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溶解与乳化1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七章溶液7.1 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等。
(2)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现象,知道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溶解现象,明确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难点】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溶液【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92~19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而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混合物指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4.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只能是一种,一般是液体。
5.固体、气体分别溶入液体时,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当其他液体与水溶解时,通常把水当作溶剂。
【教师点拨】1.根据溶液的概念,广义的溶液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合金、糖水、纯净空气等。
初中化学研究的溶液一般为液体。
2.有些溶液是有颜色的,如FeCl2溶液呈浅绿色,CuSO4溶液呈蓝色。
3.溶液不仅均一、稳定,还是混合物;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跟进训练】1.溶液一定是( D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D )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液、固体均可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溶液都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物质C.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知识点二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94~19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影响溶质溶解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溶剂的温度高低、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
教案设计
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会表现出放热,引起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的溶解;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会表现出吸热,引起溶液温度的降低,如硝酸铵的溶解;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变化相差不大,那么溶液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 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②③④⑤
X 双氧水水水水稀盐酸
Y 二氧化锰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碳酸钙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2、完成习题7.1
【布置作业】P28-29
课堂
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的定义及特征;(2)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3)认识乳化液的组成和形成条件;(4)能够区分溶液和乳化液。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验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能力;(2)采用示例分析、教师讲授、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溶液的定义及特征;2.溶解的条件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3.乳化液的组成和形成条件;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完全溶解,而有些物质却无法溶解?”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引导,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Step 2:学习新知(30分钟)1.溶液的定义及特征(1)教师向学生介绍溶液的概念,并给出溶液的定义。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盐溶解于水中的现象,记录下观察结果。
(3)回归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出溶液的特征:透明、均匀、能透光、不产生悬浮物。
2.溶解的条件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溶解的条件,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质的细粉溶解速度较快。
(2)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冰糖溶解的速度,并记录。
(3)与学生一起总结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并解释原因。
Step 3:巩固与拓展(40分钟)1.乳化液的组成和形成条件(1)教师向学生介绍乳化液的概念,并给出乳化液的定义。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牛奶的形态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乳化液的组成,并让学生总结出形成乳化液的条件。
(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溶液和乳化液的特点。
并通过让学生搅拌溶液和乳化液,观察其行为,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Step 4: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将关键知识点再次强调。
2.学生提问与解答环节。
四、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和试剂:盐、细粉、冰糖、水、牛奶;2.实验设备:烧杯、玻璃棒、试管等。
课 题 7.1溶解与乳化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影响溶解的快慢因素。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
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
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
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溶解的理解。
教学突破
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
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
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问题。
教学准备 酒精,硫酸铜晶体、泥沙、食用油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教学活动
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实验记录
分析、思考、讨论、
归纳得出结论
回答问题
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得出结论
展示各种颜色的液体,询问学生由此可联想到什么?指出这些液体
都是溶液,通过学习大家就能知道刚才所提到的问题。
指导学生实验:
观察酒精,硫酸铜晶体、泥沙、食用油与100毫升水混合的现象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问题1:每一种混合物各处的颜色是否相同?
问题2: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固体析出?
【板书】结论
一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
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二 乳浊夜:由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浊液
问题1、在糖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
是什么?
问题2、你能说出身边一些常见的溶液吗?
观察水与碘,水与高锰酸钾,汽油与碘,汽油与高锰酸钾混合时发
生的现象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 论
【板书】结论
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
、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
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观察填写实
验记录
观察水与乙醇,高锰酸钾溶液与乙醇混合并震荡时发生的现象
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问题:实验指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那么溶质可以是气体吗?
你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结论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
、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水是
最常见的溶剂。
问题: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联想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观察活动
:
问题: 知道影响溶解的快慢因素。
【实验7-2】比较等量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影响溶解的快慢因素:溶剂的温度、搅拌、溶质颗粒的大小
提示:注意条件的公平性。
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 193页检查站
课后练习 197页1、2、5
板
书
设
计
7.1溶解与乳化
一、溶液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三、影响溶解的快慢因素:溶剂的温度、搅拌、溶质颗粒的大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