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负荆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5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单线纵向进行的结构特点。
3.品读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性格特征。
4.初步感知《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品读精彩语句,概括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理解《水浒传》单线纵向进行的结构特点与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了他们从个体觉醒到发展成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今天我们将学习节选的《李逵负荆》,一起去看看108将中的“黑旋风”——李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回顾旧知明确方向【教师提问】课前同学们学观看了《小说的艺术手法(含语言)》的微课视频,那么,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时,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交流明确】1.从表达方式角度记叙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及作用,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及作用,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2.从表现手法角度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抑扬(先抑后扬与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点面结合、以小见大3.从修辞运用角度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反语4.从结构安排角度5.从选材组材角度【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梳理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了解其结构特点;重点抓住文中对李逵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请学生简要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xx的《xx负荆》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元代前期杂剧中的名作。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
生平事迹不详。
后世人评价他是“豪放激越”的“本色派”作家,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为元代前期杂剧作家。
史载康进之作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与《李逵负荆》,如今只留下《李逵负荆》一剧。
在当时十分流行,如贾仲明为其作为的【凌波仙】吊词云:“编《老收心》李黑厮,《负荆》是小斧头儿。
行于世,写上纸,费骚人和曲填词”。
剧中写的是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老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恶棍抢去了女儿满堂娇。
正逢李逵来店饮酒,王林向他哭诉。
李逵听了大怒,回山斥责宋江。
宋江为辩明事实,同他下山质对。
李逵在认识了错误之后,回山向宋江负荆请罪。
恰好两个恶棍又送满堂娇回门,王林上山报信,宋江即指派李逵下山捉拿,“将功折罪”。
最后,全剧在庆功声中结束。
剧中的李逵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形象,他是非分明,爱憎强烈,忠于梁山的正义事业,为人坦诚豪爽而又天真鲁莽。
作者用了较细致的笔法从不同侧面来描写这个莽撞汉子,使这个形象显得丰满生动。
戏剧中性格鲁莽的人物最容易写得简单化,《李逵负荆》却避免了这样的毛病。
如一开始李逵听了王林的哭诉,又见到所谓“证据”,便怒不可遏,回到山寨不由分说便拔斧砍旗,又与宋江以脑袋为赌,立下军令状,显示他嫉恶如仇、火爆而不顾后果的个性;在下山对质的过程中,他因先入为主的成见,对宋江和鲁智深的一举一动都表示怀疑,好像很精明,却在这种“精明”中愈发显出他的憨直与鲁莽,让人忍俊不禁;真相大白后,他懊悔起来,于是装糊涂耍无赖,以保住自己的脑袋;最终抓住了歹徒,他又得意起来,自诩为宋江、鲁智深洗刷了坏名声。
戏剧中性格鲁莽的人物最容易写得简单化,《李逵负荆》却避免了这样的毛病。
关于《李逵负荆》的人物塑造,其最成功的就是李逵这个人物。
对李逵的分析,研究者都是肯定的,或肯定其嫉恶如仇、知过能改,或肯定其豪爽、粗犷又天真、单纯,或肯定其粗鲁中的极饶妩媚,总之人们看到作为戏剧作品中李逵性格的多样性。
《水浒传》之李逵负荆(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施耐庵祖籍江苏泰州海陵县,出生于江苏兴化。
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作家,是罗贯中的老师。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 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
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作品简介«水浒传»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如果从艺术水准上来评定的话,仅次于«红楼梦»,排在第二位。
小说是一种以事件为依托,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文学体裁。
«水浒传»之所以能够列于四大名著,且艺术水准超过三国和稀有,关键就是人物形象塑造得好。
此前,我们讲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到了林冲是一位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是绵羊和豹子两种性格的结合体。
其实,水浒传很多人物都有其鲜活的个性,金圣叹曾经这样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太喜欢«水浒传»了,所以说得有些夸张,但是它的确写出了十几二十个非常鲜活的人物,这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便能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禅杖、板斧的梁山好汉风风火火的身影,虽经历史的淘洗,但施耐庵的一支笔让这些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跃然纸上。
李逵负荆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李逵负荆》,本单元主要通过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来表现“历史与英雄”这个主题。
上回书写的是李逵不知内情,误会宋江面见李师师。
正当宋江等人暗下商量趁着宋徽宗与李师师相会的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却找不到李逵。
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带大队人马回梁山。
《李逵负荆》接着写燕青与李逵路过荆门镇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水浒传》有一定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李逵负荆》的时候,极容易简单而机械地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因此,本课宜采用讨论课的形式教学。
此外,本课选自选修教材,那么在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尽可能不重复,可结合《水浒传》这一本著作来进行教学,可以《李逵负荆》为范例,引导学生综合欣赏《水浒传》,如“主要内容”“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手法”等。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李逵负荆》的主要内容,分析李逵的形象特
点。
2.情感教育目标:科学评价李逵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的重要意义。
3.能力培养目标: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一般方法,并拓
展至对《水浒传》的综合欣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李逵形象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是“历史与英雄”,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说说英雄。
(请学生畅谈自己欣赏的古代英雄,说说所知道的英雄的豪言壮语)老师也通过网络搜索,最后找到了一些英雄的足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舞台上,总活跃着英雄们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交响中,总回荡着英雄们的话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一代奸雄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勃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一代贤相孔明的鞠躬尽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是革命志士林觉民的广阔胸襟……可见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性格密切相关,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否则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我们不敢想象贾宝玉会说“砍头不过碗大的疤,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也不敢想象鲁智深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倘若真会说,那么贾宝玉就该叫做鲁宝玉,鲁智深就该叫做贾智深了。
《水浒传》中一位英雄就这样说的:“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大家知道是李逵,李逵的外号是“黑旋风”“铁牛”,你觉得这个外号与李逵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二、了解《水浒传》
1、结构特点:
《水浒传》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故事单纯但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本身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小说或者将某个人物的几篇故事串联起来,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
2、内容和主题思想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3、了解李逵:
(1)水浒传人物,天杀星李逵,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
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
李逵这时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
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
便杀,勇猛无比。
(2)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岭时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
招安时,李逵不愿受招安,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还砍倒梁山泊杏黄旗,要反攻到东京,为宋江夺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
在众好汉中,李逵一直反对诏安。
(3)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
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
三、细品阅读时间(15分钟)
思考问题:
1、画出文中难理解或自己所喜欢的词句,准备交流;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故事大意;
3、你喜欢李逵,还是鲁智深?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和材料的具体描写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明确:
1、字词:
兀自:独自;假:假托,假冒
穷:追究,弄明白浪:随意,没有约束
蹊跷:奇怪可疑消耗:消息
剪径:路上打劫,抢人钱财。
2、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开端:( 1 )惊闻宋江,强霸刘女;
发展: (2--7)大闹山寨,李逵负荆;
高潮:(8--12)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结局:( 13 )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第二课时
一、深度探究:
3、人物形象分析: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a、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b、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个性率真,粗鲁正直)
c、“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d、“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
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
(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e、“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
(憨厚可爱、个性率直)
有许多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他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也留下了他们个性化的语言。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a“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
字扯做粉碎”;
b“跳将起来说道”;
c“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怒火中烧,大开杀戒,李逵那粗鲁和嫉恶如仇的形象跃然
纸上。
)
(3)巧妙的情节设置
有关李逵的主要情节:
a.张顺浪中斗李逵
b.黑旋风劈宋公明
c.李逵升堂判案
d.李逵梦闹天池e黑旋风扯诏骂钦差f李逵元宵闹东京
g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二、讨论:
【讨论1】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最后死在宋江的手里,关于李逵的死书中和电视剧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你认为那一种更好的?
1、原著:宋江在李逵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喝了毒酒,之后才告诉他,李逵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
2、电视剧:宋江告诉李逵是毒酒,但李逵还是一口气都喝了,也说那一番话;
(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大哥忠义的诠释)
李逵的形象反映出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所蕴涵的宝贵的反抗精神。
社会黑暗、乱自上作、官逼民反。
【讨论2】李逵为什么会成为水浒传中笔墨最多形象最鲜明的人物之一?结合时代说说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你为什么喜欢他?
1、因为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计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个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
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
2、李逵的形象反映出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所蕴涵的宝贵的反抗精神。
社会黑暗、乱自上作、官逼民反。
五、李逵、鲁智深的性格对比:
【相同点】:粗鲁、豪爽、讲义气
【不同点】: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粗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粗”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六、文学作品中的莽英雄形象(见ppt)
七、课文小结:
《水浒传》的主题:
【主题一】
歌颂:1、歌颂了力与勇的英雄(a倒拔杨柳,空手打虎,杀贪官污吏,拒万马千军b、代表人物:鲁智深,武松,林冲,秦明,呼延灼)2、歌颂了智慧(a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b代表人物:吴用,公孙胜,鲁智深)
3、歌颂了真诚(李逵负荆,杨志卖刀,林冲火并,武松杀嫂)
【主题二】“忠义”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