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部编版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园地一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初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并学会在习作中运用。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
教学过程口语交际1.班级公约的制定过程:第一步:提出班级建设的目标; 第二步: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第三步:全班表决,形成公约。
2.班级公约的结果展示:把班级公约写下来并张贴在教室里,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自觉遵守。
3.班级公约制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a.发言时要注意时间。
b.讨论后做小结,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一、写作要求:想一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1.确定心爱的物品:最熟悉的、最好写的作为写作对象。
2.描写外形。
a.外形(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组成)b.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到内……)c.多运用修辞手法。
3.说明物品的用途。
4.例文欣赏。
5.交流自己的心爱之物,并构思写作框架。
6.回顾本节课收获。
二、试写初稿,反复修改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誊写作文,制作小报: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小组合作办一期以“我的心爱之物”为主题的习作专栏,贴上图片和习作,和同学分享。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1.看课文中的三位同学学了本组课文后,有什么感受?2.说说自己学习了本组课文后的感受。
先和同桌讨论分享,再全班交流感想。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课文,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
2.读背古诗,积累古诗。
3.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4.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5.让学生养成互相交流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难点1.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物表达情感或说明道理的。
2.理解多义词,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结。
学生: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总结收获1.导入: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在这几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喜欢的理由。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或背一背。
要求在读、背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喜欢之情。
3.教师鼓励、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喜欢语段的理由,调动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文表达特点的体会。
(1)课件出示教材上“交流平台”中的三段话。
(2)学生默读,明确图中人物是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梳理和总结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4)同桌讨论与交流。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相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概括方法进行指导。
4.教师适时总结借物抒情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二积累古诗,拓展迁移1.过渡:在古代,有很多诗人也会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这种手法的运用,让诗文变得含蓄委婉,并极具感染力。
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提示:于谦《石灰吟》、王冕《墨梅》等)今天我们再来品读、积累一首借物抒情的古诗。
2.课件出示古诗《蝉》。
3.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进行生难字注音,并注意体会朗读节奏。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新词汇和课文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词汇的学习•课文的理解难点•课文中生词的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三、教学准备•课本:《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文PPT•小黑板:书写重点内容•教学实物:相关教学素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学习新词汇(10分钟)教师板书本节课的生词,并做简单解释和造句,帮助学生掌握新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3. 课文朗读(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 课文理解(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情感,并与学生讨论课文涵义。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一个问题或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并及时检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新词汇的学习有一定困难,下节课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帮助他们掌握新词汇。
另外,学生在课文理解方面表现良好,下节课可以加大课文深层次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希朴尼整通过精心设计和细心指导,将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二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朗读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
1.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
出来种花生吧。
②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
了一片新天地。
③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④大家以全新的姿态..
迎接新年的到来。
2.小组内互相交流。
明确:
第1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垦,把土地翻好整平,好种花生。
第2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创、创立。
第3句中“姿态”是指梅树的姿势优美。
第4句中“姿态”是指人的态度、气度。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①温和(形容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和(形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回答。
1.海南气候温和..
,四季如春。
(形容气候,表示天气不冷不热。
)。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一)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二、交流平台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
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
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能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3.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4.能朗读、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总结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梳理方法。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复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哪些课文,并思考:这些课文分别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预设1:《白鹭》借助描写白鹭之美,表达喜爱之情;《落花生》是借助花生的特点表达人生感悟。
预设2:《桂花雨》是借助与桂花有关事情,抒发思乡之情;《珍珠鸟》借助珍珠鸟从害怕我到亲近我的过程、表达“信赖,往往创造美好境界”的感悟和体验。
预设3:这四篇课文中的具体事物都与自然界的花和鸟有关。
出示课件3、4:2.梳理方法,完成学习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梳理文章的内容。
(2)全班交流学习单教师小结: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从多角度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
这几篇课文的共性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我们可以尝试在习作和小练笔中运用这种借物抒情的方法。
教师板书(借物抒情)(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知、了解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一)结合语境,品读写法。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三个例句,这三个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默读句子。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第一单元所学的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字词复习:回顾第一单元的字词,包括生字、多音字、易错字等,加强字词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3. 篇章复习:回顾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字词的认读和书写,语法知识的运用,篇章的理解。
2. 难点:对字词的准确运用,语法知识的灵活运用,篇章的深层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字词复习:采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认读和书写第一单元的字词。
3. 语法复习:通过例句分析、练习题等方式,使学生对第一单元的语法知识进行巩固。
4. 篇章复习: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第一单元篇章的理解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字词复习:列出第一单元的重点字词,进行认读和书写练习。
2. 语法复习:用图示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第一单元的语法知识。
3. 篇章复习:对第一单元的篇章进行结构分析,突出重点内容。
七、作业设计1. 字词练习: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练字和词语填空题。
2. 语法练习: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的语法练习题。
3.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第一单元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使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巩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花鸟”为主题,包含《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描述不同的事物,寄寓了不同的情感。
教学时以读为主,边读边理解,感受并积累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和句子。
“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讨论”和“汇报”,培养听众意识。
习作是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写写它的样子,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心爱之物等,写出自己对这一事物独有的感受。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比较、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积累古诗词。
二、学情分析由于假期生活刚刚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假期的美好生活当中,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生活习惯上还需要调整,另外课文以“花鸟”为主题,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单元的花鸟自己亲眼见的几乎没有,只有通过图片或是视频直接的了解,与此同时通过课文的熟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顺利的完成,这也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和学会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1.白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师:课件生:收集、整理有关白鹭的资料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
《语文园地一》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
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2.背诵古诗《蝉》。
【教学过程】一、词句段运用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合阅读经验,梳理、总结了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也详细分析了“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题,初步了解了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语文园地吧。
1.借助例题,了解一词多义。
(1)引导学生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从整体上读懂题目意思。
点拨:本题的前两组例句需引导学生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第三组则需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
(2)读一读第一组句子,说一说两个句子里“开辟”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什么理解的。
预设:①第一句里的“开辟”是“开垦”的意思,我是结合语境理解的:这地本是荒着的,荒草丛生,不能长任何东西的,要种花生就必须要耕耘,所以这里是“开垦”的意思。
②我查了字典,“开辟”还有“开创;创立”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人工智能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事物,它是在开创新领域。
(3)指导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二组例句。
预设:“姿态”在第一个句子中是“姿势;样儿”的意思,这里将桂花树与梅树作对比,说明桂花树外表朴素,样子不张扬。
那么梅树就是有“姿态”,有“样儿”了。
在第二个句子中是“态度;气度”的意思,可以结合语境理解:新年新气象,每个人都要用最好的心态、最精神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
所以这里是“态度;气度”的意思。
教师点拨:有的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称为多义词。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
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其所在的语境判断。
(4)一词多义的运用:练习第三组试题,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①提问:“气候温和”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什么季节气候比较温和?引导学生练习用“温和”形容气候。
1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3.积累古诗词。
教学 重点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积累古诗词。
教学
难点
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
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一,去汲取里面的营养
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设计意图:通过导
入,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
识。】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 (板书设计:完成填空)。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________的,文章或蕴含着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________(作者)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的回忆,还寄托了她浓浓的___________之情,让人深受感动;《落花生》中,用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白鹭》一文让人在体会白鹭美的同时,明白了美就蕴含在____________的事物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设计意图:设计这个
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
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
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
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
过朗读句子,发现句子
中使用的类似的写作
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
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同
时还能理解这种写作
方法。】
2
《珍珠鸟》则体现出___________的快乐与美好。
(事物 琦君 思乡 朴实无华 用处很多
平常 信任)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
什么相似之处。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的。
c.运用这种写法,你也写一段话吧。
生总结句子的写法(出示课件4)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体现出花生的
朴实无华;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对比,体现出白鹭的
“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对比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法,这种写法能突出事
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并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对比的写作手法)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
和”写句子。(出示课件5)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b.理解“温和”的不同含义,并造句。
c.把你知道的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出一
个。
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开辟:在第一句中是“开垦荒地”的意思,指“我们”
一家人把荒着的土地开垦出来中花生;在第二句中的意思
为“创立、创设”,指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
初步了解多义词——
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
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有
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
语的能力。】
3
姿态: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物体呈现的样子”,指梅
树枝条特殊的样子;在第二句中是“风格,气度”,指人们
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温和 (形容气候)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很少有恶劣天气。
(形容性格)他性格温和,对人很好。
例:精神一词,有时指“活跃,有生气”。例句:这孩子真
精神。
精神一词还有“宗旨、主要的意义”的意思。例句:
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
师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
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
候,要联系上下文,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准确。
(板书设计: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又号“谪
仙人”,是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与即“”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其人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传世。诗作多为醉时写的,代表作有《》《》《》
《》《》《》等。
(3)写作背景
4
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
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
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
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出示
课件9)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
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
长江向天边流去。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游历期间的作品,写
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
的壮丽美好。
(5)学生读读背背
(6)测试学生背诵情况,并设情境练习。
(出示课件10)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1)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种写作方法,明白
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还学习了一首古诗,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一 对比的写作手法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
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
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5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
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对比”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
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牢固地掌握这种写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讲讲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答案: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
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备课素材
古诗相关资料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
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
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
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
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
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
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
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
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
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
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
6
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
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
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