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万花筒第一节__多义词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80
高二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1—4节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二. 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词语的意义,什么是单义词和多义词,理解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
2. 了解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能辨析同义词和恰当使用同义词。
3. 理解新词语构造的基本特点,学会理性分析和使用新词语。
4.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三. 教学步骤:(一)词的分类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1. 从构成方式来看,可以分成:(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2. 从词性来看,可以分成:(1)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①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事物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
②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发展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
③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有表性质的、有表示状态的。
④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概数词。
⑤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有动量词。
⑥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包括:①副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重复副词等。
②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③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④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有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⑤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言文字运用》(选修)第四课词语万花筒【学习目标】1.了解多义词的义项和演变情况,正确使用多义词。
2.辨别同义词的差别,正确使用同义词。
3.了解新词语的来源和构词方式,正确使用一些规范的新词语。
4.了解熟语的种类,正确使用熟语。
同步练习第一节多义词【认知与整合】1.词是语言中语言单位。
是词的形式,是词的内容。
2.词义的单位称为义项。
多义词具有多个义项。
根据词义产生的先后和使用情况,多义词的义项可分为、、。
3.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的区别是: ;。
4.词义的演变包括、、等现象。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从义项的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所有的词最初都是单义的,有的后来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变成了多义词。
B.词的本义是有文献记载的最初的意义,本义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在字典里一般把本义排在第一项。
C.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D.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6.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A.本义 B.引申义大城市()平安()①都②安首都()安置()吝啬()病重()③爱④病仁爱()担心()城市()顺从()⑤城⑥从城墙()随从()7. 根据词义变化的情况,给下列词语分类。
钱江河颠臭肉(1)属于词义扩大的词是。
(2)属于词义缩小的词是。
(3)属于词义转移的词是。
【理解与运用】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们都沐浴..在党的阳光里。
A.夜已经很深.了。
B.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
C.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9. 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第四课词语万花筒【教学目标】⑴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多义词、同义词。
⑵学会理性分析和使用新词语。
⑶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重难点】⑴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多义词、同义词。
⑵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过程】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教学目标】⑴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⑵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多义词。
(难点)【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新课1.“微须”的故事在清朝时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要填相貌册,以防止冒名顶替。
有个考生写上“微须”二字,表示自己长有少量的胡须。
没想到到了试场,考官却把他轰出了考场,理由是“微须”二字应解为“没有胡须”。
巧的是另一个考生也写了“微须”,他见势不妙,赶紧回去把胡子剃掉了,哪知来到考场,考官一拍惊堂木:“又来个冒名顶替的!”原来,考场文书是这考生的老相识,暗中把他填的“微须”改成了“有须”。
这时,又有个考生不服同考官争执起来。
考官训斥他说:“读书人怎能连老父子(朱熹)以‘微’训‘无’都不知道呢?”在当时,应试者是非读朱熹注解的《四书》不可的。
结果这考生也不示弱,笑着回答道:“照你这么说,那么孔子微服而过宋,就是脱得赤膊精光了?”这一驳让考官哑口无言了。
【微:①小,细小:细~。
②少,稍:~笑。
③衰落,低下:卑~。
④精深,精妙:~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⑤隐约,不明:~茫;~词——隐晦的批评。
⑥暗中察访:~行。
⑦无,非:~斯人,吾谁与归。
】2.“意思”的故事(略,书P59)二、词的分类1. 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实词六种(名、动、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
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只是在短语和句式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关系。
2. 从词义上,词还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3. 从感词色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