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格式:pdf
- 大小:235.47 KB
- 文档页数:1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然而,中药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潜在有毒风险的成分。
本文将就中药的有毒与无毒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有毒成分1. 毒性植物:部分中草药本身带有毒性成分,如罂粟壳、薏苡仁等。
这些植物中的毒性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可用于治疗疾病,但过量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性反应。
2. 动物性药材:一些中药还包含动物性药材,如蜂胶、蝎子等。
这些动物性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合适的剂量和方式下使用。
3. 重金属:中药草药中有时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
长期过量摄入重金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的无毒成分1. 植物性药材:大部分中草药属于植物性药材,其成分多为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对人体相对安全。
例如,黄芩、连翘等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
2. 矿物质类药材:中药中还有一些矿物质类的药材,如石膏、朱砂等。
这些药材往往用于清热解毒或缓解疼痛,中毒的风险较低。
三、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1. 临床应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临床应用的原则,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和用药,以减少有毒反应的发生。
2. 合理剂量:中药使用需掌握合理剂量,并遵循药方的配伍原则,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质量标准:选用优质中药材,遵循药材质量标准,减少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可能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的科学研究与监管1. 中药的研究:科学研究有助于对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有毒风险和解毒机制,并寻找替代品或合理使用方式。
2. 中药的监管:加强中药的监管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包括对中药生产企业的注册和管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监测等。
综上所述,中药既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也包含许多无毒成分。
要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需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掌握合理剂量,选择优质中药材,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中药无毒副作用,这是群众的“常识”,也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其实不然,中药既然是一种药,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药就是“以偏纠偏”,也就是具有偏性,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毒”,更何况某些中成药或中药还具有很强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炮制不当,也会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当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态也不一样,其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以下举例说明。
一、六神丸含有蟾蜍素和雄黄等有毒成分,有的人因为咽喉痛服用了六神丸,结果出现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
二、金匮肾气丸又称八味地黄丸,此药常用于治疗腰酸腿软、小腹急痛、烦渴不眠、小便不利或尿频等症。
但有些人服药后,会出现皮疹、恶心、腹痛、腹泻、水肿、头痛及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三、小活络丸有报道因患外伤性肩周炎或腰部扭伤而服用此药,结果竟出现了胸闷、呼吸困难、全身皮肤瘙痒等症状,经过治疗,症状才消失。
究其原因,可能与组方中的地龙(蚯蚓)所含的动物性蛋白质导致过敏有关。
四、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眩、倦怠乏力等症。
但有报道因患三叉神经痛服用该药,一周后全身出现点状粉红色丘疹、面部及下肢水肿、恶寒高烧、头部胀痛,停药治疗后痊愈。
五、三仙丹、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它们都含有朱砂,即硫化汞,久服可中毒。
六、其他如服用消咳喘不当,可导致心律失常;服用附子理中丸不妥,会引起舌头卷缩、呼吸急促;滥用柴胡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会引起过敏性休克等。
七、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中草药,大都是经验用药,很多药的有效成分分析尚在探索中,更别说对副作用的研究了。
对于一些中成药,相关研究数据也非常缺乏,说明书中相应部分要么简单描述,要么省略,这就误导了患者,认为非常安全。
另外,媒体在宣传时常刻意强调“纯中药制剂”,实际上为“中药无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错误引导作用。
八、滋补药也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滋补药本身也是药,药品本身都有两重性,不但要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关键词】有毒;无毒;现代认识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
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
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変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
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
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
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有毒与无毒中药中医常识2009-06-04 20:27:36 阅读26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医又将妊娠用药加以研究,将可能损害胎元,甚至有堕胎作用的中药归纳为禁用、慎用二类。
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半夏等。
近代研究表明,半夏汤灌胃给药可使妊娠大鼠阴道出血率、胚胎死亡率升高;注射给药对小鼠胚胎有致畸作用。
芫花中的芫花萜、芫花素可引起多种怀孕动物发生流产,莪术中的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有抗孕作用,水蛭、冰片、麝香酮等对小鼠有一定终止妊娠的作用。
针对中药有毒、副作用的情况,历代医学家积极采取措施以减少和防止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主要措施有1)合理配伍药物。
用一种药物来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姜可解生半夏、生南星的毒,干姜可解附子的毒等等。
(2)正确炮制药物。
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容易中毒,制川、草乌的毒性就大为减少;巴豆、继随子泻下作用剧烈,炮制时去油取霜用就可减轻泻下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
(3)严格掌握用量。
因细辛有毒性,故得出用量"辛不过钱"(1钱约为3g)。
同样道理,川、草乌,大戟芫花等均宜轻用。
(4)讲究服用方法和时间。
对胃肠道刺激作用较大的药宜在饭后服,并以少量多次为佳如鸦胆子毒性大,以桂圆肉裹服,则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随着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深入开展,对中药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这对正确应用中药非常重要,也是中药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客观依据。
中药的不良反应一般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近几年来,众所周知的龙胆泻肝丸事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
那是1990-1992年在比利时,有100多人服用同一家诊所开出的减肥药。
在服药1年后,数十名减肥者被查出肾脏受到损伤,研究认为是减肥药中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所导致。
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毒”或“有毒”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1、广义的毒性概念广义的“毒”或有毒,具体有二:①“毒药”一词,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药”,正如《周礼·天官·冢宰》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②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
中医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有别于其他药物的偏性。
临床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邪,调节脏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
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之为“毒”、“有毒”。
如在《素问》中载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这是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把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物的有毒无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是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故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张景岳之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来源:考试资料网2、狭义的毒性概念所谓狭义的“毒”或“有毒”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包括毒性、烈性、副作用。
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故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有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正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者,亦能杀人”;明代《类经·卷四》云:“毒药,为药之峻利者。
5.2 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界公认的事实,中药的毒性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的特性
先祖认为毒是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的特征内涵,毒与药是相通的。
如《医学问答》云:“夫药本毒物,故神农辨本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攻毒。
”这些记载说明,古人之所以将毒作为药物的代称,是国为毒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治疗功能,所以说凡药皆有毒性的说法是正确的,只是毒性的大小不同而已
砒 霜藤 黄
苍耳子
附子
关于中药毒性的分级,《中国药典》和大多数中医药专著中,均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个标准,先与现代科学实验数据结合,以使其能科学化,精确化,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现在最常用的是半数致死量(LD50)分级法,有认为大毒中药LD50<5g/kg;有毒中药LD50介于5~15g/kg;小毒中药LD5016~50g/kg;无毒中药LD50>50g·kg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有毒”的中药材
合计38个: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天南星、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白屈菜、半夏、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苦楝皮、金钱白花蛇、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臭灵丹草、狼毒、常山、硫黄、雄黄、蜈蚣、罂粟壳、蕲蛇、蟾酥、三颗针、木鳖子、附子、京大戟、商陆、蓖麻子。
第1页共5页
第2页共5页
二、“有小毒”的中药材
合计30个: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大皂角、小叶莲、水蛭、艾叶、地枫皮、两面针、苦木、金铁锁、草乌叶、南鹤虱、鸦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炭、紫箕贯众、蒺藜、楹藤子、鹤虱、翼首草、川楝子、飞扬草、北豆根、红大戟、吴茱萸、苦杏仁、绵马贯众。
第3页共5页
第4页共5页
三、“有大毒”的中药材
合计8个:川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红粉、闹羊花、草乌、斑螫。
第5页共5页。
浅谈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关键词】中药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是争辩已久的问题,争辩的原因是熟悉的不同,现就如何正确的熟悉和理解中药的有毒无毒做以下探讨。
1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的源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
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熟悉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淮南子》即记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毒”。
说明咱们的先人在发觉药物医治作用的同时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有了初步的了解。
周朝,医药学家学会了用药物的毒性治病。
《周礼・天宫》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关于药物有毒与无毒的论述说明医药学家进一步熟悉到药物有毒与无毒两类。
汉代药物的有毒与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一样,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大体原则,《神农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和利用方式,在正文中将所载的365种药物按其有毒与无毒分为上、中、下3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药物毒性的熟悉进一步加深,《本草经注》中,对所载药物一一表明“有毒”或“无毒”。
隋朝《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毒有大小”。
唐朝王冰《次注黄帝素问》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六,常毒者治病十去七,小毒治病十去八,无毒治病是十去九”。
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
尔后,历代医药学家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容不断补充修正。
2 中药有毒无毒的含义通常药理学意义的毒药是指医治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超过中毒量即可引发不良反映乃至死亡的药物。
狭义上讲,有毒中药的意义亦在于此。
可是中医对有毒无毒的熟悉加倍普遍。
中医对“毒”的含义可从3个方面熟悉。
毒与药相通上古时期,毒与药的涵义相通,常将“毒药”作为药的统称。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觅食物,无毒者为“食”,有毒者为“药”。
此亦为药食同源之说。
药多有迫害,区别于食,故谓之药。
因此能够总结为“药”即“毒”。
“毒”乃“药”之偏性张介宾《类经》中指出:“药以治病,以毒为能。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虽然中药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药物含有有毒物质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问题,并分析其风险与安全性。
中药的有毒性分析中药的有毒性主要源于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一些中药中含有植物毒素、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具有有毒性的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的存在可能对人体带来一定的风险。
植物毒素许多中药是由植物提取的,而植物本身可能含有有毒物质。
例如,常用的中药材之一的雄黄,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较强的毒性。
而川乌、白附子等药材中也含有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碱。
重金属元素中药中经常会检测到一些重金属元素的残留,如铅、汞、砷等。
这些元素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含有过量重金属的中药可能导致中毒,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其他有毒物质除了植物毒素和重金属元素,一些中药还可能含有其他类型的有毒物质。
例如,某些中药中可能检测到农药残留、药液中的有机溶剂以及其他污染物。
这些物质的存在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
中药的安全性评估尽管中药中存在有毒物质的风险,但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筛查,可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临床研究在中药广泛应用之前,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这些临床研究可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并基于这些数据提供安全用药的指导。
药物监管药品监管部门在中药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药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药材认证对中药材进行严格的认证也是确保中药安全性的一种途径。
通过对中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和加工等方面的监控,可以避免中药中的有毒物质的出现。
中药的使用与风险的平衡中药具有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中药都是安全的。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权衡疗效和风险,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使用。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发表时间:2012-09-07T17:29:32.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叶铭[导读] 药量小而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疾。
叶铭(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药剂科福建漳州 363000)【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413-02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
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
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每种成分又受到所含其他成分的制约,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有毒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有毒。
有人指出:有的中药在含有“有毒成分”的同时,还含有某些相应的拮抗成分,如人参皂苷B、C有溶血作用,但人参皂苷A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并不显示溶血作用。
有的中药虽含有毒成分,但因含量微小,作为整体中药往往不显示毒性,如甜杏仁、桃仁、郁李仁等。
由此可知,中药的毒性成分与整体毒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差异。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而含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不一定显示有毒。
故在判定某味中药是否有毒时,除注意研究其是否含某种偏性非常突出的(或称毒性)化学成分外,还应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它是否能毒害人体。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过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人参、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
中药的使用剂量适当与否,是确定中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
量变可导致质变,有不少中药在一定条件下随着用药量的适宜或超过,可对人体表现出无毒或有毒。
如被2000年以前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错定为木通正品的关木通,近代以来的中医药著作对其并无有毒的记载,成人常用量为3克~l0克,但据今人临床报道,若一次用量达60克,即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般说,使用中药治病,只要用量适宜,未超出人体对它的最大承受量,即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即为“无毒”;若用量已超出人体对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即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出现中毒反应,称为“有毒”。
故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就成为药物有毒与无毒的分界线。
药量小而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疾。
总之,中药的有毒与无毒理论告诉我们,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有毒”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对于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认为其一概无毒,也不能认为其个个有毒,而是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有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所需要的;从无毒转为有毒,不但不能疗疾,反而损害人体,是临床应避免的。
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促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从而提高疗效,将中药的“有毒”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创造必要条件、化不利为有利时,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的各种因素对其性效的影响,又要考虑用药方法、人体状况等诸因素对药物性效的影响,还要认识到这一切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临床当随机灵活变通。
既不能只见药不见人,惟药所用;又不能以偏概全,不顾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死守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