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文本信息的加工用
- 格式:ppt
- 大小:5.45 MB
- 文档页数:47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4.1 用程序解决问题》教案(1)了解计算机程序。
(2)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教学手段:教师的语言、ppt。
一. 新课引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1、本章主要内容:1)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2)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3)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2、提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我们在第三章学习了那些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他们使用什么软件?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用的软件分别是word、excel、power point。
二、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本章的一节。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书74页上面的例子。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随着我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深入,会发现。
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编个程序来解决”。
实际上编程就是编制一个专门的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
除了使用word、ppt 等别人编写的软件以外,还可以自己动手设计程序,满足自己的特定需要。
在学习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进一步认识一下计算机和程序。
1、认识计算机提问:计算机有哪些部件组成?显示器、鼠标、键盘、(机箱)、主板、内存、硬盘、光驱、显卡、CPU、摄像头、扫描仪、打印机。
观看计算机的各部件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件让同学们辨认机箱内部的几个部件。
计算机的组成:可以分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中央处理器。
提问:1.计算机的存储器有哪些?内存、外存、(光盘、优盘)。
2.计算机的输出设备有哪些?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等。
3.计算机的哪些部件是用来输入数据的?键盘、鼠标、麦克、扫描仪、摄像头、光笔、手写输入板、游戏杆等。
4.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计算机的哪些部件是用来输入数据的。
常用的:键盘、鼠标、麦克、扫描仪、摄像头等2、认识计算机程序1、我问一下,同学们都听过哪些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目录的比较与分析报告一、前言1.团队成员:万剑、康梅琳、江莉娜、吴芳2.调研时间:2011年9月20日—2011年9月26日3.调研对象:五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目录,作者与出版社分别为(1)李艺、董玉琦,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2)应吉康、洪如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沪教版)(3)徐福荫、李文郁,广东教育出版社(粤教版)(4)祝智庭,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5)陶增乐,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教版)4.调研的缘由在国内,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入中学学科体系,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程度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一纲多本”教材政策逐渐取代传统的“一刚一本”教材政策,成为我国中学教材编写的主流。
多元化的教材必然给学生和教师的选择提出了挑战,研究信息技术教材目录,可以使教师全面把握教材,为教师选择相关教材提供合理的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是否体现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精神,教材编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各版信息技术教材目录整体上反映了教材的编写特征、编写理念以及各自的侧重点。
教材的编写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研究信息技术教材,是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提高的前提条件。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其中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与义务教育联系最为紧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他选修部分的前提。
因此,其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并且,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五套信息技术教材通过了2004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成为了首批进入试验区进行试验的教材,随着信息技术教材的推进,其适用性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主要选取“信息技术基础”为研究对象,对五个版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目录进行横向比较,挖掘各版教材的优势与不足,为各版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合理的依据。
第一章《信息特征和信息技术发展》知识点1、1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1、1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图书出版行业数字化出版流程优化方案第1章引言 (3)1.1 数字化出版背景分析 (3)1.2 数字化出版流程现状 (3)1.3 优化方案目标与意义 (4)第2章数字化出版流程框架构建 (4)2.1 流程框架设计原则 (4)2.2 流程框架关键环节 (5)2.3 流程框架实施策略 (5)第3章内容获取与整理 (6)3.1 内容来源与筛选 (6)3.1.1 内容来源 (6)3.1.2 内容筛选 (6)3.2 数字内容版权管理 (6)3.2.1 版权登记与认证 (6)3.2.2 版权保护与维权 (6)3.2.3 版权交易与分成 (7)3.3 内容整理与分类 (7)3.3.1 内容整理 (7)3.3.2 内容分类 (7)第4章数字内容加工与制作 (7)4.1 数字内容编辑与排版 (7)4.1.1 数字内容编辑 (7)4.1.2 数字内容排版 (8)4.2 多媒体资源整合 (8)4.2.1 图像资源 (8)4.2.2 音频资源 (8)4.2.3 视频资源 (8)4.3 交互式设计与应用 (9)4.3.1 交互式设计原则 (9)4.3.2 交互式应用实例 (9)第5章质量控制与审核 (9)5.1 数字内容质量标准制定 (9)5.1.1 文本内容准确性 (9)5.1.2 图表及多媒体素材质量 (9)5.1.3 结构与格式规范 (9)5.1.4 阅读体验优化 (9)5.1.5 技术标准与兼容性 (10)5.2 质量审核流程优化 (10)5.2.1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10)5.2.2 采用自动化审核工具 (10)5.2.3 强化审核培训 (10)5.3 问题反馈与改进措施 (10)5.3.1 建立问题反馈机制 (10)5.3.2 定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10)5.3.3 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0)5.3.4 跟踪改进效果 (10)第6章数字出版平台建设 (10)6.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10)6.1.1 内容管理 (11)6.1.2 数字资源整合 (11)6.1.3 互动交流 (11)6.1.4 营销推广 (11)6.1.5 版权保护与交易 (11)6.2 平台架构与设计 (11)6.2.1 数据层 (11)6.2.2 服务层 (11)6.2.3 应用层 (12)6.2.4 展示层 (12)6.3 平台运营与维护 (12)6.3.1 运营策略 (12)6.3.2 技术支持 (12)6.3.3 用户服务 (12)6.3.4 数据分析与优化 (12)第7章数字内容存储与管理 (12)7.1 内容存储策略 (13)7.1.1 存储介质选择 (13)7.1.2 存储结构优化 (13)7.1.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3)7.2 数据安全管理 (13)7.2.1 权限控制 (13)7.2.2 加密技术 (13)7.2.3 安全审计 (13)7.3 内容更新与维护 (13)7.3.1 更新策略 (14)7.3.2 内容审核 (14)7.3.3 版本控制 (14)7.3.4 用户反馈与改进 (14)第8章数字内容分发与传播 (14)8.1 分发渠道拓展 (14)8.1.1 建立多元化分发平台 (14)8.1.2 跨界合作与融合 (14)8.2 营销策略与推广 (15)8.2.1 精准营销 (15)8.2.2 社交媒体营销 (15)8.3 用户服务与支持 (15)8.3.1 用户服务 (15)8.3.2 技术支持 (15)8.3.3 售后服务 (15)第9章版权保护与维权 (16)9.1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16)9.1.1 数字版权管理(DRM) (16)9.1.2 数字水印技术 (16)9.1.3 数字签名技术 (16)9.2 版权维权策略与措施 (16)9.2.1 完善法律法规 (16)9.2.2 加强版权监管 (16)9.2.3 建立版权维权联盟 (17)9.2.4 提高著作权人维权意识 (17)9.3 版权合作与授权 (17)9.3.1 版权合作模式 (17)9.3.2 版权授权流程 (17)第10章优化方案实施与评估 (17)10.1 实施步骤与计划 (17)10.1.1 项目启动 (18)10.1.2 流程优化方案培训 (18)10.1.3 流程实施与监控 (18)10.1.4 逐步推进与评估 (18)10.2 风险评估与管理 (18)10.2.1 风险识别 (18)10.2.2 风险评估 (18)10.2.3 风险管理 (18)10.3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8)10.3.1 效果评估 (19)10.3.2 持续改进 (19)第1章引言1.1 数字化出版背景分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