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阿里山纪行 1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阿里山纪行》,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对台湾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包括阿里山的位置、气候、植被、动物资源以及邹族文化等。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与台湾其他山脉的关系。
第三章:阿里山的自然风光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欣赏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了解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森林、瀑布、云海、日出等自然景观。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感受邹族文化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寺庙、火车站、邹族文化等人文景观。
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阿里山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台湾地区其他景点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阿里山的气候特点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以及季节变化等,并分析这些气候特点对阿里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阿里山的植被与动物资源7.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认识阿里山丰富的动物资源。
7.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植被类型、植物特点以及代表性的动物种类,分析这些生物资源在阿里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章:邹族文化简介8.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邹族的历史、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及与阿里山的关联。
8.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邹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邹族文化在阿里山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第九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与保护9.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意义。
《阿里山纪行》教案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学习时间:一教时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一、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歌谣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三、赏析美文(一)感知全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景静谧的森林美厚密的青苔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3、请同学们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4、师: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写下来,是人生一大乐事。
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作者为之而陶醉,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
(二)、品味语言美。
1、师: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
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阿里山纪行》教学实践报告一、教学设计理念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地阅读技能地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地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地方法;对作品中感人地情境,能说出自己地体验“。
《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地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地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地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地阅读技能,掌握朗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地阅读。
提倡教师与学生地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地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二、教材地分析反思:1、教材地地位和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主题下地一篇游记。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人们游历名山大川,控访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能够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无限美好地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地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地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地价值取向为本。
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移步換景地表现手法a、找出作者游览地线索。
b、融情于景地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地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地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地感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找出作者游览地线索,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地写法。
2. 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地语言。
难点:欣赏阿里山地迷人风光,体会两岸人民心心相融地民族感情。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情感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2、难点: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置,导入课题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现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
(板书课题)(二)听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播放《阿里山纪行》朗读视频)(问题在课前预习就已布置学生思考)(1)、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组讨论)(2)、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知识目标)(三)品读课文,发现美(设置问题,分组讨论)(1)、游记一般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2)、本文语言很美,你能不能试着赏析。
(3)、能否模仿着写一段镇江景点的导游词(4)、神木究竟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多媒体呈现相关知识点:A、教师介绍移步换景的手法B、注:教师给予赏析语言方法指导词语:恰当的动词、贴切的形容词、叠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表现手法:以静写动、以动衬静C、写导游词指导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能力目标)(四)总结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阿里山纪行》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游览阿里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章将引导学生领略阿里山的自然景观,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3.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结构本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总体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第二部分(第4-10段)详细描述作者游览阿里山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第11-13段)表达作者对阿里山的留恋和祝福。
2.2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阿里山景观和风土人情。
3. 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请学生谈谈对阿里山的了解和印象。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3 合作学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3.4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章: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阿里山风光图。
3. 写一篇关于阿里山的游记,可以是想象中的旅行经历,也可以是现实中的一次游览。
第五章: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迹、内容等。
3. 游记写作:评价学生在游记中的语言表达、构思创意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阿里山纪行阅读及阅读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阿里山纪行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里山纪行原文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问题一: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点得解说词,解决了问题(4)(能力目标)
5、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得朗读课文,试着品析文章优美得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很快掌握赏析语言得方法,教师可给出范例(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问题(5)得以很好得解决。
6、最后研讨问题(6),把握文章得中心,激发学生得爱国情怀。
(情感目标)
(四)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得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得学习内容,对学生得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得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五)拓展延伸
1运用移步换景得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得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得特征。
列出景点图。
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得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六)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台湾得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得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
扩大课堂得范围和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