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理论与修志实践简论
- 格式:pdf
- 大小:417.09 KB
- 文档页数:7
论章学诚方志理论作者:张立新中国方志学历史由来已久,历朝历代所编纂的方志,到今天所能见到的多达八千多部,可谓洋洋大观。
但方志学理论的真正建立还是到清朝中叶。
历史上方志学家们通过编纂方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
章学诚正是在前人编纂方志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编纂方志的实践,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为我国方志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编纂方志学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
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和方志学理论的奠基人。
他生活于充满着浓郁史学氛围的家庭,祖父章如璋“惇行隐德,望于乡党,尤嗜史学。
晚岁闭关却扫,终日不见一人。
取司马《通鉴》往复天道人事,而于惠迪从逆吉凶,所以影响之故,津津盖有味乎其言。
”〔1〕父章镳,“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随时手笔记录,孜孜不倦。
晚年汇所札记,殆盈百佚,尝得郑氏《江表记》及五代十国时杂史数种,欲钞存之,嫌其文体破碎,随笔删润,文省而意义更周。
”〔2〕章学诚生长于这样的家庭,虽“二十岁以前,性绝呆滞,读书日不过三二百言,尤不能久识,学为文字,虚字多不识其理”,但“廿一二岁,骎骎向长,纵览群书,于经训未见领会,而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
”〔3〕可见与家庭熏染不无关系。
章学诚从少年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钻研史学,十五六岁时删节改编《左传》、《国语》,这种从少年时期对史学的学习和训练,使章学诚在史学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穷毕生精力于治史、修志、讲学以终。
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和《史籍考》等史学著作。
从二十七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志论文。
从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陆续纂修或参修《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方志。
在纂修志书的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方志理论,成为我国历史上方志理论的奠基人〔4〕。
⽅志学⼀、名词解释1.⽅志⽅志是地⽅志的简称,也称志书。
所谓⽅志,就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个地⽅的⾃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作。
2.图经图经,⽅志的别称之⼀。
图即舆地图,经为⽂字说明。
图与经两部分合为图经。
图经源于古地图,先以地图为主,经为辅,后因⽂渐繁,经成为图经主体,⽽图降居其次。
现知最早以图经为名者,是东汉《巴郡图经》。
唐、北宋图经⼤盛,著名图经有唐《沙州图经》等。
3.乘乘,⽅志的别称之⼀,为⽅志之雅称,其体例、内容与志⽆异。
⽅志取乘为名,源于春秋之国别史《晋乘》,始于宋洪刍《豫章职⽅乘》。
此后历代均有沿袭,著名的有元于钦《齐乘》等。
4.谱谱,⽅志的别称之⼀。
⽅志名谱,是因袭先秦《周谱》⽽来。
创始于宋杨备《思平郡谱》和曹叔远《永嘉谱》,然为数极少。
5.省志省志,是以省为记载范围的志书。
新中国成⽴之前均称通志,现改称为省志。
省乃最⾼之地⽅⾏政区划,始置于元朝,之后经明、清、民国,沿⽤⾄今。
省之有通志,始于元代。
历史上的通志⼀般由布政使、总督、巡抚主修,督学使编纂。
6.府志府志就是记载⼀府之内⼈、事、物的志书。
府是唐⾄清代的⼀级地⽅⾏政区划名称,是省以下、县以上的⼀级⾏政区划。
因府相当于唐以前的郡,故有些府志⼜称郡志。
府志⼀般由府⼀级官吏主持修纂。
历史上著名府志有宋范成⼤纂《吴郡志》、明王鳌等纂《姑苏志》、清戴震纂《汾州府志》等。
7.厅志厅志,是记载⼀厅范围诸事的志书。
清在新开发的地区设置厅,为地⽅基层⾏政机构,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清代著名厅志有⾦志节《⼝北三厅志》、黄以周《定海厅志》等。
民国后废厅建置,厅志亦因之不修。
8.通志这⾥所⾔的“通志”,同惯称省志为“通志”,并不是⼀个概念。
所谓通志,是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基本总括了⼀地的⾃然与社会诸⽅⾯的历史与现状。
举凡⼀地的疆域、沿⾰、⼭川、厄塞、⽥亩、物产、财赋、⼈⼝、灾异、风俗、丁役、胜迹、⼈物、艺⽂等⽆所不载,⽽且所载内容在涉及的时间跨度上统合古今。
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一个重要的原由就是绵延不停地编纂地方志。
要编好一部地方志书,第一就要认识掌握地方志书编纂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地方志书的看法地方志书,简称“方志”“地方志”。
地方,即地区;志,就是“记述、记录”的意思。
即按必定体例全面记录某一期间某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状况的资料性文件。
2006 年 5 月 18 日,国务院宣布实行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包含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将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件。
”从这个定义中,能够看出,地方志书记述的对象是“某一个行政地区内的事”;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 ;性质是“资料性文件” 。
因之,“地区性、时代性、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三大本质属性。
(一)“地区性”。
志书是以地区为记述的重心,也就是说编写地方志书先要确立编纂事物的疆界范围。
这个疆界范围是以行政地区为依照的。
要求志书所记述对象是发生在这个特定地区内的,假如高出这个地区范围,就叫“越境而书” 。
(二)时代性。
志书记述的是某个特准期间发生的事。
如《渭城区志( 1987~ 2010)》,就是以 1987 年设区为记述时间的上限,以 2010 年末为下限,凡是在这个时间界限内的事都属于记述对象。
除在概括、无题小序中为连接首轮志,能够打破上限外,一般状况,不可以任意打破上下限。
(三)资料性。
志书不是散文,不是小说,不是史学论述,也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总结报告。
写散文能够大批描绘,抒发感情;写小说能够痴心妄想,任意虚假;教科书能够写定义,讲道理,写总结报告,能够谈论是非得失,谈领会。
志书是照实记述某一事物,它记述的对象是历史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内容是科学的、真切的、谨慎的。
二、地方志书的编纂体例体例是书本编纂的基本要求与格式。
来新夏方志编纂实践简述裴丽芳(中共和顺县委党校,山西晋中032700)来新夏,浙江萧山人,中国著名方志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届修志的第一篇方志学论文、第一本修志教材均出自其手[1],他还发起和召开首次“海峡两岸史志比较研究会”。
来新夏持之以恒,立足于勤,根植于博,专乎于精,在研究新地方志编纂理论同时,置身于修志实践之中,先后参与新志编纂、旧志整理以及志书评论等工作。
一、身体力行新方志编纂积极投身新志编纂是来新夏对我国方志事业的第一个贡献。
来新夏担任《萧山县志》《萧山市志》的顾问,从谋篇布局,到组稿、审稿、定稿、出版,事必躬亲。
在其努力下,《萧山县志》被赞为全国第一轮修志的典范,《萧山市志》的编纂机构则被列为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试点单位。
他担任《平遥县志》顾问时,亲临平遥指导修志,规划篇章结构。
《平遥县志》出版后,鉴于平遥“古城胜景不过为其数十篇章之一部分,语焉而难得其详”,且《平遥县志》字数多达170多万,翻检不易,他建议编修《平遥古城志》,“不仅突出平遥特色,为通志成钩玄纂要之简本,更可做宣扬古城文化,备导游之指南,一举两得。
”并以80岁高龄担任《平遥古城志》的顾问,“立主脑,定纲目,以致编纂初稿等,无不相与商榷”[2](P1-3),《平遥古城志》于2002年出版。
《平遥古城志》开创了县级古城志纂修之先河。
来新夏担任《蓟县志》顾问时,对《蓟县志》的编纂体例进行规范,并建议在1985年下限之后设置《1986—1987年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纪略》,使志书益趋充实。
他还参加了《连云港市志》《徐州市志》等志书的审稿。
1988年,来新夏担任编委会委员的《中国方志大辞典》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来新夏担任总顾问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1949—1999)》由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提摘要来新夏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倡导和研究新地方志编纂理论,并身体力行于《萧山市志》《河北方志提要》《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等志书的编纂实践,倾情开展旧志整理,积极推动志书评论等,为新编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 邸富生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2页
主题词: 方志理论;元代方志;地方志书;纂修;理论研究;宋代;元朝;封建王朝;四库全书总目;重要地位
摘要: <正> 元朝的统一,不但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三百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割据状态,实现了全国空前的大一统,奠定了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基础,使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封建王朝。
它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志书的纂修与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席国维杨平(南岔区地方志办公室黑龙江伊春153100)接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轮修志工作,第二轮续志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已经10年余了,工作实践发生了诸多变化。
二轮修志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对此,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认识。
一、法规性的纲要为第二轮修志指明了方向《地方志工作条例》(国办发〔2006〕467号)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是地方志事业发展史上里程碑的大事件。
学习好、宣传好、执行好《条例》,对确保二轮修志的顺利开展和繁荣发展地方志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当前应抓住《条例》颁布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依法修志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要通过专题学习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宣传、学习《条例》,提高社会对《条例》的了解和对修志工作的认知度、认同感。
伊春市南岔区地方志办公室在门户网站上介绍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内容和修志知识;在公共场所悬挂横幅标语;增加了广大市民对修志认识,引起很大的反响。
其次,按着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关于进行《条例》贯彻落实通知”,依照其督查工作的任务,我办进行了认真落实,并提请区人大、政协对《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由政府部门对《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查《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情况,二轮修志的开展情况;重点督查地方志工作的“一纳入、五到位”情况,以保障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增强了修志机构和广大方志工作者强烈的“依法修志”意识,做依法修志的楷模。
一是进一步明确《条例》中规定的各级政府和地方志部门在修志方面的职责,树立“不尽责就是不作为”的理念。
由“被动修志”到“主动修志”的转变,地方志部门要实现由“要我修志”到“我要修志”的转变;二是牢牢把握《条例》中对修志业务方面的要求,比如第六条对志书质量的要求、第十二条对志书验收的规定、第十五条关于志书著作权的规定,都要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做依法修志的执行者,起到依法修志的表率作用。
探讨方志理论团羊碱合古一●,万智1984年l1川.f'.州m的新方iL-i编修工作正式睫当时,广州地的地方志已失修1O0余年人们对地方志普遍感到陌生.修志人员的,fl,务素质与修志工作ifJ不适吱,为了向全社会普及地方志识提高修志人员的水平,为编修出一部高质量的广州市志服务l987年下半年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专家开始酝酿成立一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此举得到了薄怀奇,朴襟南等老领导,老专家的赞赏和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l988年7月,f州市地方志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5口在广东大厦召开学会成立大会时.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汉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竹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源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薄怀奇,省地方史志办公窒主任黄勋拔等到会并讲了话中国地方志协会秘书长左建,哈尔滨市志办副主任方世军等到会致了贺词.大会推举薄怀奇为名誉会长,卞十襟南,杨奎章,陈胜舞,关履权,曾昭璇为顾问,甄炳昌为会长,饶展雄为秘书长,理事38人.当时已发展会员200多人.l993年4月,理事会换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增加到48人,甄炳昌, 饶展雄分别连任会长,秘书长.此届理事会还成立学术委员会和联络委员会,分别负责学会的学术研究:亡作和对外交流工作.2001年5月成立第三届理事会,理事33人,程慧任会长,胡巧利任秘书长市属各区,县级市存首轮修志完成后,相继开展了年鉴编纂工作. 到2003年,l2个区,县级市的年答编纂全面展开,年鉴已成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全市续志工作于l998年底启动.到2000 年进入了实际运作阶段,到2003年. 市,区及县级|仃的续修工作均先后进入_,志稿编写和总纂阶段:为进一步加强方志,年理论研究,促进续志编修千¨午糁编纂,ll,务,经学会理事会研究决定,成立了方志专,l委员会和年々,l委员会,从而提高了学术研究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市地方志学会成立至今.已走过了16个春秋在广大修志人员币" 社会各界人-f的关心,支持下,学会积傲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广泛开展方志理论及广州地情研究, 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地方志知识,宣传广州地情.学会『J艾立之初,针对广大修志人员对地方志和广州地情了解不足的情况,把普及地方志知识和地情知识作为再要任务之一.为此,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近20 次.仅l988年11月至l989年l1月一年时间内.就开设了5个专题讲座讲座的主讲者多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米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体改委,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等单位.如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昭璇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陈代光副教授主讲《有关广州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麦英豪主讲《从出土文物看广州历史发展》,市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何志巧讲《统计学在修志中的作用,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处长杜广毓讲<关于修志中的涉外问题,中山大学历史系廖伟章副教授讲近代广州历史概况.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余炎光教授讲《民国时期的广州》,暨南大学文化史籍研究所副研究员袁钟仁主讲《中国文化史概上...州市地方志学会十六年回顾探讨方志一翟论一一一服务一惹践述》,市社科院副院长杨万秀教授主讲《广州的历史特点和当代的改革开放》,省社科院历史所赵立人教授主讲《广州近代经济史略》,市体改委主任许智主讲《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动广州市经济建设》,市志办副主任唐文雅教授主讲《开发地方志新功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等.这些讲座,内容涉及广州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特点,同时也明确了修志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深受会员及广大修志人员欢迎.当时,市志办租用越华路军供站8楼作办公楼.条件艰苦,没有会议室.组织这些讲座.都是租用市府礼堂,市委礼堂,市侨办礼堂会场举行.但每次都有100多名会员前来听讲.此后,随着修志工作越来越紧张,同时由于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知识普及型的讲座举办得少了.但仍举行一些结合实践工作的讲座.如1997年开讲《近十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市考古研究所黄淼章副研究员):2001年3月在广州市属区县级市志办修志人员研讨班上,开讲《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及在续志中的体现》(市志办主任程慧主讲),《关于续志编纂有关的几个问题》(市志办副主任陈泽泓研究员主讲1:2003年1月请市委党校教育长陈秀源副教授主讲《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这一系列专题讲座.增进了会员及修志人员对广州市情和方志基础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为修志工作和开展方志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志书的质量.二,组织学术研讨.出版论文专集.评选优秀成果.促进方志理论发展.为加强我市地方志理论研究.学会一直把组织学术研讨作为工作重点.16年间.先后组织召开了各种规模的研讨会共13次.每次研讨会,均结合修志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定研讨的主题. 1988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以"全面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加强地方志工作实践和理论研讨" 为主题,并结合广州市的特点,优势,地位及其功能, 联系修志实践,加以深入探讨.收到论文40篇,开创了广州市地方志理论研究的新局面.1990年3月召开的学术年会,以"城市志的特点与功能和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特点"为主题:1991年5月召开的学术年会,以"广州市志如何充分反映广州市情特点" 为主题;1994年9月召开的学术年会,以"新方志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把广州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为主题;在2001年区县级市志办修志人员研讨班上.以"续志篇目继承和创新问题"为主题开展研讨.2003 年1月召开的广州市续志理论研讨会,研讨主题是"如何提高续志质量".这些研讨会,由于紧密结合修志工作实际,对于编修出具有广州特色的新方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16年来,学会还与市地方志办公室一起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1990年7月举办了全国首次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地方志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沿海经济特区,内地32个城市和地区的51位正式代表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香港大学,香港岭南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2名学者.广州市100多个修志单位的117名主编或主笔列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以党的十三大精神为指导,修好沿海开放城市的城市志和特区志",重点研讨了志书如何反映这一类型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大会共收到论文27篇.主要阐述沿海开放城市,特区城市的地位, 特点和功能.许多单位介绍了本城市志的编纂构想和特色.这次研讨对城市志的编修,特别是对城市志篇目的修订和完善起了促进作用.1996年6月.在市地方志馆开馆庆典之际,召开了新方志理论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80多人,不仅有广州地区的修志工作者.还有来自天津,广西,山西,西安,沈阳,武汉,哈尔滨,长春,重庆,南宁,珠海,佛山,江门等十多个省市的修志同仁,以及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霍力进专程从北京到会指导,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朱文尧,广东省史志办主任黄勋拔也参加了研讨会.香港大学亚洲中心,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林天蔚,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何佩然,香港树仁学院历史系教授余炎光,香港教育学院高级讲师李玉梅等也出席了会议. 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研讨会共收到论文9篇,其内容涵盖面之广.为历次研讨会之最.有对十年修志经验的总结.有对方志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思考.有对如何提高志书质量的探讨.有对新方志基本理论问题的争鸣.有对新方志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思考.有对如何加强新方志理论建设的探索.不少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的学者建议:"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地方志专业.以培养地方志的专门人才".有的学者提出:"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领导下,设立方志理论研究会.或由中国地方志协会来统筹方志理论研究工作.拟定三年或五年的研究规划,羊碱夸古图制定方志学科的理论课题,编印课题指南,,向全田方志工作者招标,"这些建iy.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也引起I7有关领导的再靓.如何提高新方志的质量也是代表们深入讨沦的重点之一.许多专家结合自身修志实践,提出丁不少独到见解有人提f"地方志"f[}j议精"要消灭空论,滥论,以革除志无限膨碍{∈的弊痫:有人提出,篇目的拟订是提高志书喷量的关键;有人提出要发掘口碑资料;有人提}【I要注罩直接调查:有人就如何抓好总纂工作提}{I看法; :有人对如何加强志书的整体性发表意见…….这些见解.对编修新方志,提高志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99年l1月,在广州市首届志书即将全部完成,下届志书续修已经启动之际,学会与广州市地方志办公窒联合举办了"广州市地方志理论与工作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广东省,广州市的专家,学者和修志工作者70余人.周均美副教授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莅会指导: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陈强,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李明华,广州市社科联秘书长郭凡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49篇. 论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探讨的问题包括首届修志工作经验的总结,下届志书续修工作的探索以及方志理论建设等,其深度与广度均比以往进丁一步.在研讨中,大家充分肯定了首届修志工作取得的显着成绩,认为"党委领导,政府主持" 的工作体制是首届修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成功经验;为保证志书质量.必须坚决落实主编责任制,坚持严格的审稿制度,抓好每一个业务环节;当前面临的~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志用志活动.让志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又指出首届修志存在的不足之处, 如部门志痕迹较重,民国时期的资料比较单薄等.与会者对续修工作进行了认真,大胆的探讨,提出: 续志的篇目设计应按照"突出蘑点,归并一般,增加热点"的原则进行,要立足于科学性与整体性,打破部门管理界限.消除部门志痕迹:为了充分反映时代特点.篇目设计应有所创新.要充分灵活运用"专记"体裁: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反映续志断限内的地方特点,时代特点.与会者还对地方志的本质属性,史志区别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较新的角度,较高的起点上展开团羊诚夸古研讨,为方志理论建设拓路广州市地方志理论研讨的成果在全同修志界有一定的影响,提出的一些理沦观点得到同行的关注下¨队同,原中阳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同地方志》杂志诸葛计编写的<中闭方志五十年史事录>一多处收入了广州市修志工作者提出的观点为使研究成果在实际1fl=巾得到应"{,学会将仃了次研讨会的论义加以精选.编辑出皈了4部论文集:中阳城市志新论>"凸海开放城市干"经济特区地方志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2月广东人出版计出版1.≮广州史志研究}(1993年6月广州出版_丰十出版). 《新方志理沦探索l\)(1996年新方志理论研讨会论义集.1997年9月广东科技出版丰_卜出版),《新方志理论与工作研究fl999年广州市地方志理论与工作研讨会沦文集.2000年4月广州出版计f』版1.为进一步调动广大会员进行学术研究的积}墁性.学会每隔若干年开展一次优秀成果评奖活动.l6年来,先后进行了5次评奖活动.首次评奖活动于1991年8月进行,对l988年至l990年的成果进行评选,有l3项成果获奖.其中专着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空缺,i等奖l项;论文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l994年第二次评奖.对1991年~1993年的成果进行评选.有l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l996年,对l994~1995年的成果进行评奖.有l5项成果获奖,其中论文类9项,着作类l0项,着作类~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论文类…等奖2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4项.l999年对1996~l998年的成果进行评奖.有l4项成果获奖.其中着作类9项,论文类5项.着作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等奖4项;论文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o()4年3月组织的评奖活动,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评奖范[韦]广.分年鉴成果和地方志成果两大类,其中地方志类成果包括2003年12月前出版的志书f含街镇志,村志,专志,部门志),1996年至2003年出版的专着,2001年至2003年发表的论文,年鉴类成果为2o03年出版的各类年鉴.为保证评选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组成三个学科组分别对方志类成果,地情类成果和年鉴成果进行评审此次评奖共有35项成果获奖,其中着作类25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i等奖10项,单项奖3项1,论文类10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 项1.其中获得一等奖的7项成果是:《广州邮政志》f广州市邮政局编1获志书类一等奖,《黄埔年鉴》(黄埔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河年鉴》(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获年鉴类一等奖,《续志编纂要览》(程慧主编,胡巧利副主编),《广府华侨华人史》(龚伯洪编着)获专着类一等奖,《续志质量仍需更上一层楼》(饶展雄),《广东通志馆与民国(广东通志)之编纂》(林子雄)获论文类一等奖.1999年.我会还推荐17项成果参加广东省地方志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有10项成果获奖,其中《横分竖写与史志区别》(陈泽泓1,《论地方志的本质属性——兼与"官修性"说商榷》(胡巧利),获一等奖; 《论地方特色的形成,内涵及其方志体现》(唐文雅),《对续修志书若干问题的思考》(程慧)获二等奖.另有6项成果获三等奖.学会还承担了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地方志类成果的初评推荐工作,推出了一批获得市级奖项的优秀成果.1991年广州市第四次f1988~1990)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我会2项成果获奖.其中《史志文稿》(饶展雄着)获专着类三等奖,《岭南文化的特征及作用》(李扬)获论文类三等奖.1994年第五次(1991~1993)评奖.有3项成果获奖.其中《广州地区旧志气候史料汇编与研究》(乔盛西,唐文雅主编)获专着类二等奖,《新方志概说》(甄炳昌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办编1获专着类三等奖.1996年参加第六次(1994~1995)评奖,5项成果被评为优秀成果.其中《广州市志?城建卷》(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获编着类二等奖,《广州市志?军事卷》(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番禺县志》(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获编着类三等奖,《论新方志的整体性问题》(作者饶展雄),《近代广东图书概述》(作者林子雄)获论文类三等奖.1999年参加第七次评奖.我会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广州市志?华侨,穗港澳关系卷》(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获编着类二等奖, 《广州市志?社会卷》(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荔湾区志》(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获编着类三等奖,《论地方志与区域地理》(作者唐文雅),《试论地方志的性质,特征与功能》(作者甄炳昌)获论文类三等奖2004年6月,我会推荐一批成果参加2002~200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结果有3项成果获奖.其中《广州市志》(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获一等奖,《一代志坛——马克思主义方志理论与实践》(甄人着)和《广州近现代大事典》(陈泽泓,胡巧利主编)获三等奖.16年来,学会评出的优秀成果共有91项,其中一等奖24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5项,专项奖3项.经过学会初评推荐参加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奖的成果共有1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三等奖13项.获广东省地方志优秀论文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加强横向交流,宣传地方志事业.加强同学术界交流,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研讨活动.1993年9月,我会与市志办联合组成"广州市地方志学者赴港澳考察团",进行了为期13天的学术考察和交流.与港澳地区的学者一起探讨史志学术, 征询他们对荣誉市民录入《广州市志?人物志》的意见,搜集与广州有关的资料.探索地方志出版后在港澳地区及海外的发行等问题.我会会员还多次撰文赴美国,加拿大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方志学术研讨会.以及参加了粤港澳台四地学术交流年会,"澳门与岭南文化"等多个学术研讨会.2000年1月省志办组织"广东省地方志理论与工作研讨会",我会有21人参加研讨,提交论文17篇,有10篇论文获奖.2000年8月,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举办"广州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研讨会".我会会员提交论文1篇.同年9月,广东历史学会,广州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岭南宗教文化史研讨会",我会提交论文3篇.200o年12月.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广州山水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我会提交7篇论文:市社科联与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综合部共同主办"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广州文化建设"研讨会,我会提交论文1篇.2002年9月,我会组织市属区, 县级市志办主任赴新疆进行年鉴工作交流.2003年2月组织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8月组织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年会,提交论文3篇.参加各种成果展览,展示地方志成果.1998年,市社科联在广州购书羊碱夸古囹中心举办"改革开放二十年广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我会选送了一批优秀志书和地情研究成果参加展览.还组织部分会员前去参观.1999年,广州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十五周年纪念々辑《伴改革同行,与时代共进编辑出版,我会提供有关资料和网片.陔专辑有专页介绍我会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参加社科普及活动,宣传地方志事,l.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地方志事业和认识广州地情,2003年11月29日.市地方志学会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了《三朝古都给广州留下了什么》专题讲座.讲座在广州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市志办副主任,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陈泽泓研究员.来自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全市各中学的历史教师.修志系统的干部,以及普通市民共200多人前来听讲.会场座无虚席,迟来的听众只好站在后排在演讲过程中,主讲人不时提出有关广州历史的问题.听众踊跃举手抢答,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 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讲座很有意义,应该经常举办.不少人嗣住主讲人,主持人问个不停.一位退休多年的中科院老教授还当即向主持人询问市地方志囤军碱合古办公室的地址,并于第二天前米市志办查阅资料.11月30日上午,市地方志学会又参与了在天河宏城广场举行的"广州市社会科学大型义务咨询活动".学会秘书长胡巧利.副秘书长曾新,胡文中及理事龚伯洪.蔡维朗5人,现场为市民解答地方志编纂知识和广州市地情知识.当天,参与咨询活动的学会有30多个,地方志学会的摊位由于展示了不少修志成果和地情资料书而吸引了不少市民.他们对≮广州市志和《粤海关志》,历代广东名人传略》, 广州话旧》,《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等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人坐下来翻阅,有人还询问了《广州市志的编写情况.有一位读者甚至还问到《大事记》的取舍标准等具体问题.学会专家们对市民提出的问题均一一给予了满意的解答.有一位白发老先生一直坐着一字一句阅读,细问之下,才知他曾参与首届《广州市志》编写,对地方志有着不一般的感情.上述一系列活动,展示了地方志的成果,宣传了地方志事业.扩大了地方志工作部门的影响,拉近了地方志事,I与广大市民的距离,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