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高中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__人教版人教版高中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与生活教材是一部结合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知识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主题明确,贴近生活人教版高中化学与生活教材以日常生活为主题,围绕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展开,如食物中的化学、家居中的化学、环境中的化学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该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各个领域,使得学生能够在深入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拓宽视野,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人教版高中化学与生活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图片,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和生活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注重实践,培养能力该教材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各种实验和探究活动,如生活实验、生活探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化学与生活教材是一部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优秀教材。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该教材也提供了一个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化学教学平台。
人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一、文章类型及关键词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材进行分析,关键词包括:人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
二、文章结构及段落主题本文将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教材概述:简要介绍该教材的背景、出版信息及总体特点,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和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针对教材的各章节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知识点分布、重难点解析、实验设计等,以揭示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特点和优劣。
3、教材评价: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该教材的优点及不足,并与同类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高中化学外研版《化学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科意识;2. 掌握常见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常见的化学实验和操作技巧;3. 化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4. 化学实验的安全措施。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在课堂上通过展示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课本上有关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如化学反应、化学键、酸碱中和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概念和应用。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在实验室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气体生成等,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和讨论。
4. 讨论与展示(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5. 归纳总结(2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提醒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和安全常识。
6. 练习与评价(20分钟)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练习,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工具1. 黑板和白板,用于讲解核心概念和实验过程的展示;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用于进行实验演示;3. 图片、PPT等多媒体资料,用于教学示范和知识讲解;4. 课本《化学与生活》,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五、教学辅助1. 教材的配套教案和课件,用于教学步骤和教学要点的准备;2. 学生实验记录本,用于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问题解答能力的评估;2.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估;3. 学生课后作业的评分。
七、教学延伸1. 化学实验的拓展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2. 化学与生活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化学与生活》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王祖浩占小红张新宇《化学与生活》作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6个选修模块之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旨在通过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能源、健康等社会问题,认识化学作为一门实用和创造性的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设计理念化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与无数的化合物、制剂和材料相关。
利用化学方法生产的人造纤维和以非纤维原料通过合成得到的合成纤维让人类的纺织服装日益光鲜和靓丽;化肥和农药为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为解决人口增长造成的粮食危机带来了曙光;品种多样、功能各异的食品添加剂为丰富我们的饮食文化、满足人们追求的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标准奠定了基础;日益壮大的材料家族也为创建美丽的家居环境和制造便捷的交通工具提供了物质基础;药物化学的迅速发展帮助人类遏制疾病的蔓延,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延年益寿保驾护航;绿色化的化工生产理念和技术帮助我们解决和改善日渐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化学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
《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新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精选与化学关系密切的内容组成课程内容。
学生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还可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苏教版《化学与生活》教材的内容体系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与生活》教材的编制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从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等角度选择教材内容。
新课程实验教材《化学与生活》(鲁科版)分析摘要: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对《化学与生活》(鲁科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知识的构建给出教学方法或教学实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化学与生活》(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简称鲁科版)作为高中化学选修教材,涉及化学与社会、环境、生活等sts方面教育内容,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验化学学科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改变生活。
一、三维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简单易懂并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如,防腐剂、保健品、抑酸剂的概念等。
简单原理在必修1和2中基本上都已经出现,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
因此,目标的落实要以化学原理或者基本概念作为重点,又要以此作为基础和方式,实施体验过程,完成另外两个维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特征以及后文中所阐释的该教材在内容、结构、功能栏目设置等方面的特点,落实此维度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图示法”等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既能使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到构建,又能使学生充分享受体验化学学科价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除主题1和3中含有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发展的思想外,贯穿教材始终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
此目标的实现应当是以前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情景(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从中自我感受、体会,最终落实此维度目标。
如,在完成《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时利用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1)牙膏:净含量120克装的“高露洁”全效含氟牙膏,其纸盒重14.9克,牙膏皮重16克,若每户一月用1支,300万户人家一年丢弃1112.4吨废纸和牙膏皮;(2)肥皂:净含量125克“舒肤佳”肥皂,其纸盒重7.4克,若300万户每月用1块,一年就丢弃266.4吨的纸盒……“用废旧包装纸可以生产笔记本、卫生纸、稿纸等,据统计,德国目前利用旧包装纸生产的新闻纸比例达50%~60%。
《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作者:————————————————————————————————日期:《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广东广雅中学郑洁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描述《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3、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整体分析1、教材内容和特点: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为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本模块内容要求的3个一级主题——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意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材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如“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等,还插入了很多精美有趣的图片,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教材设计的活动努力体现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与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课时安排: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不计复习时间,各章的课时安排如下: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7课时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4课时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7课时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5课时第一、二章的知识联系紧密,建议在第一、二章学完后安排一次测试,在全书学完后安排一次模块综合测试。
初中化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与生活》教案化学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与生活的关系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与生活》2. 实验器材和药品3. PowerPoint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化学与生活的关系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腐蚀、发酵、燃烧等,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2. 学习(2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例如,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洗涤剂的作用原理等。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无处不在,并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找到更多的化学现象,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然后由每个小组报告自己所观察到的化学现象。
第二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1. 导入(5分钟)明确告诉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学习(30分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解说,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例如,称量药品、配制溶液、加热反应等。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步的操作过程,并注意实验安全。
3. 实验操作(40分钟)按照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践所学的化学实验技巧。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同时,教师严格要求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学生的实验过程没有发生意外。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化学与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简介《化学与生活》是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下册的教材。
该教材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该教材在理论与实例展示方面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化学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生活中化学现象,探求其背后的化学原理;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废旧物品的利用”。
本篇文档将以实际的教学反思记录本节课的具体步骤,其中可能会涉及一些教学示范、演示和讲解。
1. 热身活动本节课开始前,我先进行了一些口语交流,以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期望和感受,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废旧物品有什么办法可以再利用。
2. 引入话题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废旧物品的利用”,并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废旧物品?•废物利用有什么好处?•废物该如何再利用?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出的是一些大方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方法。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具体操作。
首先,我展示了利用废旧报纸制作花篮的过程。
在制作过程中,我让学生了解再次利用报纸,既可以减少浪费,又能够起到美化家居环节的作用。
其次,我还展示了将废旧塑料瓶重新制作成一个小盆栽的过程。
通过演示这个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可以发挥出更多的效果和价值。
4. 讲解理论知识讲解了常见废物的利用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图文并茂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废物套用的认识。
5. 小组活动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寻找周围的废旧物品,并设计再利用方法。
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让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再利用物品的认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相互交流把所学到的知识再一次串联起来,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逐步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广东广雅中学郑洁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描述《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3、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整体分析1、教材内容和特点: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为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本模块内容要求的3个一级主题——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意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材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如“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等,还插入了很多精美有趣的图片,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教材设计的活动努力体现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与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课时安排: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不计复习时间,各章的课时安排如下: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7课时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4课时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7课时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5课时第一、二章的知识联系紧密,建议在第一、二章学完后安排一次测试,在全书学完后安排一次模块综合测试。
化学与生活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与生活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2. 生活中的酸碱反应3. 水的净化与软化4. 空气质量与健康5. 常用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化学知识。
2.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利用实验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采用问答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实例。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3.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本节课的主题,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原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5.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过程。
6.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相关企业,加深对化学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2. 开展化学知识竞赛或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与生活》教科书。
2. 多媒体课件:PPT、视频、图片等。
3.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公共选修课《生活与化学》的教学策略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化学学科的普及性;2. 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化学与日常生活:通过讲解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知识,如食品、环境、日用化学品等,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2. 实验教学: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3.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4. 化学安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并了解化学品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2.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3.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和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手段1. 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示化学实验和生活案例,提高教学效果;2.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化学品,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3. 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资源,提供有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的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学习渠道;4. 外出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环保设施等,让学生实地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合理设置考查方式:结合日常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考查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 定期反馈评价信息:定期向学生反馈成绩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提高。
公共选修课《生活与化学》的教学策略公共选修课《生活与化学》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运用化学知识来理解身边发生的现象,并且在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1. 确定教学目标在开始制定教学策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生活与化学》这门课程中,教学目标包括但不限于:-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待事物和现象的敏锐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和结构《生活与化学》课程的内容应该着重介绍和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的加工、保存、调味等;- 化学在日用品中的应用:清洁用品、化妆品、日常用品等;- 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环境污染、环保技术等;- 化学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药物的制备、药物的作用等。
课程结构可以分为讲解、实验和案例分析三个环节。
在讲解环节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向学生介绍化学原理和知识。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
案例分析环节则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让学生理解化学对生活的影响。
3. 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生活与化学》这门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讨论、研究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互动性教学: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实验室、环保设施等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融合性教学: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应用化学知识。
4. 评估方式在学生学习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郑洁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描述《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
3、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整体分析
1、教材内容和特点:
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为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本模块内容要求的3个一级主题——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意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材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如“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等,还插入了很多精美有趣的图片,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教材设计的活动努力体现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与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课时安排:
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不计复习时间,各章的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7课时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4课时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7课时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5课时
第一、二章的知识联系紧密,建议在第一、二章学完后安排一次测试,在全书学完后安排一次模块综合测试。
三、教学策略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高二按X科分班后,非化学选修班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会有所下降,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如“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用史料创设情景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我采用以下的史料引入:
美国著名科学家波林从遗传来看他不会在长寿者之列。
他的父亲34岁就故去了,母亲也才活了45岁。
早在1940年,他就被诊断患了一种严重的肾病。
这在当时就等于是死刑判决书,波林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此后的12年里,他严格注意饮食,最后终于战胜了病魔。
他实际上等于同死神周旋了半个多世纪!于1994年在加利福尼亚自己的农场去世,享年93岁。
就是这样的一段史料,是我们看到日常饮食平衡的重要。
“一个人健康的必要条件是其所需分子以所需数量在所需时间存在于身体所需的部位。
”——莱纳斯·波林的这句话成了新科学的箴言。
让学生从史实中体会到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样营养,保持膳食平衡对于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又如在讲维生素时可用“坏血病与维生素C的发现”引入,引起学生对认识维生素重要作用的强烈兴趣。
(2)利用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课本21页有一个关于维生素C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该活动能了解维生素C的性质特点和主要来源,以及在人体内的重要功能和摄入途径等,并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微量元素教学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市场上常见的保健品(如补血液、补铁剂、补碘剂、多种元素混合补充剂等),了解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和作用,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交流调查结果,得出“药补不如食补”的概念。
学完第一章后让学生参照教材第25页第4、5题,根据父母和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设计一份合理的家庭食谱,并附加简单说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章第一节关于“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课前查阅某些食品的标签,了解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所含的添加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以“不含食品添加剂就是好食品吗?”为题进行辩论,通过活动明确添加剂的作用和树立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识。
2、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已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经过小学自然或常识课程、初中化学课程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知识,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比如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的教学,在高一必修2模块的“基本营养物质”一节中,学生已经从组成、性质和应用等方面学习了三种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教学时可以从复习和回顾已学的知识入手。
又如第三章第一节合金,关于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的组成、性能和用途,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总结的方式。
教材的内容与生物、医学等知识联系紧密,如葡萄糖、淀粉在人体内的作用和变化学生在生物课上已有所了解,可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医学上检测糖尿病、酒精消毒的化学原理。
3、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本书的常识性知识较多,知识要求不高,在教学中要控制内容的深广度,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任意拔高。
如第一章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结构要掌握,但变化了解即可,属于知识基础;第二章第二节只要求学生了解阿司匹林的结构式、制备、疗效和不良反应,青霉素的疗效、使用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的必要性,抗酸药的化学成分、疗效及简单治疗机理,麻黄碱的结构式、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对于阿司匹林、青霉素和麻黄碱的治疗机理则不作要求;第三章第一节合金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合金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但限于模块特点,又不能要求过高,重点是强化“合金的性能可以通过所添加的合金元素的种类、含量和生成合金的条件等来加以调节”这一基本观念;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一节,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够“描述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知道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些概念,如“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可不出现,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4、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教学时,可介绍我国居民膳食的绿色食谱——5个数字和5种颜色,在讲水在人体中的作用时介绍不宜饮用的四种水——硬水、软水、千沸水、老化水,以此丰富学生的常识和生活经验,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帮助学生树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讲合金时,补充有关新型合金的资料,特别是金属和合金在尖端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对金属和合金重要性的认识,体会化学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讲化学腐蚀时可补充一些化学腐蚀的例子,例如,做饭用的铁锅日久天长越用越薄,炼钢倾倒钢水时钢花四溅,轧钢时火红的钢锭被氧化后层层脱落等都是发生的化学腐蚀。
即在高温下,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