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噪声控制次级声源的非线性建模_聂永红
- 格式:pdf
- 大小:235.95 KB
- 文档页数:6
南京大学的有源噪声控制研究——纪念沙家正先生邱小军【摘要】沙家正先生是中国有源噪声控制研究的开创者,著名声学家、南京大学教授.详细讲述了南京大学有源噪声控制的研究过程以及沙正明、沙家正、田静、邱小军、杨军、邵军等人所做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沙老师对中国有源噪声控制所做的贡献.【期刊名称】《电声技术》【年(卷),期】2014(038)009【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有源噪声控制;管道有源消声器;有源抗噪声送话器【作者】邱小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721 引言中国有源噪声控制研究的开创者、著名声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沙家正先生2014年5月14日在南京病逝,是中国声学界的重大损失。
作为先生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我感到分外悲痛。
1992年,因为久慕先生的学术成就,我从北京大学转到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有幸在先生引导下,进入有源噪声控制研究领域。
毕业后留校,进入先生的课题组工作。
2001年,先生退休,我接下先生的衣钵。
从入门到现在,一晃20多年过去了,先生早年播种的有源控制研究的种子已从嫩芽经过茁壮成长进入开花结果阶段,正在拓展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目前,南京大学的有源控制研究水平在世界领先: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应邀在世界级噪声大会做大会报告,并在南京大学和世界各地组织有源控制研讨会;课题组开发了迄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多通道自适应有源控制器,已在全世界展开销售;课题组和世界各地的相关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一切都起源于先生在20世纪80年初的远见卓识。
本文梳理南京大学的有源控制研究,时间跨度从南京大学有源控制相关第一篇论文发表到2001年沙先生在南京大学退休,以此纪念沙先生,并探求本研究方向发展的规律。
2 有源噪声控制研究过程虽然有源噪声控制的思想早在1936就已被Lueg提出[1],且20世纪50年代在电子吸声器和变压器噪声控制方面有初步的尝试[2-3],但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水平和系统理论分析的缺乏,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圆孔声学非线性效应的数值模拟
景小东;孙晓峰
【期刊名称】《工程热物理学报》
【年(卷),期】2000(21)5
【摘要】本文发展了一种离散涡模型,模拟了在高声强声波作用下圆孔处发生的涡脱落过程。
进而计算了圆孔中的声质点速度,并分析了孔中速度的畸变情况、最后给出了圆孔的非线性声阻和声抗的理论值。
非线性声抗的理论预测是现有的研究圆孔声学非线性效应的准稳态模型没有满意解决的问题,因而所做的有关尝试是本文工作的特点之一。
【总页数】5页(P554-558)
【关键词】数值模拟;圆孔声学;非线性效应;离散涡模型
【作者】景小东;孙晓峰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21
【相关文献】
1.材料内部微裂纹接触非线性声学检测数值模拟 [J], 王冠;汪元林;;
2.材料内部微裂纹接触非线性声学检测数值模拟 [J], 王冠;汪元林
3.考虑频散效应的一维非线性地震波数值模拟∗ [J], 周聪;王庆良
4.高声强下微圆孔声学非线性效应vena收缩系数的研究 [J], 谭廉华;景晓东;孙晓
峰
5.基于剪切效应纤维梁单元的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J], 李嘉钰;陈梦成;王开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电子技术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Jun.2023Vol.46No.122023年6月15日第46卷第12期0引言心电信号是人体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判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的重要临床依据。
而监测得到的信号常常存在各种噪声[1],从监测信号中提取有用信号是当前科研活动的关键。
目前提取有用信号多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去噪处理手段,但此方法容易产生模态混叠现象,且对含噪声的固有模态IMF 分量直接剔除[2⁃5]等缺点会影响去噪性能。
对此,本文提出将改进的小波阈值与EEMD 相结合,应用于心电信号去噪。
首先介绍了改进的小波阈值方法和EEMD 算法;再将结合算法应用于模拟信号去噪,达到了良好效果;最后对真实心电信号进行去噪实验,实验证明了改进的算法是有效的,比单一的EEMD 算法应用于心电信号提取处理更有效。
1EEMD 算法介绍为解决经典EMD 方法模态混叠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噪声辅助数据分析方法,即EEMD 算法。
EEMD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白噪声具有频率均匀分DOI :10.16652/j.issn.1004⁃373x.2023.12.023引用格式:蔡帮贵,朱雨男,王彪.EEMD 与改进小波阈值结合应用于心电信号去噪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23,46(12):137⁃140.EEMD 与改进小波阈值结合应用于心电信号去噪研究蔡帮贵1,2,朱雨男2,王彪2(1.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自贡643000;2.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江苏镇江212000)摘要:心电信号监测过程中噪声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主要采用EEMD 算法对观测信号所带有的噪声进行滤除,但该方法会直接丢弃高频噪声主导的低阶IMF 分量或低频噪声主导的余项,导致部分有用信息丢失。
为此,文中提出将改进的小波阈值与EEMD 相结合,应用于心电信号去噪。
改进的阈值方法能有效地去除各IMF 分量噪声,再将处理后的各分量叠加,得到去噪的心电信号。
一种噪声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方法(线性预测误差法)的研究冯成林;吴淑珍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36)5
【摘要】介绍一种平稳噪声环境下语音识别的新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噪声的LPC 系数去预测语音信号 ,从而得到LPC预测序列 ,然后把它代替原语音序列来进行语音端点的检测、语音特征的提取和在合适的匹配方式下的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 :该法在噪声环境下自动检测语音端点和提取语音信号的特征是可行的 ,获得了很满意的识别率。
【总页数】7页(P665-671)
【关键词】线性预测编码;线性预测误差;噪声环境;语音识别
【作者】冯成林;吴淑珍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电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2.34
【相关文献】
1.噪声环境下畸变模型线性化处理的顽健语音识别方法 [J], 何勇军;韩纪庆
2.一种基于非线性特征的应力影响下变异语音识别方法 [J], 王玉伟;张磊;韩纪庆
3.一种抗噪声的语音识别方法研究 [J], 任丽娜
4.噪声环境下语音识别方法的研究 [J], 商敏红;赵力;邹采荣
5.噪声环境下语音识别方法研究 [J], 吴淑珍;冯成林;黄新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心理声学的汽车子系统振动异响评价探究沈沉;刘宇;罗俊雄;高彰杰【摘要】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内饰子系统振动异响会引起乘员的不适与疲劳.现有通过评分或评级的异响主观评价量化方法不利于噪声记录和工程经验积累,而且不同人对声音评价的差异较大.通过对试验结果及心理声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更贴合主观感受的客观评价经验公式,并解释了不同人群对内饰子系统振动异响评价结果不同的原因.试验和分析结果能直接应用于工程开发,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期刊名称】《汽车工程学报》【年(卷),期】2016(006)003【总页数】6页(P223-228)【关键词】NVH;振动异响;心理声学;声品质【作者】沈沉;刘宇;罗俊雄;高彰杰【作者单位】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海201201;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海201201;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海201201;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上海2013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7.4+93乘用车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性能直接影响到乘坐舒适性,汽车行驶时的振动异响(Squeak and Rattle,S & R)问题是一种常见的NVH问题,会引起乘员不适与疲劳[1],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和供应商开始关心该问题并设法解决。
由于行驶时的振动异响源主要来自车辆各个子系统(如仪表板总成、中控台总成、座椅总成、门板总成等),业内已经广泛应用静音振动台模拟路谱,并对汽车子系统施加激励,在半消声室内评估诊断异响源,以求改善整车NVH性能。
汽车振动异响是一种主观感受,定义并识别异响在汽车子系统研发和认证过程中十分重要。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车内NVH舒适性与响度、尖锐度、粗糙度、抖动度等因素相关[2]。
而汽车子系统的振动异响对车内噪声的响度、尖锐度、粗糙度都具有明显的影响,所以研究并改善振动异响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虽然已经有一些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方面的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工程开发[3],但在工程项目上,目前仍然主要通过台架试验对汽车子系统振动异响进行评估。
基于ANFIS的有色噪声抵消技术
李青茹;王培峰
【期刊名称】《微计算机信息》
【年(卷),期】2007(023)010
【摘要】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噪声的非线性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并利用ANFIS逼近有色噪声,然后从测量信号中消除有色噪声得到有用的信号.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方法能在和被测对象相似的噪声背景中很好地提取有用信号.【总页数】2页(P302-303)
【作者】李青茹;王培峰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6
【相关文献】
1.基于噪声抵消技术的射频宽带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J], 韩冰杰;张晓林;申晶
2.基于ANFIS的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研究 [J], 李秋生;袁新娣
3.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研究 [J], 康彩丽
4.一种基于噪声抵消技术的高线性LNA设计 [J], 刘廷敏
5.基于噪声抵消技术的时延估计 [J], 郭昕钰;刘嘉琦;王良;宋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0卷第1期声学技术Vol.40, No.1 引用格式:聂永发, 朱海潮. 声辐射模态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 声学技术, 2021, 40(1): 1-8. [NIE Yongfa, ZHU Haichao. A review of the modal theory of acoustic radi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 Technical Acoustics, 2021,40(1): 1-8.] DOI: 10.16300/ki.1000-3630.2021.01.001声辐射模态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聂永发1,2,朱海潮3(1. 海军潜艇学院作战指挥系,山东青岛266071;2. 中国人民解放军92771部队,山东青岛266404;3. 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33)摘要:文章对声辐射模态技术研究相关进展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声辐射模态理论从创立以来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结构声有源控制、噪声源识别和声场重建等方面应用研究情况。
对当前制约声辐射模态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声辐射模态;噪声源识别;结构声有源控制;声场重建中图分类号:O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30(2021)-01-0001-08A review of the modal theory of acousticradi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NIE Yongfa1,2, ZHU Haichao3(1. Operational Command Department, Navy Submarine College, Qingdao 266071, Shandong, China; 2. PLA, No.92771 Troop, Qingdao 226404,Shandong, China; 3.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n Ship Vibration & Noise, Wuhan 430033, Hubei, China) Abstract: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i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odal theory of acoustic radi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s made in this paper. The achievements which have been mad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establishing the modal theory of acoustic radi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is theory in active structural acoustic control, noise 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acoustic field re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Several ke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oustic radiation modal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and the prospect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s presented.Key words:acoustic radiation modes; noise source identification; active structural acoustic control; acoustic field reconstruction0 引言声辐射模态(Acoustic Radiation Mode, ARM)理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并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根据参量不同可分为振速声辐射模态、声压声辐射模态、源强密度声辐射模态等。
无次级通道建模有源噪声控制算法的实验研究冯声振;吴鸣;邱小军【摘要】以管道中有源噪声控制为实验平台,基于ADSP 21161N数字信号处理评估板实现了本文作者早先提出的不需要次级通道建模的基于LMS方法的四方向搜索型有源控制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收敛系数的选取原则.针对单频和多频噪声的实验结果表明,前人两方向搜索型有源控制算法在大部分频率上都能收敛,但在次级通道相位为±90°的频率不能收敛,而本文作者所提出的四方向变收敛系数搜索型算法,在所有频率都能快速收敛.【期刊名称】《应用声学》【年(卷),期】2010(029)004【总页数】6页(P241-246)【关键词】有源噪声控制;次级通道建模;更新方向;LMS【作者】冯声振;吴鸣;邱小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有源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ANC)技术,是通过产生次级声信号,和初级声场相互作用,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常见的滤波-X LMS算法(FXLMS)需要次级通道建模,其误差会影响收敛系数的取值范围和系统稳定性,进而影响算法的性能[1]。
已有若干不需要次级通道建模的 ANC算法被提出。
Kewley等提出高谐波时间平均下降(higher-harmonic time-averaged descent)算法对每个系数分别扰动,使用Newton方法依次更新滤波器系数[2],然而系数个数越多,收敛时间越长。
Bjarnason提出用时延代替次级通道,但需要知道时延和收敛系数的正确符号[3]。
Fujii等提出用联立方程法消去次级通道传递函数,算法收敛速度快,但计算量较大[4]。
Sano等提出更新三个自适应滤波器来减小两个误差信号,缺点也是计算量较大,结构复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