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及其优生学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15 KB
- 文档页数:2
【藏族民俗文化幼儿园教案:传承和展示藏族文化】一、引言藏族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智慧,是藏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而幼儿园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如何通过幼儿园教育传承和展示藏族文化,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二、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深入探究1. 藏族民俗文化的起源与演变藏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藏族的饮食、服饰、住房、婚嫁、祭祀等方方面面都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元素,反映了藏族人民勤劳智慧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2. 藏族传统节日与习俗藏族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郎木寺雪祭、赛马节等都是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藏族传统手工艺藏族手工艺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唐卡、银饰、青稞酒等都彰显着藏族民众高超的艺术技艺和匠人精神,是藏族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
三、幼儿园教案的设计1. 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幼儿是天真活泼的天使,他们最适合通过游戏来感知和体验藏族民俗文化。
设计游戏活动,如藏传舞蹈模仿、藏式服饰秀、唐卡绘制等,可以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2. 创设沉浸式环境在幼儿园的教学场所中,创设具有藏式特色的装饰、搭建藏式建筑模型、播放藏族歌曲、展示藏族手工艺品等,可以营造出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让幼儿仿佛置身于藏族的民俗文化之中。
3. 结合节日庆典进行教学例如在藏历新年前,组织幼儿学习藏历的知识和习俗,制作藏式新年对联、福字等,让幼儿亲身参与到藏族传统节日庆典的筹备中来,增进对藏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设计的幼儿园教案,可以在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促进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丰富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承藏族文化,也可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深信,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继承、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藏族一妻多夫婚俗述略学生:张媛媛指导教师:强文学摘要:藏族是一个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令无数人神往,它的婚姻形态也较为丰富,早在一千八百年前藏族地区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婚姻家庭制度和风俗,而其中一妻多夫的习惯婚俗最具特色。
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
从这种观点出发,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之特别就奇怪了。
由于这一习惯婚姻允许一女嫁多夫,而被认为违背道德。
其实这一婚俗的产生、发展和延续存在着历史的、地域的、经济的、制度的、观念的原因,是当时该地适应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家庭最佳组合,有着民族性,地域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对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藏族婚姻家庭制度值得我们去了解,它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藏族婚姻形态,一妻多夫,观念一、藏族婚俗概况(一)阶级分析视野下的藏族婚姻形态藏族的婚姻形式与家庭状况既有与其他民族家庭婚姻形态相似的情况,又独具本民族的特点。
藏族的婚姻和家庭组成,最普遍的形式是一夫一妻制[1],它是主要的,是发展着的婚姻形式,但同时在藏北牧区[2]和川西北以及青海南部玉树和果洛的久治一代还存在着少数的一妻多夫家庭。
在传统的西藏社会还有一定数量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多偶婚制,一妻多夫婚姻占得比重较大,据本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调查,旧西藏一妻多夫家庭占24%[3],而且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这种婚姻形式西藏个地方都有,但分布不平衡,多见于半农牧地区,像昌都地区就比较多见,而且至今仍有延存,本节主要用阶级分析的视角来探微藏族的婚姻形态。
在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藏族婚姻实行阶级内婚和血缘外婚。
在民主改革之前,藏族地区等级森严。
人被分为“格巴”,“差巴”,“堆穷”,“朗生”四个等级。
“格巴”即头人,属于统治阶级,政治地位高,经济富有,占有大量的土地、草场和庄园,是豪门贵族。
人生仪礼习俗人生仪礼习俗是社会民俗的重要部分。
我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有关仪礼之事,无论上层下层、知识或非知识阶层,都颇以为重,世代相因,成为一种社会礼俗。
仪礼,我国古代有许多专书,《仪礼》即为一主要者,后世对之多有注疏、阐述,如宋代李如圭的《仪礼集释》、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等等。
宋代理学在程、朱的倡导与鼓吹下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而这些仪礼,一经理学家的整理定制,便成为封建规条,虽然它们来自民间,或是在民间礼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但与官仪结合,成为宫廷仪礼,便和民间仪礼相去甚远了。
民间仪礼,有一般社会交往之礼,即所谓燕酬常仪。
如清代凡有喜庆之事,贺客来者必衣长衫加马褂,坐席也要分左右,按一定次序。
平辈相见必拱手作揖,见长辈必躬腿打千。
早晚子媳必向翁姑请安。
还有为客人装烟倒茶、送往迎来等等。
时至当代,平时交往仍有欢迎欢送、握手、接待、设宴接风、小酌洗尘等等,这些大多是一般社会交往的常规仪礼,它们往往因人因地而有所异。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上的一些礼仪也渐渐地渗透病融入到中国传统社会礼仪习俗之中,成为一股新鲜的清风。
在我国人生仪礼习俗中,围绕人生的生死婚丧过程德民俗异常丰富和完善。
例如产育方面的生子、由少年转入成年的冠礼、婚嫁迎娶、生日祝寿、死丧殡葬、祭祀祖先等,无不是围绕人生大事而展开进行的。
它们在我国仪礼习俗中占有重要位置,反映出我国民俗中最有规律的惯制[ 以上参见张紫晨:《中国民俗和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8 — 29 页] 。
由于婚、丧民俗游专门的讲座,这里主要围绕人生习俗中的生育习俗及其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而展开,具体包括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与抓周)、生日礼、成人礼(古代称冠礼)等。
生育时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件大事,无论是对家庭而言,还是对宗族乃至社会都是如此。
过去生子增丁,添人进口,人人为喜,但在医药卫生不发达的情况下,又令人多有担心。
传统的生育礼仪小编为大家整理一篇关于传统的生育礼仪的文章,更多文章尽在。
诞生是人生的开始,诞生意味着家庭血脉的繁衍与继承。
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对人的诞生都非常重视。
报喜婴儿的出生是一种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娘舅家报喜,报喜的礼品往往是一只鸡,如果生男孩就送一只公鸡,如果生女孩,就送一只母鸡;也有的地方送蛋,单数为男,双数为女;广东、广西等地方则送荔枝、龙眼等。
报喜的目的除了表示与亲戚分享得子的喜悦外,同时含有便于娘舅家备办婴儿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洗三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
在某些地方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
洗浴完毕,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友,俗称“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好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洗三”仪式的举行意味着人生的开始并得到社会的正式认可。
抓周抓周也称周啐、周岁礼。
此时的婴儿已能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即将步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于是便有了“拈周试啐”的习俗。
这一天,家长以文房四宝、算盘、农具、秤尺、剪刀、玩具、糕点等放在桌子上,用以预卜孩子的将来去向。
如抓到文房四宝,则预示孩子将来一定会读书;抓到算盘,一定会经商;抓到农具(纸做)一定会耕田种地;抓到玩具,预示着贪玩;抓到糕点,预示着好吃。
不过,无论抓到什么,客人们都会借题发挥,夸赞孩子聪明伶俐,前程无量,好让主人高兴。
现代生育礼仪习俗:现代的生育礼仪远没有传统生育礼仪那么复杂。
然而一个年轻的生命来到人世间,毕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对于满月和百日还是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亲朋好友知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后,也会携带衣服、食品、水果、玩具等礼品陆续去看望产妇和婴儿;在满月那一天,部分家庭会摆上满月酒,恭请亲朋好友光临,感谢亲朋好友送来的礼物和祝福;在百日那天,农村甚至部分城里人仍然盛行给婴儿打制长寿锁、百家索或手足镯子等;在周岁时,外公外婆还会送来衣服、玩具之类的礼物。
揭秘西藏古老的风俗,试婚、走婚、一夫多妻!西藏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所以有多跟我们不一样的民风民俗,这些风俗很多都一直延续至今,最引起我们好奇的莫过于西藏古老的婚俗,比如试婚、走婚、一夫多妻....1、试婚风俗在西藏很多地方都有试婚的传统,女孩成年后父母会为其在山里搭一个白色小帐篷,这表示单身男子可以接近此女子,并可以在帐篷里试婚,若女子有了就可以娶其回家,若男子不喜欢此女子也没关系,女子的父母会准备好礼物和酒肉欢送并等待下一位男子的到来,但是想进帐篷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先搞定她帐篷外的藏獒......当然西藏不同的地方试婚的要求也太一样,比如在生活在西藏与尼泊尔交界地区的夏尔巴人,一般来说女的到14岁,男的到16岁时,就可以在一起同居了,但最终却要经过三次的感情确定,才能组成家庭,这个过程需要3年到10年的时间。
2、走婚风俗在四川甘孜西藏的扎坝大峡谷里至今仍延续着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习俗。
只要青年男女两情相悦,无须任何仪式,男子即可在夜晚爬墙翻窗,进入女孩的闺房走婚过夜。
在这里,爱情是飞檐走壁。
在这里,青年男子可以爬上高达数米的女孩子的闺房,然后早上自由离开,也可以同时拥有数个“走婚对象” 。
在这里,男子不需要对自己的小孩负责,走婚所生小孩由舅舅和母亲抚养,家里母亲是核心。
3、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风俗西藏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最古老的习俗,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都是正常的。
有的家里穷兄弟三人可以共娶一个妻子,生下的孩子不管是谁的都必须叫老大为爹,其他的都叫爸爸。
还有,若一家姊妹若看上同一个男人都可以一起嫁过去,共侍一夫。
比如在西藏的丁青,我们熟知这里有两个原因:虫草和一妻多夫制。
据当地的乡长介绍,在当地人的观念里,一夫一妻制是一种很平常的婚姻关系,它的致命缺点就是不能使家庭兴旺;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更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妻子越多,生孩子也越多,容易使家庭变得贫穷。
相反,一妻多夫则是最理想的婚姻形式,最受人们拥戴。
乌孜别克族坟墓中出生的孩子1. 介绍在乌孜别克族的传统习俗中,有一种独特的传统——坟墓中出生的孩子。
这一传统在乌孜别克族中代代传承,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但仍然对族人的信仰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乌孜别克族坟墓中出生的孩子这一传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文化意义。
2. 传统解读乌孜别克族坟墓中出生的孩子是一种特殊的生育方式,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生命象征。
根据传统,孕妇会在坟墓旁边生下孩子,而这种特殊的生育方式被认为可以赐予孩子特殊的力量和智慧。
这一传统在乌孜别克族中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信仰意义,同时也反映了族人对生命和逝去的思考。
3. 社会影响乌孜别克族坟墓中出生的孩子传统的逐渐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冲击。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一传统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然而,这一传统所蕴涵的宗教和文化意义仍然深刻影响着族人的生活和思想。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乌孜别克族坟墓中出生的孩子传统代表着对生命和逝去的独特理解。
这一传统所蕴含的信仰与宗教意义不仅反映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呈现了族人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尽管传统在社会变革中逐渐淡化,但其深层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理解。
总结回顾乌孜别克族坟墓中出生的孩子传统是一种充满神秘和神圣意义的文化现象。
从传统解读到社会影响,这一传统都影响着族人的思想和信仰。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这一传统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同时也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反思生命的真谛和宗教的力量。
通过对乌孜别克族坟墓中出生的孩子传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乌孜别克族的文化和信仰。
这一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信仰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从中汲取智慧,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活力的民族,其传统文化和信仰观念深受宗教和历史的影响。
藏象学说解读藏族婚俗与社会习俗藏族婚俗与社会习俗是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高原民族中,各式各样的婚俗仪式和社会习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运用藏象学说对藏族婚俗与社会习俗进行解读,带领读者一窥藏族精神文化的奥秘。
一、藏象学说简介藏象学说是藏传佛教寺院道场中的一门学问,是基于藏民族丰富的图腾、象征和印记观念之上的一种综合性理论。
在藏传佛教中,图腾被视为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标记,而象征被视为通往智慧之门的钥匙。
通过解读藏象,人们可以理解人类与宇宙之间的联系,以及宇宙本身的奥秘和图腾印记的意义。
二、藏族婚俗的象征意义1. 藏式婚礼:藏式婚礼通常是一个庄重而盛大的家庭仪式。
新娘和新郎身穿传统的藏装,象征着他们的家族和民族的繁荣与富饶。
婚礼现场举行的舞蹈和歌曲中,藏象像扮演着重要角色。
象征的图腾在藏族婚礼中常常出现,比如雪山、麒麟、虎豹等形象,代表着吉祥、繁荣和幸福。
2. 藏族婚庆礼品:在藏族婚庆中,礼品赠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礼品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和祝福。
例如,送给新人的礼金象征着对他们幸福生活的祝福和经济支持。
同时,一些特殊的礼品,如羊皮袋和银饰品,寓意着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祝愿。
三、藏族社会习俗的象征意义1. 藏族祭祀: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祭祀是其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
在祭祀仪式中,一些特定的动物或物品被用来表达虔诚与敬意。
例如,藏族人民常在祭祀仪式上献上长毛绒的雪豹,并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寄托对神灵的虔诚和敬意。
2. 藏族葬礼:葬礼在藏族社会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葬礼上的一些仪式和习俗反映了对逝者的缅怀和世俗与超脱的思考。
例如,在葬礼仪式中,人们用鲜花和石头装饰墓碑,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这些象征物品反映了生命的循环和永恒。
四、藏象学说对藏族婚俗和社会习俗的解读1. 藏象与婚俗:藏象学说认为,婚姻是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重要联系。
在藏族婚俗中,通过图腾、象征和印记展示了这种联系。
藏族的风俗习惯2019-03-31 ·醉心答题一、婚姻风俗。
藏族传统婚姻形式多样。
一夫一妻制最为常见,占婚姻总数的60%-80%,在农区和民族杂居区可达95%以上。
其中最普遍的是男子将女子娶进家中。
有女无男的家庭亦可给女儿招赘。
除一夫一妻制外,藏族传统上还存在着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
一妻多夫制家庭,一般是长兄结婚,之后弟弟加入家庭,生下的子女称长兄为父亲,其余为叔叔。
两兄弟共妻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多兄弟共妻和朋友共妻的情况。
一妻多夫制避免了兄弟分家,使财产和劳动力都不会被分割,还降低了税役压力,也为社会所普遍认可。
一夫多妻制与之类似,多是姐妹共夫,姐姐先赘婿,然后妹妹加入家庭。
这两种婚姻形式在藏族中占一定比例,但在安多比较少见。
二、葬俗风俗。
天葬台上聚集的秃鹫藏族有多种不同的丧葬习俗,其中最普遍的是天葬,此外还有土葬、水葬、火葬、塔葬等。
天葬是藏族独特而普遍的葬俗,人死后停尸数日,送往天葬台,由天葬师肢解尸体,分离骨肉,拌以糌粑,再发出信号,呼唤秃鹫来食,以食尽为佳,说明生前无罪孽。
土葬一般不用棺材,将尸体用布包好后置入挖出的坑穴中,再将土填平,一般不修坟包。
水葬即将尸体抛入湍急的水流中,有整体葬和肢解葬两种。
火葬即将尸体焚烧。
塔葬是最高级的葬式,用于大活佛、大喇嘛,将尸体火化或脱水保留肉身后,葬入灵塔,以求永存。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楼葬、树葬等较罕见的葬式。
不同地区对不同葬俗有各自的看法。
如卫藏地区多认为土葬最为卑贱,用于因麻风、天花等传染病而死的人,或强盗、杀人犯等,而康区等地的一些地方则有土葬的传统。
又如卫藏多认为水葬是乞丐、赤贫者等所用,但康区的一些地区则以水葬为传统葬俗。
又如火葬在卫藏地区一般只在高僧、贵族中进行,在一些地方则普遍运用。
三、节日风俗。
藏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
有学者依据藏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7类: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牧事节日、纪念性节日、文体游乐节日、庆贺性节日和岁时节日。
家乡的风俗生育习俗的文化家乡的风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生育习俗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的家乡,生育习俗被视为一种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家乡的风俗和生育习俗的文化。
首先,家乡的风俗是独具特色的。
在我的家乡,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睦、邻里和睦。
每到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贴春联,欢聚一堂,共同庆祝。
这种传统的风俗使得家乡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其次,生育习俗是我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的家乡,人们有着独特的生育观念和习俗。
一般来说,家庭中的孩子越多越好,被认为是一种福气和人生的意义。
因此,生育习俗在家乡被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另外,家乡的风俗和生育习俯也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在家乡,人们注重节俭和勤劳,这种传统的风俗也体现在生育习俗中。
由于家庭孩子多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家乡的人们会通过劳作来维持家庭的繁荣。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种田养家,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
最后,家乡的风俗和生育习俗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
在我家乡,家长们会将这些传统的风俗和生育习俗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能够明白家乡的文化底蕴,珍惜传统,继承发扬。
这种传统的传承也让家乡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得家乡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家乡的风俗和生育习俗的文化是我家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传统的风俗和习俗不仅体现了家乡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也让家乡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家乡的风俗和生育习俗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传统节日习俗1、谢水节流行于冕宁县一带。
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
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
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
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
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
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
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
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
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2、上九节流行于宝兴县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
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
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3、赏花节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
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
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
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
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
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
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4、观花节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
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
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5、赛马会流行于红原县等地。
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
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
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
藏族的风俗习惯8篇藏族的风俗习惯1 藏族⾮常讲究礼仪,⽇常⽣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要脱帽,弯腰45度,帽⼦拿在⼿上,接近于地⾯。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
合掌要过头,表⽰尊敬。
这种致礼⽅式多⽤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的⼀种礼仪,表⽰对客⼈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哈达是藏语,即纱⼱或绸⼱。
以⽩⾊为主,亦有浅蓝⾊或淡黄⾊的,⼀般长约1.5⽶⾄2⽶,宽约20厘⽶。
最好的是蓝、黄、⽩、绿、红五彩哈达。
五彩哈达⽤于最⾼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磕头藏族⼈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
磕长头,⼀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
两⼿合掌⾼举过头,⾃顶、⾃额、⾄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
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
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头轻轻⼀顶,表⽰诚⼼忏悔。
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尊敬祝福。
旁⾊ 藏语中“旁”是“污浊”,⽽“⾊”意即“清除”,旁⾊是指清除晦⽓的⼀种活动。
在⼩孩出⽣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孩的⾐服、帽⼦等,登门祝贺。
客⼈⼀到,⾸先向母亲和婴⼉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的福运和五官,再⽤⼤拇指和⾷指捏⼀点糌耙,放在婴⼉的额头,祝福孩⼦吉利向上。
婚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致相仿。
如⼀对青年男⼥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
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或⼥⽅就请⾃⼰的亲戚或媒⼈持哈达及礼品到对⽅家求婚,如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条哈达赠来⼈,还之以礼。
随后,双⽅协商订婚仪式的⽇期。
在订婚仪式上,男⽅或⼥⽅向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应用藏族民俗文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藏族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和艺术内涵,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色。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有效地应用藏族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1. 藏族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藏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从藏族传统建筑、服饰、美食、节日等方面,可以窥见藏族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了解藏族先辈的生活方式和智慧传承。
2. 藏族民俗文化的宗教特色藏族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融合了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
在教学中,适当介绍藏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祭祀活动,有助于拓展幼儿的宗教视野,培养幼儿的宗教情怀和敬畏心。
3. 藏族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藏族传统艺术如唐卡、藏戏、藏舞等,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
在教学中,通过介绍藏族传统艺术,可以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促进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学中的藏族民俗文化应用1. 通过节日庆祝活动传承民俗文化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可以组织藏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藏历新年、藏族骆驼节等。
通过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幼儿可以亲身体验藏族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2. 利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实物教育幼儿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藏族传统手工艺,如制作藏式香囊、藏香等,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增强对手工艺的认知和热爱。
3. 通过游戏、音乐、舞蹈等形式传承文化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可以设计藏族传统游戏、音乐、舞蹈等形式,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感受藏族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我对藏族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应用的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重视并有效地应用藏族民俗文化,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藏族的性崇拜⼥性崇拜 藏族原始的⽣殖崇拜现象⾄今仍在许多地⽅可以看到,对⼥性的崇拜主要表现为对⼥性的⾝体和⼥阴的崇拜。
对⼥性⾝体的崇拜在藏区的艺术作品中表现较多,如在古代岩画、唐卡、寺庙的壁画及各种雕塑中,许多⼥像是裸体或半裸体,以上半⾝的半裸像最为常见,特征主要是胸部丰满、乳房突出,即使是“⼥佛”、“仙⼥”也不例外。
部分⼥像中还能明显看出怀孕⼥性的特征,⽤腹部明显隆起,乳房⾼耸、臀部宽⼤等⼿法,直观形象地反映了藏族先民对孕育主体的认识,如在布达拉宫保存的佛祖释迦牟尼画传的布画唐卡中,就出现了典型的孕体形象。
对⼥阴的崇拜可在⾃然物象崇拜中得到印证。
如在西藏⽶林县南伊沟附近的⼀座⼭上,有⼀个叫“康珠桑波”(圣雅空⾏仙⼥)的⼭洞,因洞的两侧各有⼀座相对较矮的⼭峰,当地⼈根据这⼀特殊地貌,把它说成是⼀位分腿端坐的仙⼥,⽽⼭洞的位置和形状恰在这位仙⼥的会阴部,所以,藏历每⽉的15、25两⽇,附近的珞巴⼈和藏族⼈都来拜⼭,拜⼭的⼈都要带两把柏叶,进洞前将其投⼊煨桑灶,并绕着它转三圈,边转边祈祷。
当然,这种⼥阴崇拜不仅在西藏,⼏乎在我国各民族的早期陶器、岩画、雕塑及⾃然物象中均有⼴泛存在。
这些体现了⼈们祈求⽣育、繁衍后代的迫切愿望和对孕育主体——⼥性的崇拜⼼理。
男性崇拜 ⼀般认为男性崇拜晚于⼥性崇拜,⼤约产⽣于母系⽒族社会晚期与⽗系⽒族社会早期的过渡时期。
对男性的崇拜主要表现为男根的崇拜,即对男性⽣殖器的崇拜。
男性崇拜⼀⽅⾯源于男性在社会⽣活的作⽤越来越超过⼥性,另⼀⽅⾯是⼈们逐渐认识到了男性与⽣育不可分割的关系。
藏族社会中的⽣殖崇拜更多表现为男性崇拜。
藏族不育妇⼥在藏历每⽉15⽇转⼭转湖的⽇⼦⾥,来到湖边,⼿持转经筒,拿⼀个形似男根的⽊陀,⼼怀诚意在湖边不停地转着,⼝中念念有词,祈求神湖赐⼦。
⾄今在位于青海同仁浪加村西北⽅向的藏族⼭神庙内仍供奉着长约20公分的男性⽣殖器(⽊雕)和裸体全蹲姿态⾼约25公分的⼥性(⽊雕,称“龙⼥”),凡求⼦的妇⼥都来此庙拜神点酥油灯。
幼儿园藏族文化教育介绍及传统艺术表现幼儿园藏族文化教育介绍及传统艺术表现在幼儿园,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孩子们开始接触和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藏族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艺术。
在幼儿园中,如何介绍藏族文化教育,并展现其传统艺术呢?一、藏族文化教育介绍1. 观念教育在幼儿园中,引导孩子们尊重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藏族文化,可以通过故事、图片、歌曲等形式向孩子们传达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特色。
2. 语言教学藏语作为藏族的母语,也是传承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唱歌、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和学习藏语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传统节日和习俗学校可以组织庆祝藏传佛教节日、传统藏族节日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了解和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也可以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藏族传统文化。
二、传统艺术表现1. 藏族服饰展示在幼儿园活动中,可以专门安排一次藏族服饰展示活动。
老师可以邀请家长或者专业人士来为孩子们展示藏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和制作工艺,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和了解藏族服饰的独特之美。
2. 藏族舞蹈和歌曲通过舞蹈和歌曲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
可以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或者藏族文化传承人来为孩子们表演传统的藏族舞蹈和歌曲,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3. 传统绘画和手工艺在幼儿园中,可以设置专门的手工艺活动课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辅导,让孩子们学习和制作传统的藏族手工艺品,如唐卡、刺绣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并了解传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介绍和表现,孩子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和体验到藏族的文化魅力。
传统服饰展示、舞蹈、歌曲、绘画和手工艺的感知与表达,都有助于孩子们对藏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情感认同。
这种教育也有助于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为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概述 藏族现有⼈⼝459万(1990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树等藏族⾃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肃的⽢南藏族⾃治州和天祝藏族⾃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治州、⽢孜藏族⾃治州和⽊⼟藏族⾃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治州。
藏族有⾃已的语⾔和⽂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分卫藏、康⽅、安多三种⽅⾔。
现⾏藏⽂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和西域⽂字制定的拼⾳⽂字。
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化兴盛时期。
历史据考古发现,作为青藏⾼原的⼟著民族,⾃旧⽯器晚期、新⽯器时代,藏族的先民正⽣息于这⾥,⾄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藏族⾃称“蕃”,少数⼜称“堆巴”、“安多咭”、“嘉戎哇”等。
⽽⾃隋唐以来,藏族这⼀称谓在汉⽂史料中变化较多。
先称附国,后谓苏毗、⼥国等,继有吐蕃、乌思藏、⼟伯特、唐古特、卫藏诸称。
这些称谓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地域也有区别。
史载,西藏⼭南地区最早由⽒族成员组成牦⽜部,后由雅袭部落于公元6世纪称雄当地诸部,并最终由该部⾸领,称“赞”,即松赞⼲布赞普于7世纪初统⼀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汉籍称“吐蕃”。
松赞⼲布与唐朝通好联姻,从长安娶⽂成公主,接受唐朝封号,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藏汉民族间政治、经济、⽂化的交往。
此时正值中原的唐朝时期,吐蕃与唐朝的接触⽇益频繁。
战争、贸易,尤其是吐蕃赞普与唐朝公主的两次联姻,加⼤了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化等⽅⾯的交往、认知,从⽽为元朝时西藏地⽅归属中国版图埋下了伏笔。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
明朝对西北、西南藏族地区除设朵⽢⾏都指挥使司外,还承袭元朝⼟司制度管理;并在西藏地区设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先后在藏族地区分封三⼤法王和五个王爵。
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
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两⼤活佛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并任命驻藏⼤⾂(1728年)会同地⽅办理西藏地⽅⾏政事务。
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及其优生学分析
2008-01-20
有关藏族婚姻习俗方面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国内外对此均有大量的涉猎
与研究,使我们管见到藏族传统文化在婚姻习俗方面的多姿多彩。然而,有关
藏族生育及其相应习俗的材料却相当匮乏,特别是缺乏对藏族生育习俗较为全
面与系统的研究,有限的资料也多是从人口学角度对生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
析。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正常的。生育虽然是婚姻的主要功能之一,但生育习
俗绝不等同于婚姻习俗。我们看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育观念、生育状况
与生育习俗。而藏族由于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受高原生存环境的影响,在
婚姻和生育方面的确产生了大量有其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对其中的生育习俗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优生学的角度观察,生育习俗还有优劣之分,将直接
影响到人口质量,发掘和提倡正确的、优良的习俗,发现并改变不良的、落后
的习俗,有助于增加优生、减少劣生,使藏族的人口质量不断提高。
所以,本文将借助一些统计数字,从优生学的角度出发,对藏族传统的生
育习俗略作归纳与分析,并对高原环境下藏族妇女实现优生的不利与有利因素
进行探讨。因资料和水平所限,错疏之处在所难免,如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
人关注与研究藏族的生育习俗以及与此相关的优生优育问题,则如笔者所愿。
一、自然生育模式引发的生育习俗
无论婚姻的形态如何,藏族的生育行为基本上是在自然的、非人为干预的
状态下进行的,即便是现代的农牧区大多仍能见到这种生育模式的存在与表
现。
(一)多育习俗
藏族的自然生育观与汉族的“多子多福”生育观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其结
果大同小异。虽然主观上不一定愿意多生,但由于对怀孕与生育采取了不加控
制、顺其自然的态度,故藏族妇女的多胎生育较为普遍。由美国的两位人类学
家戈尔斯坦和辛西亚・M・比尔于1985年至1988年对西藏牧区帕拉、农区拉萨
北郊娘热村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帕拉牧区经产妇女40~49岁年龄段平均生
育数5.9个,而50~59岁年龄段平均生育数达6.8个;娘热村农区经产妇女
40~49岁年龄段平均生育数3.4个,而50岁以上年龄段平均生育数达6.0
个。(注:〔美〕戈尔斯坦、辛西亚・M・比尔:《中国在西藏自治区实行的节
育政策――神话与现实》,海淼译,载《民族译丛》1993年第3期。)国内的
统计也证实了多育习俗的存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西藏藏族妇女50~
54岁年龄段平均生育率为4.78个。(注:张路、张梅:《当代中国藏族人
口》,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182页。)
以上数据虽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但多育习俗则是久已有之。为何如此
说?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自然生育模式下容易导致多育。有资料表明藏族
妇女不但生育年限持续时间长,其生育行为甚至可一直持续到55岁,而且生育
高峰也宽于其他民族,从20~45岁均有较高的生育水平,(注:杨书章:《西
藏妇女的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1期。)这样,多
胎生育成为必然结果。其二是为了缓解藏区婴幼儿成活率低造成人口数量减少
的压力。有学者认为,仅在民主改革前的100多年间,藏族人口较过去减少了
五分之三,(注:谢成范:《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高原病研究的成就》,载
《中国藏学》1991年第2期。)这其中高母婴发病率与死亡率是重要因素。如
婴儿死亡率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统计时高达430‰,(注:《健康报》,1991
年5月16日。)使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多育成为对婴幼儿成活率低、死
亡率高的一种补偿,藏区社会也很自然而广泛地对多育给予了认可与鼓励。
但实际上多育并没有真正解决藏区当时的人口问题。除了解放前藏区社会
及其经济均停滞不前的原因,也与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关,特别是与普
遍缺乏妇幼保健的意识和基本条件有关,即缺乏优生的内、外环境,使母亲和
后代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民主改革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区的社会
和经济均有了较大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的条件与质
量也有了较大改善,多育习俗才真正体现了使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功能。当
然,将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推广与实施,多育习俗将会和内地一样
逐渐消失,代之以少生与优生,以人口质量的提高来促进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二)早育、婚前生育及非婚生育的习俗
说这些是习俗虽稍显牵强,但在自然生育模式下,藏区的确存在着较为普
遍的早育、婚前生育和非婚生育的现象。
早育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年龄界限,通常是指19岁以前、尤其是17岁以前
低年龄段的生育。从历史到现实,在西藏都可见到这样一个现象,藏族妇女的
平均初婚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