老年人的养老金支付㊂t 时期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约束式为:θw t h t N t +λ3τw t h t N t =pN t -1P t (14)㊀㊀由于本文主要研究财政补贴养老金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为简化模型,假设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固定,即经济发展支出与公共教育投资之比λ1/λ2为常数㊂令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财政生产性支出的比例为ε,则用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λ3可将经济发展支出和公共教育投资分别表示为:λ1=ε(1-λ3),λ2=(1-ε)(1-λ3)㊂㊃14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4.市场出清条件企业用于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总量全部来自上一期成年人的储蓄㊂私人物质资本市场出清条件如下:K t +1=s t N t (15)㊀㊀t 时期成年人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乘积构成t 时期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总人力资本㊂人力资本市场出清条件如下:H t =N t h t (16)5.宏观均衡和平衡增长路径宏观均衡指在经济中已知初始总私人物质资本K 0㊁总人力资本H 0和成年人数量N 0的情况下,个人决策c t {,d t +1,s t ,e t }㊁总私人物质资本与总人力资本K t {,H t }㊁要素价格R t {,w t }以及政府政策θ{,τ,λ1,λ2,λ3,P t +1}满足以下条件:①在要素价格R t {,w t }和政府政策θ{,τ,λ1,λ2,λ3,P t +1}给定前提下,个人在预算约束条件内通过选择c t {,d t +1,s t ,e t }来最大化自身效用;②在要素价格R t {,w t }给定前提下,企业通过选择K t {,H t }来最大化利润;③在政府政策θ{,τ,λ1,λ2,λ3,P t +1}给定前提下,财政收入支出和养老保险收入支出每期预算平衡,式(12) (14)成立;④私人物质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出清,经济中的私人投资等于储蓄,人力资本供给等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㊂若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经济就处于宏观均衡状态,可求出各内生变量的平衡增长路径㊂令s ^t =s t /w t h t ,e ^t =e t /w t h t ,分别表示第t 期储蓄率和私人教育投资率㊂由(14)式可得:P t =(θ+τλ3)nw t h t p (17)㊀㊀将(17)式代入(7)式可得个人储蓄率:s ^t =βp 2(1-θ-τ)(1-μ)(1-μ)p (1+φη+βp )+μ(1+φη)(θ+τλ3)(18)㊀㊀将(6)式代入(1)式可以得到人均私人教育投资率:e ^t =φηn (1+φη)(1-θ-τ-s ^t )(19)㊀㊀当经济到达稳态时,劳均私人物质资本k t ㊁劳均人力资本h t 和劳均产出y t 以同一速度增长,记增长率1+g ,则有:1+g =k t +1k t =s ^t n (μA )1α+μ(τλ1)1-α-μα+μ(k t h t )-μα+μ(20)1+g =h t +1h t =Be ^ηt (τλ2n )γ(μA )η+γα+μ(τλ1)(1-α-μ)(η+γ)α+μ(k t h t )α(η+γ)α+μ(21)㊀㊀根据(20)㊁(21)式可得劳均有效私人物质资本如下:k t h t =[B -1(e ^-ηt )s ^t n γ-1(μA )1-η-γα+μ(τλ1)(1-η-γ)(1-α-μ)α+μ(τλ2)-γ]α+μα(η+γ)+μ(22)㊀㊀从而可以得到:㊃241㊃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1+g=ψs^tα(η+γ)α(η+γ)+μe^tμηα(η+γ)+μλ(1-α-μ)(η+γ)α(η+γ)+μ1λμγα(η+γ)+μ2(23)㊀㊀其中,ψ=Bμα(η+γ)+μ(μA)η+γα(η+γ)+μτ(1-α-μ)(η+γ)+μγα(η+γ)+μn-α(η+γ)-μγα(η+γ)+μ㊂养老金替代率指个体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水平之比,用来度量养老金福利水平㊂本文将养老金替代率表示为δt=P t+1/w t h t,根据(17)式可得:δ=(θ+τλ3)n(1+g)p(24)㊀㊀由上述表达式可知,养老金缴费率θ㊁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λ3通过作用于储蓄率s^t㊁人均私人教育率e^t,最终作用于经济增长率和养老金替代率㊂由于方程的复杂性以及参数过多,很难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因此本文将采用设定合理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的方式,来研究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养老金与经济增长㊁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㊂㊀㊀四、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1.参数校准在利用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前,需要对模型中主要参数变量进行校准,本文的主要参数有θ㊁β㊁φ㊁α㊁μ㊁τ㊁n㊁p㊁η㊁γ㊁ε㊁λ3㊁A和B㊂各参数基准值如表1所示㊂表1㊀各参数变量校准值参数θβφαμτn取值0.160.550.90.1750.650.270.75参数pηγελ3A B取值0.670.280.420.760.15 5.5 5.5(1)时间跨度㊂一般世代交叠模型每期的时间跨度是25 30年,本模型取一期30年㊂(2)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缴费率θ㊂中国目前采用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社会统筹账户属于现收现付制㊂根据‘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国发 2019 13号),养老金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可降至16%,因此本文将基准缴费率设定为0.16㊂(3)时间偏好因子β㊂现有文献通常将年度时间折现因子设为0.98或0.99[14,20],本文取0.98,所以时间偏好因子β=0.9830=0.55㊂(4)子女成长水平对个人效用贴现因子φ㊂φ越大,表明子女成长水平给个人带来的效用越大,通常取值在0.8 1间,本文取中间值0.9㊂(5)私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α和人力资本产出弹性μ㊂大量实证文献对我国资本产出弹性进行了详细测算,其结果多介于0.3 0.5间[21-22],既有文献设定资本产出弹性取值也限定在该区域内[16,23],考虑到中国物质资本总量持续增加会使其产出弹性趋于下降,本文取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为0.35,那么μ=0.65㊂由于缺乏公共物质资本产出弹性和私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的相关证据,本文假设二者产出弹性相等,故α=0.175㊂(6)工资税率τ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过计算可知,2010 2020年税收收入与㊃34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GDP 之比的平均值约为17.56%,即τw t h t N t /Y t =0.1756,由(8)㊁(9)式得w t h t N t =μY t ,结合μ的取值,计算得出τ=0.27㊂(7)生育率n ㊂最新的 七普 数据反映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是1.3,‘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 2030年)“给出的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5 1.6间,同时大量文献估算出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3 1.7间㊂综上本文取1.5,由于本模型未对性别进行区分,因此生育率是总和生育率的一半,即n =0.75㊂(8)老年期生存概率p ㊂根据2019年的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 2020年中国60岁人口的平均余寿为20.07岁,在本模型中一期时间跨度是30年,故老年期生存概率p =20.07/30=0.67㊂(9)公共教育投资产出弹性γ和私人教育投资产出弹性η㊂子女人力资本水平由私人教育㊁公共教育㊁父母人力资本水平所决定㊂里斯托奇亚和乌鲁蒂亚(Restuccia &Urrutia)研究发现父母人力资本水平对子女人力资本水平的产出弹性在0.2 0.4间[24],因此教育对子女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在0.6 0.8间,本文取0.7㊂余靖雯认为公共教育投资产出弹性与私人教育投资产出弹性之比为1.5[25],因此η=0.28,γ=0.42㊂(10)财政经济发展支出占财政生产性支出的比例ε和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λ3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 2020年的教育支出㊁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税收收入比重的平均值分别是0.2㊁0.15,则λ2=0.2,λ3=0.15,从而λ1=0.65,ε=λ1/(λ1+λ2)=0.76㊂(11)全要素生产率A ㊁人力资本产生的技术水平参数B ㊂为了符合中国现实情况,本文参照汪玲等的假定[26],取A ㊁B 的值均为5.5㊂2.数值模拟基于上述理论模型和参数校准,对经济处于宏观均衡时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养老金与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进行数值模拟,同时为考察其余经济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将对其中一些经济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㊂图1㊀养老金缴费率与经济增长率(1)养老金缴费率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㊂图1描述了养老金缴费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㊂如图所示,随着缴费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在上升,以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ε=0.76为例,缴费率平均下降1%,经济增长率平均上升2.13%㊂相应的经济机理为:一方面,缴费率下降提高了个人在成年期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和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的能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缴费率下降直接导致养老基金收入减少,在现收现付制中个人老年期得到的养老金数量会减少,为保证老年消费不降,个人倾向于在年轻期增加储蓄和减少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㊂由此,降低缴费率一定会使储蓄率提高,但对㊃441㊃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私人教育投资率影响不确定㊂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储蓄率提高会直接增加私人物质资本,由于对私人教育投资率影响不确定,因此对人力资本影响不确定㊂数值模拟显示,缴费率下降,储蓄率提高对私人物质资本积累的正向影响大于私人教育投资率降低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随缴费率下降而上升㊂图2㊀养老金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图2描述了养老金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㊂如图,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呈现一种倒U 型关系,在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为0.76的情况下,缴费率为50%时能使养老金替代率达到最大值71.18%,当缴费率不超过50%时,随着缴费率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也上升;当缴费率超过50%时,随着缴费率上升,养老金替代率逐渐下降㊂养老金替代率表示为单位时间内个人领取的养老金和工资收入之比,故缴费率的影响取决于其在单位时间内对养老金和工资水平相对影响幅度的大小㊂缴费率下降对养老金替代率影响的经济机理是:缴费率下降增加了成年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能力提高,储蓄增加;同时降低缴费率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个人在单位时间内领取的养老金数量减少,为了保证老年消费不减,个人也会在成年期加大储蓄㊂储蓄上升使得私人物质资本和劳均私人物质资本都上升,促进了有效工资率上升,这会导致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总额增多,领取的养老金也增多㊂如果缴费率下降在单位时间内使养老金提升幅度大于工资的提升幅度,那么缴费率下降会使养老金替代率上升,反之则会使养老金替代率下降㊂数值模拟显示,当降费率不小于50%时,缴费率下降对养老金促进作用更大,养老金替代率上升;当降费率超过50%时,缴费率下降对工资促进作用更大,养老金替代率下降㊂图1㊁图2还表明养老金缴费率与经济增长率㊁养老金替代率的相关关系在任何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下都成立,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越低,相同缴费率下的经济增长率和养老金替代率就越高,说明政府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性支出的内部结构,来缓解降费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㊂(2)财政补贴养老金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㊂图3刻画了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㊂如图,随着财政补贴比例上升,经济增长率在下降,当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为0.76时,财政补贴比例平均上升1%,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94%㊂相应的经济机理是:财政补贴比例上升,直接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提高,在现收现付制下个人获得的养老金数量会增多,个人会倾向于在成年期降低储蓄和增加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另一方面,财政补贴比例上升,生产性支出会相应减少,使得总物质资本回报率下降,从而导致个人因储蓄动机不足而减少储蓄㊂提高财政补贴比例通过上述两个渠道降低了储蓄率,㊃541㊃。
养老金替代率的数学模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金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养老金替代率是评价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计算的是退休后个人收入与劳动期间个人收入的比例。
本文将介绍养老金替代率的数学模型,探讨其计算方法及相关因素,并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应用。
一、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方法养老金替代率通常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替代率 =(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100%其中,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指的是个人在退休前的工资收入或经济收入的平均水平。
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是指个人根据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获得的养老金收入。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在退休后所能获得的养老金替代率。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为5000元,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为2000元,那么他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
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1. 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
个人在劳动期间的职业选择、工作时长、职位晋升等因素都会对劳动期间个人收入产生影响。
2. 养老金发放标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养老金发放标准不同,直接影响到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
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等等。
3. 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养老金替代率还受到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如果养老金制度经济运行不稳定,资金缺口严重,那么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会下降。
4. 个人储蓄行为:个人在劳动期间的储蓄行为也会影响养老金替代率。
如果个人在劳动期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储蓄,并形成养老金的第三支柱,那么在退休后的经济状况会更好。
三、养老金替代率的现实意义和应用1. 评估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养老金替代率可以作为评估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
当养老金替代率过低时,可能意味着养老金制度存在运行问题,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2. 指导个人储蓄行为:养老金替代率可以帮助个人合理规划养老金储蓄,明确退休后的经济目标,避免财务困境。
2010年第1期(总第178期)人口与经济P OP ULATI O N &ECONOM I CS No .1,2010(T ot .No .178)社会保障研究收益率波动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结构调整钱 敏(厦门大学金融系,福建厦门 361005)摘 要:文章运用精算模型比较了收益率波动条件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对参与者的经济影响差异,并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现行政策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1)由不同收益率,可确定不同收入群体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偏好差异,从而为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实施替代率结构调整提出分类标准。
(2)收益率较低时提高退休年龄,个人账户激励效果强于基础养老金,因此在收益率波动状况下,提高退休年龄并增加个人账户份额不失为恰当选择。
关键词:收益率波动;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结构中图分类号:F840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0)01-0048-08收稿日期:2009-04-22;修订日期:2009-11-12作者简介:钱敏(1978-),四川遂宁人,厦门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保险理论与政策。
Fluctua ti on i n Y i eld and Adjust m en t of Repl ace m en t Ra te ’s Structure of Ele m en t ary Pen si onQ I A N M in(Xia men University,Depart m ent of Finance,Xia men 361005,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incentive differences of partici pants bet w een basic pensi on and individual accounts under the conditi ons of the fluctuati ons in yield,and take a e mp irical testing t o China ’s current policy,found that:(1)By different rates of return,we can deter m ine the p references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income gr oup s in basic pensi on and individual accounts,and p r opose classificati on criteria for distinct adjust m ent of the structure of rep lace ment rates .(2)W hen the yield is l ow,raising the retire ment age,incentive effects of individual accounts is better than the basic pensi on ’s .It is app r op riate that raising the retire ment age and increasing the share of individual accounts when the yieldfluctuates .Keywords:the fluctuati on in yield;ele mentary pensi on;structure of rep lace ment rate 一、研究综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推进,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
国外的养老保险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托马斯(Thomas )与约翰(John )从宏观经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养老保险基金对消费、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等的影响,养老保险和代际关系,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管理、养老保险和道德风险、逆选择等①②;二是根据历史数据,研究替代率的影响因素。
芮得(Rehder)运用长期随机模型对美国年金进行分析,指出制度的不确定性导致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不确定性增强[1];詹姆斯(Ja mes)等对美国1980~2002年间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替代率的敏感性因素是雇员的税后收入及其变化状况[2]。
国内学者大多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一是从参与者微观养老保障需求视角,分析新旧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带来的替代率变化。
唐运舒通过对照工资增长率大于或小于记账利率时新旧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前后替代率变化,认为调整后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下降[3];邓大松和李琳、林东海和丁煜指出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的提高,新政策的个人账户激励效果显著[4~5];米红、邱晓蕾,田青和张水辉认为在制订社会养老保险方案时,有必要对我国不同收入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替代率、缴费率及其调整措施,以真正实现社会共济的目的,同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6~7];柳清瑞,贾洪波和温源认为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根据经济和人口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对养老金替代率、缴费率、退休年龄等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养老金资源的帕累托优化配置[8~9];二是研究基本养老金中个人账户的特点来分析替代率问题。
宋世斌、冯羽和彭俊,张勇认为个人账户属于强制性储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方式缺乏互济性与再分配功能,不能解决长寿风险的问题,反而增加了由此带来的个人账户支付缺口,因此建议使用生存年金方式进行发放[10~11];三是从一般均衡角度以宏观经济的整体视野出发来进行研究。
杨再贵利用OLG模型分析了最优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应随人口增长率下降而适当调低[12]。
前述研究对影响替代率的因素分析较为全面,提出了应当针对不同群体(新人、中人、老人或收入不同群体),根据经济和人口变化状况采用不同的替代率与缴费率及其调整措施。
此外,还针对替代率本身的结构,提出了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个人账户激励效果显著,应适度降低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上述研究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文献多为比较静态分析,且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多属于各因素单独对替代率作用的局部分析,缺乏参数动态变化的系统性影响研究;②较少讨论替代率的结构问题。
即使针对个人账户部分做出了专门研究,也少有与基础养老金部分结合起来分析其影响因素,没有深入讨论个人账户占比大小在基本养老金体系中不同情况下的利弊;③对收入不同群体的界定较为随意,缺乏客观标准;虽然提到了收益率的重要性,但鲜有对收益率变化所致影响做更深入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个部分。
除法律强制性之外,基础养老金具有社会公平性特点,因此必然发生资金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从而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参与人一旦死亡,统筹账户的资金不能被继承,资金由非长寿者向长寿者转移,因此基础养老金具备了风险分担的保险机制。
而个人账户由于可继承性,不具备社会公平性和风险分担性的特点。
本文针对前述研究的不足,从微观参与者角度,将基本养老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种模式的特点,运用精算模型,确定在收益率波动状况下二者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计划参与者的经济影响差异;利用分析结论,对我国养老保险替代率现行政策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提出在不同状况下,应根据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各自的优点进行较优的替代率结构政策选择。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介绍相关研究文献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第二部分阐述基本分析思路,建立分析框架和相应精算模型,并设置模型参数;第三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基础养老金方式和个人账户方式对参与人的经济影响差异,进而提出在不同前提下我国①②Amy Rehder.Social Security Benefit Uncertainty under I ndividual Accounts[J].Conte mporary Econom ic Policy,2005,(1).Ja mes P S m ith.Trends and Pr ojecti ons in I ncome Rep lace ment During Retire ment[J].Jour-nal of Labor Econm ics,2003,(4).养老保险替代率组合的政策选择;最后一部分为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模型设计1.基本思路通过上述对基础养老金方式和个人账户方式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假设。
(1)因基础养老金存在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资金转移的情况,对具有平均收入以上的参与者来说,如果在相同缴费率和累积收益率条件下,参与者领取的通过精算之后得到的基础养老金数额将低于领取的个人账户方式得到的数额。
(2)由于基础养老金存在非长寿者向长寿者资金转移的特点,在相同缴费率和累积收益率假定下,对活到退休年龄的领取人而言,基础养老金的累积精算值要大于个人账户方式参与者。
因此,对于相对长寿参与者,参加基础养老显然更为合适。
(3)基础养老金参与者的领取额度(或比例政策)相对稳定,而个人账户的累积值受收益率影响而波动较大。
因此,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对参与人的经济影响结果并不确定,若不考虑相关条件的变化,简单的增减基础养老金份额会影响参与人总体的退休工资替代率水平,从而制约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通过建立精算模型来检验这一思路,并探讨相应的政策启示。
2.模型设定假定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的缴费率均为工资的c 倍,工资增长率为g,个人账户基金收益率(也称为记账利率)为r ,退休年龄为α岁,参与者都能活到退休年龄。
到退休时,按照个人账户方式,其缴纳款项的累计额S 为:S =c ・AS x +h ・∑α-(x +h )-1t =0(1+g )t (1+r )α-(x +h )-1-t (1) 其中,AS x +h 表示参与人在x +h 岁时的薪水。
基础养老金的领取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①。
对于基础养老金来说,其缴费工资在退休时的积累值为:V α=AS x +h ・1-1+g 1+r α-(x +h )-1r -g,在α岁之后的时刻t 的指数化平均工资为:V αα-(x +h )・(1+g )t 。
假定参与者x +h 岁时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AS ′x +h ,领取比例为d =[α-(x +h )]・1%,极限年龄为ω,那么可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在退休时的现值L 为:L =d ・∑ω-α-1t =012AS ′x +h ・(1+g )α-1-(x +h )+t +V αα-(x +h )・(1+g )t ・(1+r )-t ・t p α=d2・AS ′x +h (1+g )α-1-(x +h )+V αα-(x +h )・∑ω-α-1t =0(1+g )(1+r )t ・t p α(2) 其中,t p α表示参与人在α岁之后活到α+t 岁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