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
- 格式:ppt
- 大小:874.00 KB
- 文档页数:1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堂上作业班级:学生姓名:阅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选段,回答问题。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糊”字用音序查字法查H,用部首查字法查米,在字典有三种解释:A、粘B、粥C、不清楚。
在文中的意思应选C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荣幸、幸运)非凡(出众、杰出)楷模(榜样)3、“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指对人平易真诚;“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指对文一丝不苟。
5、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指意义不同寻常或者意义重大,“意义非凡”的原因是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并和“我”亲切交谈,“我”感受到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使“我”受益匪浅。
6、“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的含义是:这句话不仅写实,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爬山虎的绿代表着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激励着我前进。
7、对于写好作文,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写好作文要做到事例加感受,事例做到具体真实,用词要准确、语句要规范,完成后要认真修改。
十、课外阅读。
找海龟“妈妈,我的小海龟跑掉了。
我到处找都没找到它。
”六岁的小伊芙急切地对妈妈说。
她的妈妈,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正坐在地板上,身边尽是书。
“伊芙,你在哪里跟小海龟玩的?”“院子里,”小女孩说,“小猫要惹它,它藏起来了。
”妈妈站起来,拉住女儿的手:“走,带我到丢失海龟的地方去看看。
”伊芙把妈妈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
“就在这里,”她说,“嗬,可怜的小海龟。
”“你没有见到它有多久了?”“五分钟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重点知识盘点背诵并默写、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 7-10 自然段。
2.P141《日积月累》课文重点。
(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重点)1.“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周恩来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明少年周恩来有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胸襟。
2.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抱负和远大理想。
3.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反问句改陈述句: 改法一:但是,在外国租界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改法二: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2)“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中国贫穷落后,受帝国主义欺凌。
4.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1)周恩来可能在沉思:正是“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才会被帝国主义欺凌,只有振兴中华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
5.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拿其他同学与周恩来作对比,是为了突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周恩来目睹国人被帝国主义欺凌,明白“中华不振”,也认识到要想不被帝国主义欺凌,就必须振兴中华。
(3)你为而读书。
列举:A.为成为祖国的栋梁而读书。
B.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网络教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章:认识爬山虎1.1 教学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掌握爬山虎的生态习性和繁殖方式1.2 教学内容爬山虎的定义和分类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爬山虎的生态习性和繁殖方式1.3 教学活动观察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特点观看爬山虎的生长视频,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小组讨论,探究爬山虎的生态习性和繁殖方式第二章:爬山虎的分布与利用2.1 教学目标了解爬山虎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爬山虎在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爬山虎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爬山虎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爬山虎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2.3 教学活动分析爬山虎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讨论爬山虎在园林绿化中的利用方法探究爬山虎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第三章:爬山虎的观察与研究3.1 教学目标学会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状况掌握爬山虎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2 教学内容爬山虎的生长状况观察爬山虎的研究方法爬山虎的观察与研究技巧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状况学习爬山虎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数据收集等小组合作,进行爬山虎的观察与研究工作第四章:爬山虎的保护与利用4.1 教学目标了解爬山虎的保护现状及其重要性掌握爬山虎的保护方法和措施探讨爬山虎的利用价值及其开发前景4.2 教学内容爬山虎的保护现状及其重要性爬山虎的保护方法和措施爬山虎的利用价值及其开发前景4.3 教学活动调查爬山虎的保护现状,了解其受到的威胁和挑战学习爬山虎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如设立保护区、加强立法等讨论爬山虎的利用价值及其开发前景第五章:网络教案设计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学会设计网络教案掌握网络教案的实践技巧5.2 教学内容网络教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网络教案的实践技巧网络教案的评价与反思5.3 教学活动学习网络教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练习设计网络教案,并进行实践操作评价与反思网络教案的实践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
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
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
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
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
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9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1我家窗前,是一面满是爬山虎的墙。
它是绿的那么耀眼,密的那么紧簇。
放学回家时,每次都会路过那里。
它是那么壮观、魁梧。
绿,但让人看着舒服;密,但一点也不觉得乱。
只见那绿叶,一片接着一片,但却又不挡光,光可以照到每一片叶子上,在阳光下星星闪闪,真的可以说是一件伟大的手工作品。
不,再怎么伟大的作品,也比不上这片爬山虎的。
它生来就这么好吗?它到底用了多少努力?这是一个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夜晚,天没有完全暗下来,风就起来了。
那时,爬山虎只有现在的一半高,而那场雨太大、太大了。
当时的情景,雨打在窗上,只能很勉强的看清一点;路上打伞的人们,被风吹的东倒西歪;鸟儿也都在自己的窝里,蜷缩着身体,为自己保暖。
爬山虎很艰难的抓在墙上,和将被打落的命运进行抗争。
它虽然现在让人觉着摇摇欲坠,但它最后却能更加枝叶繁茂,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颗坚强的心,所以才不会在风雨中死去的原因吧。
第二天起来,我看到爬山虎的叶子掉了很多,可见它在昨晚的风雨中熬过了多少磨难,但,藤依然紧紧倚在墙上,没有了多少叶子,显得单调,但仔细观察,便会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发现嫩嫩的绿芽。
对啊,爬山虎在那么的狂风暴雨中都没有低头,我们也不能被一次考试失败而打倒了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2如少女的秀发一样垂下,如瀑布一般流泻,如唯恐走失的孩子紧攥妈妈的手一样攀牢一面墙!一副绿绿的画,——它们便是我在叶圣陶的文字中认识的爬山虎。
爬山虎的绿,绿的那么深沉。
那铺天盖地的绿,让人惊讶得目瞪口呆。
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
人们禁不住这绿的诱惑,纷纷拍照留念。
爬山虎的叶子有轻柔的、有硬邦的,大小不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导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社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这是写作者经历了叶圣陶先生为他“批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件事后发出的感慨,也是赞美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
我在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课文没有写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啊,为什么说他‘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呢?”我愣住了,心想,是啊,可我怎么没注意……“你真会读书!这真是个了不起的问题!”短暂的沉默后,我夸道,“你怎么理解?同学们怎么理解?”我把问题踢回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同学们都摇摇头。
在这间隙,灵感来了!“叶圣陶先生是个大作家,他创作了那么多文艺作品,作者一定读了许多叶老先生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也堪称楷模吧。
”我笑着说,“同学们读过叶圣陶先生哪些作品呢?”同学们表示只刚刚学过课文《爬山虎的脚》。
“也许作者是希望同学多阅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吧。
你去读了,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的!”我补充道。
接着,我又推荐《叶圣陶作品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让学生去县图书馆、校图书室借阅。
这就算糊过去了,但是心里有些不踏实。
我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作品”,“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确没有介绍叶圣陶先生“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
)“文品”,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条。
我又找来《教师教学用书》,发现编者在“教材解读”中用“文品”一词,即“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用“文品”更确切。
因为“文品”除了指文章的品质、品格外,还包括对作文的态度。
而这篇课文恰恰是描写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我”的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态度,这是堪称楷模的“文品”。
爬山虎续写作文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在我们学校的教学楼东边的墙上,有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到了春天,爬山虎的枝干上冒出了许多嫩红色的小叶子。
那些嫩红色的小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地变成了浅绿色的叶子,最后由浅绿色的叶子便呈深绿色的叶子。
到了夏天,同学们都爱在爬山虎下乘凉,你知道吗?爬山虎在夏天时很凉快的,在爬山虎下,你仿佛到了另一个凉快的世界,就连教学楼东边的几个教室里也都很凉快。
秋天,有些鸟儿在爬山虎的叶子上做巢,可是鸟儿都不在爬山虎上住下来,都飞走了,也许这里太冷了吧!深秋的时候,爬山虎的叶子逐渐往下掉,掉的时候向流星雨一样,很好看!冬天,可怜的爬山虎叶子已经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了,最粗的枝干有我们的两三根手指那么粗。
爬山虎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做爬山虎,一个叫做巴山虎,你们觉得哪个名字好听点?每次夏姑娘来到的时候,我那黄绿色的小花都以最美丽、最迷人的笑容来迎接她.我的叶子小时侯是嫩红色的,长大了就变成嫩绿色的了.或许是因为我小时侯的叶子不好看,几乎很少人去注意它,长大了的叶子才吸引人们的眼光,那些叶子绿得那么舒适,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我的叶子尖都是朝下的,在墙上扑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一阵微风拂过,叶子随风起舞,非常漂亮.你知道我的脚是长在哪里吗?仔细观察过我的人会发现,其实我的脚是长在茎上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蜗牛的触角可是非常相似的.那么,细丝是什么颜色的呢?其实,细丝跟新叶子一样,都是嫩红色的.我是怎样爬的,你就不知道了吧?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把墙巴住.把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我的教像不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呢?这就是我,你喜欢吗?。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平定县宁艾小学崔海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作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回忆内容,导入课文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二、品读6—10自然段,感悟含义深刻句子。
(一)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
1、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受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
)2、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想象交谈内容,再次感受叶老先生的平易真诚)(二)细读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读句子,想象画面。
(2)再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的读句子,体会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一进他家的院子,看到──(学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彦火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
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
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
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
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
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
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
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
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
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
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
”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
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